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偏宜澹(dàn)¹妆,越罗衣褪郁金²黄,翠钿(diàn)(tán)注助容光³
译文: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注释:¹澹薄:即淡薄。澹,一作“淡”。²郁金:草名,可制黄色染料,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与百合科郁金香不同。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³翠钿句:意思是翠色钗钿,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她美艳的容光。檀注:涂口红。李后主(李煜)《一斛珠》词:“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¹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yáng)²
译文: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还有一些遗憾;想要与之断绝,几番思量后又没有说出口。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注释:¹判却:抛弃。意思是赌气要与之断绝。判,一作“拚”。²梦悠飏:梦境迷离,有飘飘然之感。

  这首词写女子对恋人怀念的心情。虽然作者的先世是波斯人,但此词看不到丝毫的异国情调,全词体现的都是秾艳香软的“花间”情调。

  此词上片写初夏时分女主人公淡薄的妆束和美丽的容颜,重点描绘的是女子的衣着和首饰。“罗衣”“翠钿”这些都是花间词人常用的意象。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她回想,与情人相郁了,原来准备许多要说的话又无从说起,而内心里还有一些离别的怨恨;几次想与情人断绝关系,但情丝总把他们缠在一起。最后情景合写,表现了她月夜窗下思念情人的迷离之状。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huànshā··xiàpiāndànbáozhuāng--xún

xiàpiāndànbáozhuāngyuèluótuìjīnhuángcuìdiàntánzhùzhùróngguāng

xiāngjiànyánháiyǒuhènhuípànquèyòuliàngyuèchuāngxiāngjìngmèngyōuy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还有一些遗憾;想要与之断绝,几番思量后又没有说出口。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注释

澹薄:即淡薄。澹,一作“淡”。

郁金:草名,可制黄色染料,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与百合科郁金香不同。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翠钿句:意思是翠色钗钿,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她美艳的容光。檀注:涂口红。李后主(李煜)《一斛珠》词:“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判却:抛弃。意思是赌气要与之断绝。判,一作“拚”。

梦悠飏:梦境迷离,有飘飘然之感。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对恋人怀念的心情。虽然作者的先世是波斯人,但此词看不到丝毫的异国情调,全词体现的都是秾艳香软的“花间”情调。

  此词上片写初夏时分女主人公淡薄的妆束和美丽的容颜,重点描绘的是女子的衣着和首饰。“罗衣”“翠钿”这些都是花间词人常用的意象。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她回想,与情人相见了,原来准备许多要说的话又无从说起,而内心里还有一些离别的怨恨;几次想与情人断绝关系,但情丝总把他们缠在一起。最后情景合写,表现了她月夜窗下思念情人的迷离之状。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李珣

李珣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 ▶ 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月洗高梧,露漙(tuán)¹幽草,宝钗楼²外秋深。土花³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yīn)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译文: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注释:促织:蟋蟀。¹漙:露水多。²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³土花:青苔,苔藓。⁴劝:催促。⁵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guàn)¹,敛步²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³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译文: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注释:¹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²敛步:脚步很轻。³华堂:精美的厅堂。⁴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⁵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⁶渠:它。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在一个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668-1669页

mǎntíngfāng ·zhīér

zhāng sòngdài 

yuègāo tuányōucǎo bǎochāilóuwàiqiūshēn huāyán沿cuì yínghuǒzhuìqiángyīn jìngtīnghánshēngduàn wēiyùnzhuǎn bēichén zhēngqiú yīnqínquànzhī xiǎoxīn 
érshí céng dēngguànxué liǎnsuíyīn rènmǎnshēnhuāyǐng yóuzhuīxún xiéxiànghuátángdòu tíngtáixiǎo lóngqiǎozhuāngjīn jīnxiūshuō cóngchuángxià liángbànyín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二月二日¹新雨晴,草芽菜甲²一时生。
译文:二月初二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长出了嫩芽。
注释:¹二月二日: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²菜甲:菜初生的叶芽。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轻衫细马¹春年少,十字津头²一字行³
译文:十字渡口,一群身着轻衫骑着骏马的少年正排成一队徐徐走着。
注释:¹细马:骏马。²津头:渡口。 ³一字行:排成一队出行。

èryuèèr

bái tángdài 

èryuèèrxīnqíng cǎocàijiǎshíshēng 
qīngshānchūnniánshào shíjíntóuxíng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jīng)¹
译文:所有的山坡都种上了麦子,所有的水田都种上了水稻。
注释:¹秔: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
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
牛领¹(chuāng)²见骨,叱(chì)³犹夜耕。
译文:牛的颈部被磨破成疮,露出骨头,仍大声呵斥它连夜耕地。
注释:¹牛领:牛的颈部。²疮:伤口。³叱叱:大声呵斥耕牛声。
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
竭力领¹本业²,所愿乐太平。
译文:用尽全力耕田种地,只想要过上安稳快乐的日子。
注释:¹领:从领。²本业:指农业。
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
门前谁剥(bō)(zhuó)¹?县吏征租声。
译文:门前是谁在急促的敲门呀?是县吏一声声催促着把租税交。
注释:¹剥啄:敲门声。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
一身入县庭¹,日夜穷²(chī)(péng)³
译文:我被抓进那县府衙门,倍受刑杖拷打之苦。
注释:¹县庭:县衙门大院。²穷:尽。这里指倍受……之苦。³笞搒:用刑杖拷打。
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人孰不惮(dàn)¹死?自计²无由生。
译文:普天之下有谁不惧怕死亡呢?心中估量我怕是性命难保。
注释:¹惮:惧怕。²自计:自忖,自己估量。
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
还家欲具说¹,恐伤父母情。
译文:放还家中想向家人详细说出,又怕伤害父母之情。
注释:¹具说:全部详细说出。
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
老人(tǎng)¹得食,妻子鸿毛轻。
译文:唉!如果老人们能吃饱,妻子儿女的生命也只好视作鸿毛。
注释:¹傥:如果。

  本诗以白描手法,站在一位农民的角度,反映他如何日夜劳动,向往过太平日子,但又受到官府滥征暴敛,以致无以维生的血泪遭遇。本诗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出农民辛勤劳作、心盼安慰的生活要求。农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地耕种庄稼。犁牛颈背被日夜轭住,以致磨烂成疮,露出骨头。马、牛等家畜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农家视为至宝而百般爱护,何以伤害至此,联系“妻子鸿毛轻”句可知,父子、夫妇尚且不能相保,更何况是牲畜于此可见生存之艰难。前四句从空间(“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时间(“叱叱犹夜耕”)两个角度说明靠耕地为生的农民的生存之艰难。“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这两句说出农民的心愿。这里的“太平”,显然不是古代“三世”中的“太平盛世”,当取其平安、安稳之意。古代社会里,口腹之需有时尚难以满足,更何敢奢望太平盛世。

  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写出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爱民如子”的道德伦理荡然无存。作者陆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对农民的艰辛不可能有深入的体会与认识,但是如果能睁开眼睛看现实,看着农民被捆绑着投进官衙、听着他们夜半三更传来的哀求哭嚎声,也就能冲破阶级局限,发出内心的声音。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出农民心中的巨大悲愤与对现实的无奈。

  作该诗时,作者陆游已经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七十一岁老人,儒家“为生民立命”的民间情怀和诗人“不平则鸣”的使命感,使其突破阶级局限,记录了“农家之口义”,也是对现实政治无奈的“一声叹息”。

参考资料:
1、 蒋凡,白振奎编选.《陆游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07页
2、 王新龙编著.《陆游文集(上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03:第113页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斜阳寒草¹²(chóng)³,苔翠盈铺雨后盆。
译文:夕阳照着秋草连接着层层的院门,苔藓青翠长满了雨水淋过的花盆。
注释:¹寒草:秋草。²带:连接。³重门:重重院门,指深宅大院。⁴苔翠:青翠的苔色。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后易销魂¹
译文:白玉的品格难比海棠的纯洁,那雪般的肌骨更能陶情醉人。
注释:¹销魂:使人迷恋陶醉。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¹三更月有痕²
译文:点点花蕊芳香娇嫩好似不胜风力,夜深明月下还留着她俏丽的影痕。
注释:¹倩影:美好的身姿。²月有痕:月有影。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莫谓缟(gǎo)¹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译文:不要说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
注释:¹缟:古时一种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白衣。以“缟仙”说花,承前“雪为肌后”来,道家称成仙或飞升叫“羽化”,意思是如同化为飞鸟,可以上天。

  这首诗首联交待了季节、场景;颔联写海棠之白;颈联写海棠之柔;尾联写海棠与诗人融为一体。贾探春以白海棠自喻,既描绘了白海棠的仙姿,又抒写出自己的超凡脱俗的风范,同时也表达出对于无力扭转家族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全诗节奏明快,气韵生动,感情较为直白,充斥着萧瑟之感。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交待了季节、场景。开头的“斜阳”二字,与诗尾的“黄昏”二字遥相呼应,定下了全篇萧瑟、感伤的基调。“寒草”点明季节是在秋天。

  “苔翠盈铺”形容年深月久,生长海棠的花盆表面已经布满了青苔。而一番新雨的洗刷,使景色在焕然一新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凄凉,为写海棠之“白”作了铺垫。总的来看,这一联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斜阳寒草”写到“重门”,再对生长海棠的花盆加以细致描写,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海棠,但海棠已经呼之欲出了。同时,这一联也暗示出贾府这个大家族已经日薄西山的命运。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写海棠之白,以白玉、冰雪比喻花的颜色的素白和品格的纯洁。它的精神如玉,但是用玉来形容仍嫌不足,难以比拟其高洁;它的肌骨如雪,使人迷恋陶醉。这其实是探春的自我写照。生长在日趋没落的家族中,探春依然不屈不挠,极想有一番作为。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用比喻,透过环境,写出花的娇美无力的身姿和月下映出的丽影,写出了海棠之柔。海棠虽然生机勃勃,但是终究娇柔无力,它那下垂的细小花蕊仿佛正在叹息。那美丽的身姿在深夜的月光中,投下心事重重的阴影。这一联暗含着探春的伤感。探春身为女儿之身,无力扭转家族的命运,只能在暗中担忧。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中,是说但得白海棠多情相伴,就不必理会飞升远去的事了,“多情”的海棠与忧患的诗人(贾探春)融为一体。“缟仙”是将海棠形容为白衣仙子,它本有羽化成仙的可能,却不愿离去,而是留下来陪伴在黄昏中吟咏的诗人。探春后来远嫁异乡,虽然生活还算不错,但却难以割断对故乡亲人的牵挂,心中满怀悲苦。这是后话,探春不可能预先知晓。而曹雪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创作《红楼梦》,不断在诗词中暗示人物后来的命运,则具有设置悬念和引导读者的功能。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67-175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荣荣¹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译文:茂盛幽兰在窗下,依依垂柳在堂前。
注释:¹荣荣:繁盛的样子。这两句写当初分别之景,有起兴的作用。兰取其贞洁,柳取其惜别。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初与君¹别时,不谓行当久²
译文:当初与你告别时,未讲此行很久远。
注释:¹君:指出门的游子。²不谓行当久:没说此行要很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出门万里客,中道¹逢嘉(jiā)²
译文:出门万里客他乡,半道交朋结新欢。
注释:¹中道:中途。²嘉友:好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未言心相醉¹,不在接杯酒。
译文:一见倾心似迷醉,未曾饮酒尽言谈。
注释:¹心相醉:内心已为之倾倒,即一见倾心。这两句是说,尚未饮酒交谈,便一见倾心。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¹²
译文: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
注释:¹言:指临别誓约。²负:违背,背弃。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多谢¹(zhū)少年,相知不忠厚²
译文: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注释:¹多谢:多多告诫。²相知不忠厚:当面相知的朋友未必就是忠厚之人。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意气¹倾人命²,离隔³复何有?
译文: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
注释:¹意气:情谊,恩义。²倾人命:送性命。³离隔:分离,离弃。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辞家夙(sù)¹严驾²,当往至无终³
译文:辞家早起备车马,准备远行去无终。
注释:¹夙:早晨。²严驾:整治车马,准备出行。³志无终:向往到无终去。志:一作“至”,亦通。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问君今何行¹?非商²复非戎³
译文:请问前行欲何为?不经商也不当兵。
注释:¹今何行:现在到那里去做什么。²商:经商,做买卖。³戎:从军。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闻有田子泰¹,节义²为士雄³
译文:听说有位田子泰,节义崇高称豪英。
注释:¹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以重节义而闻名。²节义:气节信义。³士雄:人中豪杰。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斯人¹久已死,乡里习其风²
译文:虽然此人久已死,乡里承袭其遗风。
注释:¹斯人:此人,指田畴。²习其风:谓继承了他重节义的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¹有高世名²,既没³传无穷。
译文:在世之时名誉高,死后美名传无穷。
注释:¹生:生前,在世时。²高世名:在世上声誉很高。³既没:已死之后。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不学狂驰子¹,直²在百年中³
译文:不学奔走逐名利,荣耀只在一生中。
注释:¹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²直:只,仅。³百年中:泛指人活一世的时间。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仲春¹(gòu)²时雨,始雷发东隅(yú)³
译文:二月喜逢春时雨,春雪阵阵发东边。
注释:¹仲春:阴历二月。²遘:遇,逢。³东隅:东方。古人以东方为春。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众蛰(zhé)¹各潜骇²,草木纵横舒³
译文:冬眠动物皆惊醒,草木润泽得舒展。
注释:¹众蛰:各种冬眠的动物。蛰,动物冬眠。²潜骇:在潜藏处被惊醒。³从横舒:形容草木开始向高处和远处自由舒展地生长。从:同“纵”。以上四句描写季节变化。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piān)¹新来燕,双双入我庐²
译文:轻快飞翔春燕归,双双入我屋里边。
注释:¹翩翩:轻快飞翔的样子。²庐:住室。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先巢¹²尚在,相将³还旧居
译文:故巢依旧还存在,相伴相随把家还。
注释:¹先巢:故巢,旧窝。²故:仍旧。³相将:相随,相偕。⁴旧居:指故巢。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译文:你我自从分别来,门庭日渐荒草蔓。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固匪石¹,君²情定何如?
译文:我心坚定不改变,君意未知将何如?
注释:¹我心固匪石:是说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比喻信念坚定,不可动摇。固:牢固,坚定不移。匪:非。²君:指燕。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tiáo)¹百尺楼,分明²望四荒³
译文:登上高高百尺楼,清晰可见远四方。
注释:¹迢迢:本义指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高高的样子。²分明:清楚。³四荒:四方荒远之地。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暮作归云宅¹,朝为飞鸟堂²
译文:夜间云聚栖其内,白日鸟集作厅堂。
注释:¹归云宅:是说白云晚上把它当作住宅。形容楼之高。²飞鸟堂:飞鸟聚集的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¹
译文:远处山河尽在目,平原一片渺茫茫。
注释:¹茫茫:辽阔,深远。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古时功名士¹,慷慨争此场²
译文:古时热恋功名者,慷慨争逐在此场。
注释:¹功名土:追逐功名利禄之人。²此场:指山河、平原。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一旦百岁后¹,相与²还北邙(máng)³
译文:一旦丧身离人世,结局一样葬北邙。
注释:¹百岁后:去世以后。²相与:共同,同样。³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东汉、魏,西晋君臣多葬此山。这里泛指墓地。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¹
译文:墓边松柏被人伐,坟墓高低甚凄凉。
注释:¹互低昂:形容坟堆高低不齐。昂:高。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tuí)¹无遗主²,游魂在何方!
译文:无主墓基已毁坏,谁知魂魄在何方?
注释:¹颓基:倒塌毁坏了的墓基。²遗主:指坟墓的主人,即死者的后代。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¹
译文:生前名利实可贵,如此凄凉堪悲伤!
注释:¹“荣华”两句:是说对于那些生前追求功名的人来说,荣华的确是珍贵的,但死后一无所得,且如此凄凉,也实在可怜可悲。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东方有一士,被服¹常不完²
译文:东方有位隐居士,身上衣服常破烂。
注释:¹被服:所穿的衣服。被,同“披”。²不完:不完整,即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zhuó)¹一冠²
译文:一月才吃九顿饭,十年总戴一顶冠。
注释:¹著:戴。²冠:帽子。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¹
译文:辛勤劳苦无人比,和悦面容乐贫寒。
注释:¹好容颜:愉悦的面容,这里有乐贫之意。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我欲观其人¹,晨去越河关²
译文:我欲前行访问他,清晨出户越河关。
注释:¹观其人:访问他。²越河关:渡河越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¹
译文:青松生长路两边,缭绕白云在檐间。
注释:¹“青松”两句:写东方隐士的居处,在青松白云之间,形容高洁。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知我故来意¹,取琴为我弹。
译文:知我特地前来意,取琴为我来轻弹。
注释:¹故来意:特地来的意思。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上弦¹惊别鹤²,下弦操孤鸾(luán)³
译文:先弹凄怨别鹤操,又奏高洁曲孤鸾。
注释:¹上弦、下弦:指前曲、后曲。²别鹤:即《别鹤操》,古琴曲名,声悲凄。³孤鸾:即《双凤离鸾》,汉琴曲名。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愿留就君住¹,从今至岁寒²
译文:我愿长留伴君住,从今直到岁暮寒。
注释:¹就君住:到你那里一起住。²至岁寒:直到寒冷的冬天,这里是喻坚持晚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苍苍¹谷中树²,冬夏常如兹³
译文:葱郁苍青山谷树,冬天夏日常如此。
注释:¹苍苍:深青色,犹言“青青”。²树:指松柏。³常如兹:总是这样,谓郁郁葱葱,不凋零。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¹
译文:年年经历霜和雪,更变四时岂不知?
注释:¹时:季节的变化。暗寓时世。以上四句起兴,以松柏的坚贞自喻。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厌闻世上语¹,结友到临淄(zī)²
译文:已厌听闻世上语,交结新友去临淄。
注释:¹世上语:泛指世俗流言。²临淄:地名,战国时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jì)¹多谈士²,指彼³决吾疑
译文:齐国稷下多谈士,指望他们解我疑。
注释:¹稷下:古地名,战国齐都临淄城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齐宣王招集文学、学术之士在此讲学。²谈士:善于言谈论辩之人,指稷下之士。谓这些人善空谈而不耐霜雪的考验。³指彼:指望他们。⁴决我疑:解决我的疑问。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装束¹既有日²,已与家人辞。
译文:备好行装已数日,且同家属告别离。
注释:¹装束:整备行装。²既有日:已经有好几日。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¹
译文:欲行又止心犹豫,还坐重新再三思。
注释:¹“行行”两句,写临行时又徘徊不前,犹豫再三,表示内心复杂矛盾的状态。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不怨道里¹长,但畏人我欺²
译文:不怕此行道路远,担心谈士会相欺。
注释:¹道里:道路里程,即路程。²人我欺:即人欺我。人,指“谈士”。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万一不合意¹,永为世笑嗤(chī)²
译文:万一相互不合意,永远为人所笑嗤。
注释:¹不合意:见解不同。²嗤:讥笑。逯本作“之”,今从焦本改。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¹怀难具道,为君²作此诗。
译文:心内之情难尽诉,为君写下这歌诗。
注释:¹伊:此。难具道:难以详细他讲出来。²君:泛指读者。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¹
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注释:¹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扇:用作动词,吹动。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佳人¹美清夜²,达曙(shǔ)³(hān)且歌。
译文: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注释:¹佳人:美人。²美清夜:爱清夜。³达曙:到天明。⁴酣:酒足气振的样子。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竟¹长叹息,持此²感人多³
译文: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注释:¹歌竟:歌唱完了。²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此:指下文四句歌辞。³感人多:十分动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皎¹云间月,灼灼²叶中华³
译文: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注释:¹皎皎:光明的样子。²灼灼:花盛的样子。³华:同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岂无一时好¹,不久当如何。
译文: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注释:¹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少时壮且厉¹,抚剑独行游。
译文: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
注释:¹厉:性情刚烈。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谁言行游近?张掖(yè)¹至幽州。
译文:谁讲此行游不远?我从张掖到幽州。
注释:¹张掖:地名。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¹流。
译文:饥食野菜学夷叔,口渴便喝易水流。
注释:¹易水:水名。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¹
译文: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
注释:¹丘:坟墓。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路边两高坟,伯牙¹与庄周²
译文: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
注释:¹伯牙:古代音乐家。²庄周:庄子。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译文: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种桑长江边,三年¹望当采。
译文:种植桑树在江边,指望三年叶可采。
注释:¹“三年”句是说盼望三年之内可以采桑养蚕。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枝条始¹欲茂,忽值²山河改。
译文:枝叶长出将茂盛,忽然遇到山河改。
注释:¹始:才。²值:逢。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¹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²
译文:树枝树叶被摧折,树干树根浮大海。
注释:¹柯:枝干。²沧海:指东海。这两句是说桑树的枝干被摧折了,根叶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¹
译文:春蚕无叶不得食,无茧寒衣哪里来?
注释:¹欲谁待:即欲何待,还依靠什么?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¹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译文:不把根植在高原,如今后悔亦无奈!
注释:¹本:桑树枝干。这两句是说桑树不种在高原上,而种在江边,根基不巩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之迹,完全是诗人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这组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第一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第二首诗托言远访高士田子泰的故乡,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厌恶。

  第三首诗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素志,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第四首诗写由登楼远眺而引起的感慨沉思。江山满目,茫茫无限,历史沧桑,古今之变,尤显人生一世,何其短暂!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逐功名利禄的古人,早已身死魂灭,只剩下荒坟一片,实在可怜可伤。从而抒发了诗人不慕荣华富贵、坚持隐居守节的志向与情怀。

  第五首诗托言东方隐士,实则是诗人自咏,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固穷守节的意志。

  第六首诗以谷中青松自喻,表现坚贞不渝的意志。尽管诗中流露出犹豫彷徨的矛盾复杂心理,但仍决意不为流言所惑,不受世俗之欺,所以写诗以明志。

  第七首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第八首诗表现诗人少年时期的理想,壮年时期的情怀,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愤激之情。

  第九首诗以桑树喻晋,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刘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灭亡。“今日复何悔”,诗人痛惜之情可见。

  总体而言,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写的都是在朝代、人世改变时的各种现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思量和反省。全诗感情低回缠绵,语言曲折宛转。这几首诗题为“拟古”,从中可看到《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汉魏晋五言诗的痕迹,像第一首的简洁叙事方式、第二首的一问一答、第三首的以气象作兴比及物候作比,以及轻浅的词语、叠词等等。之所以用拟古作题,主要是时当晋宋易代,很多的感触及激荡的情绪,可以通过较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
2、 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4-18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