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声中海月飞,桃花零落满庭墀。魂销事去无寻处,
长笛声中海月飞,桃花零落满庭墀。魂销事去无寻处,
酒醒孤吟不寐时。萱草岂能忘积恨,尺书谁与达相思。
酒醒孤吟不寐时。萱草岂能忘积恨,尺书谁与达相思。
悠悠方寸何因解,明日江楼望渺瀰。
悠悠方寸何因解,明日江楼望渺瀰。

怀huáijiùyínzhào--zhōng

zhǎngshēngzhōnghǎiyuèfēitáohuālíngluòmǎntíngchíhúnxiāoshìxúnchù

jiǔxǐngyínmèishíxuāncǎonéngwànghènchǐshūshuíxiāng

yōuyōufāngcùnyīnjiěmíngjiānglóuwàngmiǎo

李中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2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长夏村墟(xū)风日清,檐(yán)¹燕雀已生成。
译文: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
注释:¹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舞 一作:午)
蝶衣¹晒粉²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译文: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已。
注释:¹蝶衣:蝴蝶的翅膀。 ²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落落¹疏帘邀(yāo)月影,嘈(cáo)²虚枕纳溪声。
译文: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
注释:¹落落:稀疏的样子。²嘈嘈:杂乱的声音。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斑 一作:拚)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译文: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已。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尾联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已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千尺丝纶(lún)¹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译文:千尺长的钓丝直直下垂,一波荡起万波相随。
注释:¹丝纶:粗丝线,即钓丝。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译文:夜静水寒凉,鱼不食饵,空船载满明月而归。

  该诗以垂钓喻求道开悟。

  千尺丝纶,喻求道之深切的用心。在启发夹山时,德诚也反复用垂钓的比喻。“垂丝千尺,意在深潭。”一波与万波,比喻求道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与心得。德诚曾对夹山言:“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在丝与波的动静之间,可以使人悟得有无、动静之理。作者又以鱼的深藏不露,喻自性难求。

  在同一首偈句中,有这样的句子讲钓与鱼的关系:“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钓竿斫画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鱼既不可钓得,收竿而去。船中无鱼,可以说是空船;但却有明月洒满船舱,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有心求之不可得,无意遇之盈满船。究竟渔者有所得、无所得。诗歌留下了许多回味。船子和尚生活在水边,惯于以渔事喻禅。此首诗比喻贴切,意境深远,饶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08页

zhào ·

chéng tángdài 

qiānchǐlúnzhíxiàchuí cáidòngwànsuí 
jìngshuǐhánshí mǎnchuánkōngzàiyuèmíngguī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君不闻胡笳(jiā)¹声最悲?紫髯(rán)²绿³眼胡人吹。
译文: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
注释:¹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²紫髯:绛紫色胡须。³绿:一作“碧”。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吹之一曲犹未了,眼杀楼兰¹征戍儿。
译文: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
注释:¹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凉秋八月萧关¹道,北风吹断天山²草。
译文: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
注释:¹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²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昆仑山¹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译文: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
注释:¹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胡笳怨(yuàn)兮将送君,秦山¹遥望陇(lǒng)²云。
译文: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
注释:¹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²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边城夜夜多眼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译文: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胡笳吹奏之声如人之悲鸣。汉末蔡文姬曾作过《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倾诉乱离的悲苦。但岑参的这首诗,悲中有壮,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诗人从三个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复、深入地表现胡笳的悲壮。

  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诗中用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来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君不闻”三个字,隐隐透露出豪壮的情调。

  第二个方面,是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这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那刺骨的寒气,那呼啸不停的北风,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为之寒栗,这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第三个方面,是最后四句,作者把胡笳之声与送别直接结合。这四句在深情的诉说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厚意。“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自己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边城夜夜多愁梦”,又从边地着笔,悬希望颜真卿对自己的思念,直接与笳声相连。这两层意思,把送别时依依难舍之情,与笳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并无寻常送别那种凄然悲切的情调,从“秦山”、“陇山”、“边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种雄壮气魄。特别是最后一句,但用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而且壮的气氛。正如周啸天先生所说:“诗中的边关是那么哀怨又那么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声音那么催人泪下又那么富于魅力,读者感同身受。大抵诗人这时已隐约下定亲历塞垣的雄心,此诗可谓其边塞诗的前奏。”(见《岑诗综论》)

  这首诗为七言古诗,但开始却用八字句起头,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显出陡然而起的气势。首句是问句,末句也是问句,前后呼应十分紧密。“胡笳怨兮将送君”,又用了楚辞句式,倍增激情。中间使用“顶真”手法,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语势贯通。全诗换韵频繁,开始四句作一韵(支微通押),较为舒缓;中间四句两句一转韵,平仄交替,由舒缓而变得特别急促;最后又四句作一韵,逐渐回复舒缓。这种错综交织的安排,恰切地表现了起伏顿宕、悲壮淋漓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326-328 .

jiāsòngyánzhēnqīng使shǐlǒng--céncān

jūnwénjiāshēngzuìbēirán绿yǎnrénchuī

chuīzhīyóuwèilechóushālóulánzhēngshùér

liángqiūyuèxiāoguāndàoběifēngchuīduàntiānshāncǎo

kūnlúnshānnányuèxiérénxiàngyuèchuījiā

jiāyuànjiāngsòngjūnqínshānyáowànglǒngshānyún

biānchéngduōchóumèngxiàngyuèjiāshuíwén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què)¹见蔡桓公²,立³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¹⁰,不治将¹¹益深。”桓侯不应¹²。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注释:¹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²蔡桓公:本文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本名田午。³立:站立。⁴有间:一会儿。⁵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⁶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⁷恐:恐怕,担心。⁸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⁹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好,习惯。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¹⁰肌肤:肌肉。¹¹将:要。¹²应:答应,理睬。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¹,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²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译文: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注释:¹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²益:更,更加。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¹。桓侯故²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yùn)³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译文: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注释:¹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²故:特意。(另解:于是。)³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⁴及:达到。⁵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⁶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⁷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⁸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⁹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¹人索²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³死。
译文: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注释:¹使:指使,派人。²索:寻找。³遂:于是,就。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从首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曰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 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10. 第78-79页

biǎnquèjiàncàihuángōng

hánfēi xiānqín 

    biǎnquèjiàncàihuángōng yǒujiàn biǎnquèyuē  jūnyǒuzàicòu zhìjiāngkǒngshēn  huánhóuyuē  guǎrén  biǎnquèchū huánhóuyuē  zhīhàozhìbìngwéigōng  

    shí biǎnquèjiàn yuē  jūnzhībìngzài zhìjiāngshēn  huánhóuyìng biǎnquèchū huánhóuyòuyuè 

    shí biǎnquèjiàn yuē  jūnzhībìngzàichángwèi zhìjiāngshēn  huánhóuyòuyìng biǎnquèchū huánhóuyòuyuè 

    shí biǎnquèwànghuánhóuérxuánzǒu huánhóushǐ使rénwènzhī biǎnquèyuē  zàicòu tàngyùnzhīsuǒ zài zhēnshízhīsuǒ zàichángwèi huǒzhīsuǒ zàisuǐ mìngzhīsuǒshǔ nài jīnzàisuǐ chénshìqǐng  

     huánhóutòng shǐ使rénsuǒbiǎnquè táoqín huánhóusuì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jīng)¹白石出,天寒红叶²稀。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也变得稀稀落落。
注释:¹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²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路元¹无雨,空翠²湿人衣。
译文: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人的衣裳。
注释:¹元:原,本来。²空翠:指绿色的草木。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第171-173页 .

shānzhōng

wángwéi tángdài 

jīngbáishíchū tiānhánhóng 
shānyuán kōngcuìshī湿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