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城下牂牁路,空冢滩西贾客舟。
犍为城下牂牁路,空冢滩西贾客舟。
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
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

jiānwèichéngxiàwén--chén

jiānwèichéngxiàzāngkōngzhǒngtān西jiǎzhōuliánjiāngshàngyuètóngshèngchóu

陈羽

陈羽

[唐](约公元八O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江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初前后在世。工诗,与上人灵一交游,唱答颇多。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二人登进士第;而他与韩愈、王涯等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佐。《全唐诗》之三百四十八一卷传世。 ▶ 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华山畿,华山畿,
华山畿(jī),华山畿,
译文:华山畿啊,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君既为侬(nóng)¹死,独生为谁施²
译文: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注释:¹侬:我,吴地方言。²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¹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译文: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注释:¹欢:对情人的爱称。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译文:我在胶西县高处远望你所在的四川西部,那也是我的故乡眉州应该在天边孤云落照处。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译文:瓦屋山上春雪堆积寒气笼罩,峨眉山上一片苍翠一扫雨后的阴沉。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治经方笑春秋学¹,好士今无六一贤²
译文:研究经学者正嘲笑如你一般研究《春秋》者,爱护人才者再没有六一居士那样贤能者。
注释:¹春秋学:黎錞(chún)是一位研究《春秋》的儒者,曾著有《春秋经解》。这时王安石执政,王安石素不喜《春秋》,说那是一本古代的“断烂朝报(朝廷公报)”。 ²六一贤:欧阳修以“藏书一万卷,集采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自号六一居士。欧阳修曾经以“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向英宗推荐二人。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译文:请你暂且等着我回归家乡田园,到时我们一起趁着美好时光饮酒赋诗。
群山万壑引长风,透林皋、晓日玲珑。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群山万壑¹引长风,透林皋(gāo)²、晓日玲珑³。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东。浑(hún)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míng)(méng)。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
注释:¹壑:两山之间的谷地。²林皋:高处的森林地带。³玲珑:空明。形容晓日,因此时日光尚不强烈。⁴偏东:东方尽头。⁵浑河:即永定河。原名浑河,康熙时更名。源出山西,称桑干河。⁶溟濛:幽暗迷蒙。
云容。看白云苍狗,无心者、变化虚空。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云容。看白云苍狗¹,无心者、变化虚空²。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³。清风阁,高凌霄汉,列岫(xiù)如童。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
注释:¹白衣苍狗:亦作白云苍狗,风云变幻之谓也。苍狗,原指黑色的狗。²无心者、变化虚空:也是形容变化无穷的云。³日承红:在阳光照耀下呈现红色。⁴高凌霄汉:形容清风阁建在高处。霄,云。汉,银汉、银河。⁵列岫如童:意为从清风阁上望去,众山像一个个童子。⁶“待何年归去”二句:奕绘经营南谷别墅,有死后归葬于此的打算,所以说“归去”。意为二人辞世以后,夫妇还要在此谈笑争雄,各论雄长。

  这首词境界开阔,它不仅写了一处楼阁,作者还注意到了它的群山环抱的气势。

  词一开始,就以“群山万壑引长风”为引领,表现出清风阁所在的西山一带的雄浑气势。它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清风阁居高临下,境界开阔。“透林皋、晓日玲珑”,在这里,可以玲迎日出。透过茂密的树林,迎来一轮缓缓升起的朝日。“楼外绿阴深,凭栏指点偏玲”,是依山面玲的朝向。“浑河水、一线如虹。清凉极,满谷幽禽啼啸,冷雾溟濛。”作者登楼眺望,心旷神怡,颇有“任海天寥阔,飞跃此身中”之感。

  下片承上片的描写,但从远眺转入仰望,词人说:“云容。看白衣苍狗”,蓝天白云,组成各种形状,变化莫测,“无心者、变化虚空”,它不受驱遣地在虚空中开阖组分。作者再睇视清风阁的四周,“细草络危岩,岩花秀媚日承红”,绝壁巉岩上攀缘着细草,山崖上的秀丽山花承受着阳光照射,现出一派红色。登临阁上,有“高临霄汉”之感,周围的群山,突出云层之上,一座座山巅好像不同形态的童子。这一总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审美愉悦达到了顶点,因而最后托出“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就感到异常自然了。词人说,这里不仅是生前登临览胜的好去处,也希望他年夫妇共同长眠于此,继续着生前的“谈笑各争雄”的闺房之乐。

  这首词,融叙景抒情于一体。它虽然说到了“待何年归去”,带来某种凄凉沧桑之感,但全词充满了登山临水的欢悦,而且气势开阔,在顾太清词中别具特色。

gāoshānliúshuǐ··ziqīngfēngluòchéngyùn--tàiqīng

qúnshānwànyǐnzhǎngfēngtòulíngāoxiǎolínglóng

lóuwài绿yīnshēnpínglánzhǐdiǎnpiāndōng

húnshuǐ线xiànhóng

qīngliángmǎnyōuqínxiàolěngmíngméng

rènhǎitiānliáokuòfēiyuèshēnzhōng

yúnróng

kànbáiyúncānggǒuxīnzhěbiànhuàkōng

cǎoluòwēiyányánhuāxiùmèichénghóng

qīngfēnggāolíngxiāohànlièxiùtóng

dàiniánguītánxiàozhēngxióng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日暮堂前花蕊(ruǐ)¹,争拈(niān)²小笔上床³描。
译文:黄昏余晖之下,厅堂前面鲜花娇美。一群可爱绣女,争拿笔上绣床写生。
注释:¹花蕊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花蕊:花心。娇:美丽鲜艳。²拈:用两三个指头捏住。³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绣成安¹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²
译文:绣成美丽屏风,静静放进花园,逗得黄莺好奇,离开柳条飞来。
注释:¹安:安置,摆放。²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

  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那看到花开娇美,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像“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是找不到的。

  胡令能诗风清丽,富有情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唐诗园囿中奇香扑鼻的山花野草。这首《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就有这样的特点。此诗头两句是现场目击,后两句是合理想象,既有情趣,又有意趣。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明丽如画。这样的诗,现代人解读毫不费力,且清新可爱,足见其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guānzhèngzhōucuīlángzhōngzhūxiùyàng

lìngnéng tángdài 

tángqiánhuāruǐjiāo zhēngniānxiǎoshàngchuángmiáo 
xiùchéngānxiàngchūnyuán yǐnhuángyīngxiàliǔtiáo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怜¹(jī)齿²印苍苔,小扣³柴扉(fēi)久不开。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注释:值:遇到;不值,表示去某地方不合时,未能遇到想见之人。¹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²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³小扣:轻轻地敲门。⁴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41-1242

yóuyuánzhí

shàowēng sòngdài 

yīngliánchǐ齿yìncāngtái xiǎokòucháifēijiǔkāi 
chūnmǎnyuánguānzhù zhīhóngxìngchūqiáng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