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主人名道林,怕将水月净身心。
方外主人名道林,怕将水月净身心。
居然对我说无我,寂历山深将夜深。
居然对我说无我,寂历山深将夜深。

宿tiānzhú--yánwéi

fāngwàizhǔrénmíngdàolínjiāngshuǐyuèjìngshēnxīnránduìshuōshānshēnjiāngshēn

严维

严维

严维(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 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¹琴为弦直,爱棋因局²方。
译文:我爱琴只是因为琴弦正直,我爱棋只因为棋盘方正。
注释: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¹怜:爱。²局:指棋盘。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未用较¹得失,那(nǎ)²能记宫商?
译文:我从不利用下棋来计较输贏得失,也不能够清楚记得宫商等五个音阶。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译文:年龄越大越被世俗疏远,一次次正道直行,百事受妨碍。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译文:虽然有琴棋二物相伴,但是与国家兴亡没有关联。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愈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愈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

  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xiǎozhāishì--liúzhǐ

liánqínwèixiánzhíàiyīnfāng

wèiyòngjiàoshīnénggōngshāng

lǎoshìshūzhuōwànshìfáng

suīèrsuíyǒuxìngwáng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长沙入楚深¹,洞庭²³秋晚。
译文: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湖这时正是深秋。
注释:李正字:名础,官秘书省正字。贞元十九年进士,元和初为秘书省正字。¹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²洞庭:洞庭湖。³值:当。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人随鸿雁少¹,江共蒹(jiān)(jiā)²远。
译文: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注释:¹鸿雁少:相传北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止。再往南去的人少了,鸿雁也少了。²蒹葭:芦苇。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历历¹随所经,悠悠²子当返。
译文:你所走的这条路,记得清清楚楚都是我经过的,路途已经很远了,你也该回来了。
注释:¹历历:清清楚楚。²悠悠:路途遥远貌。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孤游怀耿(gěng)¹,旅宿梦婉娩²
译文:你孤游远行省亲,为人正直,希望你路途平安,睡的香甜。
注释:¹耿介:耿直。²婉娩:依恋之情。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风土稍¹殊音,鱼虾日异饭²
译文:随着南去的路远去,风土、方言方音、饭食也越来越不同了,吃的鱼虾越来越多。
注释:¹稍:渐渐。²日异饭:饭食也变样了。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亲交¹俱在此,谁与同息偃(yǎn)²
译文:你的亲友都在河南,到长沙后同谁在一起生活呢。
注释:¹亲交:亲友,亲人。²息偃:休息。

  这是一首浅白中涵深情、平直中寓奇崛的诗。

  首四句点明送友人的时间和地点。深秋的楚地景色,不禁令诗人浮想联翩,渺渺兮骤发思旧之愁怀。诗人曾在唐贞元十九年(803)遭贬南方,为阳山县令,后又曾徙掾江陵,对荆楚之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所以,接着便有“历历余所经”之叹。这个感叹,既兼有反刍遭贬生涯的苦味,又包含了对故地的留连与怀念之情,感情当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句“悠悠子当返”,则是对友人将返故乡的遥想与勉励。山川邈远,故地风情,您也该返回故乡了。因而,上下对句,形式上非常工整,“历历”与“悠悠”相对,“余”与“子’’相对,“所经”与“当返”相对,对仗可谓一丝不苟,而所濡涵的意蕴却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此便显出诗人独运的匠心:用工整完全的对仗形式来载荷参差错落的意绪,从形式与内容的迭加错合中,造成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诗境。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下来八到十句,便是承着“悠悠子当返”进一步联想开去。友人胸秉耿介之怀,孤独南行,旅宿之夜,当也梦见妻子柔顺婉媚的仪容,南方风土殊异,音声亦皆不同了,全诗截此已下来一大半。从开篇,便从大景远景霉起,从远景到近景,从状物到抒情,句句收束,层层递敛,率皆预想途中情景之辞。写彼时彼地,竟未直接写送别一字,直到最后,才将聚焦点对准到了此时此地,戛然而收。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此句一经道出,便流露出了诗人深深的依依惜别之情。到此结束,留有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余地。

  初看此诗,颇感清新澹淡,风神邈远。诗人对友人的殷殷之情,通过对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徐徐荡漾而出,可感可亲。这似与韩愈宏放奇伟的风格不大一致。但细味此诗,却可以发现,它的结构也颇奇特。诗人在河南,送友人归湖南故乡,不是从河南的此时此地写起,而是一反常规,从湖南的彼时彼地着笔,而且用十句的大半篇幅来主要描写彼时彼地,仅最后两句才写送别的此情此景,点明题旨,着法甚奇。因而,诗人是突破了常轨旧格,奇构异想。

参考资料:
1、 吴小平.韩孟诗派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62-63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译文:春天花草丰茂,丽春花开得最好。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译文:刚开时色彩好,茂盛时很烂漫。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译文:那么多的桃李枝,移到哪里都成活。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译文:为什么丽春贵重?说出来怕被人知。

chūn--

bǎicǎojìngchūnhuáchūnyīngzuìshèng

shǎoyánhǎoduōmànzhītiáoshèng

fēnfēntáozhīchùchùzǒngnéng

guìzhòngquèyǒurénzhī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紫塞(sài)¹白云断,青春²明月初。
译文:北方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注释:¹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²青春:此指春天。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对此芳樽(zūn)夜,离忧怅有馀。
译文: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清冷花露满,滴沥¹(yán)宇虚。
译文: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注释:¹滴沥:形容滴水。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¹
译文: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注释:¹大臣书: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这首诗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这组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参考资料:
1、 陶慕渊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51
2、 作品鉴赏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chūnbiéyǒurénèrshǒu ·èr

chénáng tángdài 

sàibáiyúnduàn qīngchūnmíngyuèchū 
duìfāngzūn yōuchàngyǒu 
qīnglěnghuāmǎn yán 
huái怀jūnzèng yuànshàngchénshū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译文: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¹
译文:顺流而行,发现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因水流曲折而发出冲激的声音。
注释:¹“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此诗含意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05-108

宿língjiùchán--yángwàn

chūcháoqíngnǎishìshānquánzhōngmíng

liúdàoqiánbànzàishānzuòduō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