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今和厚,君王在穆清。行看采花曲,尽是太阶平。
风俗今和厚,君王在穆清。行看采花曲,尽是太阶平。

tàipíng--wáng

fēngjīnhòujūnwángzàiqīngxíngkàncǎihuājǐnshìtàijiēpíng

王涯

王涯

王涯〔唐〕(764~835))字广津,太原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时,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为政刻急,始变法,益其税以济用度,民生益困。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所好轩者,袁子¹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²矣,而胡³以书名?盖与群好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¹⁰,好色¹¹,好葺(qì)¹²屋,好游¹³,好友¹⁴,好花竹泉石¹⁵,好珪(guī)(zhāng)(yí)¹⁶、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¹⁷于群好也,而又何¹⁸以书独名¹⁹?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²⁰,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²¹,欲少²²味矣。书之²³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²⁴又无尽,故胜也。
译文:所好轩是我藏书的地方。我的喜好有很多,而为什么以此(“所好”)作为书斋的名字呢?大概是许多爱好和书相比,我更喜爱书。我众多的爱好都是什么呢?说起来有:喜爱美味,喜爱美色,喜爱建造房屋,喜欢游玩,喜欢结交朋友,喜爱花卉、竹木、清泉、奇石,喜爱收藏名贵的古董和名人字画,又喜欢书。对书的爱好和对其他各种爱好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偏偏用书来命名呢?回答说:美色适宜于少年,美味适宜于饥饿的人,交朋友应该交志向相同的,游览应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房屋、花石、古玩适合于刚刚购买,所有这些都是过了时间就没有了新鲜劲儿。只有书这种东西,不论少年壮年、老弱病残、饥寒交迫、刮风下雨,没有不适宜的。而读书又是没有穷尽的,所以,对书的爱好胜过其他爱好。
注释:¹袁子:即作者自谓。²众:多。³胡:为什么。⁴以书名:以此(“所好”)作为书斋的名字。⁵盖:发语词,此处表原因。⁶群好:许多爱好。⁷敌:匹敌、相当。⁸其:指书。⁹奈何:如何,怎么样。¹⁰味:美味佳肴,好吃的东西。¹¹色:指漂亮的女子。¹²葺:修葺,修补。¹³游:旅游。他在六十三岁之后,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还出游在外,姚鼐说东南一带的山水佳处都有他的足迹。¹⁴友:交朋友。¹⁵花竹泉石:花卉、竹木、清泉、奇石。¹⁶圭璋彝尊:泛指玉器、青铜器等古玩珍品。¹⁷无以异:没有什么两样。¹⁸何:为什么。¹⁹以书独名:只给书斋取名。名:作动词用。²⁰同志:指志同道合者。²¹是:这个时候。²²少:减退、减少。²³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不作解释,只起语法上的作用。²⁴其事:指书中所记述的事情。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非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¹²,谢³众好而昵(nì),此如辞(xiá)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xī)¹⁰(shì)羊枣¹¹,非不嗜脍(kuài)¹²(zhì)¹³也,然谓之嗜(shì)脍炙,曾皙所不受¹⁴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¹⁵,则以所好归书也¹⁶固宜。
译文:虽然对书的爱好胜过其他爱好,但谢绝其他各种爱好而惟独溺爱书,这就好像辞去过于亲热而又很随便的朋友,却去跟随一个很严厉的老师,这样的爱好是虚假的。和其他各种爱好分别而跟从书籍,就像是宾客都散去了,而惟独老朋友还在,这样的爱好是偏好。过去,曾皙喜欢吃羊枣,并不是他不喜欢吃美味佳肴。然而,如果说他嗜好美味佳肴,曾皙肯定不会接受。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把他的嗜好和别人等同了。我的其他爱好和别人相同,而爱好书却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事,如此说来,把我的爱好归结到书上,本来就是适宜的。
注释:¹虽:即使。²然:这样。³谢:辞谢,意思是推开(各种爱好)。⁴昵:亲近。⁵焉:指代书籍。⁶辞:遣去。⁷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⁸毕:网罗无遗之意,引申为“尽”、“全”。⁹焉:指代书籍。¹⁰曾皙:名“点”。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¹¹羊枣:果实名,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称为羊矢枣。¹²脍:细切的肉。¹³炙:烤肉。¹⁴不受:不认可。受:接受,表示同意。¹⁵从独:只属于我自己的。¹⁶也:起到句中表示停顿的作用。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¹²书,凡清秘³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译文:我自小喜爱书,想得到它却苦于没有能力。如今老了,用俸禄来买书,凡是珍贵的秘本,我大约已购得十分之六七。少年爱好书,恐怕得不到,如今有书了,又恐怕失去。假如害怕这些书失去,那么用“所好”来命名书斋,就更合适了。
注释:¹俸:俸禄,薪水。²易:交易,此指买书。³清秘:此指藏书的珍贵(版本)。⁴苟:如果。⁵名:命名。⁶宜:适当。

  在这篇文章中,袁枚表达了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类似的思想: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在表述这种思想的同时,袁枚又显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人都有欲望,但在教人做假人、说假话的传统社会中,人欲被看作是一种罪恶,所以几乎无人敢披露自己真实的心灵欲求。袁枚的真诚和坦率在于,他老实地说出了自己种种生理和心理的追求:袁子好味,好色,好游,好友,好宫室花石、古玩等等。他还敢于说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人生体验:当血气旺盛的时候,美丽的女色格外迷人;当腹中饥饿的时候,吃东西格外香;交朋友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出游宜在风和日暖的时节,“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否则很难充分领略个中滋味。

  除上述欲望之外,袁枚又明确表示自己好读书,并认为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好和追求。如果说声色、饮食、交游等等爱好都受到生理、心理和外在环境种种限制的话,对书的爱好则是在人生旅程的任何时候都是适宜的。书海无涯,求知欲永难满足,因此袁枚认为自己对书的爱好实在超胜于其他的欲求。然而,袁枚又强调,对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并不排斥其他的各种欲望,并明确指出,那种标榜自己只追求精神价值而没有物质欲望的人是虚伪的。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可以统一起来,可以在人生的旅程中并行而不悖。物质的欲望有尽,而精神的欲望无涯,到最后血气既衰、交游散尽,也就只剩下爱书这一种爱好了。所以袁枚说:“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他担忧这一最后的爱好也将随生命的消亡而失去,所以格外珍视,以“所好轩”来作为他藏书楼的名字。

  袁枚的散文最大特点是不拘一格。从标题上说,这篇文章应当是记其轩,但袁枚不记其轩而在轩名“所好”上发挥。全文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作者先谈自己喜欢书,次谈书与别的玩好器物的不同之处,说明书值得爱;也表明了自己怎么样爱书;最后才点名为什么只把书轩取名为“所好”。从这篇散文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真率无邪的活生生的人对生命的自我表白,感受到的是在封建禁欲主义统治下古老社会中吹过的一阵清新的风。

参考资料:
1、 曹道衡,李炳海主编;徐潜,卫绍生等译评.新编古文观止·明清精致小品.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月:第241—243页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zhēng)(róng)¹
译文: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注释:¹峥嵘:高峻的样子。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译文: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译文: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hāo)里茔(yíng)¹
译文: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注释:¹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¹马鬣(liè)²今已平。
译文:老人对我说:这里是上留田,如今周围的蓬科和坟头都已荡然无存。
注释:¹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²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míng)(jīng)¹
译文: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习俗插上了旌幡。
注释:¹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译文: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huán)¹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译文: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注释:¹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jīng)¹
译文: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注释:¹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交柯(kē)¹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译文: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注释:¹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shēn)¹胡乃寻天兵。
译文: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注释:¹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孤竹¹延陵,让国扬名。
译文: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注释:¹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高风¹(miǎn)(miǎo)²,颓波³激清。
译文: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注释:¹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²缅邈:久远、遥远。³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译文: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参考资料:
1、 宗廷虎 陈光磊主编 吴礼权 赵毅副主编 李金苓 郭焰坤著,中国修辞史 (中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1版,第963页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少年离别意非轻¹,老去相逢亦怆(chuàng)²
译文: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注释:¹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²怆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¹杯盘²共笑语,昏昏³灯火话平生。
译文: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亦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注释:¹草草:随便准备的。²杯盘:指的是酒和菜。³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译文: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欲问后期¹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译文: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注释:¹后期:后会的日期。

  诗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第二联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shìchángānjū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àoniánbiéfēiqīng lǎoxiāngféngchuàngqíng 
cǎocǎobēipángòngxiào hūnhūndēnghuǒhuàpíngshēng 
liánhǎisānnián yòuzuòchénshāwànxíng 
wènhòushì shūyīngjiànyànnánzhēng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¹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zhān)(rú)²,唤省³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译文: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雨,宝贵得如玉如金。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把大地滋润。干枯的庄稼绿色新。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令我高兴;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呆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注释: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¹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²沾濡:浸润,浸湿。³省:通“醒”。⁴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⁵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⁶当不的:挡不住。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¹做菽(shū)²,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译文: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
注释:¹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²菽粟:豆类和谷类。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¹
译文: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
注释:¹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眼觑(qù)着灾伤教我没是处¹,只落得雪满头颅²
译文: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注释:¹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²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¹从今罢叹吁²
译文: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
注释:¹赤子:指平民百姓。²罢叹叶:再不必为久旰不雨叹息了。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只愿得三日霖(lín)(yín)¹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译文: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
注释:¹霖霪:长时间的透雨。
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都渰(yān)¹了九衢(qú)²,犹自³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译文: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
注释:¹渰:同“淹”。²九衢:街道。³犹自:依然。

  作者官居高位时直言敢谏、与时不合,便中流涌退、回家隐居。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出来。但为了关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却高龄出仕。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夜晚向天祈祷,白天出外赈灾,整日辛劳,有时因念百姓疾苦而痛哭不已,四个月后便病倒去世了。关中一带百姓哀痛如失父母。作者因此受到人民的景仰和赞扬,被历史公认为好官。

  好官为百姓而死,坏官把百姓整死。因此中国人有赞扬好官的传统。但好官确实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

  人民永远记得为他们而死的好官,但也不会忘记整死无辜百姓的坏官,因为他们还要亲手把其中最坏的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去。

  套曲 〔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 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感情深挚,语言朴实无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艺术效果尤为显著。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fù)内丹¹,泼煞²心头火。葫芦提³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译文:一边饮酒一边想着这样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只希望有一天能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在酒中过着稀里糊涂的生活。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注释:¹腹内丹:即“内丹”。宋元之际的道教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以“神”去炼,认为这样人就会忘却人间是非和私心杂念。这里借指修养性情。²泼煞:扑灭。³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

  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 “消磨”句是进一步的补充,给人以惆怅的感觉。二句指皈依道家炼丹修道,以扑灭心头之火。道家丹鼎派主认为,内丹炼成即成仙,就能扑灭心头火。依此可以推想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似有许多愤慨和不平,又只能强自压抑,这里不过是借助道教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罢了。“消芦提”句转回醉洒,要在稀里糊涂中“闲过”——这仍可理解为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谋求摆脱的方法。最后二句,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置旁人讪笑于不顾。说明他超脱的愿望是何等强烈。

  全曲字面表现得旷放通脱,但读者可以感悟到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由于使用了一些衬字,曲子显得通俗和流畅。这首曲写诗人借酒浇愁,透露出自己虽然官居高位,但有无数的烦恼,希望有一天能远离官场,修养自己的品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语言浅白,自然,流畅,表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 日月消磨。”我一边饮酒一边苦苦地思索,其实象这样以酒浇愁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

  “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只希望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

  “消芦提醉中闲过。”提着装满美酒的消芦,自由自在地过着散淡的酒中生活。

  “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酒,似乎是古代诗人的良伴,无论开心还是不开心,把酒当歌,以宣泄繁杂的心绪,尽显男儿豪迈的本色。此刻的诗人,对酒自问,醉言醉语,饶有兴趣意味深长着。他问酒知不知道人生?呵呵,酒自然不知!所以他告诉酒说,人刚开始时什么都不知道,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可是时间久了,就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变成了欲说还休梦已阑的老者。就好像一个原本胸怀大志的青年看尽了世态炎凉儿日渐圆滑,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不再那么坚持,凡事都无所谓了,只要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顺心,就不必去理会旁人的眼光。

  平心静思,似乎真的感觉到了作者心中那股淡淡的哀愁与无奈,从心底涌出了一种叫做心酸的东西来。仿佛人生没有永远的快乐,能真正拥有快乐的就只有孩提时代了,也许孩提时代的纯真无邪是为了弥补往后人生路上倍尝的悲欢吧。

  真闹不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人来与我们交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境遇来让我们经历,进而碰撞摩擦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火花来,是佛家所谓的砺炼吗?可是为什么要有这些磨砺呢?是智者所说的那种磨平了棱角就能够变得越来越圆滑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圆滑呢?孩童不圆滑,可人人都喜欢和羡慕他们的纯真,难道率性点不好么?

  然而世事就是这样辩证的,人性的圆滑,正是为人处事上的一种境界,一种修为,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智慧。我们既要修身养性,做一个人人亲善的好人,又要压抑自己的率性来自强自律,等到真正做到了“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好美!于是,哼着小曲儿,心态平和,心境美好,心灵回归到大自然一样的纯净。到那个时候,任凭谁在说三道四,冷嘲热讽,刻薄挖苦,不能理解,我们也能够做到听之任之,爱咋地咋地,随他的便去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