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¹中。还(huán)²旧时游上苑³,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注释:¹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²还似:一作“还是”。³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⁴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⁵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 ,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2、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
3、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wàngjiāngnán ·duōshǎohèn

 dài 

duōshǎohèn zuómènghúnzhōng huánjiùshíyóushàngyuàn chēliúshuǐlóng huāyuèzhèngchūnf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注释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还似:一作“还是”。

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

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

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赏析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 ,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2、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
3、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李煜亡国入宋之后。降宋后,他由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悔恨长伴,追忆不断,这首词就是为表达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少小离家¹老大²回,乡音³无改(bìn)毛衰(shuāi,旧时读cuī)。(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注释:¹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²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³乡音:家乡的口音。⁴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⁵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¹不相识²,笑问³客从何处来。
译文: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¹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²不相识:即不认识我。³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¹
译文: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
注释: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惟有门前镜湖¹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¹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
朝饮汉水暮灵州。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朝饮汉水暮灵州。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一闻说尽急难材,转益愁向驽骀辈。头上锐耳批秋竹,
一闻说尽急难材,转益愁向驽骀辈。头上锐耳批秋竹,
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
侧身注目长风生。
侧身注目长风生。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27首。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注此诗:“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贼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首言马行迅捷。从乱禽颠沛说起,便有奇气。过金牛,扈从明皇也。见天子,趋谒肃宗也。却走,退走也。

  “自矜胡骡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一闻说尽急难才,转益愁向驾骀辈。”此见其济难之功。赵注:急难才,如刘备的颅跃过檀溪以免刘表之追,刘牢之马跳五丈涧,以脱慕容之逼。此处指避胡一事言。愁向驾胎,自叹所乘者皆疲马也。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此写其神骏之姿。耳锐蹄坚,筋胜于肉,此良马之相也。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末言同行见马,结归李丈。凤臆龙鬐,一时未易测识,但见侧身注目,足下风生,果是绝尘之骥矣。《杜臆》:马不易识,以况相士之难。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李鄠县丈人胡马行

xiànzhàngrénxíng--

zhàngrénjùnmíngliúqiánniánguòjīnniúhuíbiānquèzǒujiàntiānzi

cháoyǐnhànshuǐlíngzhōujīnliújuédàichéngchūqiānrénwànrénài

wénshuōjǐnnáncáizhuǎnchóuxiàngdàibèitóushàngruìěrqiūzhú

jiǎoxiàgāoxuēhánshǐzhīshénlóngbiéyǒuzhǒngkōngduōròu

luòyángdàoshízàiqīnglèidōngxíngfènglóngwèishí

shēnzhùzhǎngfēngshēng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译文:天边那团团乌云,饱含着浓浓的雨意,楼前一轮红日,把青山照得多么明丽。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sōng)阳居士¹今何在?青眼²看人万里情。
译文:古时嵩山的隐者,如今却在哪里?看重我和他心志相契,万里以外向我传达情谊。
注释:¹嵩阳居士:嵩阳,指今河南嵩山、少室山、颖水一带。居士,意即处士,古称有才德而不仕的人。²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

  这首诗题为“梦中作”,诗人凭借梦中稍纵即逝的霎时间的清灵的感觉,结合平时的心志,自然倾吐而出,如奔泉之出山,清风之振叶。故诗境特奇,非寻常笔墨所能企及。

  前半“天际乌云”两句,表面上写雨后新晴景象,实质是针对时事而发,语意双关,自然合拍,寄意深长。楼头的红日,虽然已经照亮山峰,光明满眼;但天边乌云仍重,依然含有雨意,阴晦风雨,仍然可以随时到来。作者身当北宋中期,北方的契丹(此时已称辽国),西边的夏国,虽然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先后与辽、夏达成和议,并由宋朝岁给两国大量金银和丝缯,暂得相安,但危机仍存,隐忧犹在。赂敌求和,等于饮鸩止渴,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实力,更糟的是壮大了对方,形成不战自困的局势。这西边、北边两个强敌,对宋朝随时都有严重的威胁。正如天际乌云一样,一旦翻滚起来,可能乌天黑日、风雨交加,暂时的晴朗,固然也是可喜的迹象,但晴意未稳,并不足恃。过于乐观,势必铸成大错。

  后半“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两句,是作者表明自己心志的活语。在诗里,这两句所表现的是跳跃的感情,作者是文士,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时局,虽则具有敏感和远见,但是他感叹并未能补救时艰,空有拯时济世之心而无力实现,因而不无遁世高隐之情。作者想到嵩阳那里,因为那是高人逸士所居。古代的高士许由,传说曾隐居过嵩山、颍水之间;唐代的隐逸之士,更多栖身于嵩山、少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集中,就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送于十八落第还嵩山》、《送杨山人归嵩山》等多篇,表明向往嵩山、少室山之意,尤其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那一篇,更能表达李白的心境。元丹丘是位高士,李白曾称他为“丹丘生”。这篇诗的序文说:“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宕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诗中说:“故人契嵩颖,高义炳丹雘,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端好,不羡世朝乐。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嵩山逸人,即指嵩阳居士。蔡襄诗中的后两句,正是运用了李白的诗意。元丹丘是以青眼看待李白的,所以“岩信频及,许为主人”。作者想到宋代当时,像元丹丘那样的高人绝少,而取媚邀宠的人,则到处存在,所以又有欲往无由之叹。诗句说:“篙阳居士今何在?”深致惋惜之情。诗人认为,倘若嵩阳居士仍然存在,他们必然以青眼看人,虽然相隔万里,也是令作者向往的。

  全诗从感念时艰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的矛盾心情。诗人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书生,此诗情调是十分切合身份的。诗的语言明丽新警,婉而多风。陈衍认为这首诗有“神助”,是指诗的境界高远,是梦中偶有会心之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9-171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yā)¹下纤绠(gěng)²
译文:用红丝串起露珠一样的珠子做成的帘幕,晶莹透亮,漂亮的珠帘像瀑布一样,“哑哑”地舒放下来。
注释:¹哑哑:象声词,辘轳汲水时的声音。²下纤绠:放下帘绳。纤绠,本意是井绳,这里是指帘绳。绠,汲水的绳索。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下云母¹空烘影²
译文:围绕着睡床的屏风绘有山水,画意清远;地上的熏炉中,双层的云母隔火板上朦胧映出炭火的红光。
注释:¹云母:云母为饰的屏风。²空烘影:空自映照着屏风内之人的孤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凉簪(zān)¹坠发春眠下,玉兔²(yùn)³柳如梦
译文: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注释:¹凉簪:以玻璃为饰的簪子。²玉兔:指玉兔为饰的香炉。或指月亮。³煴香:一作“氤氲”,烟雾弥漫貌。⁴柳如梦:意谓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锦叠¹空床委堕(duò)²,飔(sī)³扫尾双金凤
译文:皱叠如浪的红锦被上是拖着长尾、展翅对飞的金凤纹样,凉风吹着一头垂悬如凤尾的发簪缓缓摇曳。
注释:¹锦叠:指锦被。²委堕红:锦被一端坠在床下,可见卧床之人辗转难眠。堕,一作“坠”。³飔飔:凉风。⁴扫尾:拂动凤尾。⁵双金凤:双股的金凤钗,或钗上有一双金凤。此钗疑为步摇簪,即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可以边走边摆动。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¹纤草长。
译文:蜜蜂嘤嘤嗡嗡,蝴蝶飞飞停停,悠扬不断,杨柳依依,细草茵茵,柳丝轻柔地拂着赤阑桥的栏杆。
注释:¹赤阑:赤阑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阑,即“栏”。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觉后梨花委¹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译文:一觉醒来,满树梨花落在绿色的园地上,春风和雨吹拂着池塘的水面,池塘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注释:¹委:散落。

  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写女子之愁,虽然是春天,但“珠帘”是冷的,镜中的人也是孤单的,与“双金凤”恰好形成映衬,久睡不醒,梦中的香暖又与现实的寂冷形成鲜明对比,醒来后看着斜风吹着细雨落入池塘,心中的惆怅犹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久久挥之不去。虽然是主要描摹闺中细节和女子所见所闻,但描摹得非常细腻,全诗的愁情于词句间蔓延纸外,有耐人寻味之愁。

  此诗开头两句写破晓时的外景。“冷”,说明气候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也渲染出深闺冷清的气氛。“百尺哑哑下纤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珠帘长达百尺,既写出了女子住处的豪华,同时也写出了深闺的孤寂。在写了哑哑而下的珠帘之后,第三至八句描绘了美人空床独眠的画面。先描写室内环境,再出现了睡梦中的女人的形象,其情景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第九、十两句借旖旎的春光反衬美人孤独寂寞。末尾两句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所见所感,以风雨送春之景,写春光虚度、美人迟暮之感。“梨花委地”,“春风吹池”,让她回到的现实。但这“梨花”“春风”并不是给她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温庭筠是质感的大师,是物质世界的敏锐察觉者,华丽但并无生命的日常物品,经他笔触一点,便魔幻般地有了生气,一个个都变成了暗夜中的精灵,随着夜的节奏轻轻呼吸。

  此诗写闺中春愁,在艺术上的重要特征是用细节描摹闺中的伤春幽怨情绪。诗中对女主人公之外貌、心理、行动均不作正面描绘刻画,完全藉环境气氛之烘托渲染与自然景物之映衬暗示透露,写法细腻婉曲,俨然花间词境。如“远翠”二句之与《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玉兔”句之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觉后”二句之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取象造境,均极相似。但其此类作品由于刻意追摹李贺,不仅意境较为隐晦,语言亦时有生硬拗涩之处,与其词之圆融自然有别;表现亦稍嫌繁尽,不如其词之含蓄蕴藉。

参考资料:
1、 穆树红.浅谈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文教资料,2014(4)

chūnchóu--wēntíngyún

hóng穿chuānzhūliánlěngbǎichǐxiàxiāngěng

yuǎncuìchóushānpíngliǎngzhòngyúnkōnghōngyǐng

liángzānzhuìchūnmiánzhòngyūnxiāngliǔmèng

jǐndiékōngchuángwěiduòhóngsǎowěishuāngjīnfèng

fēngxuāndiézhùyōuyángliǔchìlánxiāncǎozhǎng

juéhòuhuāwěipíng绿chūnfēngchuīchítáng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鲁恭为¹中牟令²,重德化³,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qiān)(mò),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zhì)¹⁰(chú),不得¹¹捕。其人讶¹²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¹³蝗不犯¹⁴¹⁵,此一异也;爱及¹⁶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¹⁷扰贤者耳¹⁸,吾将¹⁹速反²⁰,以状²¹²²安。”
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私下)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注释:¹为:担任。²中牟令:中牟县的县官。³德化:用道德感化。⁴任:用。⁵阴:暗中。⁶使:派。⁷阡陌:田间小路。⁸雉:俗称野鸡。⁹止:停止。¹⁰方:才。¹¹得:能够。¹²讶:惊讶。¹³今:现今。¹⁴犯:侵犯。¹⁵境:边境。¹⁶及:关联。¹⁷徒:只,只会。¹⁸耳:罢了。¹⁹将:将要。²⁰反:通“返”,返回。²¹状:情况。²²白:告诉。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