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远相送,却成惆怅多。独归回首处,争那暮山何。
惜别远相送,却成惆怅多。独归回首处,争那暮山何。

sòngwánglángzhōng--qián

biéyuǎnxiāngsòngquèchéngchóuchàngduōguīhuíshǒuchùzhēngshān

钱珝

钱珝

钱珝( xǔ许),字瑞文,吴兴人,吏部尚书徽之子, 钱徽之孙, 善文词。 ▶ 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晓光催角¹。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yǐ)(lǐ)²烟村,马嘶³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译文:晨曦微露,催响了凄凉的号角声。仔细聆听,林中栖息的鸟儿尚在安睡,未被惊醒,但邻舍的雄鸡已经先自啼鸣,喔喔报晓。连绵相接的村落烟雾朦胧,征马在晨雾中嘶鸣,旅人们早已匆匆上路,此时,尚有一轮残月将余辉洒落在稀疏的树林里。我感伤的泪痕处已结上了一层微微的白霜;体内残存的酒力渐渐变得薄人,难以抵挡清晨刺骨的寒气。可叹我这倦游的客子,再也不愿重新沾染京师的风尘,当年在京城的情景至今让我如惊弓之鸟,心存余悸。
注释:喜迁莺:词调名,始见于由唐入蜀的韦庄词,为双片小令,四十七字。¹角:号角声。²迤逦:形容曲折连绵貌。³嘶:马的嘶叫声。⁴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⁵叹倦客:长期在外疲倦厌烦的客子。⁶悄不禁:犹浑不禁,全未料到。 悄,宋人口语,犹浑、直,简直的意思。⁷风尘京洛:后人多借此比喻世俗的污垢。京洛: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者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追念人¹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²托。翠幌(huǎng)³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者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译文:追想与妻子分别以来,心头总是思念重重,千头万绪,却又难以寻觅到一只离群的孤鸿将音讯为我传送。家中的娇妻独自坐在翠绿色的深深的帘纬中,曲折的画屏里飘逸着暖融融的麝香,她又怎会想到在这岁暮时节,我正在异地他乡飘泊。怨月儿圆明,恨花儿开放,因为这只能使我徒增烦恼,我不是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楚,我只是想让这种烦恼情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能稍稍减少一点,谁知近来这段日子却让我更感到惶恐不安。
注释:¹人:指妻子。²孤鸿:失群的孤雁。喻捎信人。³翠幌:绿色帘幕。幌,布幔,此处泛指帷幔。⁴娇:情爱。⁵曲屏:由若干扇组成、可随意折放的屏风。⁶者情味:这种情味。者,犹“这”。⁷一成:宋时口语,犹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怀人,而景中有人,人前有景,情景历历,互相交融,重点突出了倦客怀人、思念妻子的主题。

  上片描写“晓行”所见所闻所感的情景。头三句说,角声催促清晓,曙光开始到来;因为天未大亮,听那睡鸟还没有被惊醒,邻村邻户的雄鸡先已觉醒起来,啼鸣声声,报告天明的消息。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所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一个“晓”字。“迤逦”以下三句写的是词人已经上路,看到连续不断的村庄袅袅地飘着晨雾;马在嘶鸣,行人已经起来;透过丛丛树林,还可以看到一弯残月挂在天边。这是晓行的见闻,还是描写晨景,进一步点明时间,晨烟未散,马嘶人起,残月在天,可见是在阴历下旬的清晨。“泪痕”二句说,晨起在客店流过眼泪,擦干了又流淌,上路后被寒霜微微凝结;出门前为御寒而喝了一些酒,但是酒所给人的热力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泪痕”与“霜”“寒”等用字,使人感觉到天气是寒冷的,词人的心情是悲伤的。“叹倦客”,这是词人的感叹,他此时人到中年,四五十岁了,长期离乡背井,在外作客奔波,已经感到疲倦。他的《洞仙歌》词,写他天涯作客,路远音稀,“叹客里经春又三年”,如果注意到这里的一个“又”字,就可判断他的羁旅生活,至少经历了六年以上。“重染风尘京洛”,说再次去京都,染上污浊的风尘。以上三句,写词人离家别妻,岁寒飘泊,实非出于心愿,故前文有“泪痕”之句。此三句结束上片写晓行之景,过渡到下片抒情,诉说词人对妻子的怀念。

  下片以“追念”起头,承上启下,追溯思念之情。首先想到的是,词人同妻子分别后,有千般眷恋,万般相思,种种恩爱缠绵之情,却难找到一只鸿雁传书,来通报音讯。他写的《洞仙歌》还有“负伊多少”这样的话,表示对妻子的歉意。接着想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并用“争念”作纽带,同“岁寒飘泊”的羁旅生活作了对比。然后,词人又写因同爱妻分别,不得团聚而怨月恨花,且此种烦恼,“不是不曾经著”,可见他为生活而离家别妻,已经是屡次三番的了。最后,他写夫妻别离的“情味”,无论是孤苦思念,抑或是想望心切,原希望渐渐消减、淡化下来,却不料新近的心情更加不好了。这“新来还恶”的结句,把离家别妻的苦恼延伸发展,把国事(时局)、家事(离别)、个人的事(前程)以及所有不顺心、不惬意的事情都包容在一起了。整个下片从怀人而带出的思潮起伏,的确是作者“心事万重”的具体刻画。写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层次分明,感情真挚。

  此词上片写晓行景色,下片写怀人,乍看起来似乎连系不紧。但细读全篇,就可知道下片的怀人是由上片晓行引起的,没有晓行的感触,就不致产生下片怀人的思绪。所以上片是因,下片是果,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首写景抒情兼胜的作品,陈振孙说刘一止的这首词“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可见当时人对这首词的赞赏。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98-1099
2、 蔡义江.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9-160

qiānyīng ·xiǎoxíng

liúzhǐ sòngdài 

xiǎoguāngcuījiǎo tīng宿niǎowèijīng línxiānjué yāncūn rén cányuèshàngchuān穿lín lèihéndàishuāngwēiníng jiǔchōnghányóuruò tànjuàn qiǎojīnchóngrǎn fēngchénjīngluò 
zhuīniànrénbiéhòu xīnshìwànchóng nánhóng鸿tuō cuìhuǎngjiāoshēn píngxiāngnuǎn zhēngniànsuìhuápiāo yuànyuèhènhuāfánnǎo shìcéngjīngzhuó zhèqíngwèi wàngchéngxiāojiǎn xīnláiháiè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季姬¹寂,集鸡,鸡即棘(jí)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jī)(jì)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jī)²,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jī)击鸡,鸡既殛(jí),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译文: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唧唧叫,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桌子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注释:¹季姬:伯仲叔季,季为行四。²齑:细;碎。

zhàoyuánrèn jìnxiàndài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帘外雨潺(chán)¹,春意阑(lán)²。罗衾(qīn)³不耐五更(gēng)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shǎng)贪欢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注释:¹潺潺:形容雨声。²阑珊:衰残。一作“将阑”。³罗衾:绸被子。⁴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⁵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⁶一晌:一会儿,片刻。一作“饷”。⁷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独自莫凭栏¹,无限江山²。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¹凭栏:靠着栏杆。²江山:指南唐河山。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7-148

làngtáoshālìng ·liánwàichánchán

 dài 

liánwàichánchán chūnlánshān luóqīnnàigēnghán mèngzhīshēnshì shǎngtānhuān 
pínglán xiànjiāngshān biéshíróngjiānshínán liúshuǐluòhuāchūn tiānshàngrénjiān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吾祖吹橐(tuó)(yuè)¹,天人信森罗。
译文:我家祖宗认为天地就像牛皮风箱,仙人一定有很多,森森罗列。
注释:¹橐籥:亦作“橐爚”。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译文:清净即宇宙最原始状态,是为归根,静生动,则动植物从元和化生出来。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炎炎四真人,摛(chī)¹若涛波。
译文:名声卓著的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四个真人,执笔为文,铺陈翰藻若波涛汹涌。
注释:¹摛辩:铺陈辩论。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交流无时寂,杨墨¹日成科。
译文:天地交流无时休寂,杨朱与墨翟的学说也和为法律承认的科目。
注释:¹杨墨:战国时杨朱与墨翟的并称。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译文:反复吟颂孔夫子的学说,口才若悬河海口。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cuō)(tuó)¹
译文:能铸莫邪剑的金属性质活跃,长期为客不被赏识,心情必然蹉跎。
注释:¹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译文:道,是不可以捆绑出售的,那是满溢山河的金银铜铁玉五宝。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译文:我劝你还是回归嵩山,手把酒杯看着自家的枝条早开花,管他官家的草长不长!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译文:如果嵩山的贝多树开的三季花儿未落,我哪天乘兴去看。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晓夕¹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²不闲身³
译文: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注释:¹晓夕:早晚。²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³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若教解¹爱繁(fán)华事²,冻杀³黄金屋里人
译文: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注释:¹解:了解,懂得。²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³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⁴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人们谈起写蚕妇的诗,自然会提到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晚唐诗人来鹄的《蚕妇》与张俞的《蚕妇》题目相同,内容相似,而写法与格调迥异。来鹄的《蚕妇》不像张俞的《蚕妇》那样,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而是先从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谈起。

  “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此两句陡转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0-151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00-401

cán--lái

xiǎocǎisāngduōxīnhǎohuāshíjiéxiánshēn

ruòjiàojiěàifánhuáshìdòngshāhuángjī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