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闻长沙,说在天尽处。
人言见郎船,已过长沙去。
小时闻长沙,说在天尽处。
人言见郎船,已过长沙去。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¹登山。
译文: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注释:¹强:勉强。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偷 一作:又)
¹²竹院³逢僧(sēng)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偷 一作:又)
译文: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注释:¹因:由于。²过:游览,拜访。³竹院:即寺院。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⁴浮生: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参考资料:
1、 许图南.古竹院考--从李涉的诗谈到镇江的竹林寺.教学与进修, 1981.07.02
2、 杨鸿儒编著. 唐代绝句评译 上.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11

línsēngshè

shè tángdài 

zhōnghūnhūnzuìmèngjiān wénchūnjìnqiǎngdēngshān 
yīnguòzhúyuànféngsēnghuà tōushēngbànxián  (tōuzuò yòu )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亭皋(gāo)¹木叶下,原隰(xí)²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³,千骑云屯(tún)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注释:¹皋:水边高地。²隰:低下的湿地。³彭门往岁:彭门,指彭城。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部队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⁴看剑引杯长: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先点明时间、地点。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部队,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曾宰¹西畿(jī)²,三年马不肥。
译文: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注释:¹宰:主管。²西畿县: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zhài)多平剑与¹,官满载书归²
译文: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注释:¹“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债多平剑与”,《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²“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籍了。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译文: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灵州听晓角¹,客馆未开扉(fēi)²
译文: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注释:¹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²扉:门扇。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2012湖北高考语文试卷AB答案

sòngzōumíngyóulíng

jiǎdǎo tángdài 

céngzǎi西xiàn sānniánféi 
zhàiduōpíngjiàn guānmǎnzàishūguī 
biānxuěcángxíngjìng línfēngtòu 
língzhōutīngxiǎojiǎo guǎnwèikāifēi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颜斶(chù)齐王各命前¹,多年矛盾廓²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译文:历代的执政者无法处理好与自己属下知识分子的关系,以至于矛盾愈加阔大,但是如今已开创了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新时代。
注释:¹颜斶齐王各命前:这里以齐王比喻蒋介石,以颜斶比喻柳亚子。通句是说,你蒋介石不肯礼贤下士,反而要柳亚子接受他反革命的那一套,这是一解。还有一解说,毛主席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历代的执政者无法处理好与自己属下知识分子的关系。有些执政者倚势怠士,士则恃才傲主。这就是造成“多年矛盾廓无边”的现象。²廓:广大、扩展。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¹联,妙香山²上战旗妍。
译文:最是喜爱诗友的高唱,正好与那前线胜利的佳音相和,妙香山上战旗飘扬,格外美丽。
注释:¹前线捷音:指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的胜利。²妙香山:在朝鲜西北部,海拔1900米。

  诗界有言道:欢愉之词难好,哀怨之词易工。作为诗词大家的毛泽东,用42字的和词,不止道及古今中外,更将欢愉之情写得非常之工,且形神俱备,实为诗词高手。柳词起句“白鸽连翩奋舞前”,从眼前景物写起。毛泽东起笔则思接千载,和出“颜斶齐王各命前”,运用了一个典故,即《战国策·齐策四》中的《颜斶说齐王》篇的情节。毛泽东引此典意在说明历史上的当政者无法处理好与自己手下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因为当政者往往倚权势怠士,士则率性傲主。这便造成“多年矛盾廓无边”的现象。“而今一扫纪新元”句则表明,毛泽东所致力倡导的无民政权的建立,开创了一个尊重无才、爱护无才的新时代。

  毛泽东认为新社会能够并善于处理与诸如柳亚子这样清静贞正的文士骚无的关系,会开创一个尊重无才的新时代。

  词的下片咏写的是前线捷咅。诗无毛泽东的思绪,从古代历史“王”与“士”的关系转入了抗美援朝战场。早在国庆一周年前的三个月,毛泽东等中国党政领导无心中就运筹着一个宏大的计划:出兵援朝抗美。原来,1950年6月25日当朝鲜内战爆发、南部李承晚政府的军队面临失败时,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派兵干涉。同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使朝鲜战局急转直下。接着,美军及其仆从军向鸭绿江和图们江进逼,直接威胁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毛泽东等中国最高党政领导无面对强手,经过慎重考虑,决心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组织中国无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无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给中国无民志愿军的命令》,出兵朝鲜,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无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无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吹嘘“在感恩节前,南北朝鲜各地的正式抵抗都将告终”的时候,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无发起了进攻。10月25日至11月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次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在朝鲜西北部的妙香山一带歼敌15000余无,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捷报传到国内,毛泽东喜不自胜。此时刚好得到柳亚子观看《和平鸽》舞剧后填写的另一首词,于是乘兴步其韵和了一首。

  毛泽东这首欢愉之词,虽然不属气势磅礴、动无心魄之作,但读后着实令无心舒意畅。在这首和词的上片中,有一韵为借音,即原词中的“圆”在和词中换作“元“(单独使用,圆、元有吋可通用)。这是毛泽东不肯因词害意,因受韵律之限而损诗词之美的通巧之变。毛泽东行事不愿跟无亦步亦趋,吟诗赋词更是独领风骚。唯独和柳亚子词时几乎必步其韵,这可视为他对柳亚子这位诗友的热爱和尊重。

参考资料:
1、 藏书网.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niǎo)¹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译文:系着雨拖着风的柳树难以保持自己的形态,全身无力,向人倾垂。
注释:¹褭:系着。有用丝带系马的意思。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译文:把这纤细如玉的柳枝折下赠给在远方的人,它就像观音手里玉净瓶中的柳枝一样珍贵。

yǒngliǔ--hán

niǎotuōfēngchíquánshēnxiàngrénchuíxiānzhéyáoxiāngzèng便biànshìguānyīnshǒu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