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曲槛小楼,正是莺花二月。思无憀,愁欲绝,郁离襟¤
曲槛小楼,正是莺花二月。思无憀,愁欲绝,郁离襟¤
展屏空对潇湘水,眼前千万里。泪掩红,眉敛翠,恨沉沉。
展屏空对潇湘水,眼前千万里。泪掩红,眉敛翠,恨沉沉。
敛态窗前,袅袅雀钗抛颈。燕成双,鸾对影,偶新知¤
敛态窗前,袅袅雀钗抛颈。燕成双,鸾对影,偶新知¤
玉纤澹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玉纤澹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jiǔquánzi--sūnguāngxiàn

kōngbiānwànyángguāndàoxiāoxiāorénlǒngyúnchóu¤¤xiāngdiāojiùzhìróngzhǎishuāngqiānbáiluóxīnhúnmèngshànggāolóukǎnxiǎolóuzhèngshìyīnghuāèryuèliáochóujuéjīn¤¤zhǎnpíngkōngduìxiāoxiāngshuǐyǎnqiánqiānwànlèiyǎnhóngméiliǎncuìhènchénchénliǎntàichuāngqiánniǎoniǎoquèchāipāojǐngyànchéngshuāngluánduìyǐngǒuxīnzhī¤¤xiāndànméishānxiǎojìngzhōngchēngòngzhàocuìliánjuānhóngpiāomiǎozǎozhuāngshí

孙光宪

孙光宪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 ▶ 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chóu)昔苦长饥,投耒(lěi)¹去学仕。
译文: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
注释:¹投耒:放下农具。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将养¹不得节²,冻馁(něi)³固缠己
译文: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
注释:¹将养:休息和调养。²不得节:不得法。节,法度。³馁:饥饿。⁴固缠己:谓陶渊明无法摆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是时向立年¹,志意多所耻²
译文: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
注释:¹向立年:将近三十岁。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²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志意:指志向心愿。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¹²介然分³,拂衣归田里
译文: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
注释:¹遂:于是。²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³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坚固貌。”⁴田里:田园,故居。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冉冉¹星气流²,亭亭³复一纪
译文: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
注释:¹冉冉:渐渐。²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³亭亭:久远的样子。⁴一纪:十二年。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路¹(kuò)悠悠²,杨朱³所以止
译文: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
注释:¹世路:即世道。²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³杨朱:战国时卫人。⁴止:止步不前。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虽无挥金事¹,浊酒聊可恃(shì)²
译文: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注释:¹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²恃:依靠,凭借。这里有慰籍之意。

yǐnjiǔ ·shíjiǔ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chóucháng tóulěixuéshì 
jiāngyǎngjié dòngněichán 
shìshíxiàngnián zhìduōsuǒchǐ 
suìjìnjièránfēn guītián 
rǎnrǎnxīngliú tíngtíng 
shìkuòyōuyōu yángzhūsuǒzhǐ 
suīhuījīnshì zhuójiǔliáoshì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头上花枝照酒卮(zhī)¹,酒卮中有好花枝。
译文:佳人头上花枝映照在酒杯之中,清清的酒中倒映出一枝更加美丽的花枝。
注释:¹卮:酒器,容量四升,此泛指酒杯。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身经两世¹太平日,眼见四朝²全盛时。
译文:我这一生经历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目睹了四朝的盛世。
注释:¹两世:三十年为一世。两世即六十年。²四朝:指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代皇帝。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况复¹筋骸(hái)²粗康健,那堪³时节正芳菲
译文:况且我的筋骨还很康健,又喜逢百花盛开的芳菲时节。
注释:¹况复:况且又。²筋骸:筋骨。³那堪:更兼。⁴芳菲:芳香而艳丽。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酒涵¹花影红光溜²,争忍³花前不醉归。
译文:看着美酒里荡漾着的花影,红光流转,面对着大好春景,怎么能不在花前醉饮然后归去!
注释:¹涵:包含。²红光溜:红光从杯中流溢。³争忍:怎么舍得。

  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那一时代,他把芳菲的春景、闲适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状况联系起来写,表达了内心极度的欢愉,毫无粉饰太平之嫌,写得真实、健康、开朗。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这就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照美酒,美酒映花,鲜花与美酒,充溢于诗人的心扉。一开篇,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圆融自乐的神态。

  诗人陶醉的原因,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诗人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见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健,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他笑眯着醉眼,看面前的酒杯。只见杯中映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的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如同被召唤到了眼前,所以痛饮到大醉方归。

  该篇与崇尚典雅的传统五、七言律诗相比,风格完全不同。它有白居易的通俗,而其实和白诗并非一路。白诗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着高雅的意境,邵雍这类诗则表现了一种世俗的情怀。它纯用口语,顺口妥溜,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又略带打油诗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感和趣味性。

  诗格虽不甚高,但充溢着浓烈的太平和乐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内容是歌唱时康人寿,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老人白发上插着红花,乐陶陶地对着酒杯,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诗带来一种气氛;语言节奏的流走顺畅,“花”、“酒”等字的反复回环出现,也显得和乐遂意;颈联“况复”、“那堪”等词语的运用,末联“争忍……不”的反诘句式,又都能把气氛步步向前推进,有那种“击壤而歌”的意味。对于这类诗,虽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诗人作品的宏伟气象,但尚能近于“安闲弘阔”(《颐山诗话》评邵雍诗)。从中表现出北宋开国后“百年无事”的升平景象,以及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8

chāhuāyín

shàoyōng sòngdài 

tóushànghuāzhīzhàojiǔzhī jiǔzhīzhōngyǒuhǎohuāzhī 
shēnjīngliǎngshìtàipíng yǎnjiàncháoquánshèngshí 
kuàngjīnháikāngjiàn kānshíjiézhèngfāngfēi 
jiǔhánhuāyǐnghóngguāngliù zhēngrěnhuāqiánzuìguī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曾于青史¹见遗文,今日飘蓬(péng)²过此³坟。
译文: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萍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注释:¹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²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³此:一作“古”。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bà)¹无主始²怜君。
译文: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过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注释:¹霸过:犹盖世超群之过。²始:一作“亦”。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石麟(lín)¹埋没藏春草²,铜雀³荒凉对暮云。
译文: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注释:¹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²春草:一作“秋草”。³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莫怪临风倍惆(chóu)(chàng),欲将书剑学从军¹
译文: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注释:¹“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09-1111 .

guòchénlí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céngqīngshǐjiànwén jīnpiāopéngguòfén 
yǒulíngyīngshí cáizhǔliánjūn 
shílínmáicángchūncǎo tóngquèhuāngliángduìyún 
guàilínfēngbèichóuchàng jiāngshūjiànxuécóngjūn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xiè)¹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译文: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注释:¹玉瀣:美酒。《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贪啸傲(ào)¹,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²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译文: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注释:¹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²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宋词鉴赏辞典》

zhètiān ·jiāzhùcāngyānluòzhàojiān

yóu sòngdài 

jiāzhùcāngyānluòzhàojiān háochénshìxiāngguān zhēncánxièxíngchuān穿zhú juàn huángtíng kànshān 
tānxiàoào rènshuāicán fángsuíchùkāiyán yuánzhīzàoxīnchángbié lǎoquèyīngxióngděngxián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杜陵叟(sǒu),杜陵居,岁种薄田¹一顷余。
译文: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注释:¹薄田:贫瘠的田地。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译文: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suì)未熟皆青干。
译文: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¹
译文: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注释:¹考课:古代指考查政绩。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译文: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剥我身上帛¹,夺我口中粟(sù)²
译文: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注释:¹帛:丝织品。²粟:小米,也泛指谷类。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译文: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¹知人弊²
译文: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注释:¹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²弊:衰落;疲惫。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jī)尽放今年税。
译文: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注释:¹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昨日里胥¹²到门,手持敕牒(dié)³榜乡村。
译文: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注释:¹里胥:古代指地方上的一里之长,负责管理事务。²方:才,刚刚。³牒:文书。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juān)¹免恩。
译文: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注释:¹蠲:除去,免除。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杜陵,地名,即汉宣帝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这首新乐府诗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长安市郊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世世代代以种地为业,守着一顷多的薄田,过着衣食不继的日子。中国文人的诗歌中,少不了风花雪月,也有的是闲情雅致,但是有意识地不但以农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而且真正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他们鸣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作品,还是不多见的。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可以说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一位了。他所以能够在诗歌中大声疾呼地为民请命,并不是想在题材上猎奇出新,而是源于他对朝廷政治前景和国计民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一再把视角投向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众,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悲惨,而且向来是无人过问的。这位不知姓甚名谁的杜陵叟处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三月无雨,并不是指的农历三月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是说从808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连续三个月没有下雪和下雨。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直到闰三月才下了一场像样的雨,为此,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贺雨》诗表达他当时喜悦的心情。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长安市郊的“杜陵叟”去年秋天辛辛苦苦播下的冬小麦,从下种到返青就没有一滴雨水的滋润,结果还没有到秀穗的时候大多已经干黄枯死了。夏粮既然没有收成,只有指望秋粮了,可是农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秋天九月一场早来的霜降,却使得“杜陵叟”可怜的愿望又一次成为了泡影,地里的秋庄稼还没有成熟就都被冻死而干枯了。两季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这就是白居易在序中所交待的“农夫之困”,也是“天灾之困”。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长吏,泛指上级长官,这里是指的杜陵所在地的地方官。考课,指古代考查官员政绩的好坏,以此作为升降的标准。原来这位地方官大人明知手下的“农夫”受了天灾,却不向上方报告灾情,而是愈发加紧横征暴敛,强行收取租税。他要造成一个“大灾之年不减税收”的政绩,以取悦上方,给朝廷留下一个称职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加官晋爵打下基础。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这两句诗是说,“杜陵叟”在大荒之年,遇上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理,只好忍痛把家中仅有的几棵桑树典当出去,可是仍然不够缴纳“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赖以为生的土地卖了来纳税完粮。可是桑树典了,“薄田”卖了,到时候连“男耕女织”的本钱都没有,第二年的生计也没有办法了。这种来自“长吏”的人祸,让“农夫之困”愈发雪上加霜。

  看到“杜陵叟”面对的“人祸之困”比“天灾之困”更加无情、更加残酷时,白居易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本来从诗歌的一开始,他是以第三人称的面目出现的,可是写到这里,他义愤填膺,转而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场控诉起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意思是:“典了桑树,卖了薄田,织不了布,种不上地,到时候没吃没穿,我们怎么生活啊?”这种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他已经全然忘记了他是朝中大夫的尊贵身份,而自觉地站在了无依无靠的“杜陵叟”一边,这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诗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那也是站在诗中主人公同一立场的第一人称的口吻,不过,因为那首诗本来就是乐府民歌,所以不足为奇,它所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对他们这个阶级的优秀女子的由衷自豪与热爱,可白居易并不是穷苦百姓中的一员,而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士大夫,所以这种感情角色的自然换位,对于封建社会的官僚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说,是根本不可想像的,而白居易这种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完全是“诗圣”杜甫“民胞物予”精神的直接继承,而且这也是他能在后来接过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发起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主观因素。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的立场上,对那些统治阶级中,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而进行的面对面的严厉痛斥,情急之中,竟把他们比喻成了“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而且采用了语气极为强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的内心是很沉痛的。而在诗歌后半部分的一开始,苦不堪言的“农夫”的命运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放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白麻纸,古时诏书用白纸颁布,到了674年——676年期间(唐高宗上元年间),因为白纸容易被虫蛀蚀,所以一律改用麻纸。放德音,宣布恩诏,即下文所言减免赋税的诏令。京畿,古时称国都周围的地区。杜陵所在地属国都长安的郊区。白居易在诗里只说了“不知何人”,其实这位关心民生疾苦、视民如子的“何人”,根据史料记载正是白居易“本人”,是他上书宪宗,痛陈灾情之重,才使深居九重的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大笔一挥,居然免去了京城灾区当年的赋税。读者看到这里,也会为颗粒无收的“杜陵叟”的命运松了一口气。可是令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税是否出于真心,但是官吏却是绝不肯照章办事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政绩就要受到影响,他们的官路也会不再亨通。所以,他们自有一套阳奉阴违的“锦囊妙计”,那就是拖延不办,对此,白居易也是莫可奈何的了。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里胥是乡镇中的低级官吏;这里的“榜”是张贴的意思。皇帝的免税诏书才刚刚由那班“里胥”们神气活现地公布到家家户户,可这一切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一直要到绝大多数人家都“典桑卖地”,纳完租税之后,才将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的“尺牒”在乡村中张贴公布,这已经没有意义了。“里胥”们原本是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于欺上瞒下到如此地步的,其实是朝廷上下,沆瀣一气,朋比为奸。白居易对此心知肚明,吃苦的还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贫苦百姓。他们一苦天灾,二苦黑官,这正是“苛政猛于虎”。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者在《轻肥》诗中曾一针见血地控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这首《杜陵叟》中,他更写到“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上述的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每当灾荒严重之际,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勒索,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到:“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说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对这种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双簧戏进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旗手——白居易。

língsǒu

bái tángdài 

língsǒu líng suìzhòngtiánqǐng 
sānyuèhànfēng màimiáoxiùduōhuáng 
jiǔyuèjiàngshuāngqiūzǎohán suìwèishújiēqīnggān 
zhǎngmíngzhīshēn liǎnbàozhēngqiúkǎo 
diǎnsāngmàiguān míngniánshíjiāng 
shēnshàng duókǒuzhōng 
nüèrénhàicháiláng gōuzhǎoshírénròu 
zhīrénzòuhuáng xīnyǐnzhīrén 
báizhǐshàngshūyīn jīngjìnfàngjīnniánshuì 
zuófāngdàomén shǒuchíchìdiébǎngxiāngcūn 
shíjiāshuìjiǔjiā shòujūnjuānmiǎn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