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屯宁易犯。
俗险信难羣。
坎坛元淑赋。
顿挫敬通文。
遽沦班姬宠。
夙窆贾生坟。
短俗同如此。
长叹何足云。
时屯宁易犯。
俗险信难羣。
坎坛元淑赋。
顿挫敬通文。
遽沦班姬宠。
夙窆贾生坟。
短俗同如此。
长叹何足云。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屏风¹周昉(fǎng)²画纤腰,岁久丹青³色半销。
译文:屏风上周昉画的美人丰满而细腰,时间长久画上的颜色大半已褪消。
注释:¹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²周昉:字景玄,唐代画家,长安人。工仕女,兼工肖像。³丹青:指画像;图画。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斜倚玉窗¹(luán)²女,拂尘犹自³妒娇娆(ráo)
译文:斜倚玉窗梳着鸾凤形发髻的少女,拂去画上灰尘还在嫉妒美人娇娆。
注释:¹玉窗:窗的美称。²鸾发:鸾髻。³犹自:还是,尚自。⁴娇娆:柔美妩媚,代指画上的美女。

  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屏风周昉画纤腰”,“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腴,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倘把“纤腰”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说到“画纤腰”,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岁久丹青色半销”,—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观了。这似乎是令人遗憾的一笔,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她,却完全忘记她自个儿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能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为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讶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又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曾给人无比新鲜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旧影,比直接显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就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83-1084页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玉溆(xù)¹花争发,金塘²水乱流。
译文: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注释:¹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溆:指水塘边。²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相逢畏²相失,并著木兰舟²
译文: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注释:¹畏:怕。²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这两句写了恋人的心理活动。恋人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十分珍惜这次相逢,唯恐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谁也舍不得离开谁。“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该诗所写的爱情十分纯真,也十分含蓄,一句“并着木兰舟”,十分耐人寻味。诗人不直接写人,而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将人物的活动融入美景之中,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荣新编著,咏荷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11,第28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588-589页
3、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183页

cǎilián--cuīguó

huāzhēngjīntángshuǐluànliú

xiāngféngwèixiāngshībìngzhelánzhōu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雪洗¹(lǔ)尘静,风约楚云留²。何人为写悲壮³,吹角古城楼。湖人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xī),骇(hài)浪与天浮。
译文: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大江已很平静,寒风阻住了楚天的白云,自己却在后方羁留。什么人来替这次胜利战绩谱写凯歌的悲壮,吹响进军的号角在古老的城楼?放眼河山自己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更加令人高兴的是采石矶之处,掀起的惊涛骇浪连天涌浮。
注释:庞佑父:一作佑甫,名谦孺(1117—1167)生平事迹不详,他与张孝祥、韩元吉等皆有交游酬唱。¹雪洗:洗刷。这里用“雪”字,疑与冬天用兵有关。²风约楚云留:说自己为风云所阻,羁留后方,这时作者知抚州(今江西市名,旧属楚国),未能参加前方工作,故云楚云。³悲壮:指悲壮的胜利战绩。⁴吹角:奏军乐,这里象征胜利的凯歌。⁵风景:用《世说新语》载周“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语意,指宋南渡。⁶燃犀处:晋温峤平乱还镇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怪物指金兵。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náng)¹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jī)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miǎo)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²,击楫(jí)誓中流。
译文:回忆历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小谢,年轻力壮谱写春秋。小乔刚刚出嫁,紫罗香囊犹未焚解,不朽的功业已经建立,的确从容优游,赤壁的巉岩上落日映照,肥水处的桥边一派衰草,悠远缥缈地唤起人们的烦愁。我一定要乘长风破万里浪而去,效祖逖击楫发誓在渡江的中流。
注释:¹香囊:《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兰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地,遂止。”²乘风去:《南史·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胸怀大志,曾对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于采石矶,这是一次关系到南宋朝廷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朝野振奋,国人欢呼,张孝祥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本词。

  上片叙事。起首“雪洗虏尘静”充满胜利的痛快与喜悦,为全篇的情绪定调。采石之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洗雪“靖康之耻”,释解宋人痛失家国之恨,所以词人笔调轻快而充满了豪情,同时他为自己因受风云之阻未能奔赴前线而十分遣憾。“何人”二句,写他兴高采烈地命人吹奏军乐,欢庆胜利,然后用一系列的典故抒写怀抱。“湖人”三句,说明自己平生具有豪情壮志,对中原沦丧感到痛心,渴望恢复中原,目睹山河之异,亟欲一展平生抱负。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想到曾在采石矶战胜金军,就如当年温峤燃烛照妖一样使金兵现出原形,心中就十分高兴。

  下片抒情。开头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虞和他们一样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而现在物换斗移,时过境迁,他们的功业,已成历史陈迹,空余古战场供人凭吊。

  当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复,词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战场,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回应上片“风约楚云留”,以激昂奋发的情绪振起全篇,使全词结束在慷慨悲壮的激情之中。

  全词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融入词中,自然贴切,舒卷自如。词人壮怀激烈,忧国情深,是一首洋溢着胜利喜悦抒发爱国激情的壮词。

shuǐdiàotóu ·wéncǎishízhànshè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xuěchénjìng fēngyuēchǔyúnliú rénwèixiěbēizhuàng chuījiǎochénglóu hǎipíngshēngháo guānsàijīnfēngjǐng jiǎnzhúkàngōu shèngránchù hàilàngtiān 
dāngnián zhōuxiè chūnqiū xiǎoqiáochūjià xiāngnángwèijiě xūnyōuyóu chìtóuluòzhào féishuǐqiáobiānshuāicǎo miǎomiǎohuànrénchóu chéngfēng shìzhōngliú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临行挽衫袖,更尝¹折残菊。
注释:¹尝:曾。
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酒阑(lán)不忍去,共接一寸烛¹
注释:¹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酒宴将尽但任然不愿离去,蜡烛已短,一同续上一寸。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¹
注释:¹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挽留您的心意没穷尽,归去赴任,不免太仓促。驾,车。
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岱宗¹已在眼,一往继前躅(zhú)²
注释:¹岱宗:泰山。²前躅:先前的游踪。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佳人¹亦何念,凄断阳关曲²
注释:¹佳人:当指顿起妻。²凄断阳关曲:像《阳关曲》写的那样凄冷地告别。“阳关曲”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意。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¹
注释:¹扶桑浴:太阳出浴于扶桑。此指在泰山极顶看日出。
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回头望彭城¹,大海浮一粟。
注释:¹彭城:今徐州市。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huī)(cù)¹
注释:¹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你的老朋友我在彭城,就如一粒飘荡的尘土那样渺小。其,指彭城。豗蹴,豗,撞击;蹴,踢踏。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惟有黄楼诗¹,千古配淇澳²
注释:¹黄楼诗:顿起有诗记黄楼本末(原诗注)。黄楼,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²淇澳:借代《诗经》。《诗经·卫风》有《淇奥》一诗。澳通奥。
此诗作者43岁时作于徐州。叹息人生难逢易离,抒发与老朋友不忍分离之情。在赞颂顿起具有可与《诗经》相媲美的诗才并平步青云之际,诗末回首彭城,感慨自己宦海生涯建功立业的不易。

sòngdùn--shì

xiāngféngnánwèicháng

línxíngwǎnshānxiùgèngchángzhécán

jiǔlánrěngòngjiēcùnzhú

liújūnzhōngqióngguījiàmiǎn

dàizōngzàiyǎnwǎngqiánzhú

jiārénniànduànyángguān

tiānménshíkànsāng

huítóuwàngpéngchénghǎi

rénzàixiàchénxiānghuī

wéiyǒuhuánglóushīqiānpèiào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结束晨妆¹破小寒²,跨鞍(ān)聊得散疲顽³
译文: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冒着微寒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
注释: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¹结束晨妆: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²破小寒:冒着微寒。小寒,清秋时节。³散疲顽:松散一下极度的疲劳。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行冲¹薄薄轻轻雾,看散²重重叠叠山。
译文:前行中冲开薄薄轻轻的晨雾,看着重重叠叠的山峰就像从雾中闪出。
注释:¹冲:冲开。²散:闪出。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碧穗(suì)¹²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译文:在稻穗碧绿的原野可以远远的看见从农家飘出的像树一样直的炊烟,青绿色的溪水轻快地流着,遇到桥湾便产生了波纹。
注释:¹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²吹:通“炊”,烧火做饭。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清禽百啭(zhuàn)¹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²间。
译文:百鸟和鸣仿佛奏起了悠扬婉转的迎宾曲,有意无意之间迎着马背上的我欢呼歌唱。

  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行。“破小寒”,点出季节是清秋。“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诗人正是怀着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浑沌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但是诗人所领略到的还不止于此。他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别有一番情趣:马在漫卷的轻雾中“得得”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帏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山,仿佛是从帏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随着峰回路转,诗人的眼前又出现另外一番美景——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这两句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相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一静一动;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使整个画面玲珑剔透,有声有色。写“炊烟”突出“当树”,写“溪水”突出“趁桥”,展现出山村特有的风貌:山林茂密,村户人家的房屋、烟囱,被周围的高大树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烟从树顶上升起;溪涧纵横,全靠一座座小桥连接道路,所以溪水始终傍着小桥流逝。此联传出了这幅山村黎明图的神韵。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字,又把那绕山穿桥的小溪身影勾划出来;一个“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写活了。

  这首诗摄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间百鸟的晨歌。鸟儿是山栋的主人,它们迎着马背上的诗人欢呼歌唱,百啭千声。“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在这美妙动听的“迎宾曲”声中,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偬惚难以分清了。

  前人论诗云:“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诗。”这首纪游诗便是“情与景会”的佳作。诗人不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准确地描摹出来,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选用“冲”、“放”、“当”、“趁”等点睛的字眼,使诸多景物情态毕露;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也就从景物的情态中透露出来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17-1018

zǎozhúxià

fànchéng sòngdài 

jiéshùchénzhuāngxiǎohán kuàānliáosànwán 
xíngchōngqīngqīng kànfàngchóngchóngdiédiéshān 
suìchuīyāndāngshùzhí 绿wénshuǐchènqiáowān 
qīngqínbǎizhuànyíng zhèngzàiyǒuqíng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