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白云尽¹,春²与青溪(xī)长。
译文:蜿蜒的山路从白云尽处延伸过来,长长的溪水两边都是春天的美景。
注释:¹道由白云尽:指山路从白云尽处延伸过来,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²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译文: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门¹有山路,深柳²读书堂。
译文: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读书堂掩藏在茂密的柳树林中。
注释:¹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²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yōu)¹²白日,清辉照衣裳。
译文:每当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注释:¹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²每:每当。

  阙题即缺题。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录此诗时便没有题目,后人因以“阙题”名之。此诗描绘的是通向一座深山别墅沿途的幽美环境,它不是写诗人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空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此诗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读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64-365

quē

liúshèn tángdài 

dàoyóubáiyúnjìn chūnqīngcháng 
shíyǒuluòhuāzhì yuǎnsuíliúshuǐxiāng 
xiánménxiàngshān shēnliǔshūtáng 
yōuyìngměibái qīnghuīzhàoch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蜿蜒的山路从白云尽处延伸过来,长长的溪水两边都是春天的美景。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读书堂掩藏在茂密的柳树林中。

每当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注释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从白云尽处延伸过来,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每:每当。

鉴赏

  阙题即缺题。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录此诗时便没有题目,后人因以“阙题”名之。此诗描绘的是通向一座深山别墅沿途的幽美环境,它不是写诗人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空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此诗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读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64-365
创作背景

  本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盛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作为诗名。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25
刘昚虚

刘昚虚

刘昚虚(约714年—约767年),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开元二年(约714年),约卒于大历二年(约767年)。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为皇太子校勘经史;旋转崇文馆校书郎,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均为从九品的小吏。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一首。 ▶ 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试说东都¹事,添人白发多。
译文:聊起了汴京旧事,使人头上的白发增多。
注释:¹东都:北宋的京城汴粱。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寝园¹残石马²,废殿³泣铜驼
译文:皇帝陵寝前的石马残败,荒废的宫殿外铜驼泣下如河。
注释:¹寝园:北宋皇帝的陵墓。²残石马:黄帝陵基前的陈列物都已被摧残。³废殿:北宋皇帝住的宫殿也遭到破坏。⁴泣铜驼:西晋索靖预见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宫殿前陈列的铜制骆驼说:“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已而西晋不久被匈奴刘聪灭亡。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é)¹
译文:推算胡人的气运难以长久,边地传来的情报大多错讹。
注释:¹讹:错误。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凄凉旧京¹女,妆髻(jì)²尚宣和³
译文:我这个旧时京城的女子无比凄凉,仍保留着宣和年间的梳妆衣着。
注释:¹旧京:指汴梁。²妆髻:一种发式。³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

  这是一个从北方、从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故都及其附近荒凉景况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诗人没有出面铺叙事件、描绘场景,也没有穿插任何评判的语言,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可从北来人的叙述中体会出来。这样的叙事诗,显然是从杜甫“三吏”、“三别”一类的诗化出。这两首五律,记录了一个从金人统治的北方南逃的人的血泪控诉。

  第一首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被占后的状况。开头“试说”二字含义深婉,隐约透露主人公不愿说、不忍说的悲抑心境。从而表明他的诉说是应别人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样,一箭双雕,写说者也就写了听者。听者身居东南,心里却老是惦记着北方的骨肉同胞,急欲知道他们的近况;对于故都汴梁,更是魂牵梦萦,一往情深。面对这样的问讯者,“北来人”诉说着,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以致白发频添,忧伤至极。接着正面写东都,交代忧伤的原因。宫殿、铜驼,是都城内的景物,石马是北宋诸帝陵园中的景物。然而,陵园内的石马已残破不堪,长眠于此的北宋诸帝死后还要蒙受亡国之耻。官门外的铜驼倾倒在荒烟蔓草之中,回忆昔日的繁华景象,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一齐涌上心头,不禁泣下如雨。诗人选用这些最富特征的事物,涂以想象的浓烈色彩,对人于金人之手的都城面貌进行了艺术概括,用笔简洁而境界全出。“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上句一个“残”字显示了陵园的悲惨变化;下句一个“泣”字则寄托了京都居民的哀痛,彼此映照,情景相生,感慨万千,低回不已。故都虽已残破不堪,而遗民的复国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过,以致把边境传来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当作谣言,不愿听信。那些旧日京师的妇女,如今虽已素发飘萧,境况凄凉,但衣着妆束仍是当年模样。故国之思,终未消歇。

  第二首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失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53-1354页

běiláirén--liúzhuāng

shìshuōdōngdōushìtiānrénbáiduō

qǐnyuáncánshífèi殿diàntóngtuó

yùnzhànnánjiǔbiānqíngtīngé

liángjiùjīngzhuāngshàngxuān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土花¹曾染湘娥黛(dài),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xī)(zhuī)²是凤翘³
译文: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长满苔藓,晶莹的泪水难以消除。清韵声声,那不是谁在用犀槌敲击乐器,而是她头上的凤翅触碰到了青竹发出的清雅和谐的响声。
注释:¹土花:此处指器物上的锈蚀斑迹。²犀椎:即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的小槌。³凤翘:凤形首饰。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只应长伴端溪¹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²前头见玉萧。
译文:秋色多么撩人、秋意无限,应该将这些用端砚写成诗篇。将相思之语偷偷教给鹦鹉,当与她相逢又难以相亲时,鹦鹉或可传递心声。
注释:¹端溪:溪名,在广东高要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瑞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端溪紫,指端溪紫石砚。²方响:古磬类打击乐器。

  这是一首抒写秘恋之情的词作。

  上片写一对恋人偷偷在竹林中幽会的情状。首句点出幽会地点,次句写二人相见后,心潮澎湃,相对垂泪。三四两句写幽会时难忘之事:恋人头上的凤翘碰到了青竹,发出动听的声音,使人久久不能忘却。

  下片写两人分别后,主人公独自一人时的情状。首二句写主人公欲以笔墨寄托情怀,结尾二句,他又幻想借鹦鹉向恋人传情达意,一举一动,痴情流露,真情可感。

  这首词写的是一段深隐的恋情,用苔藓遍布的竹子和晶莹难以消除的泪水来打开全词,这段恋情的苦楚,真的是如泪如疤。总体来说,这首词的写作风格清新淡雅,虽然不能算是纳兰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但将相思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也算是一首别致的小词。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4页
2、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第18页

cǎisāng ·huācéngrǎnxiāngédài

lánxìng qīngdài 

huācéngrǎnxiāngédài qiānlèinánxiāo qīngyùnshuíqiāo shìzhuīshìfèngqiào 
zhǐyīngchángbànduān qiūcháo yīngtōujiāo fāngxiǎngqiántóujiànxiāo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累 一作:束)
久为簪(zān)¹(lěi)²,幸此南夷(yí)³(zhé)
译文:长久被官职束缚不得自由,幸好被贬谪到边远的永州一带。
注释:¹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²累:束缚,牵累。³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⁴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闲依农圃(pǔ)¹邻,偶似²山林客³
译文: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间隐士。
注释:¹农圃:田园。²偶似:有时好像。³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晓耕翻露草,夜榜(bàng)¹响溪石²
译文: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归去。
注释:¹夜榜:夜里行船。榜:船桨。这里用如动词,划船。²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来往不逢人,长歌¹楚天²碧。
译文:来去之间碰不到那庸俗之辈,眼望楚天一片碧绿,高歌自娱。
注释:¹长歌:放歌。²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春秋战国时期,永州属楚国。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依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学生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7 :234-235
2、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3》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05 :113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iǔwéizánlèi xìngnánzhé  (lèizuò shù )
xiánnónglín ǒushānlín 
xiǎogēngfāncǎo bàngxiǎngshí 
láiwǎngféngrén chángchǔtiān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发短¹(rán)²长眉有棱³,病容突兀(wù)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于石里藤。
译文: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突起棱角分明,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好似终南山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任凭严霜侵袭、暴雨击打,都等闲视之。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孝峙(zhì):即王屋,其字孝峙,明末文学家。¹发短:剃短发。²髯:胡须。³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棱,物体表面的条状突起棱角。这里形容眉毛突起。⁴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突兀,高耸,指颧骨凸起。⁵怪于僧:连和尚都不如。清初,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⁶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风霜。⁷寻常:经常,平时。⁸终于:终于山,在今西安市于。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闲倚杖,戏临罾(zēng)¹。折腰²久矣谢无能³。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译文:他时而轻拄手杖闲适漫步,时而在水边撒网捕鱼消遣光阴。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职,他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没有消解池亭中暑气,而他新作的词却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注释:¹临罾:指水边网鱼。罾,有支架的鱼网。²折腰:指出任官职,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典故。³谢无能:推辞说没有能力承担。谢,推辞,拒绝。⁴熏风:和风,指东于风或于风。⁵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此词描绘着一位爱国词人的肖像上片起句以“发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暗示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同时,词人以“髯长”反衬了“发短”,并借此描绘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眉有棱”表面是在写眉毛,实则通过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到此,一位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怒目睁睁的形象跃然纸上。“病容突兀怪于僧。”这是描写主人公的容颜衰弱,暗示了主人公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

  接着的“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暗含了“隐居”之意。上片结尾,词人通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现出“寻常事”,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强。前两句是主人公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后两句则是主人公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通过清峻自立的形象,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首先,词人描写了主人公不为官的闲游,戏钓的惬意。接着说“折腰久矣谢无能”,通过暗用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表现出主人公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接着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其中,“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主人公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此词上片通过描写外貌,突出了主人公病态怪异形象,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品格,映衬出主人公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全词用典贴切,形象鲜明,由风貌到气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丝丝入扣地熔铸出主人公的立体塑像。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6-7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始欲¹识郎时²,两心望如一³
译文:刚刚开始想要认识郎君的时候,总是希望两颗心都是一样的渴望彼此。
注释:¹始欲:刚开始想要。²识郎时:认识郎君的时候。³望如一:希望如同一样。渴望是一样的。如一,一律;一样。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理丝¹入残机²,何悟³不成匹
译文:把思念之情放入织机,哪里还担心我们不会是一对呢?
注释:¹理丝:抽理蚕丝。整理丝线。丝,谐“情思”的“思”。²残机:残剩着没有完成织物的织机。残留着织品的织机。残破的织布机。³何悟:哪里悟得,何不领悟。⁴匹:布匹。绢匹。布帛宽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这里用着双关语,暗喻二人不能成为匹配。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这两句是说,她和他初相识的时候,两颗心都希望永远如一。

  往日的日子过得多么顺畅啊,那正是和他初相识的时候。夜晚幽会,她伏在他耳边悄问:天长地久,两心如一,是么?他呢,也细语相答:这个自然,两情相爱,直到百年!这甜腻腻的回答叫他白天身儿坐在织机面前,魂灵儿还在他身边。眼前就算是洁白的生“丝”,也给她念成了柔柔的情“思”,手里才捧起一匹织好的丝帛,心中就像想起和他匹配的将来......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丝:谐“情思”的“思”。残机:残破的织机。悟:不顺从、相逆,与“忤”意同。匹:布帛宽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这里用作双关语,暗喻二人不能称为匹配。这两句是说,任凭她怎么理齐了丝儿,这破织机就是不听操纵,始终织不成像样的匹段。

  如今这些都不必提了,那薄情的人儿走了,就算想也是白搭。只有这机子最最可恨,瞧着它像是没有心眼,可怎么也会和他一样使坏?诗歌以棉丝织成布匹来比喻有情人结为佳偶。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想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的乱丝,一个残缺不全的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