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逢秋何起悲,新恩委寄好开眉。班升鸳鹭频经岁,
宋玉逢秋何起悲,新恩委寄好开眉。班升鸳鹭频经岁,
任佐龚黄必暂时。乍对烟霞吟海峤,应思蘋蓼梦江湄。
任佐龚黄必暂时。乍对烟霞吟海峤,应思蘋蓼梦江湄。
一朝凤诏重征入,鹏化那教尺鷃知。
一朝凤诏重征入,鹏化那教尺鷃知。
李中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2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车遥遥,马憧憧。
车遥遥¹,马憧(chōng)²
译文:驿马奔驰在长远的路途,一路上马蹄飞跃,马影摇曳晃动着。
注释:¹遥遥:长远的距离。²憧憧:晃动,摇曳不定。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君游东山¹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²
译文:你骑马长游泰山之东,我只有紧随着秋风向东吹去才能追逐着你。
注释:¹东山:泰山顶东侧(山东省泰安市)。因为这里可以观看日出时的美景,故称为日观峰。亦称为东山。²西风:秋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愿我复星君复月,夜夜流光¹相皎(jiǎo)²
译文:多么祈望我是星星你是月,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洁白的光彩辉映着。
注释:¹流光:光彩闪耀、辉映的样子。²皎洁:光明洁白。
月暂晦,星常明。
月暂晦(huì)¹,星常明。
译文:秋夜!月儿常暮掩在云堆里,而星星却辉映高挂着,多么的期待月儿的出现!
注释:¹晦:昏暗不显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留明待月复,三五¹共盈盈²
译文:期待那十五月圆盈满时,你我星月皎洁辉映成天之佳偶。
注释:¹三五:十五日。²盈盈:充满的样子。

chēyáoyáopiān

fànchéng sòngdài 

chēyáoyáo chōngchōng 
jūnyóudōngshāndōngdōng ānfènfēizhú西fēng 
yuànxīngjūnyuè liúguāngxiāngjiǎojié 
yuèzànhuì xīngchángmíng 
liúmíngdàiyuè sāngòngyíngyíng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叶声¹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译文: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注释:¹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夜深方¹独卧,谁为拂²尘床。
译文: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注释:¹方:正在,正当。²拂:拭,掸去。

qiū

bái tángdài 

shēngluò yuèbáishuāng 
shēnfāng shuíwèichénchuáng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¹,一个渔翁²。晦(huì)³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tāo)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wèi)水秋风
译文: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¹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²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³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⁴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⁵卧龙:指诸葛亮。⁶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⁷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⁸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⁹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个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

chángōng··怀huái--cháqīng

wèncóngláishuíshìyīngxióngnóngwēnghuìnányángshēndōnghǎichénggōngzhènmíngchénglóngliùtāoshūgōngzàifēixióngchéngkōnghènqióngshǔdàohányúnwèishuǐqiūfēng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¹,郑武公²娶于申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¹⁰,公弗许¹¹
译文:从前,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注释:¹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²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³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⁴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⁵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⁶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⁷惊:使动用法,使姜氏惊。⁸遂恶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⁹爱:喜欢,喜爱。¹⁰亟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¹¹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及庄公即位¹,为之请制²。公曰:“制,岩邑³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yì)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祭(zhài)曰:“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¹⁰。先王¹¹之制: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¹²;中,五之一¹³;小,九之一¹⁴。今京不度¹⁵,非制也¹⁶,君将不堪¹⁷。”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¹⁸?”对曰:“姜氏何厌之有¹⁹!不如早为之所²⁰,无使滋(zī)(màn)²¹,蔓难图²²也。蔓草犹²³不可除,况²⁴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²⁵,子姑²⁶待之。”
译文: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城邑的围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 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无法控制。”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太叔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滋长的野草都很难除掉,更何况您尊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注释:¹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²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³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⁴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⁵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他”的异体字,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⁶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⁷谓之京城大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⁸祭仲:郑国的大夫。祭:特殊读音。⁹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 雉:古代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即长三丈。¹⁰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¹¹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¹²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¹³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¹⁴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¹⁵不度:不合法度。¹⁶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¹⁷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¹⁸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辟,“避”的古字。¹⁹何厌(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定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²⁰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即重新安排。²¹无使滋蔓:不要让他的势力进一步蔓延,“无”通“毋”(wú)。²²图:除掉。²³犹:尚且。²⁴况:何况。²⁵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义。²⁶姑:姑且,暂且。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既而¹大叔命西鄙(bǐ)北鄙贰于己²。公子吕³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tài),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¹⁰。”大叔又收贰以为己¹¹邑,至于廩(lǐn)¹²。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¹³。”公曰:“不义不昵(nì),厚将崩¹⁴。”
译文: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像共叔段这样不亲近兄长,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会崩溃。”
注释:¹既而:固定词组,不久。²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邑同时也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城邑。贰:两属。³公子吕:郑国大夫。⁴堪:承受。⁵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⁶欲与大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予。⁷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⁸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⁹无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现于否定式。¹⁰将自及:将自己赶上灾难,杜预注:“及之难也。及:本义追赶上。¹¹收贰以为己:把两属的地方收为自己的领邑。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¹²廩延:地名,河南省延津县北。廩:“廪”的异体字。¹³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民心。众,指百姓。¹⁴不义不昵,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昵:通“暱”,亲近。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大叔完聚¹,缮甲兵²,具卒乘(shènɡ)³,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¹⁰于鄢¹¹,公伐诸鄢。五月辛丑¹²,大叔出奔共¹³
译文: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新郑”。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探听到这件事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注释:¹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²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³具卒乘: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⁴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⁵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⁶公闻其期:庄公打听到这件事的时候。⁷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⁸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⁹叛:背叛。¹⁰入:逃入。¹¹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合音词 。¹²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¹³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yān)。”段不弟(tì)¹,故不言弟(dì);如二君,故曰克²;称郑伯,讥失教也³;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译文:《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注释:¹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²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克,战胜。³称郑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而未教。⁴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意愿。⁵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泄泄 一作:洩洩)
遂置¹姜氏于城颍,而誓之²曰:“不及黄泉³,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¹⁰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¹¹,请以遗(wèi)¹²。”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¹³!”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¹⁴?”公语(yù)之故¹⁵,且告之悔¹⁶。对曰:“君何患焉¹⁷?若阙¹⁸地及泉,隧而相见¹⁹,其谁曰不然²⁰?”公从之。公入而赋²¹:“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²²!”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²³。”遂为母子如初²⁴。(泄泄 一作:洩洩)
译文: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的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担心什么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注释:¹置:放置,放逐。²誓之:为动,对她发誓。³黄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后。⁴悔之:为动,对这事后悔 。⁵颍考叔: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⁶封人:管理边界的地方长官。 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⁷有献:有进献的东西。献作宾语,名词。⁸赐之食:赏给他吃的。双宾语。⁹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置一边不吃。 舍,舍的古字。¹⁰尝:吃过。¹¹羹:带汁的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¹²遗之:赠送给她。¹³繄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 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¹⁴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敢:表敬副词,冒昧。¹⁵故:缘故,原因和对姜氏的誓言。¹⁶悔:后悔的心情。¹⁷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焉:于是。¹⁸阙:通“掘”,挖。¹⁹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²⁰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²¹赋:赋诗,孔颖达疏:“谓自作诗也。”²²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走进隧道里,欢乐真无比。²³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欢快。 中、融:上古冬韵,今押韵。²⁴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¹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²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³,永锡(cì)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注释:¹君子:道德高尚的人。²施:延及。³匮:尽。⁴锡:通赐,给予。⁵其:表推测语气。⁶之:结构助词,助词宾语前置。

  《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郑伯克段于鄢》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

  《郑伯克段于鄢》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此事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遂为母子如初”的结尾,有人称之为丑剧,亦不为过,像姜氏母子这样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之后,能够毫无芥蒂再叙什么天伦之乐吗?何况在刚出生之时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遂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据,显得勉强了,血腥的厮杀早就把统治阶级竭力宣扬的那层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无怪乎史官对此事的评论也感到为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作者针对颍考叔而说的。将孝道永赐予汝之族类,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俩,因为在这里郑庄公又集中地表现了他的伪善,而伪善是永远和丑恶伴随在一起的。

参考资料:
1、 王春红 .《左传》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3年 .
2、 金永健 .《半塘文库:清代左传考证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 .
3、 陈克炯 .《左传详解词典》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4年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¹朝雨浥(yì)²轻尘,客舍³青青柳色新。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注释: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¹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²浥:润湿。³客舍:旅馆。⁴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¹无故人。
译文: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¹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情景。它没有特殊的背景,却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牵挂。它适合于大多数离别场合,因此被纳入乐府,成为了广为流传、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抓住了送别时刻的一瞬间,使其成为了永恒。朋友即将远行,将前往边疆绝域的满地黄沙。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将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融进一杯离别之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前往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却暗示了离别的悲伤。其中,“柳”和“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95-196页

sòngyuánèrshǐ使ān西

wángwéi tángdài 

wèichéngzhāoqīngchén shèqīngqīngliǔxīn 
quànjūngèngjìnbēijiǔ 西chūyángguā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