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¹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译文:春日山中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注释:¹春山:一作“春来”。
(jū)¹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译文: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注释:¹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译文: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南望鸣钟¹处,楼台深翠微²
译文: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注释:¹鸣钟:一作“钟鸣”。²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水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69-670 .

chūnshānyuè

liángshǐ tángdài 

chūnshānduōshèngshì shǎngwánwàngguī 
shuǐyuèzàishǒu nònghuāxiāngmǎn 
xìngláiyuǎnjìn fāngfēi 
nánwàngmíngzhōngchù lóutáishēncuìwē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日山中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注释

春山:一作“春来”。

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鸣钟:一作“钟鸣”。

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赏析

  此满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满人描绘种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少篇两句交代种全篇满情产的的由头,写出种“多胜事”物“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物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满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物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的,历来脍炙人口。

  满的少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种,竟然忘种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少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物“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物全满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少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满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物从这里荡少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满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的。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物神来之笔。

  满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种。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少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物满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满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满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种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物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种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物全满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满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69-670 .
于良史

于良史

于良史 ,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改写)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¹秦王,书²十上,而不为用,资用说乏³,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zhuī)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他)游说秦王采取他的主张,给秦王的信有十封以上但是都没有被采纳,苏秦资金缺乏,穷困潦倒地回家了。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织布,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苏秦于是叹气道:“这些都是我苏秦的错啊!”然后就发愤读书,他说:“哪有游说诸侯国君而不能成功的人呢?”读书到快要打瞌睡的时候,苏秦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最后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一同抵抗秦国,苏秦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注释:¹说:游说,劝说。²书:书信,奏折。³说乏:缺乏。⁴纴:织机。⁵炊:做饭。⁶乃:就。⁷股:大腿。⁸期年:满一年。⁹卒:最后,终于。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译文:不受朝廷重视很长时间了,我被弃置的情形与你相同。
注释:綦毋(qí wú):复姓,指王维的好友綦母潜。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¹
译文:天命如此因而从不埋怨,人生于世上应该有清高的风尚。
注释:¹素风: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念君命衣去,四海将安穷¹
译文:想到你辞官拂衣而去后,必定是四海为家,安于贫穷。
注释:¹安穷:安于穷困。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译文:秋日的天空万里澄净,日暮时分的江水开阔空明。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清夜何悠悠,扣舷(xián)¹明月中。
译文:清朗的夜晚悠然自在,明月当空,扣舷而歌。
注释:¹扣舷: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和光¹鱼鸟际,澹(dàn)²(jiān)(jiā)³丛。
译文:在鱼鸟芦苇之间隐于尘世,恬静安然。
注释:¹和光:和光同尘,指混合各种光彩、与尘俗相同,形容才华内蕴,不露锋芒。²澹尔:恬静安然的样子。³蒹葭:荻与芦苇。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译文:不必在这俗世中奔走了,我已双鬓斑白,如同随风飘逝的飞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顽疏¹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译文:我愚钝而懒散,不懂官场中的种种手段,居住在偏远之地,也无法上达天听。
注释:¹顽疏:愚钝而懒散者。这里用作自谦之辞。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译文:微细如我纵使可以取之优长,谁又做得到绝对公正呢。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译文:我还是从此归隐,做一个安分躬耕的老农吧。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綦毋潜弃官归隐做法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仕途上的不得意之情。全诗以“净、澄、清、明、淡”等语言上的冷色调合成了一种“单纯的静穆”,突出了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诗中的景物呈现出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特点,犹如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开篇四句从感慨时遇写起,自己与友人一样都不被朝廷重用,瞬间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但是诗人并未因怀才不遇而抱怨,而是乐天知命,“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两句实属巧妙,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诗人虽然劝慰友人,自言要有坦荡的胸怀,但终不免流露不受重用之下的无奈之情,因此这几句的感情很复杂。

  “念君拂衣去”以下八句,描绘了作者想象中的友人隐居之乐:秋色如水,天空明净,落日熔金,澄江开阔,在这江天一色的自然里,人的心绪也随之飘到了天之涯、江之头了;而到悠悠清夜明月当空之时,乘坐一叶扁舟,扣舷而歌,荡漾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闲适。这几句诗富于清淡之味,隽永之趣如花落香浮,月印水底,清空闲远,神韵超然,一切都已溶入那与大自然的如梦境般的晤谈之中了。

  “无庸客昭世”至结尾八句,写出了作者所感所愿:双鬓已经斑白,心灵也很疲倦,帝王遥不可及,没有人愿意举荐我。不愿意在这种“昭世”中奔走了,不如与友人一同归隐田间,安心做一个耕种的老农。结尾既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又表现了对于友人归隐生涯的赞同与欣赏。看起来诗人似乎是扯远了,其实言远意近,还是围绕送别这一中心的。

参考资料:
1、 王维.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2014(05):69-71

sòngshūguānhuánjiāngdōng

wángwéi tángdài 

míngshíjiǔ zhìjūntóng 
tiānmìngyuàn rénshēngyǒufēng 
niànjūn hǎijiāngānqióng 
qiūtiānwànjìng chéngjiāngkōng 
qīngyōuyōu kòuxiánmíngyuèzhōng 
guāngniǎo dàněrjiānjiācóng 
yōngzhāoshì shuāibìnpéng 
wánshūànrénshì lòuyuǎntiāncōng 
wēizòngcǎi shuíwéizhìgōng 
cóng guīgēngwéilǎonóng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柳湖¹松岛²莲花寺³,晚动归桡(ráo)出道场
译文: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
注释:¹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有是称。²松岛:孤山。³莲花寺:孤山寺。⁴桡:船桨。⁵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卢橘子¹低山雨重(zhòng)²,栟(bīng)(lǘ)³水风凉
译文: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出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注释:¹卢橘子:枇杷的果实。²重:沉重。³栟出叶:棕出的叶子。⁵战倚:交相互动。⁶凉:指水风的清爽。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烟波¹(dàn)²荡摇空碧³,楼殿参(cēn)(cī)夕阳。
译文: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注释:¹烟波:湖上的水气与微波。²澹:安静的样子。³空碧:指水天交相辉映。⁴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⁵倚:靠着,这里有映照的意思。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到岸请君¹回首²望,蓬莱宫³在海中央。
译文: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再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注释:¹君:各位客人。²回首:回头。³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试以现代的电影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试想,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

  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好的画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现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诗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于画境。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似情似景,难解难分。

  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澹荡摇空碧。”“澹荡”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孤山寺中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西wǎnguīhuíwàngshānzèngzhū--bái

liǔsōngdǎoliánhuāwǎndòngguīráochūdàochǎng

zishānzhòngbēnzhànshuǐfēngliáng

yāndàndàngyáokōnglóu殿diàncānchàyáng

dàoànqǐngjūnhuíshǒuwàngpéngláigōngzàihǎizhōngyāng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孤鹤¹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²枯冢(zhǒng)³,茫茫梦境,王侯蝼(lóu)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bìn)霜新
译文:辽东化鹤归来,老人谢世,新人成长,已是物是人非。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无论王公贵戚还是寻常百姓,现在都化为尘土。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也算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间飞逝,现在我已是身体瘦弱,双鬓花白了。
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¹孤鹤:陆游自喻。²累累:相连不绝的样子。³冢:坟墓。⁴茫茫:模糊不清。⁵载酒:携带着美酒。⁶巷陌:城中小街胡同和乡村田间小路。⁷流年:流去的岁月,指光阴。⁸围腰带剩:指身体变瘦,喻人老病。⁹点鬓霜新:指两鬓已有白发。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交亲¹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yú)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²³中闲采莼(chún)。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译文:亲友都已四散飘零,哪里能料到如今只剩我一人返回家乡。幸好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生活不易。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莼。我还有什么好遗恨的呢?现在我与渔翁饮酒同醉,与小溪旁的农民结为邻居。
注释:¹交亲:知交和亲友。²短艇:小船。³湖:此处指镜湖。⁴莼:莼菜,又名水葵,水生宿根草本,叶片椭圆形,深绿色,味鲜美。⁵恨:遗憾。

  词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从四川回到了阔别了九年的故乡绍兴。(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这时候的陆游已经五十三岁了。九年间,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环境的变化会很大,人的变化相对说来不会太大。但是对当时的陆游所处的时代来说,环境的变化相对要小些,而人事的变化会比较的大。作者这首词当是返乡之后所作。

  故土久别重回,使词人产生对故乡的陌生感。上片,作者从久别重回故土发出了一系列的感叹。下片由时事变迁,年老体衰,但词人报国的“壮志”初衷未改,表现了词人不甘“溪友为伴”、老骥伏枥的豪情壮志。

  起句“孤鹤归来(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辽东化鹤归来,老成凋谢,少者成长,使词人深切地感到人生无常。“孤鹤归来”:典故出自晋朝陶潜《搜神后记》,书中载,有个名字叫丁令威的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学成后化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目注家乡物是人非,叹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词人时隔九年重新回归故里,眼见故里的老人谢世,新人成长,“换尽旧人”,恍如隔世。一个“尽”字,表明了作者些许哀伤、些许无奈。这“哀伤”和“无奈”从下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现在都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断绝了。“念”在此处表达了词人的联想。有着词人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有着对的世事不公的愤懑,有着对人生短暂的叹息!“王侯蝼蚁,毕竟成尘”,王侯:大人物;蝼蚁:蝼蛄与蚂蚁,指微小生物,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杜甫《谒文公上方》诗有:“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虚。”词人面对“累累枯冢”告诉人们:在岁月面前,无论王公贵戚,平面百姓一律平等,最终都将化为尘土。这一切感想,作者是经过了宦海的多次沉浮,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载酒”:携带着美酒。巷陌:街坊,这里指烟花巷。词人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脑海中又很自然地浮现出了过去美好生活的一个个回忆:他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青年的时候,他也曾经在春意昂然中寻花问柳,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

  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毕竟是过去了的绮梦,老境来临,沈腰潘鬓消磨,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当时已经五十三岁了的陆游不能不让人叹息。“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流年:流去的岁月,指光阴。围腰带剩:喻人老病,《南史·沈约传》:“(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点鬓霜新:双鬓花白。光阴流得很快,现在我已经人瘦弱衰老了,双鬓已经花白了。承接上句,词人由衷地发出了日月如梭,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感叹。

  上片写自己回到故乡,就像当年的丁令威回到辽东一样,见到的是物是人非。自己曾经的亲朋故交许多都已经离开了人世,看着一座座坟墓,想到与他们生前的交往,令人深感世事无常,人生如梦。“载酒”三句是回忆,当年自己也曾载酒寻花,在园林巷陌之中留下足迹,并不曾辜负那上天赐予的大好春光。“流年改”一转,跌落现实,可如今时光流逝,自己也身体憔悴,两鬓斑白了,可是功业依然无成。

  下片写了许多自慰语和旷达语,以掩饰心中的惆怅。“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交亲”:知交和亲友。知交和亲友象流云一般地飘散了。这里作者将人事的变换比作流云,因为云的变幻极快,所谓“风云变幻”,亲友都流散了,死的死,走的走。而今未曾料到的只剩下孤身单影,自己一个人回到了故乡。“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与词的上片,“换尽旧人”相对应。故乡已经换尽旧人,惟有我未换,累累枯冢我还尚存人间。孑然一身回故乡,眼见亲友故交消亡了,面对累累枯冢,一种莫名的悲凉,怅惘之情,从词人心中油然而起,但作者还是极力安慰自己,“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幸好,我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瘦弱的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这是标准的阿Q式的表白。紧接着这是阿Q式的无可奈何的自我标榜,词人又以“非惟我老,更有人贫”为宽慰自己: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活的比我更累呢。对陆游来说,作为一个离职的官宦,家在有佣仆使女,一般的家务琐事无须他处理,而故乡的穷人就不同了。

  所以,词人特地将“更有人贫”提出来,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吧。作者曾在《书喜》诗中写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这与此处的“幸眼明身健”四句的用词相同。作者万里西归,为什么还总是那样戚戚不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用自慰来解脱呢?紧接着,作者作了回答:“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原来陆游一生为官,志在恢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抗击金人的入侵而作出贡献,他在不久,也是在故乡的山阴写下一篇《诉衷情》,全词是如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

  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是因为朝廷缺乏坚持北伐收复河山一贯的思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满腹壮志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他还在《夜读兵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平身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但是一切的努力后来眼看都化作了泡影,“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在词中虽然一再自慰,但是,从他“躲尽危机,消残壮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是无法宁静的。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为了抗金大业,放言直陈己志,却屡屡遭到朝廷公侯的排挤,屈居下僚。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

  “短艇湖中闲采蒪”蒪(chun):水生植物名,又名水葵,可作羹。陆游在《寒夜移疾》诗中自注说:“湘湖在萧山县,产蒪绝美。”在“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蒪。这里,陆游的采蒪和其它人的采蒪有着不同之处,词人并不缺乏美味的菜肴,他采蒪主要还是在表现他的无奈,他的消磨时日。或者说他是去感受一下下湖采蒪的乐趣。当然,自己采来自己尝鲜,也不乏美妙之处。

  结尾:“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我还有什么可以有遗恨的呢?现在我与渔翁饮酒同醉,与小溪旁的农民结为邻居,我感到这一切很满足了。这样的生活真得能让词人满足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词中“吾何恨”三字透露了词人心中的不满。既然没有“恨”,又何必问。既然问了就应该是有恨。如果无恨,这问就显得无理;如果有恨,又是恨什么呢?词人没有回答,应该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更让人感到陆游有的是让他痛苦难耐的恨。

  我们从直到他临死时候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陆游的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恨。这是陆游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后人无可遗忘的诗人、词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成为他的诗词让我们百颂不厌的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操是一以贯之的。他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的统一的思想,这正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这样不说出来的恨,就更加使词人和读者痛苦难耐了。

参考资料:
1、 陈书良著. 诗词写作与鉴赏[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4.10.第123-124页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
吴侬¹生长湖山曲²,呼吸湖光饮山绿(lù)³
译文:吴人生长在湖山深曲处,呼吸着湖光饮的是青山翠绿。
注释:¹吴侬:吴语自称或称人为“侬”,此泛指江南人。²曲,一作“麓”。³渌:水清。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不论世外隐君子¹,佣儿²(fàn)³皆冰玉。
译文:不用说超然世外的隐士,连奴仆女贩都清如冰玉。
注释:¹隐君子:隐居逃避尘世的人。²佣儿:一作“佣奴”。³贩山:女商贩。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先生可是¹绝俗人,神清²骨冷无由俗。
译文:林先生并不是隔绝凡尘的人,天生就神清骨冷资质脱俗。
注释:¹可是:岂是。²神清:谓心神清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tóng)子了然¹光可烛。
译文:我不认识林先生却曾经梦见,目光清炯照人犹如明烛。
注释:¹了然:谓眼珠明亮。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译文:遗留的诗篇和墨迹处处都有,环绕着西湖总也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诗如东野¹不言寒,书似留台²差少肉。
译文:诗歌像孟郊但没有寒苦格调,书法似李建中笔力瘦硬刚拙。
注释:¹东野:指唐代诗人孟郊。²西台:指宋书法家李建中,字得中,蜀人,善真行书,曾掌西京(洛阳)留司御史台,故称李西台或李留台。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¹犹可录。
译文:平生高尚的风节无人能继,临终时精微的言语还值得记录。
注释:¹微言:精微的言论。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¹
译文:自己说没有写过封禅书一类的东西,难道他还肯把叹老嗟悲的诗句写出?
注释:¹白头曲:《西京杂记》云:“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此处白头曲借指伤老嗟卑的诗歌。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译文:我笑江南人并不好事,倒喜欢建造祠堂依傍着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不然配食水仙王¹,一盏(zhǎn)寒泉荐²秋菊。
译文:不然就该让林先生的像配水仙王,将一盏寒泉一支秋菊向他献上。
注释:¹水仙王: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²荐:遇时节供时物而祭。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林逋生长的环境。开首即称他们生长在湖山深曲处,山水清澄。后两句讲那里的人物,世外的隐君子是高尚的,就是佣工贩妇也都是冰清玉洁的人。还没有写到林逋,却已经树立了高洁形象。

  接下去写林逋高风亮节,源于天性。“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林逋不是与世俗隔绝的人,上文写那个环境里除了“隐君子”外,还有“佣儿贩妇”,正说明他不是与世隔绝的。“神清骨冷”是从《晋书·卫玠传》“叔宝(卫玠字叔宝)神清骨冷”来的。当时所谓骨,指气质品格而言,从神情到品格都清冷。接着,作者写他对林逋的钦仰,这种钦仰在梦中得到反映。他在梦中见到的林逋“瞳子瞭然光可烛”。《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之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瞳仁明亮,说明胸中正,跟神清有关;瞳仁昏暗,说明胸中不正。林逋既是“神清骨冷”,在梦里看到他,那就是“瞳子瞭然”,再夸张一下,便成为“光可烛”,可以照见一切了。这样写,正显示出诗人对林逋的仰慕已经形于梦寐了。这样写,概括了林逋为人的特点。林逋写湖上风光的七言近体诗中,有的反映隐居生活和情思,写得“神清骨冷”。如《湖山小隐》二首之一:“道着权名便绝交,一峰青翠湿蘅芳。”如《湖上晚归》:“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跟权和名绝交,向往的是仙山,正反映他无意功名。作者赞美林逋,是跟林逋的这五首七言近体诗相结合的。

  接下来就谈林逋的诗和书法。“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这里赞美林逋诗善于用字,尤其是咏西湖之作,更为湖上风光传神。“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这里用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来比林逋,作者《读孟郊诗》:“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认为孟郊的诗可以跟贾岛(贾岛曾做僧人,名无本)诗比清,不过豪放不及韩愈。作者《祭柳子玉文》称“郊寒岛瘦”,认为贾岛诗的缺点是寒苦。这里指出林逋诗有贾岛之清而无其寒。“书似留台差少肉。”这句指林逋的书法像李建中,瘦硬有骨力。称赞林逋兼有二人之长而无其短。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见名家评价)中一方面指出苏轼极为推重林逋的诗和书法,一方面又指出苏轼的评论,像董狐记事的直笔,不作虚美,不推重过分。这样讲是恰当的。

  下面再结合他的诗来讲他的高风亮节。“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作者自注:“逋临终诗云:‘茂陵他日求遗草,犹喜初无封禅书。’”(《宋诗钞初集·和靖诗钞》作:“《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汉武帝的陵园称茂陵。《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其遗札书言封禅事。”相如临死前还在讨好武帝,劝武帝到泰山去封禅,祭天地,告成功。林逋不肯这样做,正显出他的高节。“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白头曲”原为卓文君因其夫司马相如对爱情不忠诚而作,后人多有以此曲为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辞。此处当指后一义。林逋是高士,连《封禅书》也不屑作,更不会悲吟《白头吟》,以自伤不遇。

  一结转到杭人对林逋的纪念。“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王世贞称:“始,钱塘人即孤山故庐,以祀和靖,游者病其湫隘。”吴人指杭县人,将林逋故居作祠堂,显得低下狭小。作者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即认为林逋应该和水仙王相配,在水仙王庙里受到祭祀,用一杯寒泉和秋菊来祭。王世贞又称:“因长公诗后有‘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遂徙置白香山祠,与长公配。”因为水仙王祠早已不存,所以后来改在白香山祠内祭祀林逋,把他跟苏轼相配。

  这首诗是赞美林逋,“平生高节”点明主旨在赞他的高风亮节。一开头从湖光到山绿,写环境的美好,从隐君子到佣人贩妇,写人物的“皆冰玉”,这是陪衬。未写到林逋,已光彩照人。结尾变化有力,故称“夭矫”,即另出新意。用“修竹”、“秋菊”来作陪衬,也是取高洁相配。写到林逋本人时,点明“神清骨冷”,显示他的高洁源于天性。又用梦见瞳子瞭然来写他的正直,显出钦仰之情。再评论他的诗和书法。又用司马相如来比,更突出他的高节。这一比又归到他的诗上,回到《书林逋诗后》之题。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24-42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