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
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
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

shānzhuāngyǐnshì--zhōng

yānluóyōngzhúguānwàiqiúānzhěnshēngjìndāngyányuèhán

yàomiáoyīngcǎiqíndiàoduìshuídàndàilemínghòujūngòngguàguān

李中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2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者黄帝四面。
古者黄帝四面。
译文:在古代,黄帝统治四方。
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於国,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师营垒,以灭四帝。
黄帝¹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²。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zhòu)³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於国,其臣再嫁,厥(jué)疾之由,非养寇耶!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师营垒(lěi),以灭四帝。
译文:在黄帝当政初期,修养自身,爱惜百姓,不喜欢征战。而四方之帝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颜色称号,计划谋取黄帝的帝位,边城日夜惊扰、战士连战袍都不能解下。黄帝感叹说:“上面君主危险,(那么)下面百姓惶恐不安,君主失去国家,他的大臣侍奉新的国君,这就是灾难的缘由,难道不是在养盗匪吗?如今(我是)百姓的君主,四方盗贼抗衡,造反的军队传送震惊。”在这时,黄帝就建筑壁垒,以威慑四帝。
注释:¹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²战伐:征战;战争。³介胄:铠甲和头盔;披甲戴盔;甲胄之士,指战士。⁴释:放下。⁵营垒:指堡垒、阵营,军营四周的围墙、防御建筑物等设施。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田家老翁住东陂(bēi)¹,说道平生隐在兹²
译文: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注释:¹陂:山坡。²兹:此地。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隐每到识春时¹
译文: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注释:¹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译文: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cí)¹
译文: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注释:¹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¹才子诗。
译文: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注释:¹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岩际窟中藏鼹(yǎn)¹,潭边竹里隐鸬(lú)(cí)²
译文: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注释:¹鼹鼠:田鼠。²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¹
译文: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注释:¹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shǔ)¹与君辞。
译文: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注释:¹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这首诗写诗人寄宿农家、与老翁饮酒所见所感的内容,表现农人的闲静惬意和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诗看。农人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心迹。诗的笔法属白描,抒写逼真实在。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8页

宿tiánjiā--gāoshì

tiánjiālǎowēngzhùdōngbēishuōdàopíngshēngyǐnzài

bìnbáiwèicéngyuèshānqīngměidàoshíchūnshí

ménqiánzhǒngliǔshēnchéngxiàngliúquántiānchí

niúzhuànggēngshírénxiánchángsǎomáo

láimǎnzhuóqīngzūnjiǔgǎnxìngpíngyíncáizishī

yánzhōngcángyǎnshǔtánbiānzhúyǐn

cūnluòxíngrénshǎozuìhòuxīnqiè

jīnzhǐyīnghái宿míngcháoshǔjūn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sì)¹我于著(zhù)乎而²,充耳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qióng)乎而。
译文:我的郎恭谨等候在影壁前,冠上洁白丝绦垂在两耳边,缀饰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著:通“宁(zhù)”。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¹俟:等待,迎候。²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³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tiàn)。”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dǎn),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⁴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⁵尚:加上。⁶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⁷“华”与下文的“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庭¹乎而,充耳以青²乎而,尚之以琼莹(yíng)乎而。
译文:我的郎恭谨地等候在庭院,冠上青绿丝绦垂在两耳边,晶莹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¹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²青:与上文的“素”、下文的“黄”指各色丝线,代指紞。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俟我于堂¹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译文:我的郎恭谨等候在正堂前,冠上明黄丝绦垂在两耳边,精美的玉石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¹堂:庭堂。

  此诗写男女结婚仪式,写新妇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诗写的只是一个小剪影,但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有新妇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新进门的妻子在憧憬与期待中慌乱而羞涩地抬起美丽的双眸,却只看见丈夫的一个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导着她一步步走近他们的洞房。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后世民歌中“呼而嗨呦”类的衬词。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全诗每章只在三处换了三个字,就表现出新娘出嫁的喜悦和对新郎的满意与赞许。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0-191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90-191

zhù

míng xiānqín 

zhùér chōngěrér shàngzhīqiónghuáér 
tíngér chōngěrqīngér shàngzhīqióngyíngér 
tángér chōngěrhuángér shàngzhīqióngyīngér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译文:朝阳终究不能始终灿烂下去,随着白日西落,天色也很快变得幽暗。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去此若俯仰¹,如何似九秋。
译文:去这里时间短暂,如何能像很长时间。
注释:¹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miǎo)悠悠。
译文:人生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很快地就会消失,而“悠悠”天道却永恒长久。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齐景升丘山,涕(tì)(sì)¹纷交流。
译文: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突然放声大哭道,感伤自身不永。
注释:¹涕泗:眼泪和鼻涕。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注释:¹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译文:过去的时光来不及珍惜,将来的岁月我也同样难以永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¹游。
译文:我希望能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一同遨游天上。
注释:¹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译文:我愿做清流泛舟的渔父,纵情山水间,与清风明月做伴,不理世事。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对国运的双重忧虑,比先前的比喻和对比更深了一层。

  如此袂忽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保?值此深重的忧患,诗人又如何解脱?“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乃大彻大悟语。末六句,诗人断《楚辞·远游》《庄子·渔父》两章而取其文意。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句意,谓:三皇五帝既往,我不可及也;后世虽有圣者出,我不可待也。不如登太华山而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与仙人同游而有出世之想,语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末二句隐括《渔父》句意,表明要摆脱“怀汤火”、“履薄冰”(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的险恶处境,籍以自保和解脱,只有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然而这不过是一时的幻想。仙则无据,隐亦不容,所以终究还是要跌回前面所描写的阴暗世界。

  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残酷激烈。司马氏为篡魏自代,大肆杀戮异己,朝野人人侧目,亦人人自危,诗人也屡遭迫害。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与愤懑,因此,只能以曲折隐晦的方式,以冷淡的语言表达炽热的感情;以荒诞的口吻表现严肃的主题。这首诗即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的写法,致使其诗意晦涩遥深,雉以索解。钟嵘《诗品》说阮籍《咏怀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可谓诗界知己。

yǒng怀huáishíèrshǒu··sānshíèr--ruǎn

cháoyángzàishèngbái西yōu

ruòyǎngshìjiǔqiū

rénshēngruòchéntiāndàomiǎoyōuyōu

jǐngshēngqiūshānfēnjiāoliú

kǒngshènglínzhǎngchuānshìruò

zhěláizhěliú

yuàndēngtàihuáshānshàngsōngziyóu

zhīshìhuànchéngliúfànqīngzhōu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家住西秦(qín)¹。赌博²艺随身。花柳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è)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译文:我家住在西秦,具有多种技艺,敢于和人比试竞争。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注释:¹西秦:地名,在今甘肃省榆中县。²博:众多,丰富。³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⁴斗:竞争。⁵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⁶高遏行云:《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止。⁷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⁸负:辜负。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数年来往咸(xián)京道,残杯冷炙(zhì)漫消魂¹。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²,不辞遍唱阳春³。一曲当筵(yán)落泪,重掩罗巾。
译文: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酒冷饭。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注释:¹‘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漫:枉,徒然。²采:选择,接纳。³ 《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赌”是比赛竞争之意。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

  “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斗”,仍是竞赛之意。“尖”,是高处,是过人之处。“新”,不是陈陈相因的旧套。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随便之意。“念奴”是唐天宝年间有名的歌女。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动听。“高遏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几句,当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悲慨。自负的口气,实是自负的不平。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

  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从词里的“西秦”、“咸京道”地点上看,当是晏殊被贬知永兴时,慨叹自己的不平境遇而作的。可见作者这首词确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这首词的整个口吻都寄托着感慨。“残杯冷炙”语本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此处写歌女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歌者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终生为之奉献而不改变。“衷肠事”,是指内心的事,这里是指终生相托的大事。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这首词在《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这一转变或许与作者罢相知外郡的境遇有关,虽则词中没有象自居易的《琵琶行》明写“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读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寓意。

参考资料:
1、 姜兰主编 .《宋词三百首》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44—45页 .
2、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年 :第260页 .
3、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 :长征出版社 ,1999年 :第122—123页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