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携佳友,出郊眺长湖。积波何微茫,巨浪争奔趋。
胜日携佳友,出郊眺长湖。积波何微茫,巨浪争奔趋。
隐耳惊万雷,喧空撼千夫。上下宇宙混,东西垠堮无。
隐耳惊万雷,喧空撼千夫。上下宇宙混,东西垠堮无。
皛淼浸百里,彷佛吞三吴。坤舆坼不合,鳌极倾莫扶。
皛淼浸百里,彷佛吞三吴。坤舆坼不合,鳌极倾莫扶。
晶光浴秋日,簸弄琉璃珠。蜿蜒吴中山,黛色青模糊。
晶光浴秋日,簸弄琉璃珠。蜿蜒吴中山,黛色青模糊。
夫椒据其左,林屋在南隅。风前渔舸并,烟际归帆孤。
夫椒据其左,林屋在南隅。风前渔舸并,烟际归帆孤。
幽浦出菱芡,浅渚生葭芦。濯濯见白鸟,汎汎浮青凫。
幽浦出菱芡,浅渚生葭芦。濯濯见白鸟,汎汎浮青凫。
双眸劳应接,宿酲为之苏。倚树兴不浅,哦诗神欲徂。
双眸劳应接,宿酲为之苏。倚树兴不浅,哦诗神欲徂。
念昔天地辟,水府开玄都。禹功定震泽,周官书具区。
念昔天地辟,水府开玄都。禹功定震泽,周官书具区。
于今几千载,灌浸无时枯。吴越争战地,废兴等摴蒲。
于今几千载,灌浸无时枯。吴越争战地,废兴等摴蒲。
嗟我与诸君,胜览得自娱。不须感今古,临风且倾壶。
嗟我与诸君,胜览得自娱。不须感今古,临风且倾壶。

guān--chéngāo

shèngxiéjiāyǒuchūjiāotiàozhǎngwēimánglàngzhēngbēn

yǐněrjīngwànléixuānkōnghànqiānshàngxiàzhòuhùndōng西yínè

xiǎomiǎojìnbǎifǎngtūnsānkūnchèáoqīng

jīngguāngqiūnòngliúzhūwānyánzhōngshāndàiqīng

jiāozuǒlínzàinánfēngqiánbìngyānguīfān

yōuchūlíngqiànqiǎnzhǔshēngjiāzhuózhuójiànbáiniǎofànfànqīng

shuāngmóuláoyīngjiē宿chéngwèizhīshùxìngqiǎnóshīshén

niàntiānshuǐkāixuándōugōngdìngzhènzhōuguānshū

jīnqiānzàiguànjìnshíyuèzhēngzhànfèixìngděngchū

jiēzhūjūnshènglǎngǎnjīnlínfēngqiěqīng

陈高

陈高

(1315—1367)元温州平阳人,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不满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方国珍欲招致之,无从得。平阳陷,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论江南虚实,陈天下之安危。扩廓欲官之,会疾作卒。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 ▶ 1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昨夜秋风入汉关¹,朔(shuò)²云边³满西山
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关塞,极目远望,只见寒云低压,月色清冷满照西山。
注释:¹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²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³朔:北方。³边:边境。⁴月:一作“雪”。⁵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¹飞将²追骄虏(lǔ)³,莫遣(qiǎn)沙场匹马还。
译文:一再催促手下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注释:¹更催:再次催促。²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³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⁴莫遣:不要让。⁵沙场:战场。

  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朔云边月满西山”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7-668

jūnchéngzǎoqiū

 tángdài 

zuóqiūfēnghànguān shuòyúnbiānyuèmǎn西shān 
gèngcuīfēijiàngzhuījiāo qiǎnshāchánghuán 
眼前花怎得接连枝,眉上锁新教配钥匙,描笔儿勾销了伤春事。闷葫芦铰断线儿,锦鸳鸯别对了个雄雌。野蜂儿难寻觅,蝎虎儿干害死,蚕蛹儿毕罢了相思。
眼前花怎得接连枝¹,眉上锁²新教配钥(yào)(shí)³,描笔儿勾销了伤春事。闷葫芦铰断线儿,锦鸳鸯别对了个雄雌(cí)。野蜂儿难寻觅,蝎虎儿干害死¹⁰,蚕蛹(yǒng)儿毕罢了¹¹相思。
译文:眼前的花怎么能够接上连理枝,要打开紧皱的鼎上锁须得重新配钥匙。描几笔字画勾销伤在的心事。心里像闷葫芦不明白怎么会断了线,为什么好好一对佳偶却另配了雄雌?他就像野蜂一般难以寻觅,我却像蝎虎一般活活被坑害死,从今后像蚕蛹般断了相思。
注释:“水仙子”又称为《湘妃怨》、《冯夷曲》、《凌波曲》、《凌波仙》等。入【双调】,亦入【中吕】、【南吕】。首二句宜对。六、七句可作五字,宜对;亦可作两个四字句,与末句相配。兼作小令、套曲。也可带《折桂令》为带过曲。南曲略同。¹连枝:连理枝。²眉上锁:喻双眉紧皱如锁难开。³钥匙:开锁用的东西。⁴描笔:画笔。⁵勾销:消除,这里指忘掉。⁶闷葫芦:俗语,指不说话,亦指纳闷。⁷铰断了线儿:这里指断绝了联系。⁸野蜂儿:指像野蜂一样的男人。⁹蝎虎:即壁虎,又名守宫。¹⁰干害死:白白地被坑害死。¹¹毕罢了:结束了。

  小令题为“怨风情”,很明显是描写一位闺中女子对爱情的埋怨和绝望,其中交杂着忧愁、猜忌、悲伤、怨恨等多种复杂情愫。在这支小令中,乔吉运用了一系列的双关和比喻的手法来衬托主人公心中对爱情的失望。这首小令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女子失恋后剪不断、理还乱的内心世界,其中纠结着相思忧愁、困惑疑猜、怨愤绝望等复杂的情感,令人倍感伤情。

  当往事渐渐成为往事,熟悉的渐渐变得不那么熟悉,回忆却像一条蛇还停留在曾经的故事里,女主人公虽然不能忘情,但她面对现实,必须努力走出失恋的阴影,从而减轻因失恋带来的梦魇式的痛苦、相思的煎熬和忧愁的折磨。因此,小令起首用一鼎足对将这种复杂的心境展露无遗。这里的“眼中花”并非真花,而是自己的心上人,“怎得”表明白己与意中人的爱情山穷水尽,很难结合在一起。为此,她忧心忡忡,双眉紧蹙,仿佛被一把锁紧紧困住。她不能就此自怨自艾终其一生,必须找到打开眉上锁(亦即心锁)的那把钥匙。“描笔儿勾销了伤春事”,可见,描几笔字画无疑是她情感释放的最佳方式,于是,她在抑郁之中,提笔写下断肠诗,她希望那些失恋的相思、怨愤和痛苦能找到一个隐秘的突破口发泄出来,那些青春爱情的烦恼、令人感伤的琐碎情节和心灵的痛苦能就此一笔勾销。可是,蓬山已远,锦书难托,纵然写好情书又不知寄往何处。

  “闷葫芦铰断线儿”,心上人没有说什么,就无缘无故中断了联系。她在心里反复掂量这件事,种种可能的原因被一一提起,又一一被否决,最终,像闷葫芦一样,她找不到发生变故的原因所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他。“锦鸳鸯别对了个雄雌”,困惑之余,她猜测心上人很可能是看上了别的女子,另觅新欢了。

  最后三句,写出了她的怨恨和绝望。她没料到,自己的心上人和其他轻浮薄幸的男子一样,不把感情当回事,像野蜂一样,到处寻花问柳,踪迹难寻。这个痴情的女子在刹那间彻悟了男人的劣根性,恨自己为什么那么痴傻,何苦要为这样滥情不专的臭男人坚守贞操,白白地害相思。她的心底升腾起一种愤激的情感,她要自己坚强起来,要像蚕蛹一般停止吐丝,把曾经的心上人从心里摈弃,从而决绝地告别过去,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最后三句看起来具有“俚曲”特点,从正、反、侧三个方面,又多用衬字,描写出了自己的失意。

  这首小令大量采用俗语口语人曲,摈除典故和藻采,一以本色出之,使这位女子声口毕肖,生动传神,尤能展现元代散曲质朴通俗的特点。曲中每句皆用比喻,形象得体,语言活泼俏皮,清爽洒脱,风格迥别于赋体小令和清丽之曲,值得品味。

参考资料:
1、 李伯钦编.家藏四库系列 元曲三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7页
2、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495页

shuǐxiānzi··yǎnqiánhuāzěnjiēliánzhī--qiáo

yǎnqiánhuāzěnjiēliánzhīméishàngsuǒxīnjiàopèiyàoshimiáoérgōuxiāoleshāngchūnshìmènjiǎoduàn线xiànérjǐnyuānyāngbiéduìlexióngfēngérnánxúnxiēérgànhàicányǒngérlexiāng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¹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²
注释:¹藉草:以草荐地而坐。²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谁擫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谁擫(yè)昭华¹吹古调²,散花便满衣裾(jū)。只疑幽梦在清都³。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¹昭华:即玉管。²古调: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³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línjiāngxiān··shìwènméihuāchùhǎo--zhāngxiàoxiáng

shìwènméihuāchùhǎojūncǎoxié西yuánqīngpiànchéntiānyúnsuìliǎngshùshū

shuízhāohuáchuīdiàosànhuā便biànmǎnzhǐyōumèngzàiqīngdōuxīngyǐngzhuǎnshuāngzhòngyuèhuá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cè)¹良耜(sì)²,俶(chù)³南亩。播厥百谷,实活。或来瞻(rǔ)¹⁰,载筐¹¹及莒(jǔ)¹²,其饟(xiǎng)¹³伊黍。其笠伊纠¹⁴,其镈(bó)¹⁵斯赵¹⁶,以薅(hāo)¹⁷(tú)(liǎo)¹⁸。荼蓼朽(xiǔ)¹⁹²⁰,黍稷(jì)茂止。获之挃(zhì)²¹,积之栗栗²²。其崇²³如墉(yōng)²⁴,其比²⁵如栉(zhì)²⁶。以开百室²⁷,百室盈止,妇子²⁸宁止。杀时犉(chún)²⁹牡,有捄(qiú)³⁰其角。以似³¹以续,续古之人³²
译文: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注释:¹畟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²耜: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³俶:开始。⁴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⁵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⁶实:百谷的种子。⁷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⁸斯:乃。⁹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¹⁰女:同“汝”,指耕地者。¹¹筐:方筐。¹²筥:圆筐。¹³饟:此指所送的饭食。¹⁴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¹⁵镈: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¹⁶赵:锋利好使。¹⁷薅:去掉田中杂草。¹⁸荼蓼:荼和蓼,两种野草名。¹⁹朽:腐烂。²⁰止:语助词。²¹挃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²²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²³崇:高。²⁴墉:高高的城墙。²⁵比:排列,此言其广度。²⁶栉:梳子。²⁷百室:指众多的粮仓。²⁸妇子:妇女孩子。²⁹犉:黄毛黑唇的牛。³⁰捄:形容牛角很长。³¹似:通“嗣”,继续。³²古之人:指祖先。

  从《周颂·良耜》诗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头及“鎛(锄草农具)”是用金属制作的,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

  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诗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当春日到来的时候,男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接着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在他们劳动到饥饿之时,家中的妇女、孩子挑着方筐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香气腾腾的黄米饭。炎夏耘苗之时,烈日当空,农奴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除草的锄头刺入土中,把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荼、蓼腐烂变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心不慌,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另外,这首诗用韵或不用韵,依据内容的需要而作灵活处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开头两句都用韵,“耜”“亩”叶之部韵。接着“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却是无韵句。“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写妇女、孩子到田间送饭,句句用韵,“女”“筥”“黍”叶鱼部韵,节奏明快。“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五句写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韵,“纠”“赵”“蓼”、朽”“茂”是幽宵合韵,节奏也明快。“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七句描写秋天农业大丰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韵外,其余句句用韵,“桎”“栗”“栉”“室”叶质部韵,“盈”“宁”叶耕部韵,同样节奏明快。最后四句,除中间两句“角”“续”叶屋部韵外,其余两句均无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0-692

liáng

míng xiānqín 

liáng chùzàinán juébǎi shíhánhuó huòláizhān zàikuāng xiǎngshǔ jiū diào hāoliǎo liǎoxiǔzhǐ shǔmàozhǐ huòzhīzhìzhì zhī chóngyōng zhì kāibǎishì bǎishìyíngzhǐ níngzhǐ shāshíchún yǒuqiújiǎo  zhīrén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¹有住桂阳²,亦如巢林鸟³
译文:何九又客住郴州郡城,就好像筑巢于林的候鸟。
注释:何九:名字里贯不详,时亦客郴州。¹客:指何九。²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县。³巢林鸟:喻何九之暂时牺止郴州。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léi)(shāng)¹²终宴,功业会未了³
译文:收拾酒器宴席就将终结,仕宦之途却并没有完了。
注释:¹罍觞:酒器。²且:将。³功业会未了:谓任宦之途还没有结束。故下文有“门前泊舟楫”之语。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山月空霁(jì)¹时,江明高楼晓。
译文:山前明月空中天光正映,江河朗明高楼高阁破晓。
注释:¹霁:雨雪过后天气放晴。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门前泊舟楫,行次¹入松筱。
译文:门前停靠大大小小的船只,行营往所深入松竹池瑶。
注释:¹行次:行处。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此意¹投赠君,沧波风袅(niǎo)²
译文:惜别之意寄来赠送于你,江中波纹随风潦潦绕绕。
注释:¹此意:指惜别之意。²袅袅:秋风吹拂。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句中的比喻非常巧妙,一则将自己喻为鸟,自是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愤慨和失落;一则将郴州喻为巢,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同时,用一个“客”自称,又是双关手法,既指自己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之身份,含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两“客”皆蒙何九厚遇,其谊自不待言,其恩自不须言,所以诗人以“鸟”“林”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切。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作者没有详写宴会实况,而是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这两句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诗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这也是盛唐诗人们的共性,纵览盛唐诗界,从张九龄、陈子昂到高适、岑参,从王维、孟浩然到李白、杜甫,都是胸怀建功立业的抱负。王昌龄此时此地,虽然被贬,却依然保持着这种建立功业的盛唐气象。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前两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宁静的郴山夜空,下有青翠的群山和碧绿江水,上有空阔的青天和明朗的月光,江边高楼便也有了生机,且如晨光一般明朗了。这是诗人与友人宴后伫立楼头所见郴城之美景。后两句接着写主客下楼行舟夜行,眼见得椰城景色美不胜收。顺流而下,不知了多久,也不知行了多远,如渔人入桃花源一般进入一片诗意的松竹之地。读者无从知晓主客在舟中的言谈,但从此景来看,两人一定是情深意切,谈得推推心置腹。诗人不愧为“诗家天子”,他并没有将宴后乘舟夜游写尽,只是写出出行前与行止时情景,一路的风景及言谈藏于诗外了,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这是全诗的主旨,“此意”自是两人在舟中所谈之意,虽未明言,但诗人在“功业曾未了”中已经暗示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此处的“意”即是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以此赠与友人何九,既是勉人又是自勉。这与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滕子京相似。由此可见,古代文人骚客的胸襟抱负很大,他们并不以个人得失为意,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沧波风袅袅”既是指主客在江边交谈时所见到的水波和所感受到的夜风,又是暗示现实的清冷。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环境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从而将内心的热情与现实的冷酷融为一体了。读者由此诗可以看到诗人王昌龄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也是古代众多迁客骚人的共性,他们总是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全诗写景真切如画,抒情真挚如酒,传意真实如在眼前。

参考资料:
1、 何忠朝主编.林邑雅韵:华文出版社,2010.12:21-2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