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睡起觉衣单,亭馆东风怕倚栏。一夜好春吹作恨,梨花寂寞雨鸠寒。
清晨睡起觉衣单,亭馆东风怕倚栏。一夜好春吹作恨,梨花寂寞雨鸠寒。

chūnxiǎoǒuchéng--jīnjuān

qīngchénshuìjuédāntíngguǎndōngfēnglánhǎochūnchuīzuòhènhuājiūhán

金涓

金涓

金涓(1306—1382),字德原,义乌人。尝受经于许谦,又学文章于黄溍。尝为虞集、柳贯所知,交荐于朝,皆辞不赴。明初,州郡辟召,亦坚拒不起,教授乡里以终。 ▶ 1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飕。
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sōu)飕。
译文:落日时分身披破裘,拄杖溪边,临风独立,无穷感慨,都上心头。
戆愚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
(gàng)¹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
译文:刚直而愚蠢很相信纸张上冠冕堂皇的话,现在老了病了还是先忧心天下。
注释:¹赣愚:刚直而愚蠢。
末俗凌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
末俗¹凌迟²稀独立,斯文³崩坏欲横流。
译文:风俗人情败坏,世衰道弊,礼崩乐坏,天下行将大乱。
注释:¹末俗:指衰世作的风俗人情。²凌迟:衰败,败坏。³斯文:指礼乐制度。
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
绍兴人物¹(jiē)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²
译文:那批支撑国家政局的精英人物现在还有谁在,即使朝廷想有所作为,又能与谁共图大事。
注释:¹绍兴人物:指宋南渡初年(即宋高宗绍兴年间)那批支撑国家政局的精英人物。²俊游:高明的朋友,指那批“绍兴人物”。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晚年孤独穷愁的处境和愤世嫉俗的心境。在自诉穷愁之时还不忘表白说“老病犹先天下忧”,对衰世末俗的猛烈抨击,真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

  诗人用感伤的笔调,描写自己老病交加,痛惜风俗陵迟崩坏,并嗟叹昔日的好友如今都已烟消云散,相继作古,无人可共功业。同时,诗人更表达了自己那种处乱世而独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格。

  时当落日,冷风飕飕,诗人身披破裘,拄杖溪边,临风独立,无穷感慨,都上心头。这是首联所描绘的境界。“杖白头”可见他的老病,“破裘不补”则表明他的贫穷落拓。颔联紧承上文,对自己真正心事作了表述。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因为秉性戆直,坚信前贤先哲的训诫,百折不回。“戆愚”,喻自己信道之笃,不为时俗所转移;“酷信”,则见守道之坚、之死靡它。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振作,官僚士子歌舞湖山,举国都在沉醉之中,诗人虽是既老且病,却是举世皆醉我独醒,先天下之忧而忧。读着这两联,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鹑衣麻鞋,白头拄杖,翘首北望的杜甫。陆游在这两联中所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和杜甫颇有相似之处。

  颈联转入对世事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志事。这句意思是说,世衰道弊,天下行将大乱。诗人看到了“末俗陵迟”,看到了“斯文崩坏”,所以不禁生发往事的回忆,不禁想起昔日的故人。然而,时光流逝,老成凋谢,如今有谁还在世。现在所看到的,只是些竖儒宵小,夏虫不可与语冰,即使朝廷想有所作为,又能与谁共图大事。“嗟谁在”、“空记当年”二语,透露出了无限的沉痛与感叹。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56-158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雪似梅花¹,梅花似雪²。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ā)³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译文: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都是一样的绝美。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我的愁思。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我的见证。
注释:¹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²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³阿谁:谁,何人。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记得去年¹,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译文: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我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我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我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唉,直到现在,我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注释:¹去年:往年。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别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2010.5重印):1223-1224

shāxíng··xuěshìméihuā--běnzhōng

xuěshìméihuāméihuāshìxuěshìshìdōujuénǎorénfēngwèiāshuízhīqǐngjūnwènnánlóuyuè

niántànméishíjiélǎoláijiùshìrénshuōwèishuízuìdàowèishuíxǐngdàojīnyóuhènqīngbié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众岫(xiù)¹耸寒色,精庐²向此分。
译文: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注释:¹众岫:群山。岫:峰峦。²精庐:这里指佛寺。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流星¹透疏水²,走月逆行云³。(疏水 一作:疏木)
译文:清澈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
注释:¹流星:不是一般意义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里的“流星”(星星在流动),用法对应后句的“走月”(月亮在行走)。²疏水:作者把水分为疏水、密水,疏水清亮透光;密水浑厚不透光。³走月逆行云: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译文:高山绝顶之上来星稀少,独鹤单栖于绝顶苍松之上,卓尔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译文: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星炼字的精妙,为后星所激赏。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星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星入胜。最奇者,诗星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星之所以称为诗星,其感觉必异于常星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星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星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从自然景观转星星事议论。“绝顶星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星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星想到植松养鹤之星。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星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星一星而已。如是,诗星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星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星叹而观止。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543-544 .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译文:盘根错节的树瘤,也不用刀斧劈削雕饰。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译文:也不堪作为栋梁之才,中间挖空就是酒杯杯,反扣着倒有高山的气概。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外与金罍(léi)¹并,中涵玉醴(lǐ)²虚。
译文:这木樽常常与黄金的酒壶放在一起,里面倒是盛满了玉色酒汁。
注释:¹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²醴:玉泉,这里以玉醴为酒。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dài)(yán)¹居。
译文:面对大人的垂青真是有点惭愧,将就在你华美的宴席上凑个人数吧!
注释:¹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拥肿寒山木,嵌¹空成酒樽(zūn)
译文:一段来自寒山,仿佛无用的臃肿树瘤木头,挖空作为酒杯。
注释:¹嵌:开张的样子。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愧无江海量,偃(yǎn)(jiǎn)在君门。 
译文:我自己也很惭愧没有江海的酒量,只好在大人你的门下敷衍过过日子。

  根据《全唐诗》,第一首诗又题作“咏柳少府山瘿木樽”。在诗中,李白对一个小木酒杯就说了那么多事。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李白的风趣与幽默,也足见李白的诗歌才华。“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两句中的“并”字与“虚”字用得极好,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二首诗说,这酒樽是臃肿的寒山木镂空做成的。只因为其量不够大,所以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山中人家派上用场。这里透露出的信息是:李白认为自己不能被重用的原因是没有能够容纳难容之事的度量。李白太高洁了,他容不得杨国忠之流的骄横跋扈,所以被排挤出长安。

五更寒袭紫毛衫,睡起东窗酒尚酣。
五更寒袭紫毛衫,睡起东窗酒尚酣(hān)¹
译文:五更醒来寒气偷偷钻进紫毛衫,东窗起床酒意仍浓。
注释:¹酣:浓,盛。
门外日高晴不得,满城湿露似江南。
门外日高晴不得,满城湿露似江南。
译文:门外太阳高挂无力出去,满城湿露好似身处江南。
这首诗写上都晨景。五更醒来尚,留着昨夜的余醉;晨风料峭,毛衣不暖,太阳早早地升起,外面雾气蒸,霜露满地,犹如江南。这首诗捕捉的仍是塞外草原沙漠中城市特有的景象。在那儿,气候温差大,日照长,所以太阳出的早,水气弥漫。这样的状况,非身临其境者难以体会。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13-214页

shàngjīngshìshí--dōu

gènghánmáoshānshuìdōngchuāngjiǔshànghānménwàigāoqíngmǎnchéng湿shīshìjiāngn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