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羡云端雁影微,应知倦翮总难飞。海峤自古伤心地,逐客纷纷向不归。
莫羡云端雁影微,应知倦翮总难飞。海峤自古伤心地,逐客纷纷向不归。

yànyǐngsānshǒu--

xiànyúnduānyànyǐngwēiyīngzhījuànzǒngnánfēihǎijiàoshāngxīnzhúfēnfēnxiàngguī

李祁

李祁

李祁(约公元1114年前后在世)字萧远(一作肃远),生卒年不祥,约宋徽宗 政和中前后在世。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有诗名。宣和间,责监汉阳酒税。与王俊义首建正论。官至尚书郎。《乐府雅词》卷下载其词十四首。李祁的词作语言清俊婉朴,意境超逸。《南歌子》写一片寂寥秋色里词人在岳阳楼上听哀筝,眼前只见江月凄凉,败叶萧萧,更有秋风袅袅,雾雨迷蒙,真是一派悲气弥漫,袭人心扉。 ▶ 1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归来物外¹情,负杖阅岩耕²
译文:一回陆浑山就像油然生出超然物外之情,背负竹杖巡视山地农事感受山林美景。
注释:陆浑:地名,在今河南省嵩县。¹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²岩耕: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译文:顺着溪流一路赏花,我抵达溪水的源头;为了采摘药草,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野人¹水问姓,山鸟自呼名²
译文: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
注释:¹野人:泛指村野之人。²“山鸟”句:据崔豹《古今注》载:“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向日而飞。”这里的山鸟就是鹧鸪。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去去独吾乐,无然¹愧此生。
译文:归去吧归去吧,还是独善吾身快活,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对明时又愧对此生。
注释:¹然:一作“能”。

  经历南方蛮烟瘴雨之苦的宋之问,回到邻近副都洛阳的陆浑山庄,全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愉悦。这种欣悦的心情不只缘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更缘于脱离贬谪羁束之所的自由舒畅。

  诗的首联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笔意。首句“归来物外情”,劈空而起点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题旨,同时定下了全诗轻快的情绪基调。唐代士大夫多在城郊置有别业,供休暇时居住,同时利用田产获得部分经济收入。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显然也是有一定规模的田产,次句的“阅”字点出自己的业主身份,说明阅岩耕是巡视山地,检阅农事,而不是休闲游览,承起句“归来”二字,暗示了个人身份的转变。“负杖阅岩耕”一句看上去像平常叙事,却字字精当,不可移易。先看负杖,古人年届五十已入老境,出行扶杖是常事,但作者巡视山地,须攀岩而上,无法拄杖而行,只得背着杖走,这是写人。再看岩耕,一方面说明了山庄地貌,同时也包括了劳作者在内,比直接说山地意思丰富得多。

  在起联总叙巡视庄田之后,中间两联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见。颔联先自叙,用了倒装句式,本意是说沿着涧水看花深入,无意中来到源头;为了搜采药草,不知不觉走进幽静的密林。“源水”“幽林”提到句首,就突出了走近水的源头和密林深处的意外惊奇之感,读来比“看花入源水,采药行幽林”这样的写法更有趣味。这里,连用四个动词(看、入、采、行),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别有一种动态美,显得意象活泼而富于生气。既写出了烂漫山花、苍翠林色的诱人,也表现了人物悠闲的心情。颈联再写所遇见的人和物,这里的野人应该不是作者的佃户,而是附近的山民,所以不认识作者,殷勤地请教姓氏。这一情节有可能是事实,也可以是虚构,用意只有一个:表明自己的装束和普通百姓一样,野外相遇全然没有距离感。官服本来会带来威严,但自从经历贬谪,官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个不堪回首的噩梦,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山民见礼,反而更让他感觉自然和亲切。人犹如此,鸟更不用说,对诗人咕咕啼叫着,仿佛自报姓名。“山鸟自呼名”的写法很风趣,后来苏东坡《海外》诗袭其意,写成“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一联,到元代萨都剌干脆就原样搬到自己《玉山道中》诗里。宋之问这里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正好与刚刚摆脱的严酷的流贬境遇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归来物外情”的主题。

  结联紧承诗意的发展,顺势将这愉悦心情升华为独善其身的意念。“去去”两个叠字具见作者不可遏制的急切情态,向读者表明了要与官场决裂、只求独善己身的决心。但这么写有个问题,按照传统观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生当盛世而以“独吾乐”傲世,这非但背离了士大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对朝廷也是个不小的讽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宋之问追加了“无能愧此生”一句结束全诗,使独乐的念头避免涉及宦海风波,而将理由归咎于自己的无能,且表示辜负盛世的惭愧之意,这就委婉地避免了忧谗畏讥的嫌疑。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真心话,而且他的结局也证实他并未践行隐退山林之志,但就诗的立意而言,确实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辞理兼至”。

  自陶渊明的作品行世,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弃轩冕而归隐田园,就成为诗歌中习见的主题。如何将这个老生常谈的意思表达得自然而不矫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宋之问这首五律,完全跳过“久在樊笼里”,而直接从“复得返自然”写起,首句点题,中间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渲染乡居生活的舒适和人情味,最后以谦卑的态度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志向,很自然地完成了主题的提炼和表现,堪称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3
2、 蒋 寅.说宋之问《陆浑山庄》.文史知识,2018(12)

húnshānzhuāng

sòngzhīwèn tángdài 

guīláiwàiqíng zhàngyuèyángēng 
yuánshuǐkànhuā yōulíncǎiyàoxíng 
rénxiāngwènxìng shānniǎomíng 
 ránkuìshēng 
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
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¹
译文:同老朋友你已经十多年未见了,也很长时间没有通书信了。
注释:岑嘉州:即岑参。因其曾作嘉州刺史,故名。¹素书:书信。
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居。
愿逢颜色¹关塞(sài)远,岂意出守江城²居。
译文:我常想与你见面,但你又远在边关,路途遥远,我哪里料到你会出任嘉州剌史。
注释:¹颜色:容貌。²江城:指嘉州。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外江¹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译文:外江与三峡相通相连,而我们在一起饮酒吟诗的佳会却难以实现。
注释:¹外江:指长江在蜀地的支流。
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谢脁(tiǎo)¹每篇堪讽诵,冯唐²已老听吹嘘。
译文:你是当代的谢朓,每篇诗都值得朗读背诵,我却像汉代的冯唐人老官卑,任人褒贬。
注释:¹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其诗风格清新秀丽,为唐人所赞赏。此处作者把岑参比作谢朓。²冯唐:西汉人,历文、景、武三帝,因直言不知忌讳,年老仍为郎官,后成为年老官卑的典故。
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
泊船秋夜经春草¹,伏枕²青枫³玉除
译文:我从去年秋夜泊船上岸到(云安)至今过了春天,卧病于青枫江畔不能到朝廷任职。
注释:¹春草:此指春天。²伏枕:卧床。³青枫:江边地名。⁴限:限制。⁵玉除:宫殿的台阶,代指朝廷。
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双鲤鱼。
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¹双鲤鱼²
译文:眼前有什么值得寄送你呢?赠送你的只有我在云安写给你的这首诗篇。
注释:¹云安:即今之云阳县,当时杜甫居此。²双鲤鱼:代书信,即素书。典出《古乐府》:“客从远方来,送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cénjiāzhōuzhōushǔjiāngwài--

jiànrénshíniándàorénshūyuànféngyánguānsāiyuǎn

chūshǒujiāngchéngwàijiāngsānxiáqiěxiāngjiēdòujiǔxīnshīzhōngshū

xiètiǎoměipiānkānfěngsòngféngtánglǎotīngchuīchuánqiūjīngchūncǎo

zhěnqīngfēngxiànchúyǎnqiánsuǒxuǎnzèngziyúnānshuāng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临风兴叹落花频(pín)¹,芳意潜消²又一春。
译文: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注释:¹频:频频不断。²潜消:暗暗地消失。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¹香甚蝶(dié)难亲。
译文: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注释:¹缘:因为。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红英¹只称²生宫里,翠叶那堪(kān)染路尘。
译文: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
注释:¹红英:鲜花。²称:配,够格。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及至移根上林苑¹,王孙²方恨买无因。
译文: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注释:¹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此指唐代宫苑。²王孙:借指富贵人家子弟。

  诗题“卖残牡丹”不能理解为“出卖残败的牡丹”,正确解读应为“卖剩下的牡丹”或“未卖出的牡丹”。此类句法在唐宋诗十分常见,例如乔知之的“床积读残书”,这里“读残书”不是指“阅读残破的书”,而是“读了一半是书”或“未读完的书”。再如许棐的诗联“仆温携剩酒,邻送卖残蔬”,邻居并非送来“残败的蔬菜”,而是“卖剩下的蔬菜”或“未卖出的蔬菜”。

  此诗还是一首出色的咏物诗。此诗表面是咏牡丹花,实则是以牡丹自况,以物喻人,寄托着女诗人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因清高不被赏识、因才高不被接纳的处境,道出了诗人衰微不幸的遭际和孤傲清洁的品格。全诗风格清婉,寄托深远。

  此诗首句的“临风兴叹落花频”,“落花”并非指牡丹,而是晚春时纷纷飘落的普通花卉,用来点明季节。事实上,牡丹通常在其它花卉飘落的暮春时节开放。如李山甫《牡丹》一诗所云:“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因此,首句的落花在诗中为第二、三联中盛开的牡丹起了反衬的作用。

  牡丹在中国一直被誉为花之皇后。在唐代,尤其是在九至十世纪间,长安和洛阳人格外喜爱牡丹。暮春时节,牡丹到处开放和售卖,诗人们则外出欣赏和撰写赞美牡丹的诗。在鱼玄机的诗中,那些未卖出的牡丹是最出色的:她们的价格是最高的,故无人买得起。虽然她们未被卖出,这些骄傲的花仍然对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相信将来会被移植入皇家花园。她们最终将自己从失败者转为胜利者:缺乏眼光的王孙贵族将后悔未在还可得到她们时购买。

  花是女性的古老象征。这些高尚的、美丽的牡丹可以看成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花的购买者象征那些不诚实的情人,而在唐诗中皇家宫苑总是与天上宫苑成为同义词。与这些美丽的牡丹相似,鱼玄机也是未被赏识和“出售”,也与这些骄傲的牡丹相似,她相信自己的价值:她是无价之宝,只配居住于最崇高的地方——帝王的宫苑或天上的仙境(即道教的神仙世界)。这种自尊自重的、性别化的主体意识在中国古女史上是十分突出的。明代批评家钟惺虽然仍然批评鱼玄机的自尊意识及对轻浮男子蔑视为不符合“正意”,但是他明显地表示了对她的遭遇的同情,及对她的感情和尊严的理解和赞赏。

  整首诗都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一个简单的“潜”字带有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把那些悲伤、痛苦的情绪都掩埋其中。

  鱼玄机以牡丹自喻,无人问津是因为标价太高;而那些蜂蝶难以亲近,却是因为香气过于浓郁。一方面倾诉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自视很高,难觅知音人,有卓尔不群之志。

  诗中“红英”“翠叶”等词道出了女诗人非比寻常的身世,表现其纯洁清丽、一尘不染的孤傲品格。此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悲慨,她将这无限的忿恨都寄托在了这牡丹倾泻出来。这样的诗句不禁让读者产生恻隐之心,为诗人的悲惨遭遇而伤心难过,同时也被诗人的不凡气度与品格所折服。

  这首诗又是鱼玄机写得最多和最得心应手的七言律诗,中二联对牡丹形象的描绘对偶工致而含蕴丰富。传统诗论对此题材诗歌的要求是既生动描绘所咏之物的外在形相和内在精神,又将诗人或其他人的个性或情感投射于所咏之物。此诗完美地达成此两个目标。诗中不仅描绘了牡丹不同寻常的美丽外貌、香味和颜色,而且传达了她们的高尚品性、精神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诗中字字皆可读为既指牡丹,又指诗人,花即人,人即花,人花合一,不可分离。

参考资料:
1、 贾晋华.重读鱼玄机[J].华文文学, 2016 (01) :31-41.
2、 杨绪银.忿恨无限托牡丹——鱼玄机《卖残牡丹》试析.阅读与写作,2000(10).

màicándān--xuán

línfēngxìngtànluòhuāpínfāngqiánxiāoyòuchūn

yīngwèijiàgāorénwènquèyuánxiāngshéndiénánqīn

hóngyīngzhǐchēngshēnggōngcuìkānrǎnchén

zhìgēnshànglínyuànwángsūnfānghènmǎiyīn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zhào)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suō)苇带混元风²
注释:¹棹:船桨。²混元风:指仙风道骨。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灵均¹说尽孤高事²,全与逍遥意不同。
注释:¹灵均:即屈原。²孤高事:指屈原的忧国忧民在当时显得曲高和寡。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屈原和渔父江畔问答的典故为题材,赞颂了渔父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间接表达了对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但是渔父的消极避世态度在现代是不值得提倡的。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译文:因为喜爱你那青葱的秀色,所以把你移种到这个地方来。
注释:李十五栖筠:李栖筠,安西节度府判官。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不曾台¹上种,留向碛(qì)²中栽。
译文:不曾被植种于御史台中,只能栽于这沙漠之中。
注释:¹台:指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²碛:沙漠。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脆叶曾门柳,狂花笑院梅。
译文:柏树傲视那叶片脆弱易折的门前柳树,嘲笑那花朵滥放媚俗的院内梅花。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cuī)
译文: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霜冷露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呈给友人,是用以互相勉励之意。

  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言辞极为朴实、淡雅,颇有古韵。“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以如此恬静、闲适的笔触引领全文,令人如处炎炎夏日,避身于柏树浓阴之下,一股清凉之气溢满全身,令人心驰神往。

  颔联二句是诗人对这株柏树命运的叹惜:“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很明显这是诗人引以自喻,即自己不能被任用于朝堂,只好兀兀效力于边塞。其实,柏树无论栽于何处,那“青青”秀色是不变的,也正如诗人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身于边塞之远,都能时时以报国为己任,其高风亮节如翠柏常青,千载而后浓阴仍能荫庇后人。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二句运用了拟人和倒装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窃居高位,却不思加强自身修养、为国为民,只是一味地饰言媚上、互相倾轧、争权夺势的无耻之徒的蔑视与嘲笑。

  最后,“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夸赞柏树有四季常青的优良品质,足以傲视严寒。同时也是诗人自明心志,表达了任何挫折困难都无从磨灭自己一心为国的志向。

  全诗清新、秀雅,颇有建安风骨之气象。先写移栽的原因,饱含着对柏树青葱本色的赞赏;承此而叹惜柏树的命运,又蕴涵对其不弃沙漠之地,仍然茁壮成长的钦佩之情,转而贬斥杨柳与梅花的无聊、纤弱,更衬出柏树的不同凡响;最后高扬柏树的岁寒本色。全诗的意境也同这柏树之品质的升华一样登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使shǐyuànzhōngxīnzāibǎishùzichéngshíyún--céncān

àiěrqīngqīnggēnlái

céngtáishàngzhǒngliúxiàngzhōngzāi

cuìménliǔkuánghuāxiàoyuànméi

chóusuìwǎnshuāngnéngc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