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¹。情何限²、处处消魂³。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译文: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注释:¹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²何限:犹“无限”。³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⁴故人:指陈述古。⁵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⁶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⁷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寻常行处¹,题诗千首,绣(xiù)罗衫²、与拂红尘³。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lǒng)头云。
译文: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注释:¹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²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³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⁴湖:指杭州西湖。⁵陇:小山丘,田埂。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寻常行处”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们游览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绣罗衫”,如温庭筠《菩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词意发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来写。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后是谁在思念他。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苏轼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苏轼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08-71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4、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8-169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注释

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何限:犹“无限”。

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故人:指陈述古。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湖:指杭州西湖。

陇:小山丘,田埂。

赏析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寻常行处”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们游览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绣罗衫”,如温庭筠《菩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词意发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来写。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后是谁在思念他。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苏轼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苏轼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08-71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4、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8-169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这年十一月,苏轼因公到常州、润州视灾赈饥,姻亲柳瑾附载同行。次年元旦过丹阳(今属江苏),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柳瑾相别。此词题为“丹阳寄述古”,据宋人傅藻《东坡纪年录》,它是苏轼“自京口还,寄述古作”,则当作于二月由京口至宜兴(今属江苏)途中,返丹阳之时。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2、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8-169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中原¹一孤石,地理²不知年。
注释:¹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域之中心。广义指黄河流域,狭义指河南省一带。²地理:指地理结构、地貌形成。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根含彭泽¹浪,顶入香炉²烟。
注释:¹彭泽:江西省极北一县,濒临长江。此处借指彭泽县南之鄱阳湖。²香炉:香炉峰在庐山,共有四座,此处专指山南秀峰附近之南香炉峰。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崖成二鸟翼(yì)¹,峰作一芙莲²
注释:¹崖成句:意谓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²峰作句:意谓峰峦挺拔高耸,犹如亭亭独立的莲花。芙莲:芙蓉、莲花。
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
何时发东武¹,今来镇蠡(lǐ)²
注释:¹东武:一作武城,在河北省清河县东北,此处代指北方、中原。²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蠡即彭蠡,系鄱阳湖之异名,川即长江。
孤石指大孤山,在江西省鄱阳湖出口入长江处,横扼大湖,孤峰独耸,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惠标曾长期云游漂泊,对闽、浙、赣诸省的自然风光相当熟稔、非常热爱,因而写了不少吟咏山水的诗文。这首五言律诗,既有雄伟磅礴的气势,又有凝炼隽永的韵味,用明快流利的节奏,形象生动的比喻,准确精炼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背景,形容出一座石峰的瑰丽英姿。全诗清新明朗、玲珑剔透。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译文:昨天夜里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不觉商意¹满林薄²,萧然万籁(lài)³涵虚清。
译文:不知不觉间草木生长茂密处已满是秋意,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
注释:¹商意:秋意。²林薄:草木生长茂密之处。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近床赖有短檠(qíng)¹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译文:床旁多亏有一盏小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
注释:¹短檠:矮灯架。借指小灯。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译文: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¹于长夜²过春时,挈(qiè)³将雏(chú)(bìn)有丝
译文: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注释:¹惯:含有司空见惯之意。²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³挈、将,是同义词,均有提携、带领的意思。⁴妇:指鲁迅夫人许广平。⁵雏:指鲁迅的幼儿周海婴。当时,海婴还只有一岁零三个月,故称“雏”。⁶鬓有丝:指两鬓斑白。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梦里依稀慈母¹泪,城头²变幻³大王旗。
译文: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注释:¹慈母:泛指当时受迫害的革命者的母亲。²城头:指南京。³变幻:指国民党军阀间的勾心斗角,长期混战,使政局动荡不安。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¹朋辈²成新鬼,怒向刀丛³觅小诗。
译文: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注释:¹忍看:原作“眼看”,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忍看”。²朋辈:即朋友,战友:指被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³刀丛: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原作“刀边”,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刀丛”。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吟罢低眉无写处¹,月光如水照缁(zī)²
译文: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注释:¹无写处:含有无地可写,无处可发表之意,形容极度悲愤。²缁衣:即黑色的衣服。

  全诗以“长夜”为背景,以“爱憎”为线索,巧妙而严谨地把“长夜”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编织在一起,展示了一幅旧中国的“长夜”画。

  首联写“长夜”气氛下,作者全家的艰难处境。一个“惯”字串起两句,既概写了作者长期辗转的战斗生涯,又揭露了国民党的凶残本质,并体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极度蔑视与愤恨之情。

  颔联写“长夜”气氛下,人民的深重苦难。一个“变”字,成为该联的枢纽。既概括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生活,又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本原因。

  颈联写“长夜”气氛下,作者积郁在胸的万丈怒火。一个“怒”字,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既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又激发了作者面对敌人的刀丛剑树而进行殊死搏斗的战斗豪情。

  尾联写“长夜”气氛下,作者的愤慨之情。一个“照”字,寓意深刻。尽管旧中国长夜漫漫,但可告慰死难的烈士,明媚的“春光”总有一天会照耀着祖国的大地。这一联有着浓烈的艺术魅力,拓展了无限遐思,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严密,意境深沉,语言凝炼,用词精当,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孙志军.鲁迅诗歌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69-70页
2、 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75页
人家篱落酒旗儿,雪压寒梅老树枝。吟诗未稳推敲字,为西湖捻断髭,恨东坡对雪无诗。休道是苏学士,韩退之,难装煞傅粉的西施。
人家篱落酒旗儿,雪压寒梅老树枝。吟诗未稳推敲字,为西湖捻断髭(zī)¹,恨东坡²对雪无诗。休道是苏学士,韩退之³,难装煞傅粉的西施。
译文:篱笆中的人家挂着酒旗儿,大雪压弯了寒梅的老树枝。想为西湖作首诗,可不知道如何来推敲字句,因此捻断嘴边的胡须,埋怨苏轼作了那么多的西湖诗,但没有一首写西湖的雪景。不要说是苏学士,还是韩退之,都难以描画这冬天像以雪傅粉的西湖美景!
注释:¹髭:指嘴边的长而浓密的胡须。²东坡:与下句的“苏学士”,都是指宋代文学家苏轼。³韩退之:即唐代文学家韩愈。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太行¹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译文:太行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间的车子损坏掉,但是和人心比较起来,太行山反而成为平坦的道路了。
注释:¹太行:山名,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形势险要。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巫峡¹之水能覆(fù)舟,若比人心是安流²
译文:巫峡的水能够使行经其间的船只翻覆,但是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巫峡的水反而成了波澜不起的川流了。
注释:¹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水急浪高,舟行极险。²安流:平静的水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译文:人的爱好与厌恶之心反覆不定,喜欢这个人的时候,可以喜欢上了天;厌恶这个人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满身都长了疮疤。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¹为参商。
译文:和夫君结褵不到五年,突然间,两人就从原本恩爱的牛郎、织女星,成了难以相见的参星和商星。
注释:¹牛女:即牛郎织女。此处借指人心相距很远,水火不容。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译文:古人说“色衰爱弛”,当时的美人还觉得很怨恨呢。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何况如今鸾(luán)¹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译文:更何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心却早已改变了呢?
注释:¹鸾镜:梳妆用的镜子。古代西域一个国王有一只鸾鸟,三年不鸣。他的夫人说,鸾见到影就鸣,可以挂起镜子来照它。鸾鸟见到自己的影子,真的悲鸣起来。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shè)不馨香。
译文:为了夫君,我把衣服薰得香喷气四溢,夫君闻到兰麝的香味却不觉得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为君盛容饰¹,君看金翠无颜色²
译文:为了夫君,我努力的梳妆打扮,夫君看到我满头的金翠却仍然觉得颜色如土。
注释:¹盛容饰:着意加以打扮修饰。²无颜色:即无光彩。
行路难,难重陈。
行路难,难重陈¹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也很难陈述啊!
注释:¹陈:陈述。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译文:生在世间,最好不要生做女儿身,因为身为女人,百年的苦乐都要随人而定。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比登山难,比水上行船更危险。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译文:不只人间的夫妻容易有反覆,近代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君不见左纳言¹,右纳史²,朝承恩,暮赐死。
译文:你没看到吗?左边“纳言”,右边“纳史”;早上才承受皇上的恩典,晚上就被皇上赐了死。
注释:¹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²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不在山之高,不在水之深,只在人心反反覆覆之间而已。

  此诗首先用了两个对比,以太行之路险能摧车和巫峡之水急能覆舟来与多变之人心相比,指出前者与后者相比实在是平坦之途,从而读者可想见人心之险恶了。

  接着诗人连用四个典故来进一步说明人心易变的具体表现。一个是赵壹所说的当别人说你好时仿佛羽毛能从你的皮下生长出来,而当他不喜欢你时,同是这一层皮他却能说成是生疮溃烂。另一个则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虽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却非常恩爱,但没有想到这样看似非常牢固的情感关系也会反目成仇,就像参、商两个星宿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一样,变成了“有你没我”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第三个典故也是古人非常熟悉的汉武帝与李夫人之事,是讲女人取悦于自己的男人是因为其青春貌美,而随着其年长色衰男人就不再宠幸她了,李夫人就是为自己这个遭遇而怨恨的。但这个典故还只是一个铺垫,下面的第四个典故“鸾镜”进一步说明,女人爱照镜子,当她还在为自己依然充满活力的形象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没有想到她的男人就已经变心了。

  接着诗人用了两个排比句,讲失去了男人恩宠的女人,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让其回心转意了:为男人用香兰、麝香熏衣服,但变了心的男人却不闻其香;为男人盛妆打扮修饰,男人看着这些金玉饰品却不见其色。

  接下来诗人对上述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行路难”,为女人的依附性地位及其遭遇发出了呼喊,并对诗一开头就提到的山、水之险进行回应。但这还只是诗人表面的目的。此诗的深层目的在于为君臣关系中处于弱势的臣子的遭遇而鸣不平。朝中的高官可以是早承恩而暮赐死的,可以说在朝做官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诗人认为,行路难,其实不是说的那些平常的山水之路,而是那些君臣交往(当然也可以扩展为所有上下级交往甚至于一切人际交往)之中的难测的“圣心”。变化莫测的圣心就像上述典故中的男人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抛弃自己的臣子。

  诗人在诗中毫不留情地对最高统治者展开了批判,其勇气可嘉,但也让人为其政治前途感到担心。当然诗人敢于这样写的原因在于在他写此诗时,与他想法相同的还大有人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促成他敢于放言。另外诗人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设法改善君臣关系,对臣下多一些宽容和尊重,这样对唐王朝本身也是有利的。

  这是一首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的诗歌,诗人灵活地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并且通篇运用比喻,结构紧凑、首尾相应,使全诗在展现批判力量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想见此诗发表的当时,是颇能引起广大士绅的强烈共鸣的,但这也为其他不满诗人的一些保守官僚提供了最好的攻击借口。后来诗人遭到贬谪此诗可能就是一个导火索。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