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¹金河²复玉关³,朝(zhāo)马策与刀环
译文: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注释:¹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²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³玉关:即甘肃玉门关。⁴朝朝:每天,日日夜夜。⁵马策:马鞭。⁶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¹白雪归青冢(zhǒng)²,万里黄河绕黑山³
译文: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注释:¹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²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³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意思是:年复一年,驰骋于边塞关城之间;日复一日,横刀跃马,征战杀伐。这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与”字,把四个边塞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 人感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无尽无穷,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气已经发泄尽,其实,征人的怨何止这些呢?他不仅从年年岁岁的漫长时间中感受到枯燥苦闷,而且面对眼前看了千万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无处不在,所以有了三、四两句的描写。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这首七绝,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 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的确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zhēngyuàn

liǔzhōngyōng tángdài 

suìsuìjīnguān zhāozhāodāohuán 
sānchūnbáixuěguīqīngzhǒng wànhuángràohēish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注释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鉴赏

  这是一怨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唐河、青冢、黑人,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怨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战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岁岁唐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意思是:年复一年,驰骋于边塞关城之间;日复一日,横刀跃马,征战杀伐。这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与”字,把四个边塞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 人感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无尽无穷,当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气已经发泄尽,当战,征人的怨何止这些呢?他不仅从年年岁岁的漫长时间中感受到枯燥苦闷,而且面对眼前看了千万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无处不在,所以有了三、四两句的描写。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人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人,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人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战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人,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当战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人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当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这怨七绝,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 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怨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怨句中的“唐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当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的确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公元766—779年间(唐代宗大历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为表现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
柳中庸

柳中庸

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半朽(xiǔ)临风¹树,多情立马²人。
译文: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
注释:¹临风: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²立马:唐朱庆余《过旧宅》诗:“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开元¹一株柳,长庆二年²春。
译文: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
注释:¹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²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注:开元年间为713年-741年)所种,至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已在百龄上下,当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诗人自然会怆然动怀。东晋桓温北征途中,看到他昔日手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曾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树伤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而树在诗人眼中,也是物情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白居易看到这株临风老柳就好像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他这位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

  诗的开始两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和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这是诗人的大手笔。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qínzhènglóu西lǎoliǔ--bái

bànxiǔlínfēngshùduōqíngrén

kāiyuánzhūliǔzhǎngqìngèrniánchūn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望君烟水¹阔,挥手泪沾巾。
译文: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注释:¹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飞鸟¹(mò)何处²,青山空向人³
译文: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注释:¹飞鸟:比喻远行的人。²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³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长江一帆远,落日¹五湖²春。
译文: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注释:¹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²五湖:这里指太湖。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谁见汀(tīng)¹上,相思愁白蘋(pín)²
译文: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注释:¹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²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jiànbiéwángshínányóu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wàngjūnyānshuǐkuò huīshǒulèizhānjīn 
fēiniǎochù qīngshānkōngxiàngrén 
chángjiāngfānyuǎn luòchūn 
shuíjiàntīngzhōushàng xiāngchóubáipín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落叶萧萧¹淮水长,故园²归路³更微茫
译文:秋夜落叶萧萧,江潮滚滚,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
注释:客中:指于京都金陵任职。¹萧萧:象声词,这里是草木摇落声。²故园,故乡。³归路:回去的路。⁴微茫:无边无际的样子。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一声新雁¹三更²雨,何处行人³不断肠
译文: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突然听得一声鸿雁啼叫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注释:¹新雁:初来的雁。²三更:半夜时分,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³行人:出门在外的人。⁴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这首诗诗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伤的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漓尽致。

  首句化用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合二为一。杜诗作于四川夔州,袁诗作于南京,但都在长江边,情境俱切。

  在这句所写的萧瑟景象中,已透出伤感的气氛,接着点出伤感的原因:“故园归路更茫茫”。“更”字比较的基础是前句的“江水长”。长江滔滔数千里,在南京一带,江面辽阔迷茫。而回到故园的道路,比它更为漫长,渺渺不可见。细心的读者马上会发现:从南京到松江,道路算不得太远,交通又十分方便,这样说是不合道理,但正是从这不合理的表述中,隐约透露真情。原来故园隔绝的原因,并不是天遥地远,而是身不由己,羁縻朝廷。况且又处处危险,弄不好就要送命。这样的处境中,遥望归乡之路是“茫茫”无尽头,此意闪烁,一点即止,下面转写,“夜坐”情怀。

  在思乡的焦虑中,听到南飞雁群的鸣声,想到人竟不如雁儿自由,可以往来高空,无所阻遏。说“一声新雁”,是突出心理的敏感,也就表现出思归的急切。但终究是无可奈何,长夜枯坐,不能入眠,听那淅淅沥沥的秋雨,飘洒到三更。不用多说,“三更雨”已经从侧面描绘出诗人百无聊赖的、沉闷的心情。结句不从第三句直接引申,作深一层的抒发,却眺开一步,说此情此景,令离乡之人,无不哀痛欲绝。这也是吞吞吐吐的笔法,避免对自身的境遇,切入太深。同时也隐含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意思。

  这诗字面很陈旧,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新意。但仔细地读,才感觉到种闪闪烁烁,欲说还休的沉痛,表述其实是很用心。选用陈旧的语言、意象,只是要把某些尖锐的情绪掩盖起来。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309页

zhōngzuò--yuánkǎi

luòxiāoxiāohuáishuǐzhǎngyuánguīgèngwēimáng

shēngxīnyànsāngèngchùxíngrénduàncháng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¹?夜来风叶²已鸣廊³。看取眉头鬓(bìn)。(秋凉 一作:新凉)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凉,鬓边生出了白发。
注释:¹新凉:一作“秋凉”。²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⁴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酒贱¹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fáng)²。中秋谁与共孤光³。把盏(zhǎn)凄然北望。
译文:酒价便宜,反而常常忧愁客少,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¹贱:便宜。²妨:遮蔽。³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⁴盏:酒杯。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凉》,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凉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秋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秋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凉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凉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凉·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资料:
1、 吴慧娟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8-629 .

西jiāngyuè ·shìshìchángmèng

shì sòngdài 

shìshìchángmèng rénshēngqiūliáng láifēngmíngláng kànméitóubìnshàng  (qiūliángzuò xīnliáng )
jiǔjiànchángchóushǎo yuèmíngduōbèiyúnfáng zhōngqiūshuígòngguāng zhǎnránběiwàng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¹万丈²生白毫³
译文:明月还没有从高高的群山升起,就已经发出了万丈星云之光。
注释:和(hè):依照别人所作诗词的题材和体裁而写作。子由:指苏轼的弟弟苏辙。¹瑞光:指月未出时星云之光。²万丈:一作“千丈”。³白毫:白色的光芒,指月亮将升起时闪出的光。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一杯未尽银阙(què)¹涌,乱云脱坏²如崩涛³
译文:杯中的酒还未饮尽,天上宫阙就开始翻涌。纷乱的云四处飘散,好像浪涛下落。
注释:¹银阙:指天上宫阙,传说为仙人或天帝所居。《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这里代指明月。²脱坏:指天上积云散开零乱。³崩涛:浪涛下落。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谁为天公洗眸子¹,应费明河²千斛(hú)³水。
译文:如果谁要为天公清洗眼睛,应该会耗费银河里的数千斛水。
注释:¹“谁为”句:化用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念此日月者,为天之眼睛。”眸子,眼睛,此指月。诗人谓月为天之眼。²明河:即银河。³斛: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zhàn)¹心不起²
译文:明亮的月光使我更冷静地洞察世态人情,我心湛然,磊落光明。
注释:¹湛然:明亮之状。²心不起:指心里没有世俗的杂念。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西南火星¹如弹丸²,角尾³(yì)苍龙(pán)
译文:西南方向的心宿和弹丸一般大,角尾二宿亮光闪烁,环绕着苍龙七宿。
注释:¹火星:星名。又名大火,即心宿。一作“大星”。²弹丸:形容极小。³角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两宿。⁴奕奕:光明貌,亮光闪动貌。⁵苍龙:苍龙七宿。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合称苍龙。⁶蟠:屈曲,环绕,盘伏。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今宵注眼¹看不见²,更许³萤火争清寒
译文:今晚月光很强,星光显得更加微弱,我集中目光也看不见它们。又怎么容许灯笼火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呢?
注释:¹注眼:谓集中目光看。²看不见:极言星暗以反衬月明。³更许:犹言岂许、宁许。⁴萤火:本指萤火虫发出的光,这里比喻人们游玩的灯笼火。⁵争清寒:在秋日寒气之中与月争光。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何人舣(yǐ)舟¹临古汴(biàn),千灯夜作鱼龙变。
译文:什么人在古汴河边停船靠岸?人们做了许多鱼龙形状的灯,游戏赏月。
注释:¹舣舟:停船靠岸。古汴:古汴河由郑州、开封,流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此特指徐州汴、泗合流之处。鱼龙:指鱼灯、龙灯。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曲折¹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²
译文:水灯曲折排列,随着歌声节拍和船的浮沉上下盘旋舞动。
注释:¹曲折:状水灯排列之形。²“低昂”句:作者自注:“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低昂,状水灯上下波动。赴节,按音乐节拍。歌板,即拍板,一种乐器。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青荧¹灭没²转山前³,浪飐(zhǎn)风回岂复坚
译文:灯笼中的烛光熄灭,月亮也转到山前。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哪里还能坚固?
注释:¹青荧:青光闪映貌。此指水灯之光。²灭没:烛光熄灭。³山前:一作“前山”。浪飐风回:浪打风吹使灯笼颤动。飐,《说文解字》:“飐,风吹浪动也。”⁴岂复坚:哪里还能坚固。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译文:明月容易下沉,人也终究会散去。我回家后呼唤取酒再度赏月。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¹寒螀(jiāng)²³露草。
译文:堂前的月色更加皎洁美好,寒蝉在含露水的草丛中咽咽而鸣。
注释:¹咽咽:呜咽哀切之声。²寒螀:古书上说的一种蝉。《尔雅·释虫》:“蜺,寒蜩。”郭璞注:“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³鸣:一作“啼”。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¹
译文:掀起帘子,推开门户,寂静得好像没有人。窗下只有我的孙儿楚老在低哭。
注释:¹“窗下”句:作者自注:“近有一孙,名楚老。”楚老即苏箪,苏迈之子。咿哑,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南都从事¹莫羞贫²,对月题诗有几人?
译文:子由啊,你不要因为清贫而感到羞愧,古来对月题诗的人能有几个?
注释:¹南都从事:指苏辙。从事,古官名。汉代州刺史之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又有郡国从事史,每郡一人,主管文书等。时苏辙为南京签判,与古从事相当。²莫羞贫:不要因贫而羞。苏辙原诗有“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之句,故作者以此宽慰他。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明朝人事随日出¹,怳(huǎng)²一梦瑶台客³
译文:太阳一出,好像世事皆变,中秋夜恍若置身瑶台的赏月赋诗之境,仿若梦一场。
注释:¹“明朝”句:化用唐武元衡《夏夜作》:“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²怳然:同“恍然”,好像,仿佛。³瑶台客:神仙。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东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这首长歌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之一。开端写明月未出和初出之景,瑞光生白毫,银阙涌苍穹,云散如崩涛,并想象用银河水洗天公眸子。接下去写星宿、水灯、寒螀、露草等,营造出一片澄明之境,渗透着对景怀人之情。诗人极写中秋明月之美和他人的欢乐,更衬托出自己悲凉的心情和寂寞的处境。最后又安慰鼓励对方,突出手足之深情。全篇单行直贯而下,想象奇丽,比喻新警,诗句流丽婉转,唱叹有致,令人吟诵不已。

  诗一开篇即描写明月出来的雄伟气势,月亮还未出群山之时,已经是光芒万丈。“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白如崩涛”,写出了月亮升起的景象,描述得灵动诡谲,有声有势,气象壮阔,明月不可阻挡之势和它的光彩让人诧异。接着,诗人收笔,写月亮的明亮与光洁,“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就有几分小巧。将月亮比作明亮的眼睛,该花费银河千斛水,才使眼睛如此明亮,奇思妙想,令人惊叹。可见苏轼的诗歌在重情感而不拘于情感、重气势而不拘于气势的表现中,粗犷间有细腻,厚重间有轻盈。

  继而诗人又将月亮与苍龙七宿相比较,反衬月亮的明净。心宿“如弹丸”,在西南方向闪着光芒;整个苍龙七宿盘在西天,熠熠发光。到中秋的夜晚,角、亢、氐等星宿已落入西方地平线,并不是整个苍龙都可见,所以诗人又补充道“注眼看不见”。月亮升起之后,星光更暗淡了,仿佛在与飞舞的萤火虫争夺着光亮。“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描写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引人遐想。诗的后半部分,从描写家庭赏月的欢乐和温馨,写到对远方弟弟的思念和劝慰。“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这是安慰鼓励苏辙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贫困,却能对月赋诗,这儒雅的生活也足以快意。

  全诗景情交错,从天宇山川写到社会民俗,再到家庭亲情,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哀婉,实为中秋咏月长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主编;陶文鹏编著. 中华经典好诗词 苏轼集 唐宋卷[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8:126-127.
2、 陆坚主编. 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1:72-73.
3、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1[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530.
4、 王玉民著. 诗意星河[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9:51.
5、 王玉民著. 占测授时[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9:286.
6、 阮忠著. 唐宋诗风流别史[M]. 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7:479.

zhōngqiūjiànyuèyóu

shì sòngdài 

míngyuèwèichūqúnshāngāo ruìguāngqiānzhàngshēngbáiháo 
bēiwèijìnyínquēyǒng luànyúntuōhuàibēngtāo 
shuíwèitiāngōngmóu yīngfèimíngqiānshuǐ 
suìlìnglěngkànshìjiānrén zhàozhànránxīn 
西nánhuǒxīngdànwán jiǎowěicānglóngpán 
jīnxiāozhùyǎnkànjiàn gèngyínghuǒzhēngqīnghán 
rénzhōulínbiàn qiāndēngzuòlóngbiàn 
zhéxīnzhúlànghuā ángjiésuíbǎn 
qīngyíngmièzhuǎnqiánshān làngzhǎnfēnghuíjiān 
míngyuèrénsàn guīláijiǔgèngchóngkàn 
tángqiányuèqīnghǎo hánjiāngmíngcǎo 
juǎnliántuīrén chuāngxiàwéichǔlǎo 
náncóngshìxiūpín duìyuèshīyǒurén 
míngzhāorénshìsuíchū huǎngránmèngyáo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