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花簇小楼台,风飘锦绣开。新睡觉,步香阶,山枕印红腮。
春深花簇小楼台,风飘锦绣开。新睡觉,步香阶,山枕印红腮。
鬓乱坠金钗,语檀偎。临行执手重重属,几千回。
鬓乱坠金钗,语檀偎。临行执手重重属,几千回。

zhōngqíng ·chūnshēnhuāxiǎolóutái

wèichéngbān tángdài 

chūnshēnhuāxiǎolóutái fēngpiāojǐnxiùkāi xīnshuìjiào xiāngjiē shānzhěnyìnhóngsāi 
bìnluànzhuìjīnchāi tánwēi línxíngzhíshǒuchóngchóngzhǔ qiānhuí 
魏承班

魏承班

约公元九三O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年不详死于925年五代时许州人,约后唐明宗长兴初前后在世,据当代学者考证,死于前蜀败亡之际。父魏宏夫,为蜀王建养子,赐姓名王宗弼,封齐王。承班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尉。国亡,与其父同时被杀。承班工词,艳丽似温庭筠,今存二十一首(见《唐五代词》)。 元遗山曰:魏承班词,俱为言情之作。大旨明净,不更苦心刻意以竞胜者。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己卯¹上元²,予在儋(dān)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杂揉(róu),屠沽(gū)纷然。归舍已三鼓¹⁰矣。舍中掩关¹¹熟睡,已再鼾(hān)¹²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¹³?过¹⁴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¹⁵
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数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数得到大鱼。
注释:¹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²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³儋州:唐设儋州于海南岛(州治在儋县),其前身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设之儋耳郡。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至昌化(儋县)。⁴过:拜访,探望。⁵民:指汉族人。⁶夷:指少数民族(如黎族等)人士。⁷杂揉:同“杂糅”,混杂。⁸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⁹纷然:盛多的样子。¹⁰三鼓: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还可分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当于现在讲的夜十一时至一时。¹¹关:门栓,文中指门。¹²再鼾:第二次打鼾,如俗语所说第二次睡觉。¹³孰为得失:何为得何为失,指出游与“已再鼾”而言。¹⁴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¹⁵“然亦笑”三句:韩愈有《赠侯喜》诗云:“吾党侯喜字叔起,呼我持竿钓温水。……哺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一寸才分鳞与鬐(qí)。是时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jù)洳(rù)?”此三句意谓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便欲归隐箕颍之地,却不明白即便是隐居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文章展现了一次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而其所见者,为“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夜晚游市,如历梦境。父子相对而笑,见出苏氏父子虽处“多病瘦悴”、“饮食百物艰难”的困境,却超然自得,生活和谐,心境恬静。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得失无定的妙悟,其中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全文语极简约,意境怡然。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苏轼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

  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331—1332页

shūshàngyuányóu

shì sòngdài 

    mǎoshàngyuán zàidānzhōu yǒulǎoshūshēngshùrénláiguò yuē  liángyuèjiā xiānshēngnéngchū  xīnráncóngzhī chéng西 sēngshè xiǎoxiàng mínróu fēnrán guīshèsān shèzhōngyǎnguānshúshuì zàihān fàngzhàngérxiào shúwéishī guòwènxiānshēngxiào gàixiào ránxiàohántuì退zhīdiào gèngyuǎn zhīzǒuhǎizhěwèi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片片蝶衣轻¹,点点猩(xīng)²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译文:片片花瓣像蝶翅般轻盈,殷红点点,娇小可爱。如果说上天不爱花,为何把它们设计得这么巧妙?
注释:¹蝶衣轻:花瓣象蝴蝶翅膀那样轻盈。²猩红:象猩猩血一样鲜红。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¹
译文:早上看见树上花儿朵朵,傍晚却剩下不多。如果说上天爱花,为何又用风雨摧残它们?
注释:¹了:尽。

  辛派词人素以豪放闻名。刘克庄词,尤以豪放见长,不写儿女情长,晓风残月。但刘克庄也写婉约词,而且糅豪放于婉约之中,更见其独具一格的豪放。这首《卜算子》即是如此,用比兴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的凄楚情怀。

  上片先写花的可爱。起首一韵为花描态绘色:片片花瓣儿宛如蝴蝶轻盈的翅膀;点点花朵儿猩红如染,那么鲜艳娇美。上句写花之态,从花瓣儿着墨,因花瓣儿薄,故云“轻”;下句写花之色从整个花朵儿落笔,海棠花朵儿个小,所以在写花之色的同时再著一“小”字,并补足上文“轻”字。两句同一写花,而角度各异,为下句“百种千般巧”伏笔。而“片片”又见花瓣儿之多,“点点”又见花朵儿之密,为下片换头句“朝见树头繁”埋下伏笔。歇拍一韵旨在写花的可爱,可词人偏不直说,而是以揣度的口吻插入一句议论,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这样写,不仅沉着有力,使行文不板;而且,由于引进了“天公”即自然界的主宰“天老爷”丰富了全词的含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歇拍句的“百种千般巧”,当然包括上文所说的姿致轻盈、体态娇小、色彩鲜艳,但细味“巧”字,又分明包含着花的气韵美和内在美。只有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蕴配合相宜、谐和一致,方可谓之“巧”,谓之美。

  下片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上片极写花的可爱,这是为下片写花被雨打风吹去作铺垫。所以过片一韵便说:“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这里,“繁”、“少”对写,“朝”、“暮”对提,不仅见花事变化之遽,亦且见词人对花事的关心。从中我们可以想见“爱花成癖”的词人秉烛逐枝察看的忧惧情态,这一韵不似上片起首一韵,似对非对,却极有韵致,一段惜花情思宛然若揭。

  最后一韵乃全词的核心所在,但词人也不直说,而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衬起,然后再说出花事被“雨洗风吹了”的可悲现实。这话也很发人深思,同样具有一种哲理性味道,因为同上片歇拍一韵所说,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上片的“道是”句是扬,这里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天老爷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suàn ·piànpiàndiéqīng

liúzhuāng sòngdài 

piànpiàndiěqīng diǎndiǎnxīnghóngxiǎo dàoshìtiāngōnghuā bǎizhǒngqiānbānqiǎo 
zhāojiànshùtóufán jiànzhītóushǎo dàoshìtiāngōngguǒhuā fēngchuīliǎo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苦热¹中夜²起,登楼独褰(qiān)³
译文: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
注释:¹苦热:为热所苦。²中夜:半夜。³褰衣:提起衣服,揭起衣裳。褰:撩起,披起。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山泽¹凝暑气,星汉²(zhàn)³光辉。
译文:山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着清澈的亮光。
注释:¹山泽:山林与川泽。²星汉:银河。³湛:清澈。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火晶¹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译文:骄阳早已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
注释:¹火晶:日头像火一样。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探汤¹汲阴井,炀(yàng)²开重扉。
译文:热浪滚滚汲取井水洗澡,火烧般的燥热打开门扉纳凉。
注释:¹探汤:摸着开水般。汤,开水。²炀灶:在灶前烤火。引申为焚烧。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凭阑¹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译文:靠着栏杆久久地徘徊傍徨,热汗淋漓在全身四处流淌。
注释:¹凭阑:即“凭栏”,身倚栏杆。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莫辩亭毒¹意,仰诉璿(xuán)与玑(jī)²
译文:这么热难道还谈得上什么保养吗?抬头见北斗,将疑问诉上苍。
注释:¹亭毒:化育、养成。²璿玑:亦作“璇玑”,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斗魁称为璇玑,斗柄称为玉衡。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¹非姑射子²,静胜³安能希。
译文:我知道自己不是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的处子,想要以静胜热实在是毫无希望。
注释:¹谅:料想。²姑射子,姑射山上的神女。姑射,山名,亦名石孔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³静胜:以静取胜。希,希望。

  全篇紧扣诗题,句句写“夏夜苦热”。起首二句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处所,直截点题,并提挈全篇。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且时间长。诗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楼去乘凉;夜半如此,骄阳暴晒的白天,可想而知。简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山泽凝暑气”四句是登西楼时之所见所感,极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时值中夜,山泽还如蒸笼,凝聚着暑热的炎气;长天无云,银河里也闪耀着刺眼的光辉;太阳烈焰的烧烤,滋润万物生长的露水已无影无踪;四野宁静,没有一丝凉风。

  “探汤汲阴井”四句是登西楼后的活动,极写诗人如在火炉中熬煎的苦况。炎热不可挡,诗人想方设法来解暑:汲井水冲凉,开门扉纳凉,靠着栏杆乘凉。但是,井水却成了滚烫的开水,打开门灼焰扑面。

  最末四句,基于以上厚实的铺垫,诗人直接抒写了自己的感触。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如此致命的气候,诗人简直难于呼吸,他抬头看见北斗,不禁向苍天提出质疑:长此下去,万物怎能蕃长?生灵怎能延续?此时,读者似乎看见诗人在仰天长啸: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但是,这美好的愿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引用“姑射子”这一典故,自嘲自解,既然不能以静胜热,就只能怅恨无边了。结尾以反诘语收束,诗的意境也渐臻极顶。

  诗人笔下的夏夜,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表现入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体物入神。诗人长期困居永州,对当地气候有极深入细致的感受,再经过缜密的构思和精心提炼,才收到了如此精妙的艺术效果。由于诗人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写得很形象,很具体,就隐含着一种抽象的概念,因而带有象征意味。柳宗元生活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赋税徭役日增,老百姓困苦不堪,形成了“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的局面。诗人在永州期间广泛地接触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捕蛇者说》一文就以毒蛇与赋敛作比衬,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集团“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因此,诗人写夏夜酷热使人难以忍受,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又暗示着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唐王朝的暴政,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死亡线上挣扎,还有什么“亭毒”可言!这正如杜甫在《无家别》所言“何以为蒸黎”一样,把老百姓逼到没法做老百姓的境地,又怎能做老百姓的主上呢?大唐王朝的统治又怎能巩固呢?这种在比兴中巧寓象征的手法,大大地拓展了诗的内涵,又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眼见风来沙旋移¹,经年不省(xǐng)²草生时。
译文: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注释:¹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²不省:谓未见过。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莫言¹塞北²无春到³,总有春来何处知。
译文:不能说塞北没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草春天到来,一切没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
注释:¹莫言:不要说。一作“无端”。²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³到:一作“色”。⁴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通“纵”。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破讷沙头¹雁正飞,鸊(pì)(tí)²上战初归。
译文: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
注释:¹沙头:沙漠上。²鸊鹈泉:泉水名。唐时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平明¹日出东南地,满碛(qì)²寒光生铁衣³
译文: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注释:¹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²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³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第一首诗是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

  第二首诗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同工;“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这第二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草胜利者的喜悦,也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的特长。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6-707

shāèrshǒu--

yǎnjiànfēngláishāxuánjīngniánshěngcǎoshēngshí

yánsāiběichūndàozǒngyǒuchūnláichùzhī

shātóuyànzhèngfēiquánshàngzhànchūguī

píngmíngchūdōngnánmǎnhánguāngshēngtiě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去去¹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译文:绝别的时间越久对你的思念越深,思念你你也不能来了。
注释:五古:五言古诗的简称。每句五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以换韵,不像五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易昌陶:名咏畦,湖南衡山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与毛泽东同班。1915年3月病死家中。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说:“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¹去去:越去越远,表示决绝的意思。汉代《别诗》四首(旧作苏武诗)其三:“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愁杀¹芳年²友,悲叹有馀哀³
译文:愁坏了你年轻的朋友,悲伤感叹多么痛苦。
注释:¹愁杀:愁死了。唐代张说《邺都引》诗:“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²芳年:美好的年华,指少年青春。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³余哀:很多的哀痛。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衡阳雁声彻¹,湘滨²春溜³
译文:衡阳来的飞燕叫声清澈,湘江的春水回旋流淌。
注释:¹衡阳雁声彻:湖南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不过此峰。雁声响彻衡阳,比喻思友悲叹的深切。衡阳是易昌陶的家乡。²湘滨:湘江水边。³春溜:即春水。溜,小股水流。⁴回:旋转。《荀子·制士》:“水深而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感物念所欢,踯(zhí)(zhú)南城隈(wēi)¹
译文:看到这些景物想起我所喜欢的人,在南城边来回走动。
注释:¹踯躅南城隈:踯躅,徘徊不前。南城隈,南城墙弯曲处。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城隈草萋萋,涔(cén)¹侵双题²
译文:城边茂盛的春草好像我们离别之情,流下的眼泪浸湿了前额。
注释:¹涔泪:不断流下的泪。(落泪不止)江淹《杂体诗》:"芳尘未歇席,岑泪犹在袂"。²双题:全额。谢惠连《捣衣诗》:“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采采馀孤景¹,日落衡云西²
译文:只有我一人鲜明的身影,远望红日落在衡山积云的西边。
注释:¹采采馀孤景:采采,丰盛貌,众多而鲜明。《诗经·蜉蝣》二章:“蜉蝣之翼,采采衣服。”馀,剩下。孤景(yǐng颖),孤影,这里指作者。“景”通“影”。²日落衡云西:衡云,衡山上的云烟。衡山在长沙之南,这里“衡”指长沙之西属衡山七十二峰的岳麓山。(沆漾)犹汪洋,水深广的样子。左思《吴都赋》:“澒溶沆漾,莫测其深,莫究其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
方期¹(hàng)²游,零落匪所思³
译文:正是在汪洋里游泳的年华,你死去了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注释:¹方期:正当……日期,正在……时候。²沆漾:广阔无边的样子,这里指水深且广的样子。³零落匪所思:零落,这里以草木凋零比喻人的死去。匪所思:没有想到的事情。匪,同非。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永诀¹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译文:从现在开始永别了,惊动了半夜的公鸡。
注释:¹永诀:永别。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gāo)¹
译文:公鸡一声叫,叫声响遍东边的高地上。
注释:¹汗漫东皋上:汗漫,本义是漫无边际,这里指漫步。东皋,泛指田野或高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rǎn)¹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译文:看见你慢慢地走来了,咱们互相握手,热泪充满眼眶。
注释:¹冉冉:慢慢,徐徐。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关山蹇(jiǎn)骥足¹,飞飙(biāo)²拂灵帐³
译文:俊逸的人在征途上很不顺利,急速的暴风吹拂亡友的帐子。
注释:¹关山蹇骥足:关山,关隘和山顶,指征人所在的边塞之地。晋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蹇,困苦,不顺利。屈原《九章·哀郢》:“蹇侘傺而含感。”骥足,千里马的脚,比喻俊逸的人才。关隘山川阻碍良马的奔跑。²飞飚:急速的暴风。³灵帐:遮灵柩的帐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我怀郁如焚¹,放歌²倚列嶂。
译文:我心里忧愁又痛苦,依靠群山尽情歌唱。
注释:¹忧如焚:忧愁又痛苦。²放歌:尽情高声地唱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列嶂¹青且茜(qiàn)²,愿言试长剑。
译文:群山长满青色的茜草,我愿意在山下与你交谈练习长剑的志愿。
注释:¹列嶂:群山。²茜:深红色。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译文:东海中有日本侵略者,北方山水边界有又恨又怨的沙皇俄国。
注释:岛夷:古代指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的民族。这里借指日本。北山尽仇怨:北方群山间有仇视我们的国家,这里指沙皇俄国。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荡涤(dí)¹谁氏子,安得²辞浮贱³
译文:清除侵略者依靠谁家的子弟,怎能推辞自己出身低下贫贱而不杀敌报国呢?
注释:¹荡涤:清除。²安得:怎能。³浮贱:轻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¹
译文:钟子期竞过早的死去了,俞伯牙从此也不弹琴了。
注释:¹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吕氏春秋·本味》称,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了,完全懂得伯牙琴曲的意境。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琴绝最伤情,朱华¹春不荣。
译文:琴弦断了是伤感情的,红花春天都不开了。
注释:¹朱华:红花。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译文:以后的日子是很长的,我同谁共度一生呢?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jīng)¹
译文:望着灵柩进献一杯酒,凄凉地看着灵柩前写有死者姓名的旗幡。
注释:¹铭旌:灵柩前的旗幡。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hóng)¹
译文:我在失意中用什么寄托呢?就是那深深的接天的江水。
注释:¹泓:水深的样子,这里以“水一泓”比喻深情。

  这首诗是易昌陶病逝后,诗人为悼念挚友而作,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这首诗歌诗人抄录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该诗最早发表在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泽东早期文稿》。

  该诗篇幅较长,全诗分为四层:

  第一层:“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表现了无限的悲痛之情。易昌陶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同班最要好的同学,所以当听到易昌陶病死家中,毛泽东特别悲痛,并引起无限思念。

  第二层,写怀念亡友,抒发浓厚的友谊。“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毛泽东感物思人,站在过去和易昌陶经常漫步的湘江边,徘徊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毛泽东在思念之中进入梦境,在公鸡高叫声中,易昌陶徐徐走来,二人高兴地握手,热泪盈眶,相对无言。“冉冉,’写出亡灵的轻飘,‘望”写出毛泽东的高兴之情。“涨”字,形象地再现了热泪盈眶的情景。

  第三层:“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悼念亡友,抒发了杀敌报国之情。诗人在梦醒之后,感叹人生总有不顺利的时候,像易昌陶这样德才兼备、充满救国之志的人,命运却不佳,诗人以歌当哭,放声歌唱,倾吐难以忍受的悲痛之情。在回忆死者的同时,又对生者提出希望,要克服那种认为出身低贱的思想,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勇敢地去抵御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

  第四层:“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悼念亡友,表达了战斗不息之情。这层作者以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而摔琴作喻,说明自己与易昌陶是知音,以及失去知音好友无以言状的痛苦心情。紧接着,用高昂的斗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把哀思寄托在长流不断的江水之上。言外之意,就是以高昂的姿态,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战斗中,实现死者的生前愿望。

  该诗悼亡与言志相交融是其思想内容的显著特征。既是悼念亡友、寄托哀思之作,也是抒壮怀、言远志之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显示青年毛泽东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之一。

参考资料:
1、 毛主席 等.《毛主席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55-56页
2、 王玉孝 .《毛泽东诗词》.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第45-46页

 ·wǎnchāngtá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jūnshēn jūnjūnlái 
chóushāfāngniányǒu bēitànyǒuāi 
héngyángyànshēngchè xiāngbīnchūnliùhuí 
gǎnniànsuǒhuān zhízhúnánchéngwēi 
chéngwēicǎo cénlèiqīnshuāng 
cǎicǎijǐng luòhéngyún西 
fānghàngyàngyóu língluòfěisuǒ 
yǒngjuécóngjīnshǐ jīngmíng 
míngshēngchàng hànmàndōnggāoshàng 
rǎnrǎnwàngjūnlái shǒuzhūkuàngzhàng 
guānshānjiǎn fēibiāolíngzhàng 
huái怀fén fànglièzhàng 
lièzhàngqīngqiěqiàn yuànyánshìchángjiàn 
dōnghǎiyǒudǎo běishānjìnchóuyuàn 
dàngshuíshì ānjiàn 
jìngzǎowáng qíncóngjué 
qínjuézuìshāngqíng zhūhuáchūnróng 
hòuláiyǒuqiān shuígòngpíngshēng 
wànglíngjiànbēijiǔ cǎndànkànmíngjīng 
chóuchàngzhōng jiāngtiānshuǐ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