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萼春开是所期,湖山精舍读书时。举头折桂今年事,试看谁簪第一枝。
秋萼春开是所期,湖山精舍读书时。举头折桂今年事,试看谁簪第一枝。

shūshěyǒng--ōuyángjiàn

qiūèchūnkāishìsuǒshānjīngshěshūshítóuzhéguìjīnniánshìshìkànshuízānzhī

欧阳建

欧阳建

(约269—300)西晋渤海人,字坚石。世为冀方右族。石崇甥。有才藻思理。擅名北州,后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辟公府,累迁山阳令、冯翊太守。赵王司马伦专权,建每匡正,由是有隙。及伦篡位,劝淮南王司马允诛伦。事泄被杀。临刑作《临终诗》。有《言尽意论》。 ▶ 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¹醉中身。
译文:丁香生长在江边,远离尘俗,无人问津,十几年的积累也只能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罢了。
注释:¹云外:亦指世外。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yīn)(qín)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译文:若是解开那丁香心中的那个结,它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和才能,飘香万里。

dīngxiāng

guīméng tángdài 

jiāngshàngyōuyōurénwèn shíniányúnwàizuìzhōngshēn 
yīnqínjiěquèdīngxiāngjié zòngfàngfánzhīsǎndànchūn 
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
反照¹入闾(lǘ)²,忧来与谁语³
译文:夕阳的斜照,射入了深深的闾巷,有谁和我说话,排解新来的忧伤。
注释:¹反照:即返照,夕阳的返光。²闾巷:里巷,乡里。³忧来与谁语:一作“愁来谁共语”。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古道无¹人行,秋风动禾黍(shǔ)²
译文:古道荒凉,黄昏时很少看到行人,秋风掀动禾黍,我愁思绵绵无量。
注释:¹无:一作“少”。²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这是一首抒发感伤情绪的咏史怀古诗,描绘秋日傍晚的寂静凄凉景色,抒发了满怀忧愁而又无人“共语”的悲哀,语言凝练,耐人寻味。

  诗一开始从写静态的景入笔:一抹夕阳的余晖斜照在还留有残砖破瓦的街巷上。这凄凉的秋暮景色,不禁使诗人触景伤情,忧从中来。此时诗人希望有人能来听他诉说心中的忧伤。若能如此,或许能消释一点压在诗人心头的忧伤。次句紧承首句,“忧来与谁语”,可是环顾四周,竟空无一人,没有谁能来听自己倾诉。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随景生。诗人以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染出自己面对断垣残壁的空城时的悲哀,而此时的空城又恰恰是秋天里“反照入闾巷”时分的空城,这就更浓重地渲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凉心情。

  诗的后两句把人们的视线从近景引向远景:在冷清的古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只见古道旁杂草丛生的田野里,禾黍在秋风中瑟缩发抖。昔日喧闹的古道上,只有秋风吹禾黍发出的肃杀凄凉的声音,这声音使古道显得越发空旷寒寂,听了愈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这里“秋风动禾黍”一句还暗合了《诗经·王风·黍离》之意。《王风·黍离》诗序说:“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作者在这里贴切自然地借“黍离之悲”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惆怅之感。诗人在后两句诗中以极其洗练传神的笔墨轻轻地勾勒了几笔,虽无一字言“忧”,而“忧”意早已溢出言外,悠长不尽。

  这首诗结构简单,但画面十分生动,令人读后易生苍凉之感。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31-332

qiū

gěngwéi tángdài 

fǎnzhàoxiàng yōuláishuí 
dàorénxíng qiūfēngdòngshǔ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mián)不觉晓(xiǎo)¹,处处闻²(tí)³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注释:¹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²闻:听见。³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¹,花落(luò)知多少²
译文: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¹“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²“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径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5-97

chūnxiǎo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chūnmiánjuéxiǎo chùchùwénniǎo 
láifēngshēng huāluòzhīduōshǎo 
听我三章约。有谈功、谈名者舞,谈经深酌。作赋相如亲涤器,识字子云投阁。算枉把、精神费却。此会不如公荣者,莫呼来、政尔妨人乐。医俗士,苦无药。
韩仲止¹判院²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³
注释:贺新郎: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¹韩仲止:韩浣,字仲止,韩元吉之子,有诗名。²判院,职官名。³用前韵:稼轩此前已作《贺新郎·题傅君用山园》等二首,这里再用前韵。
当年众鸟看孤鹗。意飘然、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似剪尽、还生僧发。自断此生天休问,倩何人、说与乘轩鹤。吾有志,在沟壑。
听我三章约¹。有谈功、谈名者舞,谈经深酌(zhuó)²。作赋相如亲涤器³,识字子云投阁。算枉把、精神费却。此会不如公荣者,莫呼来、政尔妨人乐。医俗士,苦无药。
译文:我们这样约法三章:谈论功与名的人要献舞一曲,谈论经史典籍的要罚一大杯酒。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亲自洗涤杯盘,杨雄校书被迫从阁上跳下,差点摔死。算是把求学上进的精神白白浪费了。这种时候,气量和酒量都不及刘公荣的人就不要请过来了,会影响大家的兴致。我想医治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但偏偏没有办法。
注释:¹“听我”句:《世说新语·排词篇》:“魏长齐雅有体量,而才学非所经。初宦,当出。虞存嘲之曰:‘与卿约法三章: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魏怡然而笑.无忤于色。”²深酌:指罚一大杯酒。³“作赋”句: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作家。携卓文君私奔临邛。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洗涤杯盘。⁴“识字”句:《汉书·扬雄传》载,刘歆、甄丰得罪,株连扬雄。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治舻使者来抓扬雄,扬雄从阁上跳下,羞点摔死。这两句化用杜甫《醉时歌》:“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⁵“此会”二句:《世说新语·简傲篇》:“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 ‘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刘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唯公荣可不与饮酒’。”稼轩用此典谓,酒量与气度不及刘公荣的人不要请来。⁶医俗士: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俗士,指追求名利的人。

  此感慨身世、愤时嫉俗之作。此词与《贺新郎·拄杖重来约》乃同一时期的作品。这首词词上片写作者本来是功名之士,不争取功名,苦于无法实现恢复失地、唤醒俗士。作者对韩诧胄所倡议和禁止的事都表示明确的反对意见,其实就是他反对党争反对学禁态度的明确表达。而下片借孔融推荐祢衡之事,写自己空老山中,更是把自己的思虑意识通过词句直接传达给韩诧胄党人。

  上片开篇“三章约”,借司马相如、扬雄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功名、对儒术的厌弃心情。前贤费尽精神创作辞赋、多识古文奇字,竟落得那样的下场,说明了当下有识之士的困境。自己何不饮酒作乐,不谈功名之类的俗事。暗寓对功名的厌弃;结以“医俗士,苦无药”,表明了自己的对现状的不满,其愤世嫉俗之情可见。

  下片以“孤鹗”自况,以“乘轩鹤”暗喻当朝执政者,回顾自己当年的超迈群伦、意气风发,慨叹而今落魄山中、穷愁不断。将当年之况与而今作对照,说明自己已不再是意气风发的,表明对仕途已经绝望。结句即点出本意。

  全词通篇议论,大量用典。但却不枯燥,不僵硬,风趣入妙,浑然天成,在曲折含蓄、虚实相生的笔锋中,抨击了统治者对人材的埋没,倾诉了平生的失意,读之使人扼腕,是散文化写法的一个成功范例。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编著.辛弃疾文集 4: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193页
2、 常国武.辛稼轩词集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278页

xīnlánghánzhòngzhǐpànyuànshānzhōngjiàn访fǎngshàngyòngqiányùn--xīn

tīngsānzhāngyuēyǒutángōngtánmíngzhětánjīngshēnzhuózuòxiāngqīnshíziyúntóusuànwǎngjīngshénfèiquèhuìgōngróngzhěláizhèngěrfángrénshìyào

dāngniánzhòngniǎokànèpiāoránhéngkōngzhícáotūnliújuélǎoshānzhōngshuíláibànxìnqióngchóuyǒujiǎoshìjiǎnjǐnháishēngsēngduànshēngtiānxiūwènqiànrénshuōchéngxuānyǒuzhìzàigōu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记得武陵¹相见日,六年往事堪(kān)惊。回头双鬓已星星²。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译文:记得六年前在武陵相聚,分别以来往事不堪回首。如今我们两鬓都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还要给老朋友倾倒。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送光州曾使君:词题。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¹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市。²星星:指头发花白。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¹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míng)²。不应³霜塞晚,横槊(shuò)看诗成。
译文:寒日的傍晚,秋风萧瑟的边塞上,铁骑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你是那里的长官。只担心皇帝下令让你回京,因为你不顾边塞艰难日久,正有杀敌、赋诗的豪情。
注释:¹使君:指词题中的曾使君。²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³不应:不顾。⁴槊:古代的一种兵器。

  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词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花费较多笔墨回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种种情状,为抒写别情作了蓄势充足的铺垫。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

línjiāngxiān··sòngguāngzhōucéng使shǐjūn--zhōuzhī

língxiāngjiànliùniánwǎngshìkānjīnghuítóushuāngbìnxīngxīngshuízhījiāngshàngjiǔháirénqīng

tiěhónghán使shǐjūnyóubiānchéngzhǐchóufēizhàoxiàqīngmíngyīngshuāngsāiwǎnhéngshuòkànshī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