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五尺刀,摩挲不离手。但来看此物,军中谁更有。
新买五尺刀,摩挲不离手。但来看此物,军中谁更有。

lángwáng--pānlóng

xīnmǎichǐdāoshǒudànláikànjūnzhōngshuígèngyǒu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江南非不好,楚客¹自生哀。
译文:并不是江南不好,只是楚客自生哀愁。
注释:¹楚客:自指。作者虽说是洛阳人,在避乱期间,曾辗转襄汉湖湘等地,长达五年,所以自称“楚客”。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摇楫(jí)¹天平渡²,迎人树欲来。
译文: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江岸远处的树,好似迎人而来。
注释:¹摇楫:划桨,行船。²天平渡:“渡平天”的倒文。形容水天相连。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
雨余¹楫岫(xiù)²立,日照海门开。
译文:雨后初晴吴山明朗,红日高照海门开敞。
注释:¹雨余:初晴。²楫岫:指楫山。楫山一名胥山,又称城隍山,在杭州市钱塘江北岸。²海门:指钱塘江口,镇名,在浙江临海县境内。
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虽异中原险,方隅(yú)¹亦壮哉²
译文: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原,方寸之地亦壮哉!
注释:¹方隅:边境。这里指临安的城池。²壮哉:语本《史记·陈平世家》: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奉诏随车驾由广南返回临安时的路上的感想,运用写景寄情的手法,借景抒情,且又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在国家经历风雨之后,要迎接光明到来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卧薪尝胆以图中原的决心。全诗运思巧妙,蕴涵丰富,旨深意远,耐人寻味。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由赋情写起,表明江南地带,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人据中原之后,转眼五年,黄淮地区,大部分已非吾土。所以思念故国,仍不免使楚客生哀。

  第三四两句:“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写渡江时情景。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由于船在前进,所以江岸远处的树,颇似迎人而来。这两句写景入神,且景中寓情。“天平渡”,示天水无际,前进的水路,呈现开阔苍茫的气象;“树迎人”,示行进之时,江树渐次和人接近。隐喻国家正招揽人才,所以自己也被迎而至。

  第五六两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融情人景。吴山明朗,云雾尽散,“雨余山更青”,故用“立”字示意。天晴了,红日高照,海门开敞,金碧腾辉,故用“开”字示意。两句写雨后景象,象征国运亦如久雨初晴,光明在望。

  结笔:“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仍以赋情为主,赞美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原,但也擅有形胜,倘能卧薪尝胆,上下同心,凭借此处以为“生聚教训”的基地,则复兴的希望,必能给人以鼓舞。这两句回映起笔,“虽异”句和“生哀”句相应,“方隅”句和“江南”句相应。在章法上,首尾应接,抑扬相间,笔有余辉。

  全诗借开朗景象,以示此行的欣喜,却能不露痕迹,使外景和内心一致,这是诗人用笔高妙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第926页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寒食¹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²,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zhì)³也。”午霁(jì),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¹⁰,多者浮¹¹,少者歌¹²,以为乐。偶艇(tǐng)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chuò)¹³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译文:寒食节过后下了场雨,我说这场雨是为西湖洗去红妆,应当马上去与桃花话别,不能再拖延了。中午时分雨停了,我同几位朋友来到了苏堤第三桥,凋落的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因为这个感到很快乐。忽然有穿着白绸衣的骑者奔驰而过,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加倍鲜艳美丽,朋友中穿着白色内衣的都脱去了外衣。稍稍疲倦的时候,我们就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拿这个来取乐。偶见花丛中划出一条小艇,叫近一看,原来是和尚送茶来了。我们每人小饮一杯茶,就随着小船高声唱着歌回去了。
注释:六桥:在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上。北宋元祐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堤由南至北横贯西湖,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建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成为西湖一景。后人称此堤为苏堤。袁宏道:(1578-1615),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令,国子监助教,考功员外郎等职。袁宏道是明末公安文派的首领,论文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独抒性灵",创作上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流丽清新,不拘格套,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 "三袁"。¹寒食:节名,在清明的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内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做寒食。²洗红:洗去红妆,这里比喻雨摧落花。意谓春雨打落春花。³滞:延留,耽搁。⁴霁:雨后转晴。⁵翻:同“反”,反而。⁶忽骑者白纨而过:忽见穿白绸衫的人骑马驰过。⁷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⁸白其内者:穿着白色内衣的人。⁹去表:脱去外套。意谓本来穿着白内衣的人。¹⁰以面受花:用脸颊来承接树上掉下的落花。¹¹多者浮: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浮,饮酒,喝一大碗酒。¹²少者歌: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¹³啜:喝,小饮一口。
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
海棠珠缀(zhuì)¹一重重。清晓²近帘栊(lóng)³。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
译文:晨曦时分天刚露白,窗边盛开的海棠花如重重珠缀。娇艳的颜色好似美人脸上晕晕染染的胭脂红。
注释:¹珠缀:连缀珍珠为饰的什物。²清晓:指天刚亮时。³帘栊:窗户。
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译文:花红叶嫩,意趣无穷。只愿我与你的情谊似这海棠花叶,年年岁岁共春风。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东风已绿瀛(yíng)¹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译文:东风已吹绿了瀛洲之草,宫中的紫殿和红楼,在春色里显得格外的美丽。
注释:¹瀛洲:兴庆宫内的瀛洲门,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¹(niǎo)(nuó)拂绮城²
译文:龙池之南的柳色才着半绿,远望似一片绿烟;柳条在春风中袅娜,拂着壮丽的城墙。
注释:¹萦烟:烟气缭绕。²绮城:城墙之美称。指兴庆宫东倚长安城墙之夹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垂丝百尺挂雕楹(yíng)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²早得春风情。
译文:春天的游丝高高地挂在雕梁画柱上,上面有美丽的小鸟在间关和鸣,好像它们已早知春天的消息。
注释:¹雕楹:即雕梁画柱。楹,柱子。²间关:鸟鸣声。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译文:春风将间关的鸟语吹入云中,给千家万户都带来了春天的声音。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是时君王在镐(hào)¹,五云²垂晖(huī)耀紫清³
译文:这时君王正在京城的宫廷之中游乐,天上有五彩祥云笼罩。
注释:¹镐京:西周的都城。在今西安市。此处代长安。²五云:五色祥云。这里指皇帝所在地。³紫清:此指天空。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¹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²绕花行。
译文:仪仗在阳光的照耀下出了金宫,玉辇绕着花丛而行。
注释:¹仗:指皇帝出行的仪仗。²玉辇:帝后所乘之辇车。玉辇,美称。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始向蓬莱¹看舞鹤,还过茝(chǎi)²听新莺。
译文:先到蓬莱岛去看仙鹤跳舞,又过茝若宫去听黄莺唱歌。
注释:¹蓬莱:指大明宫内太液池中之蓬莱山。太液池在蓬莱宫之北。²茝若:汉殿名,在未央宫中。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新莺飞绕上林¹苑,愿入箫韶²杂凤笙(shēng)³
译文:黄莺在上林苑中飞鸣而去,但愿他的歌声能与凤笙一起,奏出一曲箫韶之乐。
注释:¹上林:汉代苑林,在长安西北。²箫韶:舜乐。即圣人之乐。³凤笙:笙有十三簧管,排列之形似凤。故云凤笙。

  这首诗共十七句,有四层意思,层层相接,旋萦递进,依次写来。

  开头“东风”以下四句,写长安城初春景象。东风吹拂,宫苑草绿,殿楼生春,柳色半青,萦烟袅娜,拂城似锦,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境界。诗人描绘意境,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色彩,如绿草、紫殿、红楼、柳青等,构画了色彩斑烂的初春景象;“绮城”句一出,满城春色,尽收眼底。诗人又用以拟人手法,写得春情洋溢,如风绿春草、殿楼觉好、烟柳拂城等,动人心扉,倍感真切。

  接下“垂丝”五句,写新莺春声。垂柳挂柱,莺鸟和鸣,春风知情,卷声入云,万户皆春声,好一番春日声情。诗人依题写意,开头写柳色初青,接写新莺百啭,由境出莺,莺境相合。前是绮城春景,后是万户春声,声景相融,此番意境,有画有音,有光有响,即声色并举。诗人写新莺百啭,声情结合,以情写声,如好鸟和鸣,间关早得春风之情,春风知情,将鸟声撒向万户,万户皆春声。人鸟春声,皆因情生,动人之处,在于声情相融。

  “是时”以下六句为第三段,写皇帝出游。五云垂晖,太平之象;皇帝出宫,仗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徐行;始看鹤舞,继听新莺,呈现出一副龙仪非凡的游春气派。既然是奉诏侍赋,少不了对帝王的称颂。诗人没有直接写帝王本人如何仪态非凡,而是采取烘托的笔法,描述皇帝春游的隆重仪止和心兴。五云垂晖,日转绕花,看鹤听莺,令人感到皇帝仪同天日,兴同世人,而不失尊贵高雅之趣。

  最后一段两句,写莺绕宜春苑,扣题作结。皇帝听莺,新莺知情,飞绕林苑,愿把自己的歌声汇入肃然高雅的箫笙之乐。

  全诗四段,诗意衔接细密,始有柳烟拂绮城,继有垂丝百尺挂雕楹;前有春风卷声入云,万户春声,后有五云垂晖,君王春游心动;上有听莺鸣啭,下有新莺飞绕,诗意衔接,丝丝人扣,层层相生,如行云流水,自然晓畅,表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和艺术手法。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27-228页

shìcóngchūnyuànfèngzhàolóngchíliǔchūqīngtīngxīnyīngbǎizhuàn--bái

dōngfēng绿yíngzhōucǎo殿diànhónglóujuéchūnhǎo

chínánliǔbànqīngqīngyíngyānniǎochéng

chuíbǎichǐguàdiāoyíngshàngyǒuhǎoniǎoxiāngmíngjiānguānzǎochūnfēngqíng

chūnfēngjuǎnyúnqiānménwànjiēchūnshēng

shìshíjūnwángzàigǎojīngyúnchuíhuī耀yàoqīng

zhàngchūjīngōngsuízhuǎntiānhuíniǎnràohuāxíng

shǐxiàngpéngláikànháiguòchǎiruòtīngxīnyīng

xīnyīngfēiràoshànglínyuànyuànxiāosháofèngshēng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译文: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译文: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译文: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译文: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译文: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译文: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难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难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shīpǐnèrshí ·hán

kōng tángdài 

zhuó jìnfēngliú 
shènán kānyōu 
shìyǒuzhēnzǎi zhīchén 
mǎnjiǔ huāshífǎnqiū 
yōuyōukōngchén hǎiōu 
qiǎnshēnsàn wàns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