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殿烟霞簇画屏,直疑踪迹到蓬瀛。
古殿烟霞簇画屏,直疑踪迹到蓬瀛。
碧桃满地眠花鹿,深院松窗捣药声。
碧桃满地眠花鹿,深院松窗捣药声。

yóuyánggōng--chéngyànxióng

殿diànyānxiáhuàpíngzhízōngdàopéngyíng

táomǎnmiánhuā鹿shēnyuànsōngchuāngdǎoyàoshēng

成彦雄

成彦雄

成彦雄[约公元九六0年前后在世]字文干,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周末宋初间前后在世。南唐进士。彦雄著有《梅领集》五卷,(《文献通考》作《梅顶集》二卷。此从《全唐诗》)传于世。 ▶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村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山村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

èryuèèrlóngyángdàozhōngzuò--chéng

shāncūnhuàxiǎoshìliǎngsānjiādānbáiliánǒuhuángcàihuā

cǎozhānjiǎo湿shīliǔmàoyánxiéjīnféngyíngshúxíngrénjìnghuā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¹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sì)上。淮水²浅冻,久留郡(jùn)中,晦(huì)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译文: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¹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²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¹。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²。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³。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译文: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注释:¹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²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³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⁴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⁵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⁶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chán)(chán)¹。淮(huái)(pǔ)²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xiān)³。莫上孤峰尽处,萦(yíng)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译文: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手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注释:¹巉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²淮浦:淮河岸。³扦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⁴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⁵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这首词上片开篇即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前半写自己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之情。全词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词句多化用前人诗文,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

  上片叙事抒情,一开始便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开头三句以“漂流江海”和“烟浪云帆”八字总结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间的宦海浮沉,寄慨良深。“故人”二句以故人之“惊怪”眼写自己憔悴之甚。苏轼被贬后的生活是很穷困的,当时被贬为团练副使,官位是很卑微的。据史书记载当时是“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所以在才会说“憔悴老青衫”。“我自”三句以故作不解的问句写故人与自己品格相契,都因“疏狂异趣”而“强自取折”。也就是说他潦倒穷困,是因为不随波逐流,与众不同。“流年”三句补出与故人相见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与上面的议论和感慨情景相合,烘托穷途末路的羁旅之思。

  词的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再转入抒情,一唱三叹。前半照应词序,写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过片“巉巉”二字,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莫上”二句语婉曲而意层深,结尾三句情愈转深,而情深仍不离景物。说自己因对方的询问而梦回故乡,其实作者的乡思根本不需要提醒。这样写既紧扣对方,也使措辞更显回环,行文平添曲折,余波杳渺,荡漾生姿。下片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此词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全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如:“万里烟浪云帆”,化用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宜挂云帆济抢海”和白居易《海漫漫》“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仙山”;“憔悴老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我自疏狂异趣”,则是化用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古寺空岩”,又是袭用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和杨素《山斋独步赠薛内史诗二首》“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诗意;“云海相搀”,化用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家何在”,则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些化用,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可谓此词的一个重要特色。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 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99-301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清歌且罢唱,红袂(mèi)¹亦停舞。
译文:歌手们停唱清新的歌曲,舞者的红袖子也停下不动。
注释:¹红袂:犹红袖。
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
赵叟抱五弦¹,宛转当胸²抚。
译文:赵叟拥抱着五弦琴,在胸前宛转地抚弄。
注释:¹五弦:一作“五弦琴”。²当胸:一作“胸前”。
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
大声粗¹若散,飒(sà)飒风和雨。
译文:响亮的音符在涌动和散播,飒飒地像风吹雨。
注释:¹粗:一作“徂”。
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
译文:柔软的音符几乎消失殆尽,切切像鬼魂说话的声音。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
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
译文:像喜鹊的报喜歌一样高兴,接着又如长臂猿不祥的哭声。
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
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zhǐ)¹
译文:他的十根手指没有固定的音,宫商角徵羽变化不定。
注释:¹宫徵羽:指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一作 “宫商羽”。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
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
译文:座上客听此声音,灵魂和身体失去了控制。
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
译文:行路人听此声音,突然停下来不能抬起脚。
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
(jiē)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
译文:唉,普通人的耳朵,应该爱今而不爱古。
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
所以绿窗¹琴,日日生尘土。
译文:这就是绿窗里的竖琴,一天天地被灰尘覆盖得更深的原因。
注释:¹绿窗:一作“北窗”。

qínzhōngyínshíshǒuxiánzuòxiánqín--bái

qīngqiěchànghóngmèitíngzhàosǒubàoxiánwǎnzhuǎndāngxiōng

shēngruòsànfēngxiǎoshēngjuéqièqièguǐshén

yòuquèbàozhuǎnzuòyuánshízhǐdìngyīndiāndàogōngzhēng

zuòwénshēngxíngshénruòzhǔxíngwénshēngzhùnéng

jiējiēréněrhǎojīnhǎosuǒ绿chuāngqínshēngchén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昔闻湘水碧如染¹,今闻湘水胭脂痕²
译文: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听说江水已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注释:湘灵:湘水的女神。¹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²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¹月窥²³云。
译文: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注释:¹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²窥:看。³彤:红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高丘¹寂寞竦(sǒng)中夜²,芳荃(quán)³零落无余春
译文: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注释:¹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这里用来指祖国。²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³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⁴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鼓完瑶(yáo)(sè)¹人不闻,太平成象盈²秋门³
译文: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注释:¹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²盈:充满了。³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皎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皎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60-63页
2、 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1-932页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白马驮经¹事已空,断碑残刹(chà)²见遗踪。
译文: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注释:¹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遣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²刹:佛寺。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萧萧¹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jī)²浓。
译文: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一夜的淅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注释:¹萧萧:风声。²羁思:即羁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先写入白马寺时所见所感。作者从眼前的断碑残刹想起白马驮经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见”的鲜明对比,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从中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接着,抒写宿白马寺的感受。破旧的茅屋,萧萧的秋风,沙沙的雨声。触发起作者思乡念亲的愁情;在这环境的演染与衬托下,“浓”字就显得极为自然而突出。至此,伤时之恨,身世之感、羁旅之愁在诗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诗成为继 《 枫桥夜泊 》 后的又一写愁名篇。对比《宿白马寺》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两者写的都是秋天,前者为“秋风起”,后者为“霜满天”;两者均写到夜晚,前者为“一夜雨声”,后者为“江枫渔火”;两者都写到愁苦,前者为“羁思浓”,后者为“对愁眠”。
参考资料:
1、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中国名胜诗联精鉴,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591页

宿bái--zhāng

báituójīngshìkōngduànbēicánshājiànzōng

xiāoxiāomáoqiūfēngshēngn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