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时属暝,月上有馀辉。海燕秋还去,渔人夜不归。
扁舟时属暝,月上有馀辉。海燕秋还去,渔人夜不归。
中流何寂寂,孤棹也依依。一点前村火,谁家未掩扉。
中流何寂寂,孤棹也依依。一点前村火,谁家未掩扉。

qiūchuánxíng--yánwéi

biǎnzhōushíshǔmíngyuèshàngyǒuhuīhǎiyànqiūháirénguīzhōngliúzhàodiǎnqiáncūnhuǒshuíjiāwèiyǎnfēi

严维

严维

严维(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 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十年离乱¹后,长大一²相逢。
译文: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注释:¹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²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¹
译文: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注释:¹“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别来¹沧海事²,语罢³暮天钟
译文: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注释:¹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²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³语罢:谈话停止。⁴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巴陵¹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¹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
2、 范之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1-702

jiànwàiyòuyánbié

 tángdài 

shíniánluànhòu zhǎngxiāngféng 
wènxìngjīngchūjiàn chēngmíngjiùróng 
biéláicānghǎishì tiānzhōng 
mínglíngdào qiūshānyòuchóng 
几点疏雅誊柳条。江南烟草绿,梦迢迢。十年旧约断琼箫。西楼下,何处玉骢骄?
几点疏雅誊(téng)柳条。江南烟草绿,梦迢迢。十年旧约断琼箫¹。西楼下,何处玉骢(cōng)²骄?
注释:¹琼箫:乐器。²玉骢:马的美称。
酒醒又今宵。画屏残月上,篆香销。凭将心事记回潮。青溪水,流得到红桥。
酒醒又今宵。画屏残月上,篆(zhuàn)¹销。凭将心事记回潮。青溪水,流得到红桥²
注释:¹篆香:指盘香或香的烟缕。²红桥:与上句“青溪”相对映。
此词对景抒情,委婉含蓄。上片写雨眷柳条,江南草绿,十年旧约,玉骢何处?令人梦魂萦绕。下片写酒醒今宵,月上画屏,如潮心事,波翻浪回。“青溪水,流得到红桥。”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全词抒情细腻,景物美,意境亦美。

xiǎozhòngshān··diǎnshūténgliǔtiáo--zhāngjǐng

diǎnshūténgliǔtiáojiāngnányāncǎo绿mèngtiáotiáoshíniánjiùyuēduànqióngxiāo西lóuxiàchùcōngjiāo

jiǔxǐngyòujīnxiāohuàpíngcányuèshàngzhuànxiāngxiāopíngjiāngxīnshìhuícháoqīngshuǐliúdàohóngqiáo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火山¹今始见,突兀(wù)²(pú)³东。
译文: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注释:¹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²突兀:高耸貌。³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赤焰烧虏(lǔ)¹,炎氛²蒸塞空。
译文: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注释:¹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²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不知焰阳炭(tàn)¹,何独烧此中?
译文: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注释:¹焰阳炭:即指由焰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¹
译文: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注释:¹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人马尽汗流,孰(shú)¹知造化²工!
译文: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注释:¹孰:谁。²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焰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焰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jīnghuǒshān--céncān

huǒshānjīnshǐjiànchāngdōng

chìyànshāoyúnyánfēnzhēngsāikōng

zhīyīnyángtànshāozhōng

láiyándōngshíshānxiàduōyánfēng

rénjǐnhànliúshúzhīzàohuàgōng

闻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闻有高踪客,耿(gěng)¹坐幽庄。
译文:听闻有隐居山林的居士,傲然的坐在清幽的山庄之中。
注释:¹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林壑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林壑¹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译文:林间人烟稀少,风烟和鸟的踪迹时隐时现。
注释:¹林壑:树林和山谷。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译文:瀑布的水中让人清凉得和秋天的凉意一样,垂下的青藤蔓引来了夏天中的凉爽。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侵塘。
苗深全覆陇(lǒng)¹,荷上半侵塘。
译文:已经长高的苗木将田垄上覆盖完全,荷花已经长满了半个池塘。
注释:¹陇:同“垄”,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
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
钓渚(zhǔ)¹青凫(fú)没,村田白鹭翔。
译文:垂钓在水中小空地上,青色羽毛的野鸭出没水中,村里水田上白鹭飞翔。
注释: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知君振奇藻,还嗣(sì)¹海隅(yú)芳。
译文:知道居士的才华横溢,我还在等到你的芳名传到我这偏远海边。
注释:¹嗣:继续。

chūxiàyōuzhuāng--zhàolín

wényǒugāozōnggěngjièzuòyōuzhuāng

línrénshìshǎofēngyānniǎozhǎng

shuǐhánqiūchuíténgyǐnxiàliáng

miáoshēnquánlǒngshàngbànqīntáng

diàozhǔqīngméicūntiánbáixiáng

zhījūnzhènzǎoháihǎifāng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蜀僧(sēng)抱绿绮(qǐ)¹,西下峨眉²峰。
译文: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
注释: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¹绿绮:琴名。²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为我一¹挥手²,如听万壑(hè)³
译文: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注释:¹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²挥手:这里指弹琴。³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¹心洗流水²,馀响³入霜钟
译文:我的我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注释:¹客:诗人自称。²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³馀响:指琴的余音。⁴霜钟:指钟声。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不觉碧山暮,秋云¹暗几重²
译文: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注释:¹秋云:秋天的云彩。²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6-358

tīngshǔsēngjùntánqín

bái tángdài 

shǔsēngbào绿 西xiàéméifēng 
wèihuīshǒu tīngwànsōng 
xīnliúshuǐ xiǎngshuāngzhōng 
juéshān qiūyúnànc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