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飘萧季子裘,大江西泝过荆州。
洲家无计归葱肆,岁晚何人付麦舟。
长子应门宽后虑,轻帆入峡及春游。
明年归趁海花发,共醉{鱼畺}仙旧酒楼。
风雪飘萧季子裘,大江西泝过荆州。
洲家无计归葱肆,岁晚何人付麦舟。
长子应门宽后虑,轻帆入峡及春游。
明年归趁海花发,共醉{鱼畺}仙旧酒楼。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登高望四海¹,天地何漫漫²
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
注释:¹四海:指天下。²漫漫:无涯无际。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霜被¹群物秋,风飘大荒²寒。
译文: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注释:¹被:披,覆盖。²大荒:广阔的原野。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译文: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白日掩徂(cú)¹,浮云无定端。
译文: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
注释:¹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梧桐巢燕雀,枳(zhǐ)(jí)¹(qī)鸳鸾²
译文:如今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鸳鸯只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
注释:¹枳棘:有棘刺的灌木。²鸳鸾:即鹤雏鸾凤之属。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且复归去来¹,剑歌²³路难。
译文: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注释:¹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²剑歌:弹剑而歌。³行:一作“悲”。

  此诗作于诗人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群,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之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的胸襟,“流群”、“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清人沈德潜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诚然此诗不似其它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恣肆,而是沉郁之中仍带奔放,压抑之下不掩豪气。

  通篇多用比兴象征,但又不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那样“文多隐蔽”,“难以猜测”,而是“微而彰”,“婉而丽”,讽刺的深意埋藏在连翩而来的物象之中,可谓深得风雅之旨。其次,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二句构成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然无迹。凡此,皆有“清群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
2、 尚永亮主编.唐诗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第24页
3、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3-35

fēng ·sānshíjiǔ

bái tángdài 

dēnggāowànghǎi tiānmànmàn 
shuāngqúnqiū fēngpiāohuānghán 
rónghuádōngliúshuǐ wànshìjiēlán 
báiyǎnhuī yúndìngduān 
tóngcháoyànquè zhǐyuānluán 
qiěguīlái jiànxíngnán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尘世¹未徂(cú)暑,山中今授衣。
译文:人间的处暑节气还没有到来,住在山中的人已经开始添衣避寒了。
注释:¹尘世:人间。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海。
译文:晨露中,知了的鸣叫声越来越弱,秋天的阳光也开始变得衰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四海犹多壘(lěi)¹,余生久息机。
译文:天下各地的战争仍然在继续,我这残生早已经没了生机。
注释:¹壘:军营的墙壁或工事。这里指战争。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译文:漂泊了这么多年,徒然老矣,世间万事总是不如我的心意。

yuèèrshíshānzhōnghánèrshíjiǔchùshǔ--zhāngniè

chénshìwèishǔshānzhōngjīnshòu

chánshēngjiànyànqiūjǐngchūwēi

hǎiyóuduōlěishēngjiǔ

piàoliúkōnglǎowànshìxīnwéi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元和十年,例移¹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²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译文: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注释:¹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²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¹钱,过期则没²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shú)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³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译文: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注释:¹质:抵押。²没:没收。³营护:料理,护送。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唯天有设险¹,剑门²天下壮。
译文:天帝在人间设下一些险阻,剑门之险雄居天下。
注释:¹设险:天造地设的险要。²剑门:即大剑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大小剑山间,有栈道七十里,叫做剑阁。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连山抱西南,石角¹皆北向。
译文:连绵的群山抱护着西南,山壁的石角指向北方。
注释:¹石角:山峰的巨石。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两崖山墉(yōng)¹倚,刻画城²³状。
译文:两崖如同相并的两堵高墙,岩石的纹理刻画出城郭的形状。
注释:¹山墉:高峻的城墙,用以形容两崖。²城:指都色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³郭:指外城。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一夫怒临关¹,百万未可傍²
译文:这里确乎是一人奋勇当关,百万人马无法靠前。
注释:¹关:指剑门山,山壁中断如关口。²傍,靠近。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珠玉¹走中原²,岷(mín)(é)气凄怆。
译文:蜀地的珠玉财宝流向中原,连岷山、峨眉也为之气色惨淡。
注释:¹珠玉:一作“珠帛”,指征效的财物。²中原:黄河中游地带,这里指代京都——朝廷所在地。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岷山在四川北部,峨眉山在四川中南部。凄怆:悲伤。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三皇五帝¹前,鸡犬各相放。
译文:想那三皇五帝的时代,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
注释:¹三皇五帝:传说中最古的一些帝王。三皇,说法不一,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见班固《白虎通》。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后王¹尚柔远²,职贡³已丧。
译文:后代君王务以柔远,设宫纳贡致使淳朴的风俗中断。
注释:¹后王:致夏商周三朝的君主。²柔远:指对边远地区实行安抚怀柔政策。³职贡:意思就是规定各地方担负一定的劳役,按时交纳一定的贡物。也就是劳役和斌税。⁴道:指上文所说先王时“鸡犬各相放”的政治。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¹
译文:直到今天一些英雄豪杰,仍想据蜀称霸分裂江山。
注释:¹霸王:称主称霸。割据叫霸,统一天下叫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并吞¹与割据²,极力不相让。
译文:王者要并吞,霸者要割据,你争我夺拼力相残。
注释:¹并吞:指王者,如秦始皇等。²割据:指霸者,如公孙述、刘备等。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吾将罪真宰¹,意欲铲叠嶂(zhàng)²
译文:我要向天帝问罪,我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
注释:¹真宰:指天,古人以为天主宰万物,故称。²铲叠嶂:削平重叠的山峦。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译文:想到这种据险作乱的事情还会间或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惶恐无言。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诗人说: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罪真宰”、“铲叠嶂”云云,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遥相呼应,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剑门天险,利于军阀扼险割据,古已有之,今亦难保无虞;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诛求太过,难免结怨生乱。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却又有意宕开一笔,“临风默惆怅”,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诗歌突兀而起,经中间的转折变化,到最后的稍稍宕开,全诗像狂澜陡涨,腾挪跌宕百姓流转,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杜甫在诗中议论,是开了宋人的以议论为诗先河,但杜甫的诗中议论也不同于一般宋诗。一方面,诗人的议论与景物和人事的描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议论建立在生动的形象之上,自然生发。另一方面,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人心弦,因此毫不枯燥。再一方面,作者的议论处处针对着现实社会,因此毫不空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1-273

jiànmén--

wéitiānyǒushèxiǎnjiànméntiānxiàzhuàng

liánshānbào西nánshíjiǎojiēběixiàng

liǎngchóngyōnghuàchéngguōzhuàng

línguānbǎiwànwèibàng

zhūzǒuzhōngyuánmínéchuàng

sānhuángqiánquǎnxiāngfàng

hòuwángshàngróuyuǎnzhígòngdàosàng

zhìjīnyīngxióngréngāoshìjiànwáng

bìngtūnxiāngràng

jiāngzuìzhēnzǎichǎndiézhàng

kǒngǒuránlínfēngchóuchàng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xūn)¹。绣帏(wéi)²人念远,暗垂珠泪³,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译文: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影。
注释:¹陌上初熏:路上散发着草的香气。陌:道路。熏:花草的香气浓烈侵人。²绣帏:绣房、闺阁。³暗垂珠泪:暗暗落下一串串珠露般的眼泪。⁴王孙:这里指送行之人。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¹。恁(nèn)²时携素手³,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yīn)。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译文: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珍贵的年少青春。
注释:¹绿妒轻裙:轻柔的罗裙和芳草争绿。²恁:那。恁时:即那时、彼时。³素手:指女子洁白如玉的手。⁴香茵:芳草地。

  此词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念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

  “长亭”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贺铸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11-512

fèngxiāoyín ·suǒchóu

hánzhěn sòngdài 

suǒchóu liánmián láishíshàngchūxūn xiùwéirénniànyuǎn ànchuízhūlèi sòngzhēnglún chángtíngchángzàiyǎn gèngchóngchóng yuǎnshuǐyún dànwànglóugāo jìnduànwángsūn 
xiāohún chítángbiéhòu céngxíngchù 绿qīngqún nènshíxiéshǒu luànhuāfēi huǎnxiāngyīn zhūyánkōnggǎi xiàngniánnián fāngchángxīn biàn绿 yóuzuìmián qīngch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