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兰舞幽香,雨叶堕寒滴。美人来不来,前山看向夕。
风兰舞幽香,雨叶堕寒滴。美人来不来,前山看向夕。

怀huáizhèng--mèngchí

fēnglányōuxiāngduòhánměirénláiláiqiánshānkànxiàng

孟迟

孟迟

孟迟(约公元八五九年前后在世)字迟之,(全唐诗云:一作升之;文献通考作孟达。字叔之)唐朝平昌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宣宗大中末前后在世。有诗名,尤工绝句。与顾非熊甚相得,于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同举进士第。亦与杜牧友善,迟至池州,牧作诗送之。 ▶ 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兵戈(gē)不见老莱(lái)¹,叹息人间万事非。
译文: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注释:¹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wéi)¹
译文: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注释:¹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¹静滩声转²,白马江³寒树影稀。
译文: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注释:¹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²转:一作“急”。³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别应¹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²归。
译文: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注释:¹应:一作“还”。²同:一作“堪”。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7-528

sònghánshíjiāngdōngjìnshěng--

bīngjiànlǎoláitànrénjiānwànshìfēi

jiāxúnmèijūnjīnchù访fǎngtíngwéi

huángniúxiájìngtānshēngzhuǎnbáijiānghánshùyǐng

biéyīngxiāngyóukǒngwèitóngguī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¹²从亡者³,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注释:¹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²赏:赐有功也。³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⁴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推曰:“献公¹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²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³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注释:¹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²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³置:立。⁴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⁵诬:欺骗。⁶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⁷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⁸蒙:欺骗。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其母曰:“盍(hé)¹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²?”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注释:¹盍:何不。²怼:怨恨。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对曰:“尤¹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译文: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注释:¹尤:罪过。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译文: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对曰:“言,身之文¹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译文: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注释:¹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¹(地名)为之田²。曰:“以志³吾过,且旌(jīng)善人。”
译文: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¹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²田:祭田。³志:记载。⁴旌:表彰。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禄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禄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jièzhītuīyán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hóushǎngcóngwángzhě jièzhītuīyán  

    tuīyuē  xiàngōngzhījiǔrén wéijūnzài huì huái怀qīn wàinèizhī tiānwèijuéjìn jiāngyǒuzhǔ zhǔjìnzhě fēijūnérshuí tiānshízhìzhī érèrsānwéi  qièrénzhīcái yóuwèizhīdào kuàngtāntiānzhīgōng wéi xiàzuì shàngshǎngjiān shàngxiàxiāngmēng nánchǔ  

    yuē  qiúzhī shuíduì  

    duìyuē  yóuérxiàozhī zuìyòushènyān qiěchūyuànyán shíshí  

    yuē  shǐ使zhīzhī ruò  

    duìyuē  yán shēnzhīwén shēnjiāngyǐn yānyòngwénzhī shìqiúxiǎn  

    yuē  néngshì xiéyǐn  suìyǐnér 

    jìnhóuqiúzhī huò miánshàng míng wéizhītián yuē  zhìguò qiějīngshànrén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jí)¹井漱(shù)寒齿,清心拂²尘服。
译文: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注释:¹汲:从井里取水。²拂:抖动。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闲持贝叶书¹,步出东斋(zhāi)²读。
译文: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注释:¹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²东斋: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真源¹(liăo)²无取,妄迹³世所逐。
译文: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注释: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²了:懂得,明白。³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遗言¹²可冥³,缮(shàn)何由熟
译文: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注释:¹遗言:指佛经所言。²冀:希望。³冥:暗合。⁴缮性:修养本性。缮:修持。⁵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¹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译文: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注释:¹道人:指僧人重巽。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¹(mù)²
译文: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注释:¹膏:润发的油脂。²沐:湿润、润译。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dàn)¹离言说,悟悦²心自足。
译文: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注释:¹澹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²悟悦:悟道的快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柳宗元集》卷二五)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工具;而他自己最终也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先看前四句:“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再看结尾二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chénchāoshīyuànchánjī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ǐngshùhánchǐ齿 qīngxīnchén 
xiánchíbèishū chūdōngzhāi 
zhēnyuánliǎo wàngshìsuǒzhú 
yánmíng shànxìngyóushú 
dàoréntíngjìng táiliánshēnzhú 
chū qīngsōnggāo 
dànrányánshuō yuèxīn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译文: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它那千里奔腾之势,伸长江则戛然而止。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lán)¹横秋塞(sài)雄,地束²惊流满。
译文:秋天的西塞山山中雾气横绕,看起来更加雄伟;江水到达狭隘的关口,水流愈加湍急,咆哮不止。
注释:¹岚:山中雾气。²束:捆缚、捆住,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

  西塞山在湖北大冶县东九十里,又名道士洑矶。此山与黄石山相连,基压江潮,可镇控长江天险,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刘禹锡著名的《西塞山怀古》,即在此地发思古之幽情,咏千古兴亡之事。

  开头两句,把西塞山描绘得十分雄伟。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峦攒聚,远望若波涛奔驰之状,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读了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岑参的诗句: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势从千里奔”句中的“奔”字,把山势写得雄伟、奔放、飞动。西塞山基压江潮,面临长江,它那千里奔腾之势,入长江则戛然而止,“直入江中断”的“断”字下得干净利落。这两句诗是咏西塞山的名句。《古今地名大辞典》的“西塞山”条即引录了韦应物的这两句诗。

  “岚横秋塞雄”句,“岚”指山中的雾气,时至秋日,雾气横绕西塞山,气象氤氲,更增加了西塞山的雄伟。“横”字加强了山岚的凝重之气,“秋”字点出时令。

  “地束惊流满”句,写出了西塞山下江水的浩荡和湍急。“束”即束阨,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用“地束”二字写西塞山的隘口十分恰切。秋天本来是大水襄陵的季节,西塞山附近因江面变窄,形成一个隘口,江水至此好像受到约束,来势凶猛,水流湍急,奔腾咆哮。“惊流满”的“惊”字,写出了长江的水势。

  此诗仅四句二十字,但把西塞山的雄姿、地势特点和山下的江水写得很有气势,很有特色,堪称 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西sāishān--wéiyīng

shìcóngqiānbēnzhíjiāngzhōngduànlánhéngqiūsāixióngshùjīngliúmǎn

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酒冷灯青¹夜不眠。寸肠千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²苦,红泪晓风前。
译文:在这不眠的夜晚,践行的酒因停杯已经冷了,幽幽的油灯发出残淡的光亮。不忍分离的恋人愁肠万缕,述说着相牵的心意,悲苦万分。待到天快亮时分,凄凉的秋风夹杂凄厉的秋雨漂打着莲花池,宛似红莲满含别泪,在为一对苦命鸳鸯的各自纷飞而哭泣。
注释:¹灯青:谓灯焰显出低暗的青蓝色。²分飞:离别。
天远雁翩翩。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
天远雁翩(piān)(piān)¹。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
译文:送别的路上看到远天之上北雁翩翩南来,殊可恨的是雁南来而人北去,不由伤感地目送情人至天边尽头。虽然分别了,但还要把一腔心事安排妥当,希望团圆的日子就在明年。可是无情的月亮能圆,而有情的人等到几时才能团圆呢!
注释:¹翩翩:形容动物飞舞的样子。

  遗山词中,恋爱相思之作不多。但他本是至情至性的人,一旦涉笔于此,便不让前人,其中的少数佳构,可臻周、秦之妙境,俨然是当行本色的儿女情长之作。本篇即其一例。

  全词曲折有致而又层次井然地写出了一对多情恋人分别时和分别后的无限幽恨,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深婉清丽境界。作者并没有故作腾挪跌宕和穿插起伏,而只是按时间和空间的推移,顺序自然的描述情人离别的过程及其痛苦心态。这使得此词活像一部抒情性极强的小剧。它结构完整,由以下三个优美的场次组接而成:

  第一场,分离前的夜晚:酒冷灯青的斗室之中,一对通宵不眠的缠绵情侣;

  第二场,依依惜别的清晨:秋雨淅沥,秋风凄厉,鸳鸯分飞,残荷带泪,不胜其哀惋之情;

  第三场,分离后的刻骨相思:见雁飞而伤心,睹明月而生怨,始而盼望,继而发愿,终而彷徨,独行独坐,独酬独卧,竟至不可终日……。

  这三个部分,细节真实,场面典型,情态生动,脉络清晰,贯串为一个整体,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足见作者利用短小凝炼的形式以寄寓丰富复杂情感的高超技能。

  我们所说的第一场,即上片的开头三句:“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万缕,两相牵。”作者精心择取最有代表性和富于暗示性的事物来烘托离别前夜的凄苦情状。“酒冷”意味着饯别的筵席已放置了大半夜,但因双方心事重重,不断叙离情,而无暇宴饮,因此炙冷羹残,杯中物也久久闲在一边;“灯青”更显出长夜耿耿,四周寂寞,而男女主人公心境之凄凉,愈发不言而喻了。“寸肠相牵”与“夜不眠”相呼应,痴男怨女通宵缱绻的种种衷曲,借此而展现于字里行间,使人感到语淡情浓、言简意丰。

  “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三句,比兴兼到,为我们描绘出了全剧中那魂销魄夺的第二场——秋晓分袂。“鸳鸯分飞”,既写凌晨开门惊走池宿鸟的实景,更象征情侣不幸分散,天各一方。“莲”既是池中实物,亦谐“怜”字,表明二人相爱不舍。“红泪”既形容莲花瓣上撒满秋雨的景致,又与“分飞苦”呼应,暗喻二位情人悲泣泪下,甚至渗和着血! 这里由于全用比兴手法,显得含蓄哀婉,毫无沾滞与落套之感。周邦彦《蝶恋花·晓行》中“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与此处所写,是同类场面,但两者一实写,一虚写;一正面展现,一侧面烘托;一用白描,一用比兴;艺术境界各臻妙境。

  下片展现全“剧”的第三场,也可以说是尾声。分手后,出远门北上的自然是男方,留下来独守空闺的不用说是女方。下片即专写女方相思之苦与怨恨之深。这又分为三个小层次。首先是遥望北雁南飞而引发联想,怨天意之不公与情人之远去。秋凉了,连大雁都纷纷自北而南,来寻找温暖的落脚处;而人却偏偏向北而去,这不是太违背情理了吗?女主人公想到这里,不觉怨情弥天。她遥望远天,不断想着“远如天”的情人,真不知如何来安排漫长的孤栖日子。但想也无益,怨也无益,她只有转而盼望一年以后的重逢。这就是下片的第二个层次:“安排心事待明年。”写到此,一般来说词情已尽,不料下文波澜又起:“无情月,看待几时圆。”这就是说,人事多错忤,预先双方约定的明年相会未必能成为现实。于是女主人公对月起兴,发出了这痛彻心肺的最后一声长叹。月本无情之物,词人却煞有介事地骂它无情。这一骂,无理而有情,充分表现了相思女子曲折复杂的恶劣心绪。这第三个层次,摇曳生姿,使全词产生了有余不尽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xiǎozhòngshān··jiǔlěngdēngqīngmián--yuánhǎowèn

jiǔlěngdēngqīngmiáncùnchángqiānliǎngxiāngqiānyuānyāngqiūbànchíliánfēnfēihónglèixiǎofēngqiántiānyuǎnyànpiānpiānyànláirénběiyuǎntiānānpáixīnshìdàimíngniánqíngyuèkàndàishíy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