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已千载,白骨为黄金。寒灯耿不灭,照见西来心。
古塔已千载,白骨为黄金。寒灯耿不灭,照见西来心。

xiāngshānshīshíshǒu--lín

qiānzàibáiwèihuángjīnhándēnggěngmièzhàojiàn西láixīn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鲁客抱白鹤(hè)¹,别余往泰山。
译文: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注释:¹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鲁客:指范山人。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初行若片云,杳¹在青崖间。
译文: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注释:¹杳:远。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高高至天门¹,日观²近可攀(pān)
译文: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注释:¹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²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译文: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山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山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王山峡编注.历代山水诗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sòngfànshānrénguītàishān--bái

bàobáibiéwǎngtàishān

chūxíngruòpiànyúnyǎozàiqīngjiān

gāogāozhìtiānménguānjìnpān

yúnshānwàngshíhái

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年年负却¹花期!过春时,只合²安排愁绪(xù)送春归。
译文:年复一年,总是辜负了百花盛开时节,春天过去,只好带着惆怅送别春天。
注释:¹负却:犹辜负。²只合:只得,只当。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译文:梅花傲雪,梨花映月,至今令人思念不已。真是春天来时不知不觉,春天去时令人惋惜。
此词写春过惜春。作者以惋惜的心情埋怨自己年年错过花期。看似信手拈来,却是耐人寻味。“春来不觉去偏知”一句,更揭示了人之常情,即诸事往往在时过境迁之后,才倍觉珍贵。春如此,人生亦如此。全词语浅意深,新颖自然。

xiāngjiànhuān ·niánniánquèhuā

zhānghuìyán qīngdài 

niánniánquèhuā guòchūnshí zhǐānpáichóusòngchūnguī 
méihuāxuě huāyuè zǒngxiāng shìchūnláijuépiānzhī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我家岷(mín)¹更西住,正见岷江²发源处。
译文:我的老家是在岷山以西,可以见到岷江发源之地。
注释:¹岷山:在四川省北部,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²岷江:长冮支流,源出岷山南麓。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三巴¹春霁(jì)²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译文:每到春天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冰雪渐消,化为江水曲折向东流去。
注释:¹三巴: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郡、巴东、巴西三郡,称为“三巴”。相当于今四川省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²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piāo)泊尚他乡¹
译文:浩浩荡荡的江水向东流奔流万里,流落的人至今仍漂泊在他乡。
注释:¹尚他乡:还在异地作客。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¹
译文:烟波草色常常使我惆怅,风雨之中哀啼不绝的猿声让人愁断肠。
注释:¹断肠:形容悲伤到了极点。

  这是一首题在《长江万里图》上的诗,作者从长江发源地写起,从而想起家乡,引出他内心盘结已久的故乡愁思。家乡、长江两种意象相融相生,将游子的思乡情表现得丰满深厚,情因景显,景因情深,清新流畅,自然浑成。

  诗人看画后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我家眠山更西住,正见岷山发源处”。诗人原籍在四川,看到长江后很自然产生一种我住“长江头”的感情,这里有怀念,也有自诩三四句是写长江的波澜壮阔,“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杜甫诗:“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就是写此处山川形胜的。“雪初消”意味着江水增长,汹涌澎湃;“百折千回”写出了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这两句点出了画题,极写长江奔腾不息之势。

  接下诗意一转由写景而转向抒情。“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飘迫尚他乡。”诗人望着滚滚的长江水由西而东,流经万里,想到人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也随着这东流的江水四处飘泊,不禁喟然而叹。诗中的“人”字也可解作诗人自己,这也是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叹。以东流江水喻离乡之苦,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长”。李白写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也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可见诗人之间也是有共同感受的。不过李白是与朋友告别,“别意”中虽有憾情,然叹而不哀。杨基这里写的却是异乡飘泊思念之情,因而它要凄苦得多。

  尾联“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这是对离愁别恨的更深一层描写。“烟波草色”、“风雨猿声”,本是长江两岸的普通景物,为旅人所常见常闻,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耳中,却都变成了牵恨”和“断肠”的缘由。实际上这是主观感情给客观事物铺上的感情色彩,而这客观事物反过来又加深了主观感情的浓度。诗人所写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体验,而且用了“恨”和“断肠”这样的字眼儿,可见它的浓度之深。

  这首诗从谋篇构思看,由看画而想到家乡,由想到而思念,由思念而感慨,由感慨而痛楚,步步依理,层层加深,可谓层次清晰,自然真切。从表现方法看,既写景又写情。写景时景不离情,如东流江水之与飘泊游子;写情时情不离景,如离恨之与烟波草色,断肠之与风雨猿声。可谓情因景显景因情深。从语言运用看既无炼字之迹,又欠修饰之功,犹如口语,明白如话,随意而写,一气呵成。可谓清新流畅,自然浑成。

参考资料:
1、 张晨主编.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06:第302页

chángjiāngwàn

yáng míngdài 

jiāmínshāngèng西zhù zhèngjiànmínjiāngyuánchù 
sānchūnxuěchūxiāo bǎizhéqiānhuíxiàngdōng 
jiāngshuǐdōngliúwàncháng rénjīnpiāoshàngxiāng 
yāncǎoshíqiānhèn fēngyuánshēngduàncháng 
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阴。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自古相从休务¹日,何妨(fáng)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阴。坐²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译文:到了自古以来的休假日,无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轻声吟来消磨时光。天低云重春日阴沉沉,室内宴席座上的人已经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飘落,地上的积雪愈来愈厚。
注释:¹休务:停止公务,即休假。宋人习用语。²坐:同“座”。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凄风寒雨是骎骎。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凄风寒雨是骎(qīn)¹。问囚²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译文: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没有紫云。凄风寒雨、时光匆匆催人很紧,审讯囚犯时间长了会损气,见到飞翔的鹤时感到自愧惊心。
注释:¹骎骎:疾速的样子。²问囚:指审案断狱等公务。

  上片从假日的寂寞写起。自古以来,人们在一起度假日,随意唱歌、吟诗等。说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颇有雅趣,其实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着描写了当前的天气情况:天幕低垂,云气浓重,造成了春日的阴霾。这一句写景并非闲笔,一方面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衬托出人内心的沉闷。而后写到与友人的宴饮,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衬:“坐中人半吟,帘外雪将深。”这是两个无声的“镜头”:一个写人,一个写景,一个写室内,一个写室外,一个写静态,一个写动态(雪花不停地飘落,地上的积雪愈来愈厚)。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句)一类诗句。在这里,苏轼用清冷、寂寥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对无言,只是以酒遣愁的离情别绪,以及内在的孤独感。

  下片“闻道”两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风流韵事,反其意而用之,说宴会并无美妓声乐之欢,以见其单调无味,郁郁寡欢。也可以说,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寻”紫云的故实,作了一笔反衬。苏轼再用“凄风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苏轼为什么这样写,结尾处透露了此中消息,原来,苏轼长期为审案断狱等公务所累,每当看到鹤时,便忽然想到隐居生活的闲逸。话说得比较婉转含蓄,实际意思是说,对仕宦生涯感到厌倦,而向往林下的隐居生活。苏轼后来在《鹤叹》诗中写道:“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与苏轼自己在仕途上的进退联系起来,其意比较显豁,有助于读者理解“见鹤忽惊心”这一句的深意。

  全词,虽为送别之作,但叙写与议论的主要内容却是仕宦生活,表达得比较隐约和深沉,这种打破常规的作法是比较少见的。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419-422

línjiāngxiān··dōngshì--shì

xiāngcóngxiūfángchàngwēiyíntiānchuíyúnzhòngzuòchūnyīnzuòzhōngrénbànzuìliánwàixuějiāngshēn

wéndàofēnkuángshǐyúnzhuīxúnfēnghánshìqīnqīnwènqiúzhǎngsǔnjiànjīngxīn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花映(yìng)垂杨汉水¹清,微风林里一枝²轻。
译文:垂杨倒映,鲜花如锦,汉水澄澈碧波漾;春风轻拂,林中微吹,一朵花儿轻盈地绽放,释放着芬芳馥郁的气息。
注释:¹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²一枝:指一枝花。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即今¹江北还²如此,愁(chóu)³江南离别情。
译文:而如今,面对江北的景色,心情仍然无法宁静;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美,离别之情将更使远行人愁杀。
注释:¹即今:当今,现在。²还:尚且。³愁杀:亦作“ 愁煞 ”。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这两句以岸上和水中的视角,精彩地勾勒出江北春天的美景:汉水澄清,水面倒映着垂垂的杨柳,微风吹拂下,林中的一枝轻轻摇曳。诗人用简洁的笔墨,展现了春日的鲜丽景象,阳光明媚,微风和煦,杨柳和花朵交相辉映,汉水波光粼粼。通过写景的方式,诗人没有过多地渲染别离的忧伤,而是以鲜明的春景,为离别创造了一种愈加难舍的氛围。两句写出花、垂杨、水、风、林五种景物,由于组合巧妙,并无堆砌之嫌。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为下文离别愁情失落气息作铺垫。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这两句在写完江北春景后,通过“如此”一词反映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江北春光的映衬,即便如此美好,却不能减轻他对友人离别的忧愁之情。这里的“还”字,点明了诗人在面对春光时的感叹,将离别的愁绪更加深化。而第四句“愁杀江南离别情”更进一步,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即将远行的友人面对江南更浓的春色时,离别之情更加令人伤感,仿佛愁苦之情已将人“杀”死。通过这两句虚实结合的写法,诗人将送别的心情透彻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离别之情。

  全诗以淡彩绘景,以重笔写情,结尾点题,天然朴实,率直真诚,毫无妆束之态。以情景交融之妙笔,实虚转化,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愁杀苦闷。

sòngwénliù--chángjiàn

huāyìngchuíyánghànshuǐqīngwēifēnglínzhīqīng

jīnjiāngběiháichóushājiāngnánbiéq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