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波声拍枕长淮¹晓,隙(xì)²窥人小。无情汴(biàn)³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译文: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注释:¹长淮:指淮河。²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³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⁴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竹溪花浦(pǔ)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jiàn)¹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译文: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注释:¹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注释

长淮:指淮河。

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当时苏轼秦观会面,而后在秦淮河上临别对饮。此词便是词人与秦观饮别后的有感之作。

参考资料:
1、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102-103
赏析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姑苏台¹上乌啼曙,剩霸业²,今如许³。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醉阁,犹自教歌舞。
译文:落日中,姑苏台上乌鸦悲鸣。那些野心勃勃的江山事业,如今又在哪里?一场醉后来凭吊古今。月色下的杨柳,水边的楼台阁榭,还有那些学习歌舞的女孩子们。
注释:¹姑苏台:在江苏吴县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阖闾或夫差所筑。²霸业:指称霸诸侯或维持霸权的事业。³今如许:现在成了这个样子。⁴不堪:不能承受。⁵吊古:凭吊往古之事教歌舞:教女孩子们演习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野花开遍真娘墓¹,绝代红颜²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³,一抔(póu)黄土,十里寒螿(jiāng)语。
译文:真娘的墓前开满了野花,绝代美女从此消失了,就如同朝露一样。怎么才能不白白的虚度光阴,多少年后成为写诗的题材,那怕是一座孤坟,只有坟里的寒螀相伴。
注释:¹真娘墓:在今江苏苏州虎丘。真娘:唐代名妓。²绝代红颜:举世无双的美女。³诗料:写诗的素材。⁴一抔黄土:指坟墓。⁵寒螀:寒蝉。

  此词上片写吴王阖闾姑苏台,下片写唐代名妓真娘墓。前者象征王者霸业,后者象征红颜朝露。何谓“犹自教歌舞”,这是出自《吴越春秋》。阖闾“欲兴兵戈以诛暴楚”,“霸天下而威诸侯”,乃将“善为兵法,辟隐深居”的孙武请入宫中,操练兵法,并听从伍子胥“兵者凶事,不可空试”的诤言,忍痛让孙武将操练中不听将令的二名宠姬处斩。夫差则相反,“昼假官于姑胥之台”,醒来请太宰喜解梦,竟听信其“乐府鼓声”、“宫女悦乐琴瑟和”之类谗言,愈益纵欲荒淫。如用今天的话来说,阖闾不爱红妆爱武将,以姑苏台为练兵场的不肖子夫差却只爱红妆弃开装,姑苏台成了纵情声色的歌舞场。

  然而,王国维主张“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如同隋炀帝最后只换得数亩葬身之地,吴王阖闾的霸业也仅留下一座荒废的姑苏台。故词云“醉后不堪仍吊古”。反之,真娘虽沦落风尘,其墓上却开遍野花,赢得了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吟诗,洒下同情之泪。“千秋诗料,一抷黄土”,这就是“通古今而观之”的诗人之眼里的又一个“人间”。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74-79
2、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83

qīngàn··táishàngshǔ--wángguówéi

táishàngshǔshèngjīnzuìhòukānréngdiàoyuèzhōngyángliǔshuǐbiānlóuyóujiào

huākāibiànzhēnniángjuédàihóngyánwěicháosuànshìrénshēngyíngchùqiānqiūshīliàopóuhuángshíhánjiāng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阑珊¹玉佩罢霓(ní)(cháng)²,相对绾(wǎn)红妆³。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藕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译文:那并蒂莲好像歪斜带着玉佩的美女刚刚跳完霓裳羽衣舞,相对而视,各自梳妆。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又低下头来,好像在柔声地商量着什么。它们有一样的忧伤和思念,舍情脉脉,背对着夕阳。
注释:¹阑珊:零乱、歪斜之意。²霓裳:指唐代的霓裳羽衣舞。³绾红妆:谓两朵莲花盘绕连结在一起。⁴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轻盈,若行水面,后代指美女,这里借指并蒂莲。⁵软语:柔和而委婉的话语。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米漂残,沉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¹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gū)²漂残,沉(chén)³乍黑,同梦寄潇(xiāo)(xiāng)
译文:花朵娇艳的色泽褪去,但香味却更加浓郁。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并蒂莲如同桃根、桃叶姐妹一样相依相守,陪伴着双宿双栖的鸳鸯。残余的菰米漂在水中,低沉的乌云渐浓,它们把同样的情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注释:¹桃根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姐妹二人。²菰米:一名“雕胡米”。³沉云:浓云、阴云。⁴潇湘:指湘江。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之南巡不返,死于湘水。这里借二妃代指并蒂莲。

  这是一首咏物词,歌咏对象是并蒂莲。

  上片描绘物形。谓茎杆一枝,花开两朵,花盘连结在一起。好像是舞罢霓裳、玉佩阑珊的仙子。这时候,正面对着面,梳理红妆。荷花香里,藕丝飘风。仿佛处身干水晶宫殿。微风过处,花枝有如仙子,步履轻盈,踏水而来。间或低下头,则喃喃细语,好像正藕量些什么。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荷花的根长在水底,藕丝漫长;花里的莲心却将所有的苦深深蕴藏,脉脉不语,背向着斜阳。

  下片揭示物理。谓蓬生并蒂,尽管也将叶残、香销,但她的姿态却永远令人难忘。明月东升,小荷塘披上银装。阵阵清香,仍旧在月色中弥漫。并蒂莲花,既是桃根、桃叶,姊妹双双,又像是桃树的根和叶,连在一起,终生相守。而月色之下,殷勤相伴的,还有双宿鸳鸯。这时候,夜已深,阴云忽然聚拢,月儿如同残留水中的菰米一般,时隐时现。多么希望能够像娥皇、女英,追随舜帝,寄梦潇湘。

  歌词咏物。物形和物理,其相互间的关联,借重于一个“并”字,并蒂莲的“并”。《说文》称:并,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状。本义为并行,并列。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掌握好这一个“并”字,物形和物理,乃至物与我也就融合在一起。解读此词,不能忽略这一关键字眼。

  全篇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不唯勾画出并蒂莲之神韵,并使诗人之性情深蕴其中,意含要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5页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¹宋郁²、安定³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宋、士坚、利辩、道深、道建¹⁰、神照、云皋(gāo)、息慈、寂然¹¹凡十七人,自遗爱¹²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¹³,憩(qì)峰顶¹⁴,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¹⁵,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¹⁶,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¹⁷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¹⁸一世界者。因口号¹⁹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²⁰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²¹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²²屋壁,见萧郎中存²³、魏郎中弘简²⁴、李补阙(quē)²⁵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²⁶至山门²⁷,曾²⁸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²⁹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jiē)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译文:我与河南的元集虚,范阳的张允中,南阳的张深之,广平的宋郁,安定的梁必复,范阳的张特,东林寺的出家人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共十七人,从遗爱寺旁边的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和西林寺,抵达了化成寺,然后在峰顶院歇息一会,再登上香炉峰,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寺在僻远的地方,人迹罕至。寺周围有许多清澈的流水、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和细瘦的竹子。寺里只有板隔的房间和木制的器具,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由于山高地深,季节转换得很迟,按时令已是初夏四月,天气还像正二月一般。梨树、桃树才刚刚开花,山涧中的青草还未长高,人物风俗气候与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样,初到这儿恍忽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口占绝句一首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会儿我们遍观了房间的墙壁,看见萧存郎中、魏弘简郎中、李渤补阙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于是与集虚他们叹道:这里确是庐山首屈一指的地方。由驿路到寺门,还不足半日的路程,但自从萧、魏、李三人到此游览之后,至今相隔将近二十年了,二十年间这里一片寂寥,再也没有来游览的人。哎,人们忙于追名逐利而冷落了大自然的美景,名利对人的诱惑是如此强烈啊!
注释:¹广平:县名。今属河南。²宋郁:其人不详。³安定: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泾北。⁴梁必复:其人不详。⁵张特:其人不详。⁶沙门:佛教名词。梵文Shramana之音译。勤修善法、息灭恶法之意。佛教用以指依戒律出家修道之人。⁷法演:其人不详。⁸智宋:即《草堂记》中的宋。⁹士坚:《草堂记》中的坚。¹⁰利辩、道建:僧神凑的弟子。¹¹道深、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其人均不详。¹²遗爱:遗爱寺。寺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¹³化城:上化成寺。在庐山讲经台北。为晋代所建。¹⁴峰顶:峰顶院。陈舜俞《庐山记》卷三:“过香炉峰,至峰顶院。院旁盘石极平广。下视空阔,无复障蔽。”¹⁵孟夏:即阴历四月。孟,四季的第一个月。¹⁶华:开花。动词。¹⁷聚落:村落。人的聚居地。¹⁸造:往,到。¹⁹口号:犹口占。信口吟成之意。²⁰芳菲:指花草。²¹长:常。²²周览:遍看。²³萧郎中存:萧存,字伯诚,萧颖士之子。²⁴魏郎中弘简:魏弘简,字裕之。累官至户部郎中。年四十七无疾而卒。郎中:官名。唐至清为各部尚书的属官,分掌各司事务,是位于尚书、侍郎、丞之下的中级官员。²⁵李补阙渤:李渤,字溶之。尝偕仲兄涉隐居庐山。元和九年(814)以著作郎征,岁余迁补阙。补阙,官名。以规谏皇帝、举荐人员为职责。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²⁶驿路: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而修筑的大道。沿路设驿站。²⁷山门:佛寺的大门。佛寺多在山中,故称。²⁸曾:还。²⁹垂:将近。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时元和十二年¹四月九日,乐天序。
译文: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作序。
注释:¹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唐宪宗年号。

  这篇文章就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浅切,但是用语却很准确,描写生动形象,极富诗一样的美感。文章的重点是描写那里不同于山下的季节气候和幽美的景色,发抒了自己的感慨。全文文笔简洁,格调清新,并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韵味隽永。

  文章开始一段写去游大林寺所经过的地方,从“自”字开始,连用了“历”、“抵”、“憩”、“登”、“宿”等几个动词,既把所到地方交代得清清楚楚,又把沿途迤逦而行,走走停停的情状描写得非常简练传神,描绘了他们一行人在山间有说有笑、愉快行进的情景。

  作者先以“穷远”、“人迹罕到”记叙了大林寺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接着记叙了大林寺周围有许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清澈的泉流,苍劲的怪石,青翠的短松,浓密的瘦竹,显得大林寺格外清幽。

  接着又记叙了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者进入大林寺时是孟夏四月,正当大地春归,芳菲落尽之时,而这里却像早春二月,春意始盛,生机勃勃。梨花、桃花正盛开,周围长着毛茸茸的绿绿的短草,这里的景物、节候与山下完全不同。作者看到此景,感觉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即兴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抒发了大林寺胜景给他所带来的特殊感受。

  进而写作者。周览屋壁”,观赏了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写下的文句。这里乍看似乎是写景,细读则知语尽而意未尽。作者见大林寺风景如此优美,而游者甚少,故而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用“嗟乎”二字,引出“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一句,立见警动之感。因为,自李渤等三人在大林寺壁上题句以后,二十年来之所以“寂寥无继来者”,乃是由于世人看重的不是高尚的人生情趣,不是林泉之乐,而是追逐名利,趋炎附势。此刻,作者联想到自己因直上封章,受到诬陷、打击而遭贬谪,然而却得以游赏大林寺的奇景,所以在感叹世风的同时,内心深感欣慰,显现出美的心灵。

  咏大林寺的绝句,第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由点及面,以斑见豹,借山寺桃花写深山的特有的景色;三、四句“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前两句基础上抒发情感,突破了惜时伤春的老框框,自然地流露出诗人的内心喜悦。前两句是实写山景,后两句用虚笔,进一步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陈元垲编.庐山历代游记选择: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19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第205页
3、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196页

yóulín

bái tángdài 

    nányuán fànyángzhāngyǔnzhōng nányángzhāngshēnzhī guǎng广píngsòng āndìngliáng fànyángzhāng dōnglínshāményǎn zhìmǎn shìjiān biàn dàoshēn dàojiàn shénzhào yúngāo  ránfánshírén àicǎotángdōng 西èrlín huàchéng fēngdǐng dēngxiāngfēng 宿lín línqióngyuǎn rénhǎndào huánduōqīngliúcāngshí duǎnsōngshòuzhú zhōngwéibǎn sēngjiēhǎidōngrén shāngāoshēn shíjiéjuéwǎn shìmèngxià zhēng èryuètiān shāntáoshǐhuā jiàncǎoyóuduǎn rénfēnghòu píngluòtóng chūdào huǎngránruòbiézàoshìjièzhě yīnkǒuhàojuéyún rénjiānyuèfāngfēijìn shāntáohuāshǐshèngkāi chánghènchūnguīchù zhīzhuǎnzhōnglái ér zhōulǎn jiànxiāolángzhōngcún wèilángzhōnghóngjiǎn quēsānrénxìngmíngshī yīnbèitàn qiěyuē  shíkuāngjìng yóu驿zhìshānmén zēngbànchéng xiāo wèi yóu dàijīnchuíèrshínián zhě jiē míngzhīyòurén  

    shíyuánshíèrniányuèjiǔ tiān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人有亡¹斧者,意²其邻之子,视³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wéi)而不窃斧也。
译文:从前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神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注释:¹亡:丢失。²意:怀疑。³视:看。⁴行步:行走。⁵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⁶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为:动作,做法。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俄而¹²于谷³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译文:不久之后,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无论是神态还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注释:¹俄而:不久。²抇:掘。³谷:山谷,山沟。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yòu)¹也。
译文: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注释:¹有所尤:即被偏见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旄(máo)¹,在浚(jùn)²之郊。素丝³(pí)之,良马四之。彼(shū)者子,何以畀(bì)之?
译文: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注释: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¹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²浚: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³素丝:白丝,一说束帛。⁴纰: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⁵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⁶彼:那。⁷姝:美好。一说顺从貌。⁸子:贤者。⁹畀:给,予。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jié)¹干旟(yú)²,在浚之都³。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译文: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注释:¹孑孑:旗帜高举的样子。²旟: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³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下邑,近城。⁴组:编织,束丝之法。⁵予:给予。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孑孑干旌(jīng)¹,在浚之城。素丝祝²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gǔ)³之?
译文: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¹旌: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²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³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2-104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05-106

gānmáo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jiéjiégānmáo zàijùnzhījiāo zhī liángzhī shūzhě zhī 
jiéjiégān zàijùnzhī zhī liángzhī shūzhě zhī 
jiéjiégānjīng zàijùnzhīchéng zhùzhī liángliùzhī shūzhě gào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