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缺月挂疏桐,漏断¹人初静。谁见幽人²独往来,缥(piāo)(miǎo)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注释:¹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²幽人:幽居的人。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g)¹。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译文: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¹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666-668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12页 .

suàn ·huángzhōudìnghuìyuànzuò

shì sòngdài 

quēyuèguàshūtóng lòuduànrénchūjìng shuíjiànyōurénwǎnglái piāomiǎohóng鸿yǐng  (shuíjiànzuò shíjiàn )
jīngquèhuítóu yǒuhènrénxǐng jiǎnjìnhánzhīkěn shāzhōulě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666-668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12页 .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666-668页 .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丈蔷薇枝,缭绕成洞房。
百丈蔷薇枝,缭绕成洞房。
译文:长长的蔷薇枝条缭绕穿插,织成一座幽深的洞房。
密叶翠帷重,秾花红锦张。
密叶翠帷(wéi)¹重,秾(nóng)²红锦张。
译文:繁茂的叶子像是厚重的翠色帷幔,繁盛艳丽的花朵像是铺开的锦缎。
注释:¹翠帷:翠色的帏帐。²秾花:繁盛艳丽的花朵。
对著玉局棋,遣此朱夏长。
对著玉局翠,遣此朱夏长。
译文:在花旁布下玉石的翠局,打发这炎夏的时光。
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芳。
香云落衣袂(mèi)¹,一月留余芳。
译文:花瓣落在衣衫上,一个月都还残留着香味。
注释:¹衣袂:借指衣衫。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愁里高歌梁父吟¹,犹如金玉戛(jiá)商音²
译文: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像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注释:¹《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²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十年勾践(jiàn)亡吴计¹,七日包胥(xū)哭楚心。
译文: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注释:¹十年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niè)空林¹
译文: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注释:¹昼行句: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¹
译文: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注释:¹神州句:陆沉,沉沦,沦陷。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èr

zhèngxiào sòngdài 

chóugāoliángyín yóujīnjiáshāngyīn 
shíniángòujiànwáng bāochǔxīn 
qiūsòngxīnhóng鸿āiguó zhòuxíngnièkōnglín 
xiōngzhōngyǒushìshēnhǎi kěnshǐ使shénzhōujìngchén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骊山横岫(xiù),渭河环秀¹,山河百二还如旧。
注释:“骊山”二句:骊山峰峦横亘;渭河环流,一片秀丽。岫:峰峦。
《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紧接着,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离宫、上林苑,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汉陵唐宫阙又在哪里?留下的岂不就是衰败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吗?最后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八字作结。整曲写得含蓄朦胧。

shānyáng ·chángānhuái怀

zhàoshànqìng yuándài 

shānhéngxiù wèihuánxiù shānbǎièrháijiù bēi cǎoqiū qíngōngsuíyuànchòu tángquèhànlíngchùyǒu shān kōngchóu  kōngliú 
自别西风憔悴甚,冻云流水平桥。并无黄叶伴飘飘。乱鸦三四点,愁坐话无憀。
自别西风憔悴甚,冻云流水平桥。并无黄叶伴飘飘。乱鸦三四桥,愁坐话无憀¹
注释:¹无憀:百无聊赖。
云压西村茅舍重,怕他榾柮同烧。好留蛮样到春宵。三眠明岁事,重斗小楼腰。
云压西村茅舍重,怕他榾(ɡǔ)(duò)¹同烧。好留蛮样²到春宵。三眠³明岁事,重斗小楼腰。
注释:¹榾柮:柴疙瘩。²蛮样:白居易称其家妓小蛮腰细、善舞,有“杨柳小蛮腰”句。故称柳条为“蛮样”。末句“腰”字,亦承此意。³三眠:喻柳条在春风中起伏之状。典出《三辅旧事》。
此词咏寒柳而通篇不出一“柳”字,已觉难能;下阕“榾柮”与“蛮样”并列,化俗为雅,尤为可贵。

línjiāngxiān··hánliǔ--chénwéisōng

bié西fēngqiáocuìshéndòngyúnliúshuǐpíngqiáobìnghuángbànpiāopiāoluànsāndiǎnchóuzuòhuàliáo

yún西cūnmáoshězhòngduòtóngshāohǎoliúmányàngdàochūnxiāosānmiánmíngsuìshìzhòngdòuxiǎolóuyāo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jiū)¹木,葛(gé)(lěi)²(léi)³之。乐只君子,福履(lǚ)(suí)之。
译文: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福的生长蔓延。一位快福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注释:¹樛:下曲而高的树。²葛藟: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似葛,野葡萄之类。³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纍。⁴只:语气助词。⁵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⁶福履:福禄,幸福。⁷绥:安乐。一说通“妥”,下降,降临。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¹之。乐只君子,福履将²之。
译文: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在这根树枝上快福的生长蔓延,并且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盖了。一位快福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
注释:¹荒:覆盖。²将:扶助;或释为“大”。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yíng)¹之。乐只君子,福履成²之。
译文: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好几根葛藟爬上这根树枝,缠绕在这根树枝上快福的生长蔓延。一位快福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
注释:¹萦:回旋缠绕。²成:就;到来。

从“祝贺新婚”方面的鉴赏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福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而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实在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所以透过诗经比兴的手法,从中可以还原在三千多年前一场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福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福只君子,福履绥之……”

  于是,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新郎新娘的喜悦和美满以及当时的情景,是十分贴切的,也体现了《诗经》表达感情克制而平和的优雅。数次的叠唱将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宣泄得兴奋和浓烈,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我们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福只君子,福履绥之,此处的“福”究竟在赞颂什么,诗中的比兴之物给了我们判断的方向。“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郑风·山有扶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都是如比。至于《唐风·葛生》叙妻子对亡夫的哀恋,更有“葛生蒙楚(荆树),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语,以葛藤与荆木的相互依存,抒写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伤之情。通过对这一特点的掌握,则《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话,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即比喻着他的美丽新娘。故《毛诗序》旧说:以为此乃歌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之作,为对诗歌原意的误读;而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测此诗“似于夫妇为近”、“喻妇人之托夫家也”,才真正猜着了这首祝福诗的旨意。

其他方面的鉴赏

  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讲了一位君子在没有嫉妒心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就是看到别人有优点的时候,真心的为别人高兴,看到别人有困难或不足的时候,无私的给予帮助和补充,"君子成人之美"。诗描绘了三幅画面: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福只君子,福履绥之。”你是南山一棵弯弯木,由我葛藤来牵附。快福着的君子呀,一定能安享大福禄。(葛藤是樛木的保护伞)

  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本诗还是以“樛木” 及“葛藟”起兴,然后再讲到君子所应该具备的品行。我们看,下垂的树枝(樛木)让葛藟爬上来快福的生长和蔓延。以之教化人,君子也以帮助别人而快福。而君子能够这样帮助别人,是因为他没有嫉妒心。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福只君子,福履将之。”南山有棵弯弯木,全靠葛藤来掩护。快福着的君子呀,福禄离不开葛藤来扶助。(实现福禄靠葛藤)

  樛木是指下垂的树枝,并不特定指是什么树上的一根下垂的树枝。也许这棵树,它本身的树叶或花朵并没有多少,可是却有好几根葛藟爬到树上,茂盛的生长并开出美丽的花朵,把整根树枝都覆盖了。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福只君子,福履成之。”南山有棵弯弯木,葛藤萦绕作庇护。快福着的君子呀,一定能实现大福禄。

  《樛木》这首祝颂君子安享福禄的叙事诗,蕴藏着人际关系的哲理,而这个人际关系的哲理,是借用“葛藟”的特性来完成的,这就是诗中的比兴。从《樛木》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保护与被保护的作用。尽管你是一棵弯弯木,不能成其大材,但只要有像葛藤一样组成支持你,牵附你的人际网,也能获得福禄。因为葛藤有错综复杂的网状关系,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作用。因此,“葛藟萦之”是人生通达的途径,不遵循这条途径,就会陷入举步维艰,孤立无援。这里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不可忽视。

  结语:《樛木》这首诗讲了一位君子在没有嫉妒心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就是看到别人有优点的时候,真心的为别人高兴,看到别人有困难或不足的时候,无私的给予帮助和补充,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年 :10-11页
2、 解陆陆.《诗经·周南·樛木》诗旨问题辨正.《淄博师专学报》2014年第01期
3、 晁福林.《上博简·孔子诗论》“樛木之时”释义——兼论《诗·樛木》的若干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03期.4 页 (第5-8页)

jiū

míng xiānqín 

nányǒujiū lěiléizhī zhǐjūn suízhī 
nányǒujiū lěihuāngzhī zhǐjūn jiāngzhī 
nányǒujiū lěiyíngzhī zhǐjūn chéng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