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¹更沾巾。
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注释:¹适:往。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不辞驿(yì)¹²风雪,要使天骄³识凤麟(lín)
译文: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注释:¹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²凌:冲冒。³天骄:此处指契丹。⁴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沙漠回看清禁¹月,湖山应梦武林²春。
译文: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注释:¹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²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chán)¹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译文: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注释:¹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
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sòngyóushǐ使dān

shì sòngdài 

yúnhǎixiāngwàngshēn yīnyuǎnshìgèngzhānjīn 
驿língfēngxuě yàoshǐ使tiānjiāoshífènglín 
shāhuíkànqīngjìnyuè shānyīngmènglínchūn 
chánruòwènjūnjiāshì dàozhōngcháoré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注释

适:往。

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凌:冲冒。

天骄:此处指契丹。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2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
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70
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1-173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得西山后八日,寻¹山口西北道²二百步³,又得钴(gǔ)(mǔ)。西二十五步,当湍(tuān)而浚(jùn)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yǎn)(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dài)¹⁰不可数。其嵚(qīn)¹¹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chòng)¹²角列¹³而上者,若熊罴(pí)¹⁴之登于山。
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注释:¹寻:通“循”,沿着。²道:行走。³步:指跨一步的距离。⁴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⁵湍:急流。⁶浚:深水。⁷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⁸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⁹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¹⁰殆:几乎,差不多。¹¹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¹²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¹³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¹⁴罴:棕熊。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丘之小不能¹一亩,可以笼²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³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yì)(huì)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¹⁰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áo)游,举¹¹(xī)熙然¹²回巧¹³献技¹⁴,以效¹⁵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líng)¹⁶之状与目谋¹⁷,瀯(yíng)¹⁸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zā)¹⁹而得异地者二,虽²⁰古好(hào)²¹之士,或²²未能至焉²³
译文: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注释:¹不能:不足,不满,不到。²笼:包笼,包罗。³货:卖,出售。⁴不售:卖不出去。⁵怜:爱惜。⁶售:买。⁷更:轮番,一次又一次。⁸器用:器具,工具。⁹刈:割。¹⁰其中:小丘的当中。¹¹举:全。¹²熙熙然:和悦的样子。¹³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¹⁴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¹⁵效:效力,尽力贡献。¹⁶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¹⁷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¹⁸瀯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¹⁹匝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²⁰虽:即使,纵使,就是。²¹好事:爱好山水。²²或:或许,只怕,可能。²³焉:表示估量语气。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噫!以兹丘之胜¹,致之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²之,贾四百,连岁³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注释:¹胜:指优美的景色。²陋:鄙视,轻视。³连岁:多年,接连几年。⁴其:岂,难道。⁵遭:遇合,运气。⁶所以:用来……的。

内容结构

  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两句,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及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句后的第一段内容,写小丘的景物。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点放在写山石的奇特上。着重描写石的“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对偶又运用比拟的方法,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气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下笔传神,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作者自然萌生购买的念头。“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可见新生的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主要写外部景致,把静物寓于动态之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段排比句写作者的感受,其所描绘的境界同文章开头有明显不同:开头写被弃山石的姿态,抒发了作者愤世疾时的愤慨;此时写在整修后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既显示了小丘的价值,也表现作者为自己在不满一旬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刘海峰认为“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也是这个意思。“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最后说明写此文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文学价值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所写的景物“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小石潭记》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越过石渠是昌蒲掩映、苔藓环绕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向北曲行,则全都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作者眼前的这些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柳宗元曾经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他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宗元人格美的艺术写照,可谓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朱克文.自然的风景,心灵的境界——柳宗元《钴镫母潭西小丘记》赏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2、 董艳艳.清丽流畅 简约凝练——《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赏析[J].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20).
3、 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彭新有.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景物描写赏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8(3).

tán西xiǎoqiū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西shānhòu xúnshānkǒu西běidàoèrbǎi yòután 西èrshí dāngtuānérjùnzhěwéiliáng liángzhīshàngyǒuqiūyān shēngzhúshù shízhīyǎnjiǎn érchū zhēngwéizhuàngzhě dàishǔ qīnránxiānglěiérxiàzhě ruòniúzhīyǐn chōngránjiǎolièérshàngzhě ruòxióngzhīdēngshān 

    qiūzhīxiǎonéng lóngéryǒuzhī wènzhǔ yuē  tángshìzhī huòérshòu  wènjià yuē  zhǐbǎi  liánérshòuzhī shēnyuán yuánshítóngyóu jiē chūwài gēngyòng chǎnhuìcǎo è lièhuǒérfénzhī jiā měizhú shíxiǎn yóuzhōngwàng shānzhīgāo yúnzhī zhīliú niǎoshòuzhīáoyóu ránhuíqiǎoxiàn xiàoqiūzhīxià zhěnér qīnglíngzhīzhuàngmóu yíngyíngzhīshēngěrmóu yōuránérzhěshénmóu yuānránérjìngzhěxīnmóu xúnérzhěèr suīhàoshìzhīshì huòwèinéngzhìyān 

     qiūzhīshèng zhìzhīfēng hào   guìyóuzhīshìzhēngmǎizhě zēngqiānjīnér jīnshìzhōu nóng guòérlòuzhī bǎi liánsuìnéngshòu érshēnyuán zhī shìguǒyǒuzāo shūshí suǒqiūzhīzāo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bǒ)¹,莫教磨涅(niè)²。失意每多如意少,终莫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³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qiáo),二更彻。
译文:什么事让你哽咽哭泣呢?纵然命运不济使你试而不第那又如何,不要自己折磨自己。人世间的事自古以来都是失意多于如意,更何况才气太高也。会使自己的福气受损,你独坐在高城上,仰望北斗七星,吹笛自乐,听更鼓报夜。
注释:¹簸弄:玩弄、播弄。²磨涅:磨砺浸染。比喻所经受之考验或外界之影响。³藜床:用莱草茎编织的床。⁴北斗:指北斗七星,莫代诗文中常以北斗喻指朝廷,故此处亦寓含不忘朝廷之意。⁵玉笛:笛之美称。⁶谯鼓:指谯楼上之鼓声。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丈夫未肯因人热¹,且乘闲、五湖²料理³,扁(piān)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译文:大丈夫不要因为仕途不顺而急躁,不如索性学习范蠡泛游五湖,消闲隐居,怡然自得。纵然有像秋雨一般流不尽的眼泪,也应该洒向知己者。不要羡慕那些位列朝堂的人,京城里永远是这般熙熙攘攘的景象,人们忙着争名逐利,不如就让秋风把这京城的月亮吹凉,你且以达观处之吧。你所住的寺院中鲜花盛开,正如雪花般散落。
注释:¹热:热中、躁急之意。²五湖:后人以此为不贪官位,隐居自适之典。³料理:安排、安置。⁴秋霖:秋雨。⁵野田黄蝶:谓郊野田间黄蝶蹉跎(cuō tuō)蹁跹(piān xiān)之景,可引申为家园、知己。⁶承明班列:承明,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为入朝、在朝为官之典。班列,位次,即朝班之位次。⁷萧寺:西溟居京时曾寓萧寺。

  上片直奔主题,劝慰好友不要哭泣,既然命途多舛,在科场上屡试不第,就任凭天意弄人吧,不要被这些琐事消磨了意志。接着,他又说古往今来,凡是有旷世之才的人多失意潦倒,是被过高的才华折损了福分。不如独自闲卧在莱草编成的床上高眠,抬头仰望天上的北斗七星,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吹玉笛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愁,劝慰对方莫赞叹“兰摧玉折”,以为才杰受屈。应针对应试落第事。

  下片紧承上文,词人继续安慰姜宸英,说大丈夫不要因为仕途不顺就焦躁急切,不要热衷于求取功名。谓大丈夫终不肯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不会依赖别人。今番求官不成,暂且也像范蠡一样,泛舟五湖,不也挺逍遥自在的吗?劝慰的话题,由身内的才性,转向身外的虚名。谓泪水就像秋日淫雨一样,挥之不尽,但这伤情之泪,必须洒向野田黄蝶,洒向真正的知己者。千万不要羡慕承明殿旁那长长的朝班的行列。马迹车尘,从来就忙个不停,万户捣衣,任凭西风吹冷长安的一片月色。这时候,清净的萧寺,更加是繁花如雪。劝慰对方“须不羡,承明班列”。不要羡慕在朝居官。说得很恳切,很直白,可能因对方功名心至死不变的缘故。末句即以景结情。“又萧寺,花如雪”,这是个静谧、深沉、幽丽而又带几分凄凉的艺术境界,同时又寓托着词人的生命追求。他以此慰勉两溟,同时也以此自慰。

  全词充满纳兰性德独抒性灵的劝慰之语,让人为之感动。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4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34页

jīn··wèi西míng--lánxìng

shìtiānyàndànyóutiāngōngnòngjiàonièshīměiduōshǎozhōngrénchēngzhīdàoyīncáizhéchuángkànběidòubèigāochéngchuīchéngxuètīngqiáoèrgèngchè

zhàngwèikěnyīnrénqiěchéngxiánliàobiǎnzhōulèishìqiūlínhuījǐnxiàngtiánhuángdiéxiànchéngmíngbānlièchēchénmángwèilerèn西fēngchuīlěngzhǎngānyuèyòuxiāohuāxuě

红杏香中,绿杨影里,画桥春水泠泠。深沉院满,风送卖花声。又是清明近也,粉墙畔,时有迁莺。当此际,人传天上,特降玉麒麟。
红杏香中,绿杨影里,画桥¹春水²(líng)³。深沉院满,风送卖花声。又是清明近也,粉墙畔(pàn),时有迁莺。当此际,人传天上,特降玉麒麟(lín)
译文:春天,红杏枝头闹,绿杨水中漂。雕饰华丽的石拱桥处春水幽深。院外卖花女的歌声,穿过幽深的庭院,飘到每一个人的耳蜗里。清明将近,白墙红瓦的院墙上时有迁徙的莺鸟落脚。就在此时节,人们奔走相告。这种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上天,因此特降生了一个“玉麒麟”。
注释:¹画桥: 雕饰华丽的桥梁。²春水:春天的河水。³泠泠: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⁴深沉:此处幽深。⁵粉墙:涂刷成白色的墙。⁶玉麒麟:对他人儿子的美称。
风云。今会遇,名邦坐抚,入侍严宸。更儿孙兰玉,都是宁馨。脆管繁弦竞奏,蕙炉袅,沉水烟轻。华筵罢,江城回首,一点寿星明。
风云¹。今会遇²,名邦³坐抚,入侍严宸。更儿孙兰玉,都是宁馨(xīn)。脆管繁弦竞奏,蕙炉袅(niǎo),沉水烟轻。华筵(yán)罢,江城回首,一点寿星明。
译文:风云变幻,斗转星移。今日相见在著名的地方抚养的儿子,幸能入朝为官侍奉当今皇上。少不更事的孙子兰玉都是如此。筵席中,笛声脆脆,繁弦阵阵,音乐声不断。香炉外,香烟袅袅,氤氲弥漫。杯盘狼藉后,临江依栏,回首过往,眼前升起一颗明亮的寿星。
注释:¹风云:此处无意。多为感叹词,引出下阙的情感基调。²会遇:即会见。³名邦:著名的地方。⁴侍:入朝奉侍。⁵宸: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⁶宁馨:晋宋时的俗语,“如此”、“这样”之意。⁷蕙:香草。⁸寿星:指老人星,古人把它作为长寿的象征。

mǎntíngfāng··hóngxìngxiāngzhōng--zhàoliáng

hóngxìngxiāngzhōng绿yángyǐnghuàqiáochūnshuǐlínglíngshēnchényuànmǎnfēngsòngmàihuāshēngyòushìqīngmíngjìnfěnqiángpànshíyǒuqiānyīngdāngrénchuántiānshàngjiànglín

fēngyúnjīnhuìmíngbāngzuòshìyánchéngèngérsūnlándōushìníngxīncuìguǎnfánxiánjìngzòuhuìniǎochénshuǐyānqīnghuáyánjiāngchénghuíshǒudiǎn寿shòuxīngmíng

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吹老。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
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榆(yú)¹重来冰雪里,冷入鬓(bìn)丝吹老。牧马长嘶(sī),征笳(jiā)乱动²,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yǔ)³瘦损多少。
译文:无情的野火,趁着阵阵西风,烧光了天涯芳草。冰天雪地里再次来到边塞,鬓发染霜,我已被寒风吹老。牧马长嘶,胡笳乱鸣,一并闯进我忧愁的怀抱。定然知道今天晚上,我这个庾信般多愁善感的诗人,会瘦掉多少。
注释:百字令:词牌名,即念奴娇。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汉儿村:在今辽宁省朝阳县境内。¹榆塞:榆关,即山海关。²“牧马”两句:汉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³庾郎:北周诗人庾信。他身经丧乱,作品饱含愁思,曾作《愁赋》。
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便是脑满肠肥¹,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²(qiáo)(cuì)后,非复酒垆(lú)风调³。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译文:即便是脑满肠肥的过去,尚且难以消受,这里的荒烟落照。更何况司马相如早已憔悴,不再有当垆卖酒的风流格调。回乐峰彻骨寒冷,受降城如此僻远,思念家乡的梦儿夜夜萦绕。登高凭栏,四野茫茫,不由百感交织,只能向着远方,发出一声清啸。
注释:¹脑满肠肥:不操心的人,吃得饱,养得胖。²文园:指司马相如。³酒垆风调: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和妻子卓文君在酒店当垆卖酒。⁴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⁵受降城:有三处,这里泛指边塞。

  上片写塞上萧瑟荒凉之景,再借用多愁多病的庾郎典映自己,表现词人心中绵绵的伤感情怀。

  下片进一步渲染愁怨之深,以“便是” “何况”步步写来,层层烘托,一咏三叹,婉转曲折,并以“文园憔悴”的典故突显了此刻的乡愁,感情所至,情韵深挚,自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全词除了抒写远在边关的征夫怀人思乡的愁情外,还把“脑满肠肥"、“五陵公子”和“文园”、 “庾郎”(也是作者自况)对比,为才人薄命痴儿多福而不平。

参考资料:
1、 董平.纳兰性德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6年09月第1版:第205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24页

bǎilìng··宿hànércūn--lánxìng

qínghuǒchèn西fēngshāobiàntiānfāngcǎosāizhòngláibīngxuělěngbìnchuīlǎozhǎngzhēngjiāluàndòngbìngchóu怀huáibàodìngzhījīnlángshòusǔnduōshǎo

便biànshìnǎomǎnchángféishàngnánxiāoshòuhuāngyānluòzhàokuàngwényuánqiáocuìhòufēijiǔfēngdiàohuífēnghánshòujiàngchéngyuǎnmèngxiàngjiāshānràomángmángbǎigǎnpínggāowéiyǒuqīngxiào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秋帷(wéi)¹里。长漏²伴人无寐(mèi)。低玉枕³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译文: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注释:¹帷:帐子。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³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⁴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晓色又凉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¹
译文: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注释:¹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jīnmén··qiū--shì

qiūwéizhǎnglòubànrénmèizhěnliángqīngxiùbèifānqiūwèi

xiǎoyòuqīnchuāngzhǐchuāngwàishēngchūshēngduànshēngháidàoěrmíngshēngw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