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濛濛泻绿渠,时逢野老担园蔬。万竿修竹萧疏影,半坞长松僻静居。
细雨濛濛泻绿渠,时逢野老担园蔬。万竿修竹萧疏影,半坞长松僻静居。
茶市将忙初试剪,秧田未插尚悬锄。个中别有王维画,一树梅花一草芦。
茶市将忙初试剪,秧田未插尚悬锄。个中别有王维画,一树梅花一草芦。

èryuèshuòyángdàozhōngzuò--chéng

méngméngxiè绿shífénglǎodānyuánshūwàn竿gānxiūzhúxiāoshūyǐngbànzhǎngsōngjìng

cháshìjiāngmángchūshìjiǎnyāngtiánwèichāshàngxuánchúzhōngbiéyǒuwángwéihuàshùméihuācǎo

吴大澄

吴大澄

(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同治七年进士。授编修,以请裁减“大婚”经费,直声震朝中。光绪十一年,以左副都御史赴吉林,与俄使勘界,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后为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自请率湘军出山海关拒敌,旋以兵败革职。善篆籀,亦能画,精金石、文字等学,收藏书画、古铜器甚富。有《恪斋诗文集》、《恪斋集古录》、《古籀补》、《权衡度量考》等。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彦修,钱塘人,名时敏。坐张天觉党,自户部员外郎谪监长道之白石镇。
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彦修,钱塘人,名时敏。坐张天觉党,自户部员外郎谪监长道之白石镇。
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动黄昏月。
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动黄昏月。
谩道广平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
谩道广平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

  “蝶恋花”本唐教坊曲,多用仄声韵,其声情缠绵而凄婉。赵鼎此词,更于仄声韵中选用了“雪、洁、怯、月、铁、结、绝、切”等哽咽决绝的入声,借之倾吐了胸中积郁的愤激之情。虽然是  一首和作,却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的块垒,无一丝应酬的痕迹。

  这首词写的是梅花。张炎《词源》说:“诗难于咏物,词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赵鼎此词上片全用拟人化的手法,勾魂摄魄地刻绘了梅花的精神。“一朵江梅春带雪”,当然是白梅了。把它拟作藐姑射山上的女神,再恰当不过了。《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一位不食五谷、肌肤若冰雪的女神,正是白梅的形象。然而,她毕竟是一位女神,所以还表现为“玉软云娇”,表现为“照影凌波微步怯”。这里似乎又用了《洛神赋》的故事,所谓“凌波微步,罗韈生尘”(《洛神赋》句)。但是,作者此处并无再把梅花比拟作洛水女神的意思。“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动黄昏月。”正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诗句)那一联咏梅名句的脱胎换骨。这就是张炎所说的“用事合题”。整个上片也写得“畅而不拘”“明而不晦”,诚属咏物词作的上品。

  过片处“谩道广平心似铁”,仍然是非常合题的用事。“广平”即唐人宋璟,璟封广平郡公,其为人也贞操劲节,《旧唐书》说他“在官清严,人吏莫有犯者。”人称之曰“铁肠石心”。所以这词里说“心似铁”。然而就是这位铁石心肠的人物,却曾写过一篇风华旖旎的《梅花赋》,可见纵令铁肠石心,却也免不了对梅花缱绻情深。这词里说“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说的是宋璟,却也关系赵鼎自己。从词前小序,知道这词写于长道县。时间当在赵鼎与秦桧因为在对金人议和问题上意见不合,闹翻了,赵被贬谪知绍兴的途中。赵鼎为宋室名相,当初曾荐用秦桧,后来却被秦桧逼迫得绝食自杀。临终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何等忠义,何等刚烈。很有梅花的冰清玉洁的傲寒精神,所以说这里也关系着赵鼎自己。

  结尾处“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的用事,从表面上看是不够“合题”的。“陇头”即陇山,《秦州记》云: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里也还暗用了王维《陇头吟》:“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的诗意。这样就承接了上句的“愁”字。说它是用事也可以,说它是抒情也可以。如说是用事,作者恰恰借助于用事,把已经提起的百回千结的不尽的愁,作深入一层的抒发,所以说它是抒情也可,而且是涵蕴更深广、更加淋漓尽致的抒情。

diéliànhuā··duǒjiāngméichūndàixuě--zhàodǐng

zhǎngdàoxiànyuányànxiūméiyànxiūqiántángrénmíngshímǐnzuòzhāngtiānjuédǎngyuánwàilángzhéjiānzhǎngdàozhībáishízhèn

duǒjiāngméichūndàixuěruǎnyúnjiāoshèjiézhàoyǐnglíngwēiqièànxiāngdònghuánghūnyuè

mándào广guǎngpíngxīnshìtiěfēngliújǐnchóuqiānjiéwàngduànjiāngnányīnxìnjuélǒngtóuxíngkōngqíngqiè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¹千秋尚入关。
译文:遥对终南山的汉代陵墓早已遭战乱被焚盗,千年后吐蕃照样侵扰入关。
注释:¹胡虏:指吐蕃。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¹金入出人间。
译文:昨天贵重的玉鱼金入还埋在葬地,今天早上这些殉葬品却出现在人间。
注释:¹早时:今天早上。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¹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译文:现在最犯愁的是西戎骑着汗马进逼,只见他们的红旗在长安空中出现。
注释:¹见:同“现”。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多少材官¹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译文:去年多少武官把守泾渭京畿防地,将军们千万别放松戒备去解闷寻欢。
注释:¹材官:武技之臣。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公¹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译文:韩国公筑三座受降城的本意,是想杜绝异族入侵,让国家永保安宁。
注释:¹韩公:指张仁愿。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岂谓尽烦¹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译文:怎么能总是烦外邦回纥的兵马,反而远来救助大唐的朔方军。
注释:¹尽烦:犹多劳。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¹晋水清。
译文:胡虏来侵已经不觉得潼关是险隘了,也听说天子晋阳起兵而水清。
注释:¹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独使至尊¹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译文:诸君只让天子一人操心社稷,你们何以报答岂非坐享太平!
注释:¹至尊:指唐代宗。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¹重。
译文:洛阳宫殿早已化为烽火,不必再说秦关兵二万足以当敌百万。
注释:¹百二:二万人足抵百万人。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¹何处尽尧封。
译文:淄青卢龙等地,拥兵割据不供贡赋,难以真正归于唐朝版图。
注释:¹蓟门:指卢龙等处。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朝廷衮职¹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译文:位至朝廷衮职的三公都不去屯田积谷,致使天下军粮不能自给。
注释:¹衮职:指三公。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稍喜临边王相国¹,肯销金甲事春农。
译文:稍高兴的是出将临边的王相国,肯熔化金甲铸造犁锄从事农耕。
注释:¹王相国:王缙。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¹未全销。
译文:回首远望天南,只见那昏暗的妖氛至今未全销。
注释:¹氛祲:即所谓“妖氛”。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越裳¹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译文:历来越裳进翡翠,南海贡明珠,这些年来消息早已断绝。
注释:¹越裳:周代南方国名,唐时安南都护府有越裳县。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殊锡¹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译文:得到特殊恩宠的是大司马,元帅们冠上都插有侍中貂。
注释:¹殊锡:犹异宠。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¹圣朝。
译文:疆土南北这些君王地,只有靠忠良的诸将来辅佐圣朝。
注释:¹翊:辅佐。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¹清秋万壑哀。
译文:由成都来时心中犹带锦江春色,而清秋时身处瞿塘觉万壑生哀。
注释:¹巫峡:在今重庆巫山与湖北巴东两县境内。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¹
译文:回忆自己当年在严武幕府时,曾经同他一起到望乡台迎接中使。
注释:¹望乡台:在成都之北。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¹数举杯。
译文:严武幸蒙皇恩而受到重用,军令既严,而复开雅宴,赋诗酬唱。
注释:¹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¹须仗出群材。
译文:西蜀的地形是天下极为险要的,其安全必须倚仗出现超群人才。
注释:¹安危: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

  其一

  首联:“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陵墓”:皇帝的坟叫做陵,王侯以下叫做墓。“南山”,终南山。“汉朝陵墓对南山”:是说汉朝皇帝的陵及其大臣的墓与终南山相对。如高祖长陵在咸阳北原,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武帝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十五里;霍去病墓在茂陵东北二里。长安在终南山之南,是汉高祖建都之地,有险固可守,又在内地,是京都和陵墓所在之处,不容侵犯的意思。然而,在东汉覆亡之际,陵墓却被发掘。“胡虏千秋尚入关”;这句紧接上句,好像也是说的汉朝。但“千秋”是指汉朝陵墓被发掘的千年之后,则早已是唐朝了。胡虏,指吐蕃、回纥等。关,指萧关,唐时萧关在宁夏固原县北。“尚”,又。这句是说:不料在千年之后(实际不是千年,因七律每句限于七字,故以“千秋”指其概数),吐蕃纠合吐谷浑、党项等族侵入萧关,攻入长安(唐时京都也在长安),陵墓同样被发掘。

  次联:“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日金入出人间。”

  这一联写陵墓被发掘的情况。昨日、早时,极写陵墓被发掘得快、景象之惨。玉鱼、金入均皇家用以陪葬的宝物。《西京杂记》:汉楚王戊太子死,用玉鱼一对殉葬。“金入”:戴叔伦《赠徐山人》诗:“汉陵帝子黄金入。”“蒙葬地”,是说殉葬的珍宝蒙藏在葬地。这又是说的汉朝事,其实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吐蕃等攻入长安,烧毁房屋、残害百姓、发掘陵墓、无恶不作。只是有些事情,杜甫不好直说,不忍直说,所以写得含蓄曲折。

  三联:“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这一联,写杜蕃不断入侵。继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纠合红谷等族,号二十万人入侵长安,代宗逃往陕州(河南陕县)。次年,唐将仆固怀恩背叛,引回纥、吐蕃十万人入侵,京城戒严。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等族十万人入侵,深入到奉天,京城戒严。所以说:“愁见汗马西戎逼”。“汗马”,是说在作战中,马奔跑出汗,指抵敌危急、紧张。“西戎”,指吐蕃等。这句是说,见吐蕃等的入侵而发愁。敌人声势浩大,十分猖獗,他们朱旗闪动,照耀天空,好像北斗星也成为红色了(北斗星下对长安)。“殷”,红色。

  末联:“多少材官司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材官”:勇武有谋能征善战的将领。“泾渭”,指长安西北泾渭二水流经之地,乃吐蕃入侵之路。“多少材官守泾渭”:有多少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良将,扼守泾渭要道呢?据《资治通鉴》载:召郭子仪屯泾阳,命李忠臣屯东渭桥,李光进屯云阳,马璘、郝庭玉屯便桥,李抱玉屯凤翔,内侍骆奉仙、将军李日越屯周至,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屯同州,鄜坊节度使杜冕屯扬州。其中郭子仪当然是良将,其他的,恐怕很少能及郭子仪。但代宗信任的是太监程元振和鱼朝恩,他听了这两人的谗言,曾让郭子仪解除兵权闲居,只是在国难频仍之时,宠信的太监手足无措,才起用郭子仪,守泾渭之时,郭的兵力也不够。当时独孤及上疏说:“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可见不少武官已趋于腐化,怎么能拥兵获胜呢?“材官守泾渭”,是说守泾渭的将领也不算少,但良将少,加之寡不敌众,于是肃宗决定凭借郭子仪的威望,使之与回纥谈判,借回纥之助。这是失策的做法。但杜甫未明指皇帝昏庸无能,只以“将军且莫破愁颜”一句责诸将不能御敌,提醒他们不可忘忧失警。“且莫破愁颜”的“且”字,是暂且的意思,对诸将之腐化虽有讽刺之意,但笔锋是针对皇帝的。

  其二

  这首承上首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兵入侵的事和借助回纥的史实。而借用回纥兵是出于肃宗的短见。当时李泌(李泌字长源,历仕玄、肃、代、德四朝,以图谋划策见重,位至宰相,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给肃宗制定的正确战略是:使名将李光弼、郭子仪从冯翊入河东,分两路牵制叛军。朝廷驻军扶风,与郭、李两军分次出击,使叛军疲于奔命。唐军以逸待劳,避实击虚。再命建宁王李倓率兵配合李军攻占范阳,覆其巢穴、说可破贼。肃宗不用,他急欲收复两京,不惜以劳攻逸,和叛军打硬仗,攻坚城,一切违反李泌的战略。这就使唐军陷于兵力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回纥,这就是肃宗的错误决策造成的。这首诗,表面上在批评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实际是说肃宗无能。

  首联:“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公”,即唐张仁愿,封韩国公。“筑三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张仁愿到了朔方军,治所在灵州(甘肃灵武),筑三受降城(城墙),以防止突厥南侵。“天骄”:胡人自称为天之骄子,转指少数民族首领。“拔汉旌”:拔去汉人的旗帜,即侵犯。这一联是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断绝突厥的南侵。

  次联: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岂谓”,哪里料到。“尽烦”,太烦劳。“回纥马”,回纥的骑兵。“翻然”,反而。“朔方兵”: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所以称他统帅的部队为朔方兵。这一联是说,如果按李佖的战略,完全可以破贼,却弄得反而要求助于远处的回纥,真是太烦劳别人了。语含讽刺。也说明这种作法和张仁愿筑三城的本意相反,是引狼入室。

  杜甫一贯主张依靠朝廷的力量平叛,反对借助回纥兵平叛。他在乾元二年(759年)秋写的《留花门》一诗中鲜明地反对借兵回纥(花门即回纥),其诗曰:“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铺,百里见积雪……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宝。花门即须留,原野转萧瑟。”

  三联:“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胡来不觉潼关隘”:这句是承首联,说筑三城以防胡也要靠将士起作用,否则即使是潼关的险要,安史叛军来时,不觉得它的险要,被攻破了。从而显出人才的重要。

  “龙水犹闻晋水清”:听说唐高祖在晋阳起兵时,晋水清了;又听说至德二年(757年)夏历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三十里,九月广平王(代宗)收西京。“犹闻”,是说过去听说,现在又听说。但情况有所不同:高祖起兵晋水,以有天下,建立了唐朝,也曾请兵突厥,其后突厥恃功侵犯,却能制伏他。这既是太宗的能耐,也是他善用人才,如当时大将李靖、李勣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勇武之士;广平王(代宗)收西京,也曾河清三十里,他借兵回纥却是引狼入室,后患无穷。这说明为国家的能力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人谓“圣人出则黄河清”,原是对皇帝的恭维话,不足为据。这就自然地归结到末联:“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至尊”,指代宗。末句责诸将只知坐享太平,不图报国。明是批评诸将,暗是指责代宗。透露出作者对国难关切的心情和对借兵回纥是失策的感叹,显示出作者的远见和深心。

  这首诗指责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错误地借助外力,实则指责朝廷大政方针的失策。

  其三

  这首是承上首“胡来不觉潼关隘”,接写安史乱平后,其余党并未真正归顺朝廷。

  首联:“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洛阳宫殿化为烽”,这是指洛阳两次被兵火所毁。一次是天宝十四载(755年)毁于安禄山,一次是乾元二年(759年)再毁于史思明。“秦关”,指潼关。“百二重”:“百二”,是说潼关二万兵足以当敌百万。“重”,险固。“洛阳”二句是说,宫殿都保不住,不要夸口说秦关兵二万足以当敌百万。

  次联:“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沧海”,即现在的河北、山东东部。“蓟门”,即今河北北部。“禹贡”、“尧封”:这里是指国家版图。这两句是说,沧海、蓟门一带,仍被归降的安史余党李忠臣、田承嗣、薛嵩、李怀仙、李正己等所盘据,他们拥兵割据,自设将吏,不向朝廷缴纳贡赋,实际并未归顺朝廷,所据地区未归入国家版图。

  三联:“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兵储不自供。”“衮职”,朝中大臣。“预”:参与。当时朝中大臣多兼地方节度使重任,将相不分。“兵储”,指军需供给。“朝廷”二句是说,虽然朝中大臣兼任地方节度使的重任,但他们不屯田积粮,而加重赋敛和扣留朝廷粮饷。所说“天下兵储不自供”。这实际是指出朝廷用人不当所致。

  末联:“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王相国”,即王缙,作过相国,迁河南副元帅。“事春农”:指让军队屯田以自给。“稍喜”二句,说稍微可喜的是王相国还能注意让边军屯田,以减轻一点朝廷的负担。

  这首表面上是责诸将不知屯田积粮以解决军食,实际上也是指责朝廷无能。

  其四

  这首承上一首的朝廷用人不当,进而写宦官专权。

  首联:“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 未全销。”

  “回首”:杨伦注:前三首皆北望发叹,此首方及南望,故曰“回首”。“扶桑”:泛指南海一带。唐时岭南道有扶桑县,属禺州。“铜柱”:东汉马援所立,以为汉之极界;玄宗时,何履光以兵定南诏,曾复立马援铜柱。氛:妖气,指战乱叛离之气。时南诏背唐,与吐蕃连结。广德元年(763年)夏历十二月,官市舶使吕太一逐广南节度使张休,纵兵大掠(见《旧唐书·代宗记》)“回首”二句是说,回首看到铜柱标志的南方疆界,战乱之气未歇。“越裳”:南方国名,地接交趾,《后汉书·贾琮传》载: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王毒瑁、异香、美木之属。南海明珠:《太平御览·珍宝部》二,引《邹子》:“珠生于南海。”“越裳”二句,说南方各地,因战乱离贰,贡赋皆绝。

  三联:“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殊锡”:特殊的宠赐,犹异宠。“大司马”即太尉。“总戎”,总兵,即元帅。这里指一般将帅及节度使而有“侍中”之衔的,没有例外,所以说“皆”。其冠以貂尾为饰,所以说“总戎皆插侍中貂”。但最受异宠的是宦官。如宦官李辅国,因拥立肃宗、代宗之功,判元帅行军司马,专掌禁军,又拜兵部尚书;宦官鱼朝恩,因吐蕃攻占长安,代宗幸陕,卫队逃散,有奉迎代宗之功,被任命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掌神策军;宦官程元振,因与李辅国一起拥立代宗有功,而任骠骑大将军,“尽总禁兵,不逾岁,权震天下”(《新唐书·官专》)。后来鱼朝恩不仅控制了军政大权,而且兼判国子监,控制了文教大权。朝中公卿无人敢谏。事实证明,从玄宗开始,唐朝的皇帝一代代传下来,认为最可靠的是他们的奴才——宦官。但这种“奴才哲学”却毫不留情,他让“主子”们吃自己酿成的苦酒。这就是唐朝中期以后愈演愈烈的“宦官之祸”的由来。

  末联:“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

  “炎风”,指南边疆土;“朔雪”,指北边疆土。“天王地”:春秋时称周天子为天王,以借指当代君主,即《诗经》所谓:“普天之下,奠非王土”。这又联系到上一首中的“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即祖国领土不容分裂、不容他人盘据任何一方。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只在忠良翊圣朝”,只有靠忠良的诸将来辅佐圣朝了。这两句,是勉励诸将为国效命,恢复国家旧有版图。

  这一首,主要是指责朝廷失控,军政大权为宦官所左右,诗人正为此心忧。

  其五

  这一首赞严武,责镇蜀诸将平庸。

  “锦江春色逐人来”,诗人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夏历五月离开成都草堂,虽然已入夏令,而“锦江春色”仿佛就在眼前。“逐人来”指紧紧跟随人后不肯离去。“锦江春色”因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艺术效果。诗人用他对成都风物的美好回忆作为最佳赞辞,以此开端,也使人立即忆起了他写于成都的《登楼》中的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

  “巫峡清秋万壑哀,”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幕府。严死不久,他出蜀东下,流寓夔州。此时距严武之死,才过一年。夔州地接巫峡,又值秋季,诗人回忆成都旧游,不禁百感交集,顿觉“万壑”生“哀”,很自然地就触动了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通过描写锦江巫峡两地不同时令特征,为后面展示诗人对严武的回忆制造了适宜的气氛。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二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望乡台”,在成都县北。“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接前两句写了严武镇蜀业绩。上句写唐“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与杜甫“举杯”饮酒,开怀赋诗,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西蜀北有剑门,东有夔巫,“地形”号“天下”“险”阻。严武坐镇其间,堪称李唐王朝最“须”倚“仗”的“出群”之“材”。末二句是对严武镇蜀整个历史过程的艺术概括,也是对他文武全才的充分肯定。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严武再次镇蜀,后为高适取代,不久就有徐知道的叛乱及松、维、保三州的陷落。公元764年(广德二年)三次镇蜀,曾大破吐蕃兵。后“以疾终”,郭英乂代之,不数月而有崔旰之乱,英乂被杀。“安危”指转危为安。它是全诗的高潮和总结。诗人的激情在这里再次得到艺术体现。它深刻指出:如果西蜀付托非人,随时都可能出现严峻形势。

  这是一首“议论时事”,可当“纪传”读的七律诗。开头、结尾都以激情取胜。中间两联将严武治蜀业绩与自己有关活动,用追“忆”形式娓娓道出,与一般“吟风弄月,登眺游览”的“任兴漫作”,迥然有别。没有杜甫“忧时之真心”和“识学笔力”(《杜诗本义》),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诚如黄生评说:“他人诗皆从纸上写出,惟公诗从胸中流出,口中道出”,且“神情面目,俨然可想,所以千秋犹有生气”。

  《诸将五首》的内容主要是以安史之乱以来的军政大事为中心展开议论,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他极度希望君主明智有为,文臣武将用得其人,语言慷慨蕴藉,诲人良多。因每首都与诸将有关,故以“诸将”为题,实则笔锋指向当时皇帝,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危须仗出群材”,这即是第五首的结语,也是《诸将五首》的中心论点,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以来军政大事的感愤。

  《诸将五首》是政论诗,在议论中深含诗人自己强烈的爱国感情,不仅使读者明其理,而且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69-570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88-289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密洒征鞍¹无数。冥迷远树²。乱山重叠杳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译文: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落下,迷蒙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教人无法辨个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雾中。
注释:¹征鞍:远行人的马鞍。²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冥迷,迷蒙。³杳:幽暗。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惆怅琐(suǒ)¹深处。湿花²轻絮(xù)³。当时悠飏(yáng)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译文:当初这雪花也飘进过我们的窗户,一如濡湿的花朵、轻盈的柳絮。那悠扬的样子多么惹人怜爱,但不是因为雪花太美,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¹琐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代指女子闺房。²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雪为六出(瓣)之花。³轻絮:指雪。⁴悠飏: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⁵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这是一首咏雪之作。此词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窗棂,借“暗香”传达对伊人的思念。结句蕴含新意,引人遐思联想,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 “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编.金瓶梅研究 第1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7:第40页

luòyángchūn··xuě--lánxìng

zhēngānshùmíngyuǎnshùluànshānzhòngdiéyǎonánfēnshìméngméng

chóuchàngsuǒchuāngshēnchù湿shīhuāqīngdāngshíyōuyángrénliándōushìnóngxiāngzhù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池上红衣¹伴倚阑(lán)²,栖(qī)鸦常带夕阳还。殷(yīn)³度雨疏桐(tóng)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译文: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夕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注释:¹红衣:莲花。²倚阑:凭靠在栏杆上。³殷云:浓云。⁴闲:闲置。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乡梦窄¹,水天宽。小窗愁黛(dài)²淡秋山。吴鸿³好为传归信,杨柳阊(chāng)屋数间。
译文: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注释:¹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²愁黛:愁眉。³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⁴阊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049-2050页

zhètiān ·huàzuò

wényīng sòngdài 

chíshànghóngbànlán chángdàiyánghuán yǐnyúnshūtóngluò míngyuèshēngliángbǎoshànxián 
xiāngmèngzhǎi shuǐtiānkuān xiǎochuāngchóudàidànqiūshān hóng鸿hǎowèichuánguīxìn yángliǔchāngménshùjiān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白云山¹头云欲立²,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³。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
译文:白云山顶的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¹白云山:位于江西省东固和富田之间的一座大山,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山上树木很多,常有白云笼罩。²云欲立: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³枯木朽株齐努力: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⁴逼:逼近。⁵声将军:汉武帝时,将领李广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山敌不意,被匈奴称作“声将军”。这里指英勇善战的红军。⁶重霄:天空,古人谓天有九重。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人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声将军从天而降。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百里驱¹十五日,赣(gàn)²苍茫闽(mǐn)山碧³,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为营步步(jiē)何及¹⁰
译文: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余里,把来犯的敌人收拾得干净利索。国民党反动派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又有什么用!
注释:¹驱:驱逐,追击。这里指长驱直入。²赣水:赣江的旧称。赣江是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³闽山碧: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武夷山的一段为闽山。碧,青翠湛绿。⁴横扫: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进行扫荡叫“横扫”。⁵千军:指大量的敌人。⁶如卷席: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收拾得干净利索。⁷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⁸泣:有泪无声地哭。⁹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时,每前进一段就修筑堡垒。营,军垒。¹⁰嗟何及:叹息又有什么用。嗟,叹息。何及,来不及,怎么也没办法达到目的。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开篇的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突兀而入,一气贯下,通过对战地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极有声势地渲染了白云山战斗前的紧张的气氛,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杀敌的声威。在这里,词人就以简洁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山战斗的雄壮场面和根据地军民齐心杀敌的壮烈情景。其中,“云欲立”三字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了根据地军民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绪。“呼声急”三字则写出了山下敌人狂喊乱叫、鼓噪而进的情景。

  “枯木朽株齐努力”,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似乎自然界的草木也都愤怒而起,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这里,词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出了红军是得道多助的,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接着,“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斗的情景和军民杀敌的气势,其中的“逼”和“声将军”写出了红军下山时似箭离弦,迅猛异常的气势,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

  之后,“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最后,词人把笔锋一转,在歌颂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之后,以极其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可悲下场,勾画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遭到惨败后的丑态,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鄙视。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参考资料:
1、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讲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08月第1版:70-74

jiāào ·fǎnèr wéijiǎ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áiyúnshāntóuyún báiyúnshānxiàshēng xiǔzhū qiānglín fēijiāngjūnchóngxiāo 
bǎishí gànshuǐcāngmángmǐnshān héngsǎoqiānjūnjuǎn yǒurén wéiyíngj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