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拂拭芰荷衣,旋觉沙尘出郭稀。我已去来无复恋,天于人事每多违。
南来拂拭芰荷衣,旋觉沙尘出郭稀。我已去来无复恋,天于人事每多违。
流澌十月关河冷,积雪千山草木辉。想见幽居无限好,春风应待主人归。
流澌十月关河冷,积雪千山草木辉。想见幽居无限好,春风应待主人归。

yùnziróngxuéshìjiàn怀huáisānshǒusān--wénzhēngmíng

nánláishìxuánjuéshāchénchūguōláiliàntiānrénshìměiduōwéi

liúshíyuèguānlěngxuěqiānshāncǎohuīxiǎngjiànyōuxiànhǎochūnfēngyīngdàizhǔrénguī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6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秋光一片,问苍苍¹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piān)²波万顷,四顾粘天³无壁。叩枻(yì)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译文: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我举起酒杯,对问无际的桂树下的月影:其中是什么东西呢?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四周全是山峰环绕。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仿佛要从天而降,挥舞着万里的冰雪。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
注释: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该词牌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平仄。上下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¹苍苍: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样子。²扁舟:小船。³粘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⁴枻:船舷。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回首赤壁矶(jī)¹边,骑鲸人²去,几度山花发。澹(dàn)(dàn)³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译文: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远去,不知过了多少载春秋。长空浩荡,千古之梦,也只得灰飞烟灭。我愿随着东坡,乘着风归去,披头散发。三山在何处?玉箫的乐声吹断了月亮皎洁的光芒。
注释:¹矶:石头。²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³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⁴今古:一作“千古”。⁵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托“桂影”,又以“苍苍”形容秋光,一片高洁苍凉之气,横空而降。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该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他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其实答案已经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问月,不是在于探求,而是在于借问月点明作词的时间:秋季的月明之夜。这也正是东坡游览赤壁的时间。随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与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极度相似。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毕竟仙山难寻,只有徘徊月下,把满腔心事寄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该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2562-2564
2、 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jiāngdōng··yòngdōngxiānshēngyùn--zhàobǐngwén

qiūguāngpiànwèncāngcāngguìyǐngzhōngbiǎnzhōuwànqǐngzhāntiānkòuzhǎngchángéxiàwànhuībīngxuějīngchénqiānzhàngnéngróngrénjié

huíshǒuchìbiānjīngrénshānhuādàndànzhǎngkōngjīnmèngzhǐyǒuguī鸿hóngmíngmiècónggōngchéngfēngguīsànlínsānshānānzàixiāochuīduànmíngyuè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译文: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乃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最终壮志难酬真是让人觉得悲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胸罗文章¹兵百万,胆照²华国树千台³
译文:胸有锦绣文章,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对大汉王朝忠心耿耿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注释:¹胸罗文章:指贾谊胸有锦绣文章。²胆照:肝胆相照。华国:即华夏,这里指汉王朝。³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他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雄英无计倾圣主¹,高节终竟受疑猜。
译文:如此杰出的人物却并未赢得汉文帝的赏识,他的高洁大义反而被君主猜忌。
注释:¹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汉文帝。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千古同惜长沙傅¹,空白²汨罗³步尘埃。
译文:古往今来无数人痛惜贾谊的遭遇,徒然地说贾谊是步了屈原的后尘。
注释:¹长沙傅:指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²空白:徒然说。³汨罗:即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

  全诗56字,毛泽东建国后读史之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首联是总冒,概括了贾谊的一生。特别强调其年少多才、壮志未酬这两点。按,贾谊是西汉大政论家和大文学家,所著《过秦论》三篇,详尽分析秦王朝统一中国及其二世而亡的原因,为汉文帝提供政治改革的借鉴,其文气盛言宜,文采斐然,开千古史论之先河。《论积贮疏》指陈朝廷积贮不充,是不安定因素,强调驱民归农的重要性。贾谊写出这些传世的大作时,多大年纪呢?不过二十三岁。那样年轻,就有治国的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廊庙才”)。真是人才难得。据载,贾谊为博士,汉文帝或有咨询,诸老博士欲语不能,而年纪最轻的他却能专对,所以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然而,当文帝二年(前178)贾谊将进一步被提拔“任公卿之位”时,却激起朝中大臣一致的反弹。参与攻讦贾谊的,有平定诸吕、拥立文帝的元老级重臣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问题就严重了。文帝不得不作出让步,贾谊终竟被贬谪到长沙,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是命运对他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文帝七年(前173)贾谊被召回长安,任命为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不幸的是,在四年后(前169)的一天,梁怀王因朝见皇上,途中不幸坠马而死,这一场飞来的横祸,彻底终结了贾谊的政治生命,不到一年,他就在抑郁中悄无声息地死去。怎么不是“事堪哀”呢!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颔联上承“廊庙才”,展开铺叙。贾谊文章,在汉初为第一。除了前面提到的《过秦论》、《论积贮疏》外,在贾谊被召回长安的几年中,他又曾多次向王朝上疏,建言献策,写下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这篇长文一反“天下已安已治”之说,指出当时种种社会隐患,如不及时消除,则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随时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毛泽东称其“胸罗文章”,并不指一般意义上的文才,而是说有经世致用之才。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贾谊具有何等军事才能,但治国与用兵这两件事往往连类而及。“兵百万”一语的出处,来自西夏人语范仲淹:“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名臣传》)。当然,还有一种讲法,是说贾谊文章,当得起百万雄兵,相当于“一支笔当三千毛瑟枪”那个意思。“胆照华国树千台”,乍看不知所云。细读《陈政事疏》,方知所谓“树千台”,乃指疏中提出的“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当时各大诸侯王势力膨胀已成隐患,分封更多的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才能巩固中央集权。汉制,封国设三台,“千台”乃极言分封诸侯国之多。毛泽东从巩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肯定贾谊“众建诸侯”的意见,是古人咏贾生的名篇中没有说过的话。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颈联上承“壮志未酬”,为贾生抱屈。上句说贾谊如此杰出,却并未赢得汉文帝的真赏。说句公道话,汉文帝对贾谊的破格任用,已算得上非常的恩典了,所以王安石有“谁道君王薄贾生”之慨。汉文帝有汉文帝的难处,一个皇帝要作出重大决定,势必听一听身边人和大臣的意见。《文选》李善注引应劭《风俗通》说,贾谊与邓通俱侍中同位,忠奸不能互容,邓通进谗,导致文帝对贾谊的疏远。所记虽不见于《史记》、《汉书》,当有一定根据。何况还有周勃、灌婴这样的耆旧重臣也站在对立面上,叫文帝怎么办才好呢。“受疑猜”,指当时反对派加给贾谊的两条罪名,一条是“专欲擅权”,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条是“纷乱诸事”,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尾联“千古同惜”指长时期以来,人们对贾谊命运的一致评价,表达了毛泽东对谗言佞臣的痛恨之情。在最后“空白汨罗步尘埃”一句中,毛泽东表达了他对贾谊之死的慨叹和惋惜,认为贾谊虽然在《吊屈原赋》中对屈原选择投江殉国的归宿表示不以为然,然而贾谊最终也没有超越屈原的愚忠,因梁怀王堕马之事而忧伤不止,终于忧郁过度而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屈原后尘。毛泽东在这里哀其超凡的才华徒然空耗殆尽。

参考资料:
1、 藏书网.七律·咏贾谊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今日秋风里,何乡¹一病翁。
译文:飒飒秋风里,站立着何处来的多病老翁?
注释:¹何乡:何处的意思。此暗寓诗人流放,他乡寄食之苦。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力微须杖起¹,心在与谁同。
译文:颤巍巍倚杖而立,我的心与谁相同?
注释:¹杖起:指倚杖才能立起。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灾疾资¹千悟²,冤亲并一空。
译文:多灾多病使我获得彻底的陈悟,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一扫而空。
注释:¹资:致。²千悟:指了解,领会很多。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百年¹先得老,三败未为穷²
译文:人生百年,我却过早地衰老;虽然一再遭受挫折,但我依然不改变初衷!
注释:¹百年:人生百年,指人生。²穷:人生之路走不通。

  这首《病起》写病后的感受,极尽困蹇之苦况,然于极悲痛怨愁之中,诗人又吐出极旷达之语。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这也是在无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内涵深蕴的五律代表佳作。首句“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可见,在萧萧的秋风里,盛年的诗人忧病之余,犹如一个衰颓老翁。他勉强挣扎起来。“力微须杖起”,这是写实。更重要的则是下句“心在与谁同”,他想到前贤欧阳修的“老去自怜心尚在”,很自然地化用入诗。谢灵运于《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中也说过:“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作者尽管历尽磨难,颠沛流离,但此心尚在,此志不移。他独立西风里,四顾茫然,此情无人能喻。所以说“与谁同”,感慨极深。诗人虽是屡遭挫折,但他的心还不是死灰,还不是止水,他还想做一番事业。这是诗人的积极入世处。

  诗人自身之疾,以及仕途坎坷,母亲去世等等灾难,使他大彻大悟,懂得了冤亲平等,皆属空虚。悟的次数之多,也就是说灾病之多(因每一灾病即有一悟)。“冤亲”句出于佛典,《华严经》说:“愿一切众生于怨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东智慧清净。”虽用了佛家语,诗中所表现的却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种因遭际不幸而起的无可奈何的悲愁。这种言外之情,表现得很明显。

  最后一联,首尾照应,复写诗人的衰颓。“百年先得老”,和他在另一诗中所写的“白发满头生”一样,是经历了至悲至痛以后的呼号,一字一句,俱自胸臆流出,不是无病呻吟。“三败未为穷”,内涵更为丰富。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相交,管仲自叹:“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史记》本传)诗人这里是化用“三战三北”之语,表明自己不因遭际坎坷而丧失志气,仍要一如既往,坚持操守,直道而行,不效阮籍穷途之哭。由此可见,诗人所祈祷和向往的,不是佛家的空无寂灭,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之道。

  另有观点认为此诗充满禅意,颔联中“心在与谁同”化用前人诗意,着眼于“心”,此为佛教心性学说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发挥。作者颈联两句“灾疾资干悟,冤亲并一空。”即是回答“心在与谁同”,说他的“心”是与佛教禅宗“同”了。千灾百难,久病缠身,现实中所遇诸多烦恼,帮助他对人生真谛多次获得了领悟,即“冤亲并一空。”“冤亲”除了出自《华严经》外,《五灯会元》也云:“佛家慈悲,冤亲相等。”这其实就是泯灭是非观念,超离“烦恼障”,用以调整失去平衡的精神世界。诗人说:他从现实中所领悟到的,除了“等冤亲”之外,还有“一空”,那就是。四大皆空”。这就是他对人生的领悟。尾联则进一步补足获得这种人生领悟的主要契机,作者化用管仲语意,其意是说: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而我已是未老先衰,尚且要念及老母。仕进既已无望,倒不如“于冤于亲,等心摄受,皆令安乐,智慧清净”。原来,他所谓的“心”,即为佛教“等心摄受”的“心”。看来,他确乎欲摒除妄念,清净本心了。他确乎对人生已是因“灾疾”而彻悟了。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可见他诗的内涵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人们常称引的不过是《别三子》、《示三子》、《春怀示邻里》等有限的几首。实际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病起》,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17-218
2、 高文 曾广开主编.禅诗鉴赏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263-265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一派白虹¹起,千寻²雪浪³飞。
译文:瀑布好像一派白色虹霓自天而降,飞溅起千丈滔滔雪浪。
注释:¹白虹:形容瀑布自天而降,有如白色虹霓。²寻: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³雪浪:形容瀑布飞溅,激起雪白的浪花。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译文:海风没有力量将它吹断,在江月辉映下泛着白光。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冷气分青嶂(zhàng),馀流润翠微¹
译文:像一道青色的屏障散着寒气,清清的流水滋润着青翠山岗。
注释:¹翠微:形容花果山青翠幽深。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chán)(yuán)¹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译文:这道瀑布不停地潺潺流淌,好像晶莹的帘幕挂在山上。
注释:¹潺湲:水流徐缓的样子。
《西游记》第一回中,众猴们发现花果山瀑布时,写有这首诗。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以“白虹”为比喻,“千寻“的夸张,对花果山水帘洞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该诗的三、四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化用了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描写花果山瀑布长流不断,气韵生动,气势壮观的景象。五、六句诗“冷气分青吹,余流润翠微”描写了瀑布为花果山增色,使的山色更加青翠可爱。结尾的两句诗,描写了瀑布挂在山洞口,真如一道水晶帘幕,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可见这花果山果然是众猴们生活的理想之处,堪称为“洞天福地”。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46页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禹治洪水,通轘(huán)(yuán)山,化为熊¹。谓涂山氏曰:“欲饷²,闻鼓声乃来。”禹山石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sōng)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译文: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轩辕山。禹化作大熊开山,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要送饭,听我敲鼓再来。”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于是逃开了,来到嵩高山脚下,化作一块大石。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禹赶来说:“把儿子还我!”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注释:¹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²饷:送饭食给人叫“饷”。³山石:踏动石块。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译文: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歌牢唱遭:“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
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禹年三十未娶,行¹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译文:禹治水,三十岁还没有娶亲,走到涂山,担心自己岁数太大失去礼制,就娶涂山女。
注释:¹行:走。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译文:大禹娶涂山氏,叫作女娲,二人在台桑结婚,那天有白狐九尾祥瑞出现,因此被封为攸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