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湖北岭云多,小园暗碧莺啼处。朝回胜赏,墨池香润,吟船系雨。霓节千妃,锦帆一箭,携将春去。算归期未卜,青烟散后,春城咏、飞花句。
¹湖北岭云多,小园暗碧莺啼处。朝回胜赏,墨池香润²,吟啼系雨。霓节千妃,锦帆一箭,携将春去。算归期未卜,青烟散后,春城咏、飞花句。
注释:¹外:一本作“小”。²润:一本作“酒”。
黄鹤楼头月午。奏玉龙、江梅解舞。薰风紫禁,严更清梦,思怀几许。秋水生时,赋情还在,南屏别墅。看章台走马,长堤种取,柔丝千树。
黄鹤楼¹头月午。奏玉龙、江梅解舞。薰风紫禁,严更清梦,思怀几许。秋水生时,赋情还在,南屏别墅。看章台走马,长堤种取,柔丝千树。
注释:¹楼:一本作“来”。

  “外湖”两句。此言从贾似道的南屏旧居眺望外西湖,只见湖面上处在烟雨茫茫之中,湖对岸的北高峰上也云岚缭绕。细察旧居花园中的景致,绿荫深处,时闻黄莺啼鸣。“朝回”三句。言贾似道罢朝归来,还可以常常从葛岭乘船来到这儿,并与手下的清客们在山色空蒙的雨天里,在船上一边欣赏湖山美景,一边舞文弄墨、吟诗作画,饮酒取乐。“霓节”三句。言贾似道也常从这儿出发去游览西湖。船上仪仗如云,众姬妾环侍在似道四周,锦帆如箭般的迅疾。在这种欢乐的日子里,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算归期”三句,时贾似道尚在鄂州前线督师(从词题“寄赠”两字也可推知)。词人说:我推测您回朝的具体日子,恐怕还没有定下来吧?但是当您回朝之后,就会更能受到帝宠,青云直上,并获得皇上的不断封赏。“青烟”既可解为“青云”,也可释为“轻烟”,意思相似。

  “黄鹤”两句。言贾似道督师鄂州,一定会在月夜中登上黄鹤楼,听人用笛子吹奏《梅花落》曲,以解暑热。“玉龙”借代笛子。“薰风”三句。言己留在夏日的临安,却不堪暑热,午夜因思念贾而在梦中惊醒。“思怀几许”一句,词人媚贾之语也。“秋水”三句是说:当秋天来临之时,我可能还留居在您的“南屏别墅”中,吟诗赋词候您归来。“看章台”三句。“章台走马”,用典,据《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拊马。”这儿“章台”,泛指京城中的宫殿、大街。“长堤”,指杭州西湖的苏堤。结句谓贾似道回朝之后,能够走马上殿面君,足见皇恩日隆。词人说:我希望您在苏堤上种下千株柳树,将富贵荣华长留身畔。全词多溢美似道之语,这虽是时俗所致,然词人也不免被后人看轻。

注释

注释

外:一本作“小”。

润:一本作“酒”。

楼:一本作“来”。

鉴赏

  “外湖”两句。此言从贾似道的南屏旧居眺望外西湖,只见湖面上处在烟雨茫茫之中,湖对岸的北高峰上也云岚缭绕。细察旧居花园中的景致,绿荫深处,时闻黄莺啼鸣。“朝回”三句。言贾似道罢朝归来,还可以常常从葛岭乘船来到这儿,并与手下的清客们在山色空蒙的雨天里,在船上一边欣赏湖山美景,一边舞文弄墨、吟诗作画,饮酒取乐。“霓节”三句。言贾似道也常从这儿出发去游览西湖。船上仪仗如云,众姬妾环侍在似道四周,锦帆如箭般的迅疾。在这种欢乐的日子里,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算归期”三句,时贾似道尚在鄂州前线督师(从词题“寄赠”两字也可推知)。词人说:我推测您回朝的具体日子,恐怕还没有定下来吧?但是当您回朝之后,就会更能受到帝宠,青云直上,并获得皇上的不断封赏。“青烟”既可解为“青云”,也可释为“轻烟”,意思相似。

  “黄鹤”两句。言贾似道督师鄂州,一定会在月夜中登上黄鹤楼,听人用笛子吹奏《梅花落》曲,以解暑热。“玉龙”借代笛子。“薰风”三句。言己留在夏日的临安,却不堪暑热,午夜因思念贾而在梦中惊醒。“思怀几许”一句,词人媚贾之语也。“秋水”三句是说:当秋天来临之时,我可能还留居在您的“南屏别墅”中,吟诗赋词候您归来。“看章台”三句。“章台走马”,用典,据《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拊马。”这儿“章台”,泛指京城中的宫殿、大街。“长堤”,指杭州西湖的苏堤。结句谓贾似道回朝之后,能够走马上殿面君,足见皇恩日隆。词人说:我希望您在苏堤上种下千株柳树,将富贵荣华长留身畔。全词多溢美似道之语,这虽是时俗所致,然词人也不免被后人看轻。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bēi)(míng)¹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应
注释:¹碑铭:指碑文和铭文。有韵的碑文,叫铭。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máng)¹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注释:¹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
1、 钱海水等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文学出版社 ,2010 .
2、 关汉卿 .《元曲三百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 .

shānyáng··běimángshān怀huái--zhāngyǎnghào

bēifēngchéngzhènhuāngyānmáihènbēimíngcánquēyīngnánrènzhīshìhàncháojūnjìncháochén

fēngyúnqìnghuìxiāojǐndōuzuòběimángshānxiàchén便biànshìjūnhuànyīng便biànshìchénhuànyīng

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zhuó)君以蒲城¹桑落之酒²,泛君以湘累³秋菊之英
译文:请你喝蒲城产的桑落美酒,再在酒杯里浮上几片屈原曾经吃过的菊花。
注释:¹蒲城: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²桑落酒:蒲城所产的名酒。³湘累:屈原自沉于湘地之水,非罪而死称累,后世因称屈原为湘累。⁴秋菊之英:菊花。
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送君以阳关堕泪之声。
赠君以黟(yī)¹点漆²之墨,送君以阳关³(duò)泪之声。
译文:送给你黟川出产的亮黑如漆的名墨,又送上曲凄凉动情的阳关曲催人泪下。
注释:¹黟川:汉县名,即今安徽歙县,以产墨出名。²点漆:指上等好墨。³阳关:指王维所作《阳关曲》,一名《送元二使安西》,后人谱以乐,用作送别曲。
酒浇胸次之磊块,菊制短世之颓龄。
酒浇胸次之磊块¹,菊制²短世³之颓(tuí)
译文:美酒使你胸中郁塞的磊块尽化,秋菊使你停止衰老寿数无涯。
注释:¹磊块:胸中郁结与不平。²制:制止,延缓。³短世:短暂的人生。⁴颓龄:衰老之年。
墨以传万古文章之印,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墨以传万古文章之印¹,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译文:名墨让你写下流传万古的佳作,歌曲使你感受到兄弟间情义无价。
注释:¹印:痕迹。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¹
译文:我们都已头发斑白流落天涯,十年来骨肉情谊,青眼相加。
注释:¹眼青:即青眼,有好感,相契合。
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连床夜语¹鸡戒晓,书囊(náng)无底谈未了。
译文:今天我们睡在一起彻夜长谈,不觉鸡已报晓;你满腹诗书,口若悬河,说个不了。
注释:¹连床夜语:状亲密相处情景。
有功翰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有功翰(hàn)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译文:学问精进到了这个地步,怎能为远别后音书难通抱恨怨恼?
炒沙作縻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
炒沙作縻(mí)¹终不饱,镂冰文章²费工巧。
译文:把沙石炒热终究不能当饭谋求一饱,在冰块上雕花只是白白地追求工巧。
注释:¹炒沙作糜:炒沙成粥,比喻不可能的事。²镂冰文章:在冰上雕镂,喻劳而无功。
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日杲杲。
要须心地收汗马¹,孔孟行世日杲(gǎo)²
译文:请你收敛心神沉潜道义,定能体会出孔孟学术的精要。
注释:¹心地收汗马:指内心有实在的收获。²日杲杲:如红日一般光亮。
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
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guī)¹
译文:你有弟弟能够勤俭持家,妻子又贤惠孝敬婆婆从不怠懈。
注释:¹珍鲑:对鱼菜美称。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译文:儿子长大了能读诗书,女儿能干勤纺丝麻。你呢,只要安心地享乐,读书之余,品味新茶。

  这首诗自起句至“骨肉十年终眼青”为第一段,写送别。它不转韵,穿插四句七言之外,连用六句九言长句,用排比法一口气倾泻而出;九言长句,音调铿锵,词藻富丽:这在黄庭坚诗中是很少见的“别调”。这种机调和词藻,颇为读者所喜爱,所以此诗传诵较广,用陈衍评黄庭坚《寄黄几复》诗的话来说,是“此老最合时宜语”。但此段前面八句,内容比较一般:说要用蒲城的美酒请王纯亮喝,在酒中浮上几片屈原喜欢吞嚼的“秋菊之落英”,酒可用来浇消王郎胸中的不平“磊块”,菊可以像陶渊明所说的,用来控制人世因年龄增而早衰;要用歙州黟县所产的好墨送王,用王维《渭城曲》那样“阳关堕泪”的歌声来饯别,墨好才能让王郎传写“万古文章”的“心印”(古今作家心心相印的妙谛),歌声以表“兄弟”般的“一家”亲戚之情。此外,这个调子,也非作者首创,从远处说来自鲍照《拟行路难》第一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等句;从近处说,来自欧阳修的《奉送原甫侍读出守永嘉》起四句:“酌君以荆州鱼枕之蕉,赠君以宣城鼠鬂之管。酒如长虹饮沧海,笔若骏马驰平。”虽有发展,仍属铺张,不能代表黄庭坚写诗的功力。到了这一段最后两句“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才见黄诗功力,用陈衍评《寄黄几复》诗的话来说,就是露出“狂奴故态”。这两句诗,从杜甫诗“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化出,作者还有类似句子,但以用在这里的两句为最好。它突以峭硬矗立之笔,煞住前面诗句的倾泻之势、和谐之调,有如黄河中流的“砥柱”一样有力。从前面写一时的送别,忽转入写彼此长期的关系,急转硬煞,此其一;两句中写了十年之间,彼此奔波千里,到了头发发白,逼近衰老,变化很大,不变的只是亲如“骨肉”和“青眼”相看的感情,内容很广,高度压缩于句内,此其二;词藻仍然俏丽,笔力变为遒劲峭硬,此其三。这种地方,最见黄诗本领。

  第二段八句,转押仄韵,承上段结联,赞美王郎,并作临别赠言。“连床夜语”四句,说王郎来探,彼此连床夜话,常谈到鸡声报晓的时候,王郎学问渊博,像“无底”的“书囊”,谈话的资料没完没了;欣喜王郎读书有得,功深如此,别后必然继续猛进,就不用怨恨书信不能常通了。由来会写到深谈,由深谈写到钦佩王郎的学问和对别后的设想,笔调转为顺遂畅适,又一变。“炒沙作縻”四句,承上读书、治学而来,发为议论,以作赠言,突兀遒劲,笔调又再变而与“江山”两句相接应。这四句的意思是:追求写“工巧”的文章,像“炒沙作縻”,无法填饱肚子,像镂刻冰块,不能持久;应该收敛心神,潜心道义,战胜虚华,才能体会出孔子、孟子之道如日月经天。黄庭坚致力于词章,力求“工巧”,但又有文章要为“道”服务的观念,所以认为读书治学,要以身体力行孔、孟之道为主。实际上黄庭坚本身是诗人,不可能真正轻弃词章,这里只是表现他把儒家的修身、济世之道放在第一位而已。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说王郎的弟弟能替他管理家事,妻子能烹制美餐孝敬婆婆,儿子能读诗书,女儿能织丝麻,家中无内顾之忧,可以好好烹茶读书,安居自适。王郎曾经考进士不第,这时又没有做官,闲居家中,所以结尾用这四句话劝慰他。情调趋于闲适,组句仍求精炼,表现了黄诗所追求的“理趣”。

  这首诗多数人喜欢它的前半,其实功力见于“江山千里”以下的后半。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入思深,造句奇崛,笔势健,足以药熟滑,山谷之长也。”要体会这种长处,主要在后半。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502-504页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yǔ)¹文章²老更成³,凌云健笔意纵横
译文: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注释:¹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²文章:泛言文学。³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⁴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⁵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今人嗤(chī)¹流传赋,不意前贤²畏后生³
译文: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意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注释:¹嗤点:讥笑、指责。²前贤:指庾信。³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意得“后生可畏”了。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¹当时体²,轻薄(bó)³为文哂(shěn)未休。
译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注释:¹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²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³轻薄: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⁴哂: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¹身与名俱灭,不废²江河万古流。
译文: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注释:¹尔曹:你们这些人。²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纵使卢王操翰(hàn)¹,劣于汉魏近风骚(sāo)²
译文: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
注释:¹翰墨:笔墨。²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龙文虎脊(jǐ)¹皆君驭(yù),历块过都见尔曹。
译文: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注释:¹龙文虎脊:喻瑰丽的文辞。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译文: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或看翡翠¹兰苕(tiáo)²上,未掣(chè)³鲸鱼碧海中。
译文: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翠鸟飞翔在兰苕之上罢了,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注释:¹翡翠:鸟名。²兰苕:兰花和苕花。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³掣:拉,拽。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不薄¹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²
译文: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
注释:¹薄:小看,看不起,轻视。²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窃攀(pān)¹屈宋²宜方驾³,恐与齐梁作后尘。
译文: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注释:¹窃攀:内心里追攀。²屈宋:屈原和宋玉。³方驾:并车而行。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未及前贤更勿疑¹,递相祖述²复先谁³
译文: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
注释:¹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²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³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别裁伪体¹亲风雅²,转益多师³是汝师
译文: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注释:¹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²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³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⁴汝师:你的老师。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注:指刘禹锡)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的作品;也缺乏运用于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显得情味盎然,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剪烛谈心;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或者嬉笑怒骂也好,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表现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中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六绝句》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嘲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杜甫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第四首诗继续第三首诗意,对那些不负责任地胡乱糟蹋前贤现象的批评,指责这些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一些翡翠戏兰苕一般的货色,而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的伟著。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充分发挥才力,才能在严整的体格之中,表现出气韵飞动的巧妙;不为篇幅所困,不被声律所限,在法度之中保持从容,在规矩之外保持神明。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彩绝艳,它才会成为千古诗人尊崇的典范,由六朝而上一直追溯到屈原、宋玉,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而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是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思是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所以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诗人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的“健笔凌云”,四杰的“江河万古”,就在于此。反过来,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时期的后尘,固然是伪体;而一味模仿汉、魏时期古人的作品,也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是无所不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这话有好几层意思:只有“无所不师”,才能兼取众长;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不限于一家,虽然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诗人自己的创造性,这是第一层意思。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这是第二层意思。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的地方,这是第三层意思。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创作出诗人自己的佳句,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68-171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8-179页 .

wéiliùjué

 tángdài 

xìnwénzhānglǎogèngchéng língyúnjiànzònghéng 
jīnrénchīdiǎnliúchuán juéqiánxiánwèihòushēng 

wángyángluòdāngshí qīngwéiwénshěnwèixiū 
ěrcáoshēnmíngmiè fèijiāngwànliú 

zòngshǐ使wángcāohàn lièhànwèijìnfēngsāo 
lóngwénjiējūn kuàiguòjiàněrcáo 

cáiyìngnánkuāshùgōng fánjīnshuíshìchūqúnxióng 
huòkànfěicuìlántiáoshàng wèichèjīnghǎizhōng 

jīnrénàirén qīngwéilín 
qièpānsòngfāngjià kǒngliángzuòhòuchén 

wèiqiánxiángèng xiāngshùxiānshuí 
biécáiwěiqīnfēng zhuǎnduōshīshìsh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滚滚长江东逝水¹,浪花淘尽²英雄。是非成败³转头空。青山依旧雄,几度夕阳红。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注释: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²淘尽:荡涤一空。³成败:成功与失败。⁴青山:青葱的山岭。⁵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白发渔樵(qiáo)¹江渚(zhǔ)²上,惯看秋月春风³。一壶浊(zhuó)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¹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²渚: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³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⁴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浊:不清澈。与“清”相对。⁵古今:古代和现今。⁶都付笑谈中:雄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己,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句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参考资料:
1、 赵仁珪编著. 读100首古诗学会为人处事[M]. 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08.第448-450页
2、 尹少荣等主编. 大学语文[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09.第109页

línjiāngxiān ·gǔngǔnchángjiāngdōngshìshuǐ

yángshèn míngdài 

gǔngǔnchángjiāngdōngshìshuǐ lànghuātáojìnyīngxióng shìfēichéngbàizhuǎntóukōng qīngshānjiùzài yánghóng 
báiqiáojiāngzhǔshàng guànkànqiūyuèchūnfēng zhuójiǔxiāngféng jīnduōshǎoshì dōuxiàotánzhōng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燐萤火,昔日之金釭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东陵(líng)¹既废²,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译文:东焉侯被废弃以后,往司马季主那儿去占卜。
注释:¹东陵侯:指召平。秦朝时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瓜的味道很美,称为东陵瓜。见《史记·萧相国世家》。²废:指秦亡后失侯爵。

  这是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是讲“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唐诗),实际讲的是元代末年的种种腐败都是从前胡作非为恶性发展的结果。在现代看来,这篇对话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声警钟。

  全文可分两段:

  东陵侯的问卜为第一段。东陵侯在秦时为侯,在汉却下落成了庶人。这对其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他虽然也认识到了“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的道理,但由于“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样便只好借问卜来寻找解脱。

  司马季主对东陵侯的回答为文章的第二段。在这一段中,司马季主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了占卜的偶然性和荒唐。“鬼神何灵,因人而灵”,“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的观点,反映出作者进步的思想认识。在这一段中,作者阐述了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又论析了它们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并且也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应该说,作者在这里阐述和表明的一切,对于中国古代哲人来讲都不陌生,如《老子》、《庄子》等一些道家著所论证的大多就都有这种意味,而苏轼于《前赤壁赋》中写下的那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名言,简直更可以看作为本文的结论。刘基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只是复述前人已表达过的思想的情况下,仍为人们所乐道,所欣赏,原因就在于他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了。

  这篇文章尽管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具有较为深刻、启人心性的思想,但其中无比深沉的感慨与难以排遣的牢骚还是明显可感的。这篇文章虽然采取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无论是提问或是解答,都表明了旨在寻找自我解脱这一目的。问者的困惑,实际上也就是答者的困惑,而答者的困惑归根到底也是作者本人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因此从总的方面看,作品所集中反映的无非是一种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zhǔlùn

liú míngdài 

    dōnglínghóufèi guòzhǔéryān zhǔyuē  jūnhóu  dōnglínghóuyuē  jiǔzhě jiǔzhézhě jiǔmènzhě wénzhīxiè  fēng yōngtōng dōngchūn shēn  wǎng qièyǒu yuànshòujiàoyān  zhǔyuē  ruòshì jūnhóuzhī yòuwéi  dōnglínghóuyuē  wèijiūào yuànxiānshēngjiàozhī  zhǔnǎiyányuē   tiāndàoqīn wéizhīqīn guǐshénlíng yīnrénérlíng shī cǎo guī   rén língzhě tīngértīng qiějūnhóuzhě yǒuzhěyǒujīn shìsuìtuíyuán zhīlóuguǎn huāngzhēnduàngěng zhīqióngruíshù qióngfēngchán zhīfèngshēnglóng guǐlínyínghuǒ zhījīngānghuázhú qiūchūn zhīxiàngbáituófēng dānfēngbái zhīshǔjǐnwán zhīsuǒ jīnyǒuzhīwéiguò zhīsuǒyǒu jīnzhīwéi shìzhòu huákāizhěxiè qiūchūn zhěxīn tuānzhīxià yǒushēntán gāoqiūzhīxià yǒujùn jūnhóuzhīzhī wé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