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飒秋风起白榆,山前吹彻小单于。
行人便作边城听,忘却杭州是故都。
飒飒秋风起白榆,山前吹彻小单于。
行人便作边城听,忘却杭州是故都。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夫志当存¹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zhì)²,使庶(shù)几之志³,揭然有所存,恻(cè)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¹⁰,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¹¹于凡庸,不免于下流¹²矣!
译文:人应该怀欲高尚远大的志向,追慕先贤,并绝私情杂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即使也欲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欲教养,没欲出息的人。
注释:¹存:怀有,怀着。²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³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⁴揭然:高举的样子。⁵恻然:恳切的样子。⁶细碎:琐碎的杂念。⁷嫌吝:怨恨耻辱。⁸淹留:滞留;停留。⁹济:成功,实现。¹⁰强毅:坚强果断。¹¹窜伏:逃避,藏匿。¹²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围绕着“志向”诸葛亮从正反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绝情欲”顾名思义,断绝情欲。情,可以指爱情、友情或亲情种种,考虑到作者写此信的对象——外甥庞涣正值年少方刚,这里的“情”应当指爱情,或男女之欲。因此,“绝情欲”应当理解为不要沉湎于爱欲。弗兰西斯·培根在《论爱情》中说:“古往今来,伟人奇才罕有沉湎于爱情而不能自拔者。”,又说“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这和“绝情欲”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弃凝滞”则是说,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可以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因此,做到“志存高远”,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做到以上三点,自然而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即使身处逆境,高远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么这里就谈到实现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要抛出心中无关的杂念,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作者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是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余字,但却有很深的内涵。做为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曾教育弟弟们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些非同寻常人物的观点都凝聚了他们毕生的人生经验在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泪眼凌¹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译文:思念的泪水流下,在严赛的空气中瞬间冻结为冰。奔波途中,每次经过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忍不住回头眺望,好像能够看到远在符离痴随等着我的你。
注释:湘灵:是指作者青梅竹马的至爱恋人,安徽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湘灵”本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原意是湘水之神,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出现过这样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鼓瑟”由此成为一个美好的意象,白居易用这个美丽的名字来代指他心目中难忘的初恋爱人,而特意隐去恋人的真名也是有可能的。¹凌:冒着,忍受。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遥知¹别后西楼上,应凭²栏干³独自愁。
译文:不论与你相距多遥远,我都知道家乡西楼上,有你孤独的身影,倚在栏杆上忧愁远眺。
注释:¹遥知:意谓在远处知晓情况。²凭:靠着。³栏干:竹木制成的遮拦物。

xiānglíng

bái tángdài 

lèiyǎnlínghándòngliú měijīnggāochùhuítóu 
yáozhībiēhòu西lóushàng yīngpínglángānchóu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¹(jīng)²外,来从楚国³游。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注释:¹远:远自。²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³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¹尽,江²入大荒³流。
译文: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注释:¹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²江:长江。³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¹,云生结海楼²
译文: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注释: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²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¹²故乡水³,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¹仍:依然。²怜:爱。一本作“连”。³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⁴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随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随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随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jīngménsòngbié

bái tángdài 

yuǎnjīngménwài láicóngchǔguóyóu 
shānsuípíngjìn jiānghuāngliú 
yuèxiàfēitiānjìng yúnshēngjiéhǎilóu 
réngliánxiāngshuǐ wànsòngxíngzhōu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乘运应须宅(zhái)八荒¹,男儿安在恋池隍(huáng)²
译文:男儿应该志存高远及时抓住时机,以四海为家,建功立业,怎能眷恋于故乡?
注释:汉祖庙:汉祖即汉高祖刘邦。此诗为作者游历刘邦故乡所作。¹宅八荒:以八荒为宅院,即四海为家,以天下为故乡。八荒:即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天下。²池隍:古代掘土筑城,城下之地,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因以“池隍”借指城市。这里指家乡,故乡。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君王自起新丰¹后,项羽²何曾在故乡。
译文:汉高祖自新丰起兵后直到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又何曾在家乡待过?
注释:¹新丰:沛丰邑,刘邦的发迹之处。²项羽:名籍,字羽,秦末反秦领袖,称“西楚霸王”。夺取关中后,因局限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而返回发迹地,故而丧失一大战略要地。后兵败,自刎于乌江。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早年间游历汉高祖故乡时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这一时期,李商隐初涉仕途,政治热情极高,尽管屡因朋党争斗而遭排斥打击,但并没有灰心丧气,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人在这里用了很鲜明的色调来赞誉汉高祖,并以项羽作陪衬突出了高祖建汉的恢弘气势。刘邦和项羽虽然都同为反秦义军的领袖人物,可最后的胜利还是不可避免地归了刘邦,这是一种王者之风的胜利,项羽大败垓下是历史的必然。全诗对汉高祖的崇羡之情溢于言表,并立志要效仿汉高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yǐng)¹,故其地之民良一人良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²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³!”外方人曰:“尔垒(lěi)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译文: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 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注释:¹瘿: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²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³焦而不吾类:(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类,类似。⁴垒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