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轻透碧窗纱,银釭焰影斜。欹枕卧,恨何赊,山掩小屏霞。
金风轻透碧窗纱,银釭焰影斜。欹枕卧,恨何赊,山掩小屏霞。
云雨别吴娃,想容华。梦成几度绕天涯,到君家。
云雨别吴娃,想容华。梦成几度绕天涯,到君家。

zhōngqíng ·jīnfēngqīngtòuchuāngshā

wèichéngbān dài 

jīnfēngqīngtòuchuāngshā yíngāngyànyǐngxié zhěn hènshē shānyǎnxiǎopíngxiá 
yúnbié xiǎngrónghuá mèngchéngràotiān dàojūnjiā 
魏承班

魏承班

约公元九三O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年不详死于925年五代时许州人,约后唐明宗长兴初前后在世,据当代学者考证,死于前蜀败亡之际。父魏宏夫,为蜀王建养子,赐姓名王宗弼,封齐王。承班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尉。国亡,与其父同时被杀。承班工词,艳丽似温庭筠,今存二十一首(见《唐五代词》)。 元遗山曰:魏承班词,俱为言情之作。大旨明净,不更苦心刻意以竞胜者。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译文:马儿已经疲惫,我下马水我在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山风吹空林,飒(sà)¹如有人。
译文: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注释:¹飒飒:风声。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苍旻(mín)¹(jì)凉雨,石路无飞尘。
译文: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尘土。
注释:¹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译文:在这岁暮时节,心中百感交集,一切声音都让人悲怆愁闷。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tí)(jué)¹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译文:鶗鴂昨晚在不停鸣叫,蕙草已经渐渐枯黄凋落。
注释:¹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译文: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苦辛酸。

  此诗描写了暮秋时节,诗人独步山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绘了暮秋的景色,突出了山林的空寂,也映衬了作者倦于仕途奔波的空虚惆怅的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树林的空寂。

  “苍旻风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风,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

  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使之相互衬托,从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山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和谐。

qiūshānxíng

cénshēn tángdài 

chángbǎn yángxiàtōngjīn 
shānfēngchuīkōnglín yǒurén 
cāngmínliáng shífēichén 
qiānniànjié wànlàibēixiāochén 
juézuómíng huìcǎochén 
kuàngzàiyuǎnxíng ránduōxīn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谷口 一作:溪上)
谷口春残¹黄鸟²稀,辛夷(yí)³花尽杏花飞。(谷口 一作:溪上)
译文: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注释:¹春残:一作“残春”。²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³辛夷:又名紫玉兰、望春花,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始怜¹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²待我归。
译文: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注释:¹怜:喜爱。²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38-640 .

chūnguīshāncǎotáng

qián tángdài 

kǒuchūncánhuángniǎo xīnhuājìnxìnghuāfēi  (kǒuzuò shàng )
shǐliányōuzhúshānchuāngxià gǎiqīngyīndàiguī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岁寒三友,竹居其中。人们之所以看重它,或者因为它“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曾冰竞鲜”的凌寒之质(齐·王俭《灵丘竹赋》);或者因为它“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的君子之风(管桦《竹颂》)。传说它的竹实只为凤凰所食;竹竿又能制成箫笛横吹。所以碰到豪爽之士,便以它的“所欣高蹈客,未待伶伦吹”慨然自许(陈·贺循《赋得夹池修竹》);遇上才高位卑者流,便又借它发出“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的孤傲啸叹(齐·刘孝先《竹诗》)。这样咏竹自无不可,只是不免都带有情随境迁的主观随意性。以至于意有所讥,就严斥竹笋的“嘴尖皮厚腹中空”;爱有所偏,便厉声扬言“恶竹应须斩万竿”。这真教竹子左右为难了。

  倘能摒弃这类借题发挥之习,仅把竹子当作客观审美对象来观赏,则它的“葳蕤青翠,风来动音”、“拂景云以容与,拊惠风而回萦”的清姿,也自有不同于苍松、老梅的风神。沈约这首诗,大约就没有深意的寄托,只是客观地为檐前之竹画了一幅动人的“肖像”。不过,这肖像带有一种“生成”的动态,在诗人开笔时才正拔节抽枝:“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箨”指笋壳,当竹茎拔节而出时,它便已经垂脱;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几株幼嫩之竹,就这样带着清新的生气,从诗人笔下钻出。转眼之间,它又挺拔直上:“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蓊茸”画檐竹枝叶披离之态,使人简直能感觉到,正有一片清荫从高处淌下。“离离”状竹节历历分明之貌,因为是在低处(下),竹节间距离较近,故又用“促节”形容。这四句描绘绿竹的生态,带有强烈的动感。但没有声响,也不用浓彩。只见到诗人沾着萧淡的水墨,疏疏落落地挥洒那么几笔,数竿绿竹便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甚至还带来了一阶清荫。

  画成翠竹,这对诗人来说并不费力。但要表现它的风韵,光靠这平面的勾勒就不够了。接着的“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两句,着力的便是环境、音响的烘托映衬,于是这“画”便有了“伴乐”和“灯光”:诗人选择的是露水初凝之夜,因为是夜间,竹叶上那湛湛露珠就显得朦胧不清。好在有风,诗人便让读者听那静夜中风动竹叶、露珠滴阶的清韵,这可是异常动听的。诗人还嫌不够,又在乌蓝的中天添上一轮明月,那月光洒在竹上,便在阶前印下斑驳的竹影。前面说到“有风”,清风徐来,那地上的竹影便参差而动。这两句妙在均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映衬、烘托,而檐竹之沾满清露,在朗月清风中飒飒舞弄的美好风韵,已栩栩如在耳目之间。按照这一思绪写下去,结句便该是诗人的赞美之语了。但沈约偏不这样,他的结句正如蔡邕之咏“翠鸟”一样,却是被咏之物的深情倾诉:“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这美好的翠竹,本该生长在花草芳美的池畔,度那月下花前的风光才是哩。而今却在诗人居处简陋的檐前,伴着他度过清寂的晨昏。诗人在观赏檐前之竹的深深怜爱之中,大约曾浮起过一种微微的惋惜和不安吧。而檐竹似乎有解人心意的灵性,立即前来安慰诗人:“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窗门前,正是我的心愿哪!”这两句初看显得突兀,但在诗人观赏入神之际,将竹叶飒飒之音,想象为它的嫣然解人之语,也正符合情理。这话语之中所显示的,正是檐竹那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高节,其实也还是诗人对檐竹的一种赞美。不过,采用檐竹自身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那种“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的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这就是沈约的《咏檐前竹》: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它的清姿,映衬它的风韵,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从咏物寄兴的传统眼光来看,这样咏竹似乎“浅”了些。但读够了寄兴、说教的诗作以后,吟诵—下这类美好单纯而寓意不多的咏物诗,倒也可使耳目一新。

yǒngyánqiánzhú--shěnyuē

méngkāituòchuíjiéshǐchéngzhī

fányīnshàngwěngrōngjiéxià

fēngdòngyuèzhàoyǐngcānchà

shēngjūnyǒuyuànjiāhuáchí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译文:流水潺潺遥遥飘入竹窗,明月皎洁仿佛溪水中洗过。
注释:澄上人:唐代僧人,其生平不详。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¹(fù)经年火,幡(fān)飘后夜风。
译文:新香火覆照去年香灰,后夜风吹动殿前风幡。
注释:¹香:梵语“健达”译为“香”,为六种供养之一。佛教中,以为香能将人之信心通往佛所。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译文:本性昏知道为时已晚,学识浅却喜见解相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译文:一旦悟得归身之处,万水千山道路自通。
作品首先劈空而来,营造出一个禅境。这里不写投宿的过程,也免去了入禅的经历,直接写见闻感受。竹窗闻远水,水声若有若无;月出似溪中,月色若隐若现。这是迷蒙而优美的月夜景色,也是那不可捉摸的禅境。接着写寺院特有之事物:香、幡,描写中,语带禅机。去年的香火已化作香灰,香灰已冷;今年的香火犹在燃烧,香灰应热。而就在这冷与热、生与灭的不息变化之中,禅也在无言地传递。后夜风起,后夜风凉,后夜风劲,就在这静夜里,殿前幡飘飘而动。就在这动静之间,夜昼之间,让读者似乎体悟到了禅意。于是,作者与院中僧谈起了他的心得。禅自然不在言语之中,作者于是有“性昏”及“学浅”的谦辞;但非言语又无从呈其心得,特别是当他的表达得到僧人之认可,更觉十分欣喜,也增添了信心。他觉得自己真正开悟了,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皈依之所,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所。诗之开篇未写入寺院的路径,诗之末尾便写明:禅悟是通达方便的门径。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3页

宿chéngshàngrényuàn--lún

zhúchuāngwényuǎnshuǐyuèchūshìzhōng

xiāngjīngniánhuǒfānpiāohòufēng

xìnghūnzhīdàowǎnxuéqiǎnyántóng

guīshēnchùshāntōng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译文: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东至集壁西梁洋¹,问谁腰镰(lián)²胡与羌(qiāng)
译文: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走刀。
注释:¹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²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译文: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¹白云还故乡。
译文: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¹托身:寄身;安身。

màixíng--

màigànxiǎomàihuángxíngzǒucáng

dōngzhì西liángyángwènshuíyāoliánqiāng

shǔbīngsānqiānrénlǐngxīnjiāngshānzhǎng

ānniǎoyǒuchìtuōshēnbáiyúnhái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