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闾巷喧,涂车俨成位。冥冥何所须,尽我生人意。
草草闾巷喧,涂车俨成位。冥冥何所须,尽我生人意。
北邙路非远,此别终天地。临穴频抚棺,至哀反无泪。
北邙路非远,此别终天地。临穴频抚棺,至哀反无泪。
尔形未衰老,尔息才童稚。骨肉安可离,皇天若容易。
尔形未衰老,尔息才童稚。骨肉安可离,皇天若容易。
房帷即灵帐,庭宇为哀次。薤露歌若斯,人生尽如寄。
房帷即灵帐,庭宇为哀次。薤露歌若斯,人生尽如寄。

wǎn--mèngyúnqīng

cǎocǎoxiàngxuānchēyǎnchéngwèimíngmíngsuǒjǐnshēngrén

běimángfēiyuǎnbiézhōngtiānlínxuépínguānzhìāifǎnlèi

ěrxíngwèishuāilǎoěrcáitóngzhìròuānhuángtiānruòróng

fángwéilíngzhàngtíngwèiāixièruòrénshēngjǐn

孟云卿

孟云卿

孟云卿 (725-781),字升之,山东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¹吹行路难。
译文: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注释: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¹偏:一作“遍”。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回首 一作:回向)
(qì)¹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²月中³看。
译文: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¹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²回首:一作“回向”。³月中:一作“月明”。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2-713
2、 朱德才 杨燕.唐宋诗词(上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235

cóngjūnběizhēng

 tángdài 

tiānshānxuěhòuhǎifēnghán hèngpiānchuīxíngnán 
zhēngrénsānshíwàn shíhuíshǒuyuèzhōngkàn  (huíshǒuzuò huíxiàng )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万里江天杳(yǎo)(ǎi)¹,一村烟树微茫²
译文:万里江天深远无际,近处的一村烟树也隐约微茫。
注释:¹杳霭:深远无计际的样子。霭:云气。²微茫:迷蒙的样子。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只欠孤篷(péng)¹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译文:面对这派烟雨迷檬的画卷,令人恍然如置身茫湘。只是没有真地坐在孤篷船上,倾听那满江的雨声飒飒地响。
注释:¹篷:船篷,这里指船。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译文:早晨淡淡的薄雾环绕在青山腰间,远处茫茫的烟水与沙岸齐平。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安得绿蓑(suō)¹青笠(lì)²,往来泛宅浮家³
译文:怎样才能身披绿蓑衣、头戴青竹笠,在这江湖之上以船为家飘荡一生?
注释:¹蓑: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²笠:用竹或草编的帽子。³泛宅浮家:以船为家,往来于江湖之间。

  第一首,先以“万里江天”写大景、远景,后以“一村烟树”写小景、近景,大、小、远、近结合,又以“杳霭”“微茫”表现其烟雨迷蒙、云树苍茫的景象。仅用十二字,“米家山水”的气象、神韵已和盘托出。

  三、四句倒装,既是表现对此画的观感,又是对此画艺术魅力的赞扬。因为所画者乃“茫湘奇观”,所以细观此画,恍如身在茫湘”;因为画里有水面无船,所以说“我”恍然之间已经身在茫湘,如果纵一叶扁舟“听雨”,该多好!可是呢,别的什么已应有尽有,就“只欠”一只小船。“只欠孤篷听雨”一句当然不是说没画孤篷是个缺点,而是用跳脱的诗句赞颂此画有“移情”魅力;又顺便补出一个“雨” 字,为前面的“香霭”“迷茫”点睛。

  第二首一二句“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进一步为“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补景。这么一补,江、天、树、村以及晓山、远水、平沙等,都迷蒙于云雾烟雨之间,因云雾烟雨的变化面“变态万层”,顿成奇观”。

  诗人面对“茫湘奇观”,萌生了弃官归隐,徜徉于“茫湘奇观”之间的意念,写出了后两句:“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张志和的《渔歌子》,又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之句。很明显,尤袤题画诗结尾两句中的“泛宅浮家”和“往来”“绿蓑”“青笠”,都取自张志和的言论和诗句,其借题发挥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说,他厌倦仕途,想学张志和做烟波钓徒了;然而弃官归隐,又有许多实际困难,两句诗以“安得”领起,表现了难言的苦衷。题画诗,也以“诗中有我”为高格。既展现《茫湘奇观图》的气象神韵,又自抒怀抱,二者妙合无垠,正是这两首题画诗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名家选评中国文学经典丛书 宋诗举要[M].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350页
2、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M]: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067页

yuánhuīxiāoxiāngèrshǒu

yóumào sòngdài 

wànjiāngtiānyǎoǎi cūnyānshùwēimáng 
zhǐqiànpéngtīng huǎngshēnzàixiāoxiāng 

dàndànxiǎoshānhéng mángmángyuǎnshuǐpíngshā 
ān绿suōqīng wǎngláifànzháijiā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瘦玉¹(xiāo)²伊水³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译文:萧萧瘦竹映在伊水之滨,跟露冷风清的秋夜多么相称。
注释:¹瘦玉:细竹的美称。²萧萧:竦立貌。³伊水:水名,即伊河,出河南卢氏县东南,东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至偃师,入洛河。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更教仙骥(jì)¹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译文:假如旁边再有孤高的仙鹤伫立,那全是人间第一流物象情景。
注释:¹仙骥:《相鹤经》称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神话传说中仙人多骑鹤,故称。

  竹为树中君子,鹤称禽中高士。南朝谢庄《竹赞》说“贞而不介,弱而不亏”;鲍照《舞鹤赋》则称鹤“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对竹思鹤”这一诗题本身,就先透露了作者的命意所在。对竹,是实景;思鹤,是虚拟。诗的构思,在历代众多的咏竹、咏鹤诗中又是蹊径独辟,自具一格。

  “清”字,是全诗的立意所在。前二句,诗人“对竹”于洛阳伊水之滨,水竹相映,境界清而可见。这并非是首创,南朝齐时虞羲的《江边竹》诗已有先例,而唐人诗中更不乏其例,如白居易《画竹歌》说:“野塘水边欹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可见不仅诗人,画师亦早已取此为景。然而钱氏连着“瘦”、“萧萧”、“风”、“露”、“清夜”、“秋”诸语,却又显示了西昆派诗人善于锤炼的艺术造诣。清伊东流,又正值风轻露白的清秋之夜。这清迥的背景,更衬托出丛竹的瘦劲之骨,箫萧之韵。两个“立”字韵味悠长。这萧萧瘦玉,只宜于清秋之夜,野水之滨,一种孤高不群的意态,顿时从两个“宜”字中传出。“宜”与“不宜”,又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作者的情趣又从两个“宜”字中隐然可见。三句“更教”二字正就两个“宜”字接过,由“对竹”而到“思鹤”。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相鹤经》),《诗经》也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以仙鹤配野竹,韵趣相通。

  “尽是人间第一流”,是全诗的结穴。瘦竹、清风、凉露,仙骥,都是第一流的雅物。在这尘世,只有第一流的雅士才能欣赏这清超脱俗的第一流雅境。对这一点,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此诗命意含蓄而贴切,评论中肯。不过,他忘了知人论世,忘了说明钱惟演是否够得上“第一流人”。

  这首《对竹思鹤》,表面上是写浮云野鹤,清高脱俗,骨子里却是一种牢骚。他这只“鹤”是忘不了玉墀丹陛的。所谓的“第一流”,实有所不称。因此《对竹思鹤》作为诗来说颇有佳处,但却经不起深究。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40

duìzhú

qiánwéiyǎn sòngdài 

shòuxiāoxiāoshuǐtóu fēngqīngqiū 
gèngjiàoxiānpángbiān jìnshìrénjiānli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¹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碧(mèi)²
译文:分别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无法寄出,令人惆怅。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注释:¹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²无碧:失眠。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楼高目断¹,天遥云黯(àn),只堪憔(qiáo)(cuì)²。念兰堂红烛³,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¹目断:望尽,望而不见。²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³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⁴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⁵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评注.《唐宋词小令精华》: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2、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402—403页
3、 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年:第146页
4、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梅雨霁(jì)¹,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xiè)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译文:绵绵多日的梅雨过去,夏天渐渐来临。柳树上蝉鸣声阵阵,窗外小榭处,廊下池塘被微风带起涟漪,鱼儿在水下嬉戏,惹得那新荷摇动。
注释:¹霁:指雨停止。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薄纱厨¹,轻羽扇。枕冷簟(diàn)²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译文:支起薄薄沙帐,轻摇羽扇,躺在竹席上只觉凉爽舒畅。此时的情绪像此时的天空一样晴朗明媚,就像天上没事可做的小神仙一样悠闲快活。
注释:¹纱厨:纱帐。室内张施用以隔层或避蚊。²簟:指蕲竹所制竹席,凉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