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¹银壶且莫催,铁关²金锁彻³明开。
译文: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注释:¹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²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³彻:通,直到。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人空巷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0页

shàngyuánliùshǒu ·

cuī tángdài 

lòuyínqiěcuī tiěguānjīnsuǒchěmíngkāi 
shuíjiājiànyuènéngxiánzuò chùwéndēngkànlá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注释

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

彻:通,直到。

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人空巷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0页
崔液

崔液

崔液(?-714年),字润甫,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尤其擅长五言诗。官至殿中侍御史。因崔湜获罪应当流放,逃亡到郢州,作《幽征赋》抒发情怀,用词十分典雅华丽。遇到大赦返回,去世。友人裴耀卿编纂其遗文为文集十卷。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
己酉¹岁,客吴兴²,收灯³夜阖(hé)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
译文:淳熙十六年,客居吴兴,收灯夜百无聊赖,记录与友人俞商卿漫步吴兴街头所见。
注释:¹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²吴兴:旧郡名,宋代为湖州,即今浙江湖州。³收灯:指正月十六日夜,灯节结束的那一天,这是南宋放灯的风俗。⁴俞商卿:白石之友,名灏,字商卿,世居杭州,晚年于西湖九里松筑室,作《青松居士集》。
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市桥携手步迟迟。
春点疏梅雨后枝,翦(jiǎn)灯心事¹(qiào)²时。市桥携手步迟迟。
译文:江南的早春,霏霏细雨浸润梅枝。雨后枝叶像被春色点染,愈见青翠。剪灯之后,元宵的欢乐就告结束,个个都心存惦念,冒着料峭春寒,最后一次涌上街市观赏花灯。与朋友携手漫步,也徜徉于灯市街桥。
注释:¹翦灯心事:收灯。²峭寒:料峭寒气。
蜜炬来时人更好,玉笙吹彻夜何其。东风落靥不成归。
蜜炬来时¹人更好,玉笙吹彻²夜何其³。东风落靥(yè)不成归。
译文:花灯点燃起来,舞灯的队伍表演起来,人们的情绪更加高涨,观灯的人也更加多起来。玉笙凤箫欢快的曲调一直奏响到更深夜阑。狂欢的人们在拂面春风中彻夜歌舞,留连不归。
注释:¹蜜炬来时:指秉烛而游。蜜炬:蜡烛。²吹彻:言笙声不已。³夜何其:夜已何时。⁴东风落靥:此处比喻东风将梅花瓣吹落的样子。靥,面颊上的微涡。

  上片首二句写未出观灯前的寂寞心情。“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两句,真所谓“清空而义骚雅”。于情意讲,惜梅心事,乃叹息于春来匆匆,不过一般伤春意绪而已。但所谓“翦灯心事”,引出李商隐《夜雨寄北》情景,言外自有许多令人想象处:此处是否也有类似李商隐那样的意思,比如:“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春点雨梅时?”何况,首句“春点”所塑造的“春点疏梅雨后枝”的意象,非常诗意化,清寒寂寥中带来几分雅润清丽,很耐品味。

  第三句写出行。“市桥携手步迟迟”,“迟迟”两字写出层层心意,白石此行因收灯后百无聊赖引起,友人俞商卿呼之乃出,俞商卿不呼他人而单唤白石,显然两人情谊非同寻常,在举城喧闹过后携手漫步,正是友人彼此交心的最佳时刻,步履缓慢,交谈喁喁,生怕急促的脚步破坏了这份心灵间的宁静。

  下片首二句写元宵灯市的热闹场面:蜜炬,是所见;笙歌,是所闻。结句写看灯的人乐而忘返,到夜深不肯归去。玉筝呜呜,江梅点点,行行走走,好不惬然 。可惜一阵东风吹来,梅花吹落,望之不禁失神:“东风落靥”一句,以美人笑靥比娇嫩梅花,韵致清绝,思之如圃,美不胜收。

  从整体看, 这首小词是写元宵节收灯之夜作者与友人在吴兴街头散步所见。雨后疏梅着花,春寒料峭,街头灯烛照耀,笙乐不停,直到夜深人们还迟迟不归。

  全词用正面白描,勾画出灯节的热闹气象。

参考资料:
1、 韩经太.王维若评注,姜夔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第66页
2、 刘乃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姜夔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73页

huànshā··chūndiǎnshūméihòuzhī--jiāngkuí

yǒusuìxìngshōudēngliáoshāngqīngzhīgòngchūyīnsuǒjiàn

chūndiǎnshūméihòuzhījiǎndēngxīnshìqiàohánshíshìqiáoxiéshǒuchíchí

láishíréngènghǎoshēngchuīchèdōngfēngluòchéngguī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rǔ)¹晨鸡登坛唤。
译文:东方渐渐亮了,天已快明,这时夜空中还有星星闪耀,汝南的晨鸡已经开始啼叫了。
注释:¹汝南:后汉郡名,在洛阳东面。
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
曲终漏(lòu)¹尽严具陈²,月没星稀天下旦。
译文:一曲终了后,夜尽天亮,戒严的设施都陈列好了。月亮隐没,星星稀落,天大明了。
注释:¹漏:铜壶滴漏,古代的计时器。“漏尽”,指夜尽天亮。²严具陈:戒严的设施都陈列好了。
千门万户递鱼钥,宫中城上飞乌鹊。
千门万户递鱼钥(yuè)¹,宫中城上飞乌鹊。
译文:耳畔传来用钥匙开宫门的声音,其声音之大就像千家万户都在开门。这时宫中城墙之上有乌鹊翩翩飞来。
注释:¹鱼钥:古代的钥匙,铸成鱼形。
“鸡鸣”,据说是一种楚歌,起源于汉代。《乐府广题》曰:“汉有鸡鸣卫士,主鸡唱。宫外旧仪,宫中与台并不得畜鸡。昼漏尽,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甲夜毕传乙,乙夜毕传丙,丙夜毕传丁,丁夜毕传戊,戊夜,是为五更。未明三刻鸡鸣,卫士起唱。”《汉书》曰:“高祖围项羽垓下,羽是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应劭曰:“楚歌者,鸡鸣歌也。”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¹。画帘²垂,金凤舞³,寂寞绣屏香一炷(zhù)
译文:春天时,槐树绿荫深处,黄莺声声乱啼,好似与人对语。时已中午,庭院静寂,不见人迹。春风吹过,但见那绣有金凤的窗帘随风舞动,轻轻飘举;寂静的绣屏之前,还伫立一炷线香,烟雾缕缕发着浓郁的香味。
注释:¹春昼午:春季白天正午的时候。²画帘:有画饰的窗帘。³金凤舞: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⁴绣屏:绣花的屏风。⁵香一炷:指一支点燃着的香。炷:量词。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碧天云¹,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²。夜夜绿窗³风雨,断肠君信否?
译文:这里有位女子正抬头遥望天际。那洁白的云团随风飘拂,无有定位,仿佛是她思念的情人,日夜牵连着自己的梦魂,来而复去。更何况,在那风风雨雨之夜,一人独处绿窗之下,含泪暗自叹息:只为思君愁肠百转,夜不能寐,你可知我对你的真意!
注释:¹碧天云:这里用以比喻所怀念的人。²空有句:人未归来,只在梦境中见看来去,所以用“空有”二字。“来去”,意偏重在“来”字。³绿窗:华丽的窗户。唐冯贽《南部烟花记》:“隋文帝为蔡容华作潇湘绿绮窗、上饰黄金芙蓉花,琉璃网户,文杏为梁,雕刻飞走,动值千金。”⁴信:相信,这里有君能否理解和体贴我的意思。

  这首词写女子怀人,属于花间词常见的内容。

  上片全是写景。“绿槐”二句是室外之景,境界宁静;“画帘”三句是室内之景,境界幽绝。这些看似客观描写,而却是女主人公的感受,于宁静、幽绝之中可见女子的狐独。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的漂流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叶嘉莹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评道:“恳挚深厚,真乃直入人心,无所抗拒,且不仅直入人心,更且盘旋郁结,久久而不能去。”

  花间派词人很注意意象的选取。“绿槐阴里黄莺语”,黄莺儿在绿槐阴里啼啭,这是很美的句子。“槐”通“怀”,通常与怀人有关。例如杜荀鹤“客路客路何悠悠,蝉声向背槐花愁”。更何况,槐花香气四溢,其细碎又能引人细微之思。黄莺儿在思妇诗词中也多次出现,例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是黄莺儿形象美丽,叫声清脆娇嫩,最能体现春之特征,也与女子形象相暗示呼应。

  黄莺语是写声音,“深院无人春昼午”则是写静谧。但静并非无人,画帘低垂,帘上的金凤凰在随风舞蹈,绣屏寂寞,一炷幽香默默燃烧。闺中的寂寞与思念无处不在,而这寂寞又染着些香艳,越发惹人怜惜。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三句是女主人公在倾诉衷肠:所思念的游子就像那碧天中的云彩一样行踪不定,只能在梦里往来相见。“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君信否”,就是“君知否”。结尾两句意为:夜夜在绿窗下听那些风风雨雨,肝肠寸断,君可曾知晓?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72-173页

yìngtiāncháng ·绿huáiyīnhuángyīng

wéizhuāng tángdài 

绿huáiyīnhuángyīng shēnyuànrénchūnzhòu huàliánchuí jīnfèng xiùpíngxiāngzhù 
tiānyún dìngchù kòngyǒumènghúnlái 绿chuāngfēng duànchángjūnxìnfǒu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流落¹征南将²,曾驱(qū)十万师。
译文: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注释:¹流落:漂泊失所。²征南将:指李中丞。师:军队。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罢归无旧业¹,老去恋明时²
译文: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注释:¹旧业:在家乡的产业。²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独立三边¹静,轻生²一剑知。
译文:少壮时独立功勋归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注释: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²轻生:不畏死亡。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茫茫江汉¹上,日暮(mù)²欲何之³
译文: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注释:¹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²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³何之:何往,何处去。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4-225

sòngzhōngchéngzhīxiāngzhōu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liúluòzhēngnánjiàng céngshíwànshī 
guījiù lǎoliànmíngshí 
sānbiānjìng qīngshēngjiànzhī 
mángmángjiānghànshàng zhī 
折杨柳。百鸟园林啼。道欢不离口。
折杨柳¹。百鸟²园林³啼。道欢不离口。
译文:攀折杨柳想要送给心上人。鸟儿们在园中树林啼鸣,口中仿佛在念着所思人的名字。
注释:¹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²百鸟:多种鸟禽。³园林:园中树林。⁴道:说;讲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