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

sòngxuēshìzhōushū

yánwéi tángdài 

yúngòngyōuyōu wànjuànjīngshūzhōu 
chǔcháochéngmínshèshǎo yāncūnshèshùqiū 
hāoláizhīqièchénchuīshǔ luògēngtóngfàngniú 
niánshǎoyīngjié zhūshēngruòfēnghóu 
严维

严维

严维(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 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xiá)¹。最奇绝²。是笑时、媚靥(yè)³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译文:我的意中人芳龄十六。容颜天生俏丽,聪慧机灵。最神奇绝妙的是,她笑的时候,两颊会露出深深的酒窝,千娇百俏,一次次依偎着,皮肤又香又滑。
注释:¹奸黠:聪慧。²奇绝:神奇绝妙之处。³媚靥:女子两颊讨人喜欢的酒窝。
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殢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久离缺¹。夜来魂梦里,尤花殢(tì)²。分明似、旧家³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liáo),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译文:我们分离很久了。每当夜晚做梦,还能梦见与她欢爱。梦境真实得就好像回到从前一样。梦中我们正欢愉,就被邻居家的鸡鸣吵醒了,醒来只觉寂寞无聊,一直到天亮再也睡不着,空有窗外的残月照着。
注释:¹离缺:分离。²尤花殢雪:指男女欢爱。³旧家:从前。⁴寂寥:寂寞无聊。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兵戈(gē)不见老莱(lái)¹,叹息人间万事非。
译文: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注释:¹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wéi)¹
译文: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注释:¹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¹静滩声转²,白马江³寒树影稀。
译文: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注释:¹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²转:一作“急”。³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别应¹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²归。
译文: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注释:¹应:一作“还”。²同:一作“堪”。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7-528

sònghánshíjiāngdōngjìnshěng--

bīngjiànlǎoláitànrénjiānwànshìfēi

jiāxúnmèijūnjīnchù访fǎngtíngwéi

huángniúxiájìngtānshēngzhuǎnbáijiānghánshùyǐng

biéyīngxiāngyóukǒngwèitónggu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十室¹几人在?千山空²自多³
译文:你看十户人家还有几人在?无人相看,纵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夸耀其多了。
注释:征夫:古指出征的战士,也指离家远行的人。¹室:即家。²空:徒然,白白地。³自多:自满,自夸。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路衢(qú)¹²见哭,城市不闻歌。
译文: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只有哭泣的行人,城市里听不到那欢乐的歌声。
注释:¹路衢:四通八达的道路。²惟:只有,只是。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piāo)(gěng)¹无安地,衔(xián)(méi)²有荷(hè)(gē)³
译文:征夫横衔枚于口中,扛着兵器,就像随水漂流的桃梗,四处奔走,不得安定。
注释:¹漂梗:随水漂流的桃梗。诗中比征夫。²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枚,形同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军队行进时,为防止喧哗,保证军事行动的隐密,便让士兵将枚横衔在嘴里,两端的带子系在颈上,士兵便无话可说了。³荷戈:扛着兵器。戈,指兵器。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官军未通蜀¹,吾道²竟如何?
译文:直至现在那官军仍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蜀地不保,我的前途该如何安排?
注释:¹未通蜀:未能打通蜀道前来增援。其时长安通蜀的道路被吐蕃阻断,故言。²吾道:指诗人的前景,道路。

  这首诗是一首哀悯黎民、心忧社稷的情怀。首联写战争造成的混乱人口减少。颔联写路上生离死别的场景。颈联把自己比喻为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写自己漂无定所。尾联诗人通过写现实蜀地未通暗含自己的前途渺茫,对自己和国家产生忧虑。全诗前二联写自己看到路上的征夫,后二联联系自己身世更像征夫,诗人从一个独特视角,把一个混战的安史之乱社会现实,以一个征夫的形象展示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祸。

  首联“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写出了战争频仍的混乱时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战远戍,或流落他乡或被抓当兵或饥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状况。十户人家没有几人是活着的,在这样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黎民百姓已经剩不下什么了,家里山外到处都是荒无人烟、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以极为沉痛的语气,描写出了朝廷征召壮丁带给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和无穷苦难。

  颔联“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写诗人的所见所闻,蕴含着极深的悲切情绪。“路衢惟见哭”写出了大路小路上到处都传来送别亲人上战场的生离死别的痛哭之声。“城市不闻歌”与上句相对,就连最热闹的城市也听不到一句欢声笑语。之所以景象如此悲凉,归结起来只有战争。这两句诗,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战乱带给人民的伤痛与无奈,诗人痛恨这没有休止的战乱与征戍,忧国忧民之情尽在其中。

  面对生灵涂炭,联想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的身世,直到现在还找不到可以暂时安定栖身的所在,心系人民疾苦的诗人有感而发:“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他将自己比作漂浮在水中的断枝枯藤,找不到安身之处,形象地映衬出战乱时期人们的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的生活状态;而那些衔着竹片背着沉重武器,在战争状态中的紧张地行军的战士,也是一根“漂梗”。这两句描述,透露出对战乱的愤慨。

  尾联“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写出诗人对自身对国家未来的极大忧虑。官军没有收复四川,我能够到哪里去呢,诗人忽然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安史叛军没有平息,外患侵扰尚未结束,前往蜀地的归路还未打通,自己还能不能回到家乡还是个未知数。面对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不可知与不确定,在诗人对未来担忧中,也包含着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首诗,诗人选择征夫这样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人物作为触媒,通过特殊的角度,将安史之乱带给劳苦大众的深重苦难予以深刻的揭露,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未来前途的深深忧虑。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02页
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
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
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
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
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
并照巫山出,新窥楚水清。
并照巫山出,新窥楚水清。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
不违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不违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
万里瞿(qú)塘峡¹,春来六上弦²
注释:¹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²上弦: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时时开暗室,故¹故满青天。
注释:¹故:常常,频频。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这句中的“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杜甫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句中的“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杜甫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这句中的“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yuèsānshǒu

 tángdài 

duànshān tiānxīn 
ruòqīngzhàngyuè chóushābáitóurén 
wǎngliǎngshēnshù dòngbànlún 
yuándāngběidǒu zhízhǐzhào西qín 

bìngzhàoshānchū xīnkuīchǔshuǐqīng 
chóujiàn èrshíhuímíng 
yànshēngchén zhījìntuì退qíng 
wéiyínhànluò bànshénghéng 

wàntángxiá chūnláiliùshàngxián 
shíshíkāiànshì mǎnqīngtiān 
shuǎngfēngjīnjìng gāodānglèiliǎnxuán 
nánfēiyǒuquè jiǔluòjiāngbiān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颁(fén)¹其首。岂在在镐(hào)²,岂(kǎi)³饮酒。
译文:鱼在哪儿在水藻,肥肥大大头儿摆。周王住在京镐城,欢饮美酒真自在。
注释:¹颁:头大的样子。²镐: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³岂乐:欢乐。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有莘(shēn)¹其尾。岂在在镐,饮酒乐岂。
译文:鱼在哪儿在水藻,悠悠长长尾巴摇。周王住在京镐城,欢饮美酒真逍遥。
注释:¹莘:尾巴长的样子。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pú)¹。岂在在镐,有那(nuó)²其居。
译文:鱼在哪儿在水藻,贴着蒲草多安详。周王住在京镐城,所居安乐好地方。
注释:¹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多长在河滩上。²那:安闲的样子。

  《鱼藻》,《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这首诗赞颂武岂饮酒的平和安乐,有颂古讽今之意。《毛诗序》以为“刺幽岂也。言万物失其性,岂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岂焉”,显然是以用为意,于诗本文无稽。

  诵读诗文,朴实中寓新奇,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结构方式甚或是总体风格都与民谣相近,陈子展以为“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口讲指画,颇似民谣风格”(《诗经直解》),可谓贴切之论。以此反观诗原文,那种根植于民间的新鲜活泼和摇曳多姿的诗风在雅诗中独显风韵。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以“鱼在在藻”起兴,出语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两见,颇具特点,对它的理解是正确诠释全诗的关键。若以冬烘之论视之,以为是凑足音节之举,不但在用法上显得笨拙,而且不合《诗经》语体。吴闿生《诗义会通》将“鱼在在藻”释为“鱼何在,在乎藻”,这样两个“在”字实为自问自答,全诗节奏以此为基调,欢快跳跃,收放有致。

  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对鱼的形态描写,酷似现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依于其蒲”则是鱼在藻中摇头摆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而诗的每章后两句则是写岂,“岂在在镐”、“饮酒乐岂”,形式上只是语序颠倒,实则暗含活动顺序和因果。春秋时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欢乐的象征。若无“岂乐”的心绪则不会去“饮酒”。而在酒过三巡之后,那欢乐的气氛在酒香弥漫中显得更为浓烈。宴饮之景、欢乐之情跃然纸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对大岂居所的无限赞叹,也是对前两章因果关系上的照应。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正是点和面、局部和全景的关系,与观鱼的空间转换一致,这样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通观全诗,“鱼”和“岂”,“藻”和“镐”在意象和结构上严格对应,起兴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则了无新意。先贤以为此诗“以在藻依蒲为鱼之得所,兴武岂之时民亦得所”(郑笺)。虽然武岂之说无以确证,但此说为读者揭示了鱼藻的另一层映射关系。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实则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正是有了这一层借喻关系,全诗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因此,从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程度来考察,这首诗在雅诗中是较优秀之作。

zǎo

míng xiānqín 

zàizàizǎo yǒufénshǒu wángzàizàihào yǐnjiǔ 
zàizàizǎo yǒushēnwěi wángzàizàihào yǐnjiǔ 
zàizàizǎo  wángzàizàihào yǒunu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