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门朱戟碧湖中,湖上桃花相映红。
四海龙蛇寒食后,六陵风雨大江东。
英雄几夜乾坤博,忠孝谁家俎豆同。
肠断两宫终朔雪,年年麦饭隔春风。
墓门朱戟碧湖中,湖上桃花相映红。
四海龙蛇寒食后,六陵风雨大江东。
英雄几夜乾坤博,忠孝谁家俎豆同。
肠断两宫终朔雪,年年麦饭隔春风。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11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¹客边城。
译文: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注释:¹憔悴:忧貌。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青衫犹是鹓(yuān)¹旧,白发新从剑外²生。
译文: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客满头。
注释:¹鹓行:指朝官的行列。²剑外:唐人称剑阁以南蜀中地区为剑外。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古戍旌(jīng)旗秋惨淡,高城刁斗¹夜分明。
译文: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注释:¹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更。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tán)¹出塞声。
译文: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注释:¹檀槽:用檀木做的弦乐器上的格子,这里指代军乐。

  诗的一、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意犹未足,于是再申两句——“青衫犹是鸩行旧,白客新从剑外生”。“青衫”,唐代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宋代因袭唐制。陆游早年在朝廷任大理司直、枢密院编修官,都是正八品,所以说“青衫”。“鹓行”,又称鹓鹭,因二鸟群飞有序,喻指朝官的行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身上穿的还是旧日“青衫”,那也就含有久沉下僚的感叹。“剑外”,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此处即代指当时陆游宦游的成都、嘉州等处。青衫依旧,白客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同时,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第四句又补充了第二句,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所以卢世灌说“三、四无限感慨”(《唐宋诗醇》引),倒是颇能客掘诗意的。

  诗的前四句从叙事中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五、六两句转为写景——秋天,古堡上的旌旗在秋风中飘拂,笼罩着阴郁惨淡的气氛;夜深了,城头上巡更的刁斗声清晰可闻。这显然是一个战士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古戍旌旗,高城刁斗,无不唤起他对南郑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这一联虽是写景,却是诗中承上启下的枢纽,所以接着便说“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檀槽,用檀木做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格子,诗中常用以代指乐器。《出塞》,汉乐府《横吹曲》名,本是西域军乐,声调雄壮,内容多写边塞将士军中生活。诗人壮心虽在,欲试无由,惟有寄托于歌酒之中。尾联两句再经这么一层转折,就更深刻地反映了他那无可奈何的处境及其愤激不平的心情,也刻画出诗人坚贞倔强的性格。

  全诗跌宕淋漓,有余不尽之意,体现诗人七律造诣之深。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黄山书社,2006.11:233-234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柳条搓(cuō)¹线絮(xù)²搓棉,搓够千寻³放纸鸢(yuān)
译文:孩子们找来柳条和白色的柳絮搓出棉线,搓成长长的线条便开始放风筝。
注释:鸢:老鹰。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风鸢:风筝。¹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²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³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消得¹春风多少力,带将²儿辈上青天。
译文: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将风筝送上天去,也希望长辈的栽培可以带着孩子们上青云之端。
注释:¹消得:消耗,耗费。²带将:带领。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准备和纸鸢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诗的前半部著力於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麼的期待。紧接 的「够」字,写出他们搓的引线一达到足够的长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彷佛一个个立刻就要跳将起来,把自己的纸鸢放上天去。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又刻画得细致入微。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著纸鸢,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著小孩子上青云之端。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好的题画诗,有助於理解画的内涵;读者读诗品画,可充分发挥想像。这首诗是诗画相生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fēngyuānshī

wèi míngdài 

liǔtiáocuōxiàn线cuōmián cuōgòuqiānxúnfàngzhǐyuān 
xiāochūnfēngduōshǎo dàijiāngérbèishàngqīngtiān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nì)¹儿女语,恩怨相尔汝²
译文: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
注释:¹昵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²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划然¹变轩昂²,勇士赴敌场。
译文: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
注释:¹划然:忽地一下。²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浮云柳絮无根蒂(dì),天地阔远随飞扬¹
译文:一会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然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
注释:¹“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凤皇 一作 凤凰)
(xuān)(jiū)¹百鸟群,忽见孤凤皇²。(凤皇 一作 凤凰)
译文: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注释:¹喧啾:喧闹嘈杂。²凤皇:即“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jī)¹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译文: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
注释:¹跻攀:犹攀登。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嗟余有两耳,未省(xǐng)¹听丝篁(huáng)²
译文: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
注释:¹未省:不懂得。²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自闻颖师弹,起坐¹在一旁²
译文: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
注释:¹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²旁:一作“床”。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推手¹(jù)²止之,湿衣泪滂滂³
译文: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
注释:¹推手:伸手。²遽:急忙。³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颖乎尔诚能¹,无以冰炭置我肠²
译文: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注释:¹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²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犹如说水火,两者不能相容。

  唐人音乐诗较著名者,有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等及韩愈此篇。篇篇不同,可谓各有千秋。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此诗写作者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诗从演奏的开始起笔,到琴声的终止完篇。诗人首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然后,诗人又写了音乐效果,以自己当时的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深刻感受,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形象的刻画为效果的描写提供了根据,而效果的描写又反证了形象的刻画的真实可信,二者各尽其妙,交互为用,相得益彰。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叠。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诗人匠心独运,不拘绳墨,却又无不文从字顺,各司其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也是韩愈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93-795

tīngyǐngshītánqín

hán tángdài 

ér ēnyuànxiāngěr 
huáránbiànxuānáng yǒngshìcháng 
yúnliǔgēn tiānkuòyuǎnsuífēiyáng 
xuānjiūbǎiniǎoqún jiànfènghuáng  (fènghuángzuòfènghuáng 
pānfēncùnshàng shīshìluòqiānzhàngqiǎng 
jiēyǒuliǎngěr wèixǐngtīnghuáng 
wényǐngshītán zuòzàipáng 
tuīshǒuzhǐzhī shī湿lèipāngpāng 
yǐngěrchéngnéng bīngtànzhìcháng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ruǐ)(zhàn)¹红玉房²
译文: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注释:¹绽:裂开。此指花开。²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千片赤英¹霞烂烂²,百枝绛(jiàng)³点灯煌(huáng)
译文: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玉烛似的辉煌。
注释:¹英:花瓣。²烂烂:光彩鲜明耀眼。³绛:深红色。⁴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shè)(náng)¹
译文: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注释:¹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仙人琪(qí)¹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译文: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注释:¹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译文: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红紫二色间¹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áng)
译文: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注释:¹间:更迭。随:任凭。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译文: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译文: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huì)乱花无比方¹
译文: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注释:¹比方:比较。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石竹¹金钱何细碎,芙蓉²(sháo)³苦寻常
译文: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
注释:¹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²芙蓉:荷花。³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⁴寻常:平常,平凡。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遂使王公与卿士¹,游花²冠盖³日相望。
译文: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注释:¹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²游花:外出赏花。³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bēi)¹软舆(yú)²贵公主,香衫细马³豪家郎。
译文: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注释:¹庳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²软舆:软座轿子。³细马:良马。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卫公宅¹静闭东院,西明寺²深开北廊。
译文: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注释:¹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²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译文: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译文: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译文: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三代¹以还文胜质²,人心重华不重实。
译文: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注释:¹三代:这里指夏、商、周。²文胜质: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¹非今日。
译文: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注释:¹有渐:有所加剧。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元和天子¹忧农桑,恤(xù)²动天³天降祥。
译文: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注释:¹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²恤下:抚恤下民。³动天:感动了上天。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译文: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今年瑞麦分两岐(qí),君心独喜无人知。
译文: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无人知,可叹息。
无人知,可叹息。
译文: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我愿暂求造化¹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译文: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注释:¹造化:大自然。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少回卿(qīng)¹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jià)(sè)²
译文: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注释:¹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²稼穑:指农事。

  诗人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这首有名的乐府诗。先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继写由于牡丹的妖艳而引逗出卿士赏花的狂热场面。然后笔锋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华不重实的流弊,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没有采取直接抨击卿士的办法,而是采取一种委惋的方式,说“卿士爱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艳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削退卿士的爱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忧稼穑”的主张。白居易提倡天子与卿士关心农业生产的主张值得肯定。

  开始四句从正面极写牡丹的艳丽之态: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联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

  牡丹 灿烂辉煌。“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润,朝阳的照耀,使牡丹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丽的娇态。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华丽、高贵、娇美的牡丹超凡脱俗,与那些杂卉乱花不可相提并论。比方即比拟。比起牡丹,这两种花都显得太细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写王公贵族狂热地赏玩牡丹, 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艳引逗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卫公宅”以下八句:继写牡丹盛开时赏花的盛况。这里用一“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旋倾家出动赏牡丹的情景。又用一“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开,从开至谢,一般为二十来天。花开花落,仅仅二十来天,在这一年一度的花开时节,满城的人看花。就好象发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议论时弊,进入主题。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浮华胜过了质朴,时人都重视虚华而不重视质实。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这种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关心农业生产.由于他怜悯老百姓感动了神灵,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长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无人前往问津。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这些却无人理会,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这是对皇帝的颂扬欢捧。“无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但作者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作者对皇帝的褒奖,只是一种类似辞赋中的说反话而已。

参考资料:
1、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
2、 李冷文、曹法舜、董寅生.牡丹古诗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04月第1版:第21页
3、 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59页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寂寞天宝后¹,园庐²³(hāo)(lí)。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注释:¹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里家的原因,引出下文。²庐:即居住的房屋。³但:只有。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里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¹因阵败²,归来寻旧蹊(xī)
译文: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注释:¹贱子:这位里家者的自谓。²阵败:指邺城之败。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久行见空巷,日瘦¹气惨凄,但对狐与狸(lí),竖毛怒我啼²
译文: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注释:¹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²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译文: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译文: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虽从本州役,内顾里所携(xié)¹。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²
译文: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注释:¹携:即离。里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²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²
译文: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注释:¹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里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²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¹。人生里家别,何以为蒸黎²
译文: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注释:¹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²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jiābié

 tángdài 

tiānbǎohòu yuándànhāo 
bǎijiā shìluàndōng西 
cúnzhěxiāo zhěwéichén 
jiànyīnzhènbài guīláixúnjiù 
jiǔxíngjiànkōngxiàng shòucǎn 
dànduì shùmáo 
línsuǒyǒu èrlǎoguǎ 
宿niǎoliànběnzhī ānqiěqióng 
fāngchūnchú huánguàn 
xiànzhīzhì zhàolíng 
suīcóngběnzhōu nèisuǒxié 
jìnxíngzhǐshēn yuǎnzhōngzhuǎn 
jiāxiāngdàngjìn yuǎnjìn 
yǒngtòngchángbìng niánwěigōu 
shēng zhōngshēnliǎngsuān 
rénshēngjiābié wéiz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