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阴云锁¹梦魂²,江边深夜舞刘琨(kūn)³
译文:湘江上阴云笼罩,使人心情郁闷。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
注释:¹锁:束缚,封住。²梦魂:梦乡之魂,指思乡之情。³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后来常用这个故事以表示胸怀壮志。
秋风万里芙蓉(róng)¹,暮舞千家薜荔(lì)²村。
译文:秋风吹动,万里芙蓉花摇曳生姿。暮舞洗尘,千村的薜荔枝苍翠可爱。
注释:¹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²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野间。古人把它看香草。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乡思不堪悲橘(jú)(yòu)¹,旅游²谁肯重王孙³
译文: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羁旅他乡,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
注释:¹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橘一向被称为“嘉树”。²旅游:离家旅行在外。³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¹
译文:就是打鱼人和我相见,也不与我说一句话。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注释:¹岛门:岛上。

  这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秋舞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语意极为沉痛、悲凉。

  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舞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舞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接下来的“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诗人即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

  颔联则转为描写湘江的秋舞景色。“秋风万里芙蓉国,暮舞千家薜荔村”,这两句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秋风暮舞之中,诗人眺望远方,只见湘江两岸,满目所见,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煞是美丽。描写“芙蓉”的诗句最早见于中唐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名之以“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语,则显得更加幅员辽阔,展现出一片广阔无边的花海和绿色原野,面对这样的壮丽景色,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更加开阔了。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

  尾联则以写景作结。“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此诗写景抒情,章法严密。一方面情景分明,二者相问写来;另一方面又能融情人景,表现出由雄壮到悲愤的巨大变化,因此极易打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崇文书局,2011:660

qiū宿xiāngjiāng--tányòngzhī

jiāngshàngyīnyúnsuǒmènghúnjiāngbiānshēnliúkūn

qiūfēngwànróngguóqiānjiācūn

xiāngkānbēiyòuyóushuíkěnzhòngwángsūn

rénxiāngjiànxiāngwènzhǎngshēngguīdǎomé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湘江上阴云笼罩,使人心情郁闷。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

秋风吹动,万里芙蓉花摇曳生姿。暮舞洗尘,千村的薜荔枝苍翠可爱。

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羁旅他乡,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

就是打鱼人和我相见,也不与我说一句话。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注释

锁:束缚,封住。

梦魂:梦乡之魂,指思乡之情。

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后来常用这个故事以表示胸怀壮志。

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

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野间。古人把它看香草。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橘一向被称为“嘉树”。

旅游:离家旅行在外。

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岛门:岛上。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秋雨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语意极为沉痛、悲凉。

  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接下来的“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诗人即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

  颔联则转为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秋风暮雨之中,诗人眺望远方,只见湘江两岸,满目所见,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煞是美丽。描写“芙蓉”的诗句最早见于中唐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名之以“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语,则显得更加幅员辽阔,展现出一片广阔无边的花海和绿色原野,面对这样的壮丽景色,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更加开阔了。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

  尾联则以写景作结。“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此诗写景抒情,章法严密。一方面情景分明,二者相问写来;另一方面又能融情人景,表现出由雄壮到悲愤的巨大变化,因此极易打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崇文书局,2011:660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写于诗人旅游他乡,遇雨受阻,夜泊湘江之中。全诗通过对秋风暮雨景象凄凉的写照,抒发了诗人游子思乡和怀才不遇的感叹。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韵语品汇: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434
谭用之

谭用之

谭用之,[约公元九三二年前后在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后唐明宗长兴中前后在世。善为诗而官不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4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上述二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情僧”和云游“诗僧”的形象。读此二诗,这位才情横溢、浪漫奇幻、集亢奋与忧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就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只可惜天不假俊杰以时间,苏曼殊只在人间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中辞世,他以绚烂的生命浇灌出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朵奇葩。

běnshìshīshíshǒu··xuǎnèr--mànshū

shělíngshìxuěqīnchíhóngsuǒshī

háiqīngqínglèihènxiāngféngwèishí

chūnlóutóuchǐxiāoshíguīkànzhèjiāngcháo

mángxiérénshíguòyīnghuāqiáo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汉将¹归来虏(lǔ)²空,旌(jīng)旗初下玉关³东。
译文: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
注释:¹汉将:唐朝的将领。²塞:要塞。³玉关:玉门关。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译文:三千战马放蹄飞奔,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sàixià

róng tángdài 

hànjiàngguīláisàikōng jīngchūxiàguāndōng 
gāozhànsānqiān luòpíngyuánqiūcǎozhōng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年来鞍(ān)马困¹尘埃,赖有青山豁(huò)我怀²
译文: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尘世污浊,我的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还好有青山在,它稳健、挺拔、耸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风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达,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
注释:¹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²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译文:天色渐晚,北风萧萧,吹走一片云雨,此时,晴空一碧,几座山峰就从云后面走出来了,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丝尘埃。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01
2、 田军 等.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964-96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名篇·宋诗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533

chūjiànsōngshān

zhānglěi sòngdài 

niánláiānkùnchénāi làiyóuqīngshānhuòhuái怀 
běifēngchuī shùfēngqīngshòuchūyúnlái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zōu)孟轲(kē)母,号孟母。其舍¹近墓。孟子之少时,嬉(xī)游为墓间之事²,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³。”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gǔ)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zǔ)¹⁰,揖让进退¹¹。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suì)¹²居。及¹³孟子长,学六艺,卒(zú)¹⁴成大儒¹⁵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孟,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孟。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注释:¹舍:家。²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³处子:安顿儿子。⁴乃:于是,就。⁵市:集市。⁶嬉:游戏,玩耍。⁷贾人:商贩。⁸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⁹徙居:搬家。徙:迁移。居:家。¹⁰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¹¹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¹²遂:最后。¹³及:等到。¹⁴卒:最终,终于。¹⁵大儒:圣贤。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有车邻邻¹,有²马白颠(diān)³。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译文:众华车跑起来轱辘响粼粼,高头骏马额顶雪白如戴星。贵族青年还没进去见君子,等着守门的小臣通禀传令。
注释:¹邻邻:同辚辚,车行声。²有:语助词。³白颠:马额正中有块白毛,一种良马。也称戴星马。⁴君子:此是对友人的尊称。⁵寺人:宦者。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bǎn)¹有漆,隰(xí)²有栗。既见君子,并坐³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dié)
译文: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漆树,洼地里生长着茂盛的板栗。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下奏乐器。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人生易老转眼八十日偏西。
注释:¹阪:山坡。²隰:低湿的地方。³并坐:同坐。⁴鼓瑟:弹奏。⁵今者:现在。⁶逝:往。⁷耋:八十岁,此处泛指老人。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阪有桑,隰有杨¹。既见君子,并坐鼓簧(huáng)²。今者不乐,逝者其亡³
译文: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蚕桑,洼地里长着茂盛的大叶杨。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把笙吹响。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说不定哪天闭眼进了天堂。
注释:¹杨:古代杨柳通名。²簧:古代乐器名,大笙。³亡:死亡。

  此诗首章从主人公拜会友人途中写起。一个处在上升时斯的新兴贵族,率领着众多仆从乘坐着戴星马拉的华车,去见朋友。车子跑起来,车声“邻邻”,如音乐一般好听,他仿佛在欣赏着一支美妙的曲子。正因为他有好心情,才觉得车声特别悦耳。最叫他得意的还是拉车的马,额头间长着清一色白毛,好似堆着一团白雪。白额的马,旧名戴星马,俗称玉顶马,是古代珍贵的名马之一。他特地点明马“白额”的特征,当然是要突出它的珍贵,更重要的则是借此衬托自己的尊贵。因而从开头两句叙述中,可以察觉到主人公的自豪与欢愉的情怀。紧接着三、四句便说自己已安抵朋友之家——这是一个贵族人家,非一般平民小户可比,未见主人之前,必须等待侍者的通报、传令。主人公如此说,无非是要突出友人门第高贵,突出友人的高贵,目的则在暗示自己也是有身份的。首章后两句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自我标榜,可谓含而不露。

  第二、三章意思相同,说主人公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头两句借当时民歌中常用的“阪(或山)有×,隰(或泽)有×”的句式起兴,以引出下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坐”表示亲热,他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见面,就在一起弹奏吹打,亲密无间。主人一再劝告着:今日会面要尽情欢乐,转眼间我们就会衰老,说不定哪一天会死去。这里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与东汉《古诗十九首》中说的“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话很相似,它们之间也许有着相承的关系。此诗“今者”两句尽管情调有点消极,但放在朋友间相互劝乐的场合,坦露襟怀,以诚待友,在酒席上流露出的人生短促的感伤,本可以理解,不必非要斥之以“腐朽”“没落”不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41-242

chēlín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yǒuchēlínlín yǒubáidiān wèijiànjūn rénzhīlìng 
bǎnyǒu yǒu jiànjūn bìngzuò jīnzhě shìzhědié 
bǎnyǒusāng yǒuyáng jiànjūn bìngzuòhuáng jīnzhě shìzhě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