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殿悠悠径有苔,松扉端为野人开。匆匆不尽登临兴,有待他时看竹来。
古殿悠悠径有苔,松扉端为野人开。匆匆不尽登临兴,有待他时看竹来。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6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茫茫汝(rǔ)水抱城根¹,野色²偷春³入烧痕
译文:茫茫的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田野发青,淹没了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
注释:太守向公:指向宗回,字子发,时任蔡州太守,有治绩。向有“登楼眺望”诗,此为次其韵而作。一说,向宗回为“郡将”“团练”。¹汝水抱城根: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故蔡州亦称悬瓠城。²野色:田野之色。³偷春:谓偷春色而先发青。⁴烧痕:指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千点湘妃枝上泪¹,一声杜宇²水边魂。
译文:一千点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一声死后化为杜鹃的杜宇的哀鸣。
注释:¹湘妃枝上泪:指传说中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²杜宇:相传为古蜀帝名,死后其魂魄化为杜鹃,呜声悲苦,啼血乃止。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遥怜鸿隙(xì)¹穿路²,尚想元和贼(zéi)³负恩。
译文:对鸿隙陂的涨溢为害而感到怜惜,还在想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蔡州而反叛的事情。
注释:¹鸿隙陂:一作鸿池陂、鸿却陂,故址在河南汝南县治东南,跨汝河,容纳淮北诸水,滋润州郡沃土,然亦涨溢为害。²穿路:这里指陂水溃溢为害。³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蔡州而反叛,曾擅改汝水故道,为害百姓,后为李想所讨灭。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粉堞女墙¹都已尽,恍如陶侃(kǎn)²梦天门。
译文:城墙都已经化为灰烬,仿佛东晋大臣陶侃,后来成为了八州都督。
注释:¹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也称女儿墙。²陶侃:东晋大臣。
庖烟起处认孤村,天色清寒不见痕。
(páo)¹起处认孤村,天色清寒不见痕。
译文:炊烟升起的地方是一个孤立的村庄,天色寒冷,不留一点云的痕迹。
注释:¹庖烟:指炊烟。
车辋湖边梅溅泪,壶公祠畔月销魂。
车辋(wǎng)¹边梅溅泪,壶公祠(cí)²畔月销魂。
译文:车辋湖边的梅花,如溅起的泪水,壶公观畔的月亮也更加销魂。
注释:¹车辋湖:湖名,因形如车辋而得名。²壶公祠:即壶公观。壶公,传说中的仙人。
封疆尽是春秋国,庙食多怀将相恩。
封疆尽是春秋国¹,庙食²多怀将相恩。
译文:蔡州疆域内多是春秋时的古国之地,蔡州有大量将相的公庙,供人缅怀。
注释:¹封疆尽是春秋国:意谓蔡州疆域内多是春秋时的古国之地。²庙食:蔡州有狄梁公庙,祀狄仁杰;有李太尉庙,祀李想。秦观于蔡州教授任上,曾代州守为文以祭告以上先贤。
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
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¹
译文:想问李斯临刑时发出长叹以后,是谁牵着黄狗出东城门。
注释:¹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李斯为上蔡人,官至秦朝宰相,后遭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市中。临刑时,李斯顾谓其中子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是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汝水“抱城”奔流的势头和火种田中的“烧痕”换新绿的场景,告诉人们:春色被“偷”到人间,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凄惨情状。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千万点血泪,一声声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灾,无家可归,惨不忍睹的镜头,如同就在诗人眼前。五六句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唐代留下的隐患和祸根。前句指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下句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贻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的。七八句说城堞倾圮已尽,希望太守重加治理。诗人以陶侃来拟向宗回,祝愿他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效力。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展开了一幅郊野萧条景象的素描:炊烟袅袅,郊野的孤村,依稀可辨;天色清寒,村舍的痕影,一点也看不见。洪水给汝南人民带来的后果,还未消除。三四句写汝南两个名胜车网湖和壶公祠的傍晚景色。湖边梅花盛开,祠畔明月初上,风景原本很迷人,但前一年的灾情,诗人记忆犹新,前村的景象,宛然在目,他触景伤情,泪溅魂销。这景况和诗人同时之作“风将沉燎萦歌扇,雪带梅香上舞衣”(《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风格迥然不同。五六句说汝南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古城。早在春秋时代,它就是蔡、沈等国的封地,颇多“先贤”,人们立庙祭祀以示追怀“恩”泽。七八句则从另一角度指出:历史上蔡州也有秦代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属蔡州)这样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却终遭杀戮之祸。诗人以提问的口气,把李斯临刑时“牵黄犬出上蔡东门”的“长叹”反说出来(《史记·李斯列传》),意在从他身上引出经验教训。

  这组诗表现了汝南的地理历史概况,却各有特点。第一首诗,上半部分写人民重建家园的辛勤劳动和水患带来的严重后果,下半部分指斥汉、唐两朝当国宰相和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对太守向宗回寄予了希望。诗人从国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长官提出建议,对人民生活表示关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茫茫”二句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中带有烧痕,诗人主要借助“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千点”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于无人处写出人来。它既有烘托前两句的作用,也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遥怜”二句由汉代的昏庸宰相说到唐代的乱臣贼子,也是句句有人。回顾汝南历史,一正一反,给人不少启示。末句“陶侃梦天门”的祝愿指名道姓,对照明显。而第二首诗,上半部分写水灾之后的情景,下半由蔡州在春秋时代已是封疆之国和恩泽民众的将相祠庙依然受人供奉,表现出这里民风淳朴,并引李斯之事为戒。这对太守向宗回也有讽劝作用。诗人从国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长官提出建议,对人民生活表示关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庖烟”二句写诗人通过炊烟遥认孤村,主要借“庖烟”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认”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车网”二句假物寓人,“封疆”二句由春秋的封国说到庙食的将相,也是句句有人。回顾汝南历史,一正一反,给人不少启示。末句写李斯“牵黄犬”的“长叹”,指名道姓,对照明显。诗中说,古代的将相之所以到后来仍然受到祭祀,是因为恩及于民,作者劝勉太守之意自在言外。

  秦观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请他代撰境内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见对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楼眺望时,他的次韵之作,咏史悯时,发了很多感慨。这首诗能摆脱一般“次韵”诗的窠臼,所以能成为名作。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12-614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¹楼樽(zūn)²赋蒹(jiān)(jiā)³,南望潇湘水一涯。
译文: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注释:一览楼:位于作者家乡松江城内。¹危:高。²樽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³蒹葭: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思念南明政权。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云麓(lù)¹半涵青海雾²,岸枫遥映赤(chì)³霞。
译文: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注释:¹云麓:云山之意。²青海雾:以西北青海之雾代指满清势力已占领了半个江山。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称边地。³赤城:山名,位于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又称“烧山”、“消山”,此代指扶明抗清之决心。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译文: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学就屠龙¹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译文: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 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注释:¹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代指身怀绝艺而无用武之处。

  该作一开始,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这里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至于“云麓”、“岸峰”,则以优美的笔调,工整而又对仗地写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观。乍一看它是顺“南望”而展开,其实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从历史上看,自从南京弘光倾覆之后,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于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这也就是诗的颈联所说的“双飞日月”。显然,诗人“南望”而浮现在眼前的,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明白了上述含义,“双飞日月”、“半缺山河”也显得容易理解了。在“神骏”、“女娲”的背后,分明寄托着诗人最良好的愿望和深深的祝愿。

  诗的尾联,则是抒发深深的感慨。曾几何时,面对清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行,陈子龙等“复社”中坚,曾揭竿而起,领导、发动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江南抗清起义。可是,由于起义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地义军先后被清军击破。曾经飘扬过抗清旗帜的松江城。最后也终于陷落。诗人虽侥幸逃脱,面对亲朋好友纷纷遇难、面对敌人烧杀掳掠,他的心情,自也可以想象。诗中“屠龙”,正是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诗人借助《庄子》中的典故,把自己曾费尽心血,学会了“屠龙”本领,可是到头来,面对血雨腥风却一筹莫展的那种失望,表现了出来。当然,尽管如此,诗人并不就此消沉。结句的“剑锋腾踏”,诗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宝剑所表现的那份躁动与闪闪寒光,披露出他急于重新投入战斗的决心。

  总之,这是一支英雄的悲歌。它是诗人面对惨淡的局势,而发出的出自内心的呼唤。字时行间,流露出他对南方小朝廷的深深祝福,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那种慷慨与悲凉。

  该诗虚实结合,所谓“实”,即诗人从登楼所见写起,“樽酒赋诗”“望潇湘”,见“青海雾”“赤城霞”等,都是写眼前人事与景物,都是实写;所谓“虚”,作者亟待女娲补天之手来力挽狂澜,以及他回想自己空有屠龙之术难以施展,但仍然要拔剑起舞等,都是虚写。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编著,民俗节日诗歌赏析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06,第273页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 人过之则探鷇,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 人过之则探鷇(kòu)¹,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
译文:喜鹊知道一年中哪个季节常常刮风,于是将原本在高大树端上的巢迁到低矮路旁的树枝上。这样大人经则的时候就会发现巢中的雏鸟,而小孩经则时又会挑破巢子的鸟蛋。喜鹊虽然知道防备长远的危难,却忘记了防止眼下的祸患。
注释:¹鷇:待母哺食的雏鸟。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huǐ)¹、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²。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kòu)、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dǎng)³之路开矣;不迩(ěr)小人,则谗谀(yú)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注释:¹仲虺:商汤左相,奚仲之后,汤王归夏,至大峒时,仲虺作诰以告汤。²三仁:三位仁人,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³谠直:正直的言论。⁴迩:接近。⁵轶:超过、超越。

xīngxiá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uórènxiánshǐ使néngérxīng xiánzhuānérshuāi èrzhě ránzhīshì jīnzhītōng liúsuǒgòngzhīěr zhìānzhīshìyǒuzhīérnéngxīng hūnluànzhīshìsuīyǒuzhīxīng gàiyòngzhīyòngzhīwèi yǒuxiánéryòng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āngzhīxīng yǒuzhònghuǐ yǐn shuāi yǒusānrén zhōuzhīxīng tóngxīnzhěshírén shuāi yǒugōngmóu nèishǐguò liǎnghànzhīxīng yǒuxiāo cáo kòu dèngzhī shuāi yǒuwángjiā  chénfán zhīzhòng wèi jìnérxià zhìtáng biàn ránjiānxīngshuāizhīshì jiētóng yóuguānzhī yǒuxiánéryòngzhīzhě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èn jīnyóu jīnzhītiānxiàzhītiānxià jīnzhīshìmínzhīshìmín suīrǎorǎngzhī yóuyǒuxiánnéngruòshìzhīzhòng kuàngjīntàiníng yuēzhī zàijūnshàngyòngzhīér xúnzhòngshù cáinéngzhějìn yǒuhuì dǎngzhízhīkāi ěrxiǎorén chánzhěyuǎn wénqiān shǒuzhízhěbiànzhì rénguò néngzhīzhìjìnxiào gǒuxíngdào kuàliǎnghàn sāndài ránhòujiàn sānhuángzhīzāi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¹,碾冰为土玉为盆。
译文:从半卷湘妃竹帘何半掩着的门往外看,啊,白海棠,你高洁白净,该是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来栽培你。
注释:¹“半卷”句:这句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偷来梨蕊(ruǐ)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¹
译文:你偷来梨花花蕊的三分洁白,又借得傲雪梅花的一缕香魂。
注释:¹“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曹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月窟(kū)仙人缝缟(gǎo)(mèi),秋闺怨女拭啼痕¹
译文:你像月宫中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又如闺中少女秋日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
注释:¹“月窟”二句:谓白海棠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闺中少女秋日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缟袂,指白绢做成的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亦甚巧妙。袂,衣袖,亦指代衣服。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译文:娇羞怯怯默默无言衷肠无处诉,我倦倦倚在西风窗下不觉天色已黑。

  这是小说人物林黛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交待了海棠花生长的环境;颔联写海棠花的白与洁;颈联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尾联写相思之情,与首句遥相呼应。林黛玉借咏颂白海棠,写出了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心声。全诗采用了比喻、象征、拟人、设问、神话传说和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风流别致。

  林黛玉这首《咏白海棠》与薛宝钗淡而不露的风格不同,此诗淡化了现实的外部环境,突出了诗人的主体形象,写出了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心声。首联交待了海棠花生长的环境。首句写看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看花人与花保持着一段距离,这就为下文写看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条件。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白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无怪乎此句一出,宝玉便先喝起彩来:“从何处想来!”

  颔联直写白海棠,写来对仗严谨,而又天然工巧。最难得的是它不是苍白地写白海棠的白净,而是说它白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在林黛玉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颈联则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写来只是“不脱落自己”(脂评),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

  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不过重点应落在看花人身上。林黛玉是在托物抒情。从章法上说,“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它又是上两句感情的必然发展。它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即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由于林黛玉紧紧把握住了看花人与花的感情联系,诗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

  林黛玉的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的,亦是含蓄浑厚的,只不过白海棠形象的内涵是林黛玉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性格。这一点宝玉看到了,所以他对“潇湘妃子当居第二,含蓄深厚,终让蘅稿”的评论不服,提出“蘅潇二首还要斟酌”。其实,李纨、探春也是感受到了潇湘妃子诗内所含的意趣的,只是评价标准不一,她们只能推崇薛宝钗诗中那端庄稳重的形象和那种欲报皇恩、候选才人而又故作淡雅的含蓄浑厚,而不欣赏林黛玉的这样“风流别致”。这也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谋”罢了。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67-17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