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仕每愿仕,既仕复思归。了知归来是,宜悟求仕非。
未仕每愿仕,既仕复思归。了知归来是,宜悟求仕非。
干禄本为贫,元非慕轻肥。已昧好为戒,复贻素餐讥。
干禄本为贫,元非慕轻肥。已昧好为戒,复贻素餐讥。
时艰士失业,十家九寒饥。岂无禹稷思,力薄愿乃违。
时艰士失业,十家九寒饥。岂无禹稷思,力薄愿乃违。
吾门可罗雀,载酒人来稀。下考劣已书,归心疾如飞。
吾门可罗雀,载酒人来稀。下考劣已书,归心疾如飞。
眷言长途马,老矣思脱鞿。昼短歌意长,式微兮式微。
眷言长途马,老矣思脱鞿。昼短歌意长,式微兮式微。

jiǔguīqiūguāngdōushìhuànqíngbáoshānguīnóngwèiyùnyánzhìyuējīnzhūyǒugòngqiántángqīnjiùshí--chóuyuǎn

wèishìměiyuànshìshìguīlezhīguīláishìqiúshìfēi

gànběnwèipínyuánfēiqīngféimèihǎowèijiècān

shíjiānshìshīshíjiājiǔhánbáoyuànnǎiwéi

ménluóquèzàijiǔrénláixiàkǎolièshūguīxīnfēi

juànyánzhǎnglǎotuōzhòuduǎnzhǎngshìwēishìwēi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译文: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要欲¹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译文: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原来自己弄错了。
注释:¹要欲:好像。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译文:晚钟响在皇家的园林里,细雨从春城的上空轻轻拂过。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了自¹不相顾,临堂空复情²
译文:已经明白他顾不上过来,是自己太过急切想要见到他。
注释:¹了自:已经明了。²空复情:自作多情。

  此诗写出了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的心情。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当然,光听见车声还不行,还要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才是出户迎接的绝好时机。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通常在候人不至之时,为了避免焦虑,等候者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写已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

  王维此诗颈联侧重于听觉,陈与义的《春雨》里也有相似的句子:“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其实细较之下,也可以觉出很大的不同。王维的两句,晚钟欲响,用耳朵听,自不必说,雨过春城,当然也是用听,两句都是表现一个感官所攫到的效果。反观陈与义的诗,莺啼是听觉,而雨湿高城,却与王维的雨过高城不同。过,只写雨的一种状态,运动的状态,但是湿,却写出了雨过所产生的效果。这大概也是在《泊船瓜洲》中王安石把春风“又到”,“又过”,最终改为“又绿”的原因。但是王维的这两句不能从原诗中孤立出来,此联的“晚钟”是和首联的“朝已启”相照应的,而“过”字,表达的也许是因春雨已过对友人还不来的一种埋怨之情。

  这首诗的深层意思其实在前四句,即肯定储光羲的值得人敬爱的为人,所以才写作者期待之殷切。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50-151

dàichǔguāngzhì--wángwéi

zhòngméncháozuòtīngchēshēng

yàowénqīngpèifāngjiāngchūyíng

wǎnzhōngmíngshàngyuànshūguòchūnchéng

lexiānglíntángkōngqíng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宠佳丽。算九衢(qú)¹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é)²,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译文:我宠爱的一位佳丽,算来全汴京城的红粉美人都很难比得上她。她天生拥有娇嫩的脸庞和修长的蛾眉,不用涂抹腮红描画眉毛。她的眼睛宛如蕴含着盈盈秋水。她的姿态娇纵而优雅,还没说话就先表现出了娇媚的模样。每次相见,花前月下,自然是浓情蜜意。
注释:¹九衢:指汴京城。²修蛾:细长的眉毛。
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余,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chóu)(móu)¹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²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³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译文:在幽深的室内,枕着绣着凤凰的枕头,盖着绣着鸳鸯的被子,我们情意绵绵。身体相互倚靠。欢爱之后困得厉害,芙蓉帐里温暖宜人,自有一番挑逗人的情味。这样风流的事情,才子佳人难得能够相遇。更何况,我们已经剪掉头发并宣誓永不分离。还是一起共同快乐地度过平生,不要轻易分开。
注释:¹绸缪:缠绵的样子,绵绵。²琼枝玉树:指身体。³恼人:挑逗人。⁴双美:才子佳人。⁵连理:连理枝,比喻恩爱夫妻。

wèichíbēishuāngdiào--liǔyǒng

chǒngjiāsuànjiǔhóngfěnjiēnántiānránnènliǎnxiūéjiǎshīzhūmiáocuìyíngyíngqiūshuǐtàixiānjiāomèiměixiāngféngyuèhuācháoyǒuliáncáishēnchóumóufèngzhěnyuānbèishēnshēnchùqióngzhīshùxiāngkùnhuānróngzhàngnuǎnbiéshìnǎorénqíngwèifēngliúshìnánféngshuāngměikuàngduànxiāngyúnwèiméngshìqiěxiāngjiānggòngpíngshēngwèikěnqīngfēnlián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社坛¹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²。霹(pī)(lì)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rǎng)歌亭³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xiàn)日夕佳
译文: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喜庆活动喧闹无比,大家笑哈哈。壤歌亭外风景优美如画,微风徐来,让人十分舒畅。我如同晋朝那些名士悠闲而不羡荣华,也不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注释:越调:宫调名。平湖乐:曲牌名。尧庙:在山西临汾境内汾水东八里。秋社:古代于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秋社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¹社坛:祭祀社神的祭坛。²多稼:丰收。³壤歌亭:出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壤,一种履形的木制戏具。⁴致有:尽有,有的是。⁵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主要表现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禅意盎然,关于隐居生活的情趣。

  古代的秋社,是从中央到地方民间都十分重视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两大仪式,一是祭献,向以社神为代表的后土神祇敬献供品;二是娱神,包括赛社、演剧、民间歌舞聚饮等。此篇所写,祭献仪式已经结束,祭坛上的香烟渐渐消淡,就连争食坛上祭品的乌鸦也飞回了树林。作品由此时入手,除了因为第二仪式——娱神活动是秋社的精华所在以外,还有他个人身份上的原因。原来像尧庙这种规格的秋社,祭献需由地方官员亲自主持参加,所谓“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簿尉终献”(《宋史·礼志》)。略去祭献繁文缛节的描写,也就表示他已经结束了官员在仪式中的任务,可以静下心来,“把酒观多稼”,将自己融入百姓的喜庆之中。所以起首的两句既是自占身份,也是揭开狂欢乐章的一段得体的前奏。

  祭社仪式既已告一段落,便开始了祭民们自己的节日。他们举酒痛饮,一边心满意足地眺望着丰收的庄稼;乐声奏响了,此起彼伏,各不相让,人们在壤歌亭前笑语喧哗。作品以简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尧庙秋社娱神 其实也是自娱)活动的欢乐景象。“多稼”、“壤歌亭”、“山如画”是旁景的衬托,却处处充实了秋社熙乐和丰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壤歌亭外山如画”一句的插入,更是兴象无穷。“壤歌”是上古百姓清平安泰的典故,以之名亭,凭这个处所,便能引起当下祭民们人乐年丰的联想;“人逢喜事精神爽”,“山如画”无疑是人们喜溢于心而发生的感受;在“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之后,接此一句写景,顿生有声有色、动、静相济之妙;而这种声、色、动、静,无不富于形象性,又恰恰映合了“把酒观多稼”的微酣而快意的心态。

  此曲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并且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只要当一名高尚脱俗、无为而治的官吏,就不必定要倦宦归隐。这一笔充分说明了秋社喜庆景象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一感受是通过典故而表达的,活用无痕,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力。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

参考资料:
1、 王小明.成就中学生完美人生的古诗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85-199

píng ·yáomiàoqiūshè

wángyùn yuándài 

shètányāndànsànlín jiǔguānduōjià xiánshēngdòugāoxià xiàoxuānhuá rǎngtíngwàishānhuà zhāoláizhìyǒu 西shānshuàng xiànjiā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入山已三日,登顿¹遂真赏²
译文:入山已有三天,登临韬滑寺了却了真心游赏的愿望。
注释:韬(tāo)滑:韬滑寺,庙宇。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畔北高峰南,白居易在人杭州刺史时,曾和高僧韬滑为诗友。绝顶:顶峰。¹登顿:登临。²遂真赏:了却真心游赏的愿望。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霜磴(dèng)¹滑难践²,阳崖³(xī)
译文:铺霜的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滑。
注释:¹霜磴:铺霜的石阶。²践:踩、踏。³阳崖:向阳的山崖。⁴曦:晨滑。⁵乍:正。⁶晃:闪耀。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穿漏¹深竹滑,冷翠²引孤往³
译文:晨滑透过竹叶照射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绿吸引我独自前往。
注释:¹穿漏:穿通。²冷翠:清冷的青翠色。³孤往:独自前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冥搜¹²众闻³,百泉同一响。
译文:走在密林深处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清泉琤琮作响。
注释:¹冥搜:探寻幽深的区域。²灭:消失。³众闻:各种声响。⁴百泉:众多的泉水。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蔽谷¹境尽幽,跻(jī)²(zhǔ)³始爽
译文:山谷中林木掩映,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注释:¹蔽谷:被树林遮掩着的山谷。²跻巅:登上山顶。³瞩:注视。⁴爽:清爽,明朗。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¹莽苍²
译文:山顶上韬滑寺的小阁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目滑所到之处只一片迷茫混沌。
注释:¹但:只。²莽苍:迷茫混沌。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坐深香出院,青霭(ǎi)¹落池上。
译文:久坐小阁中似乎还能闻到寺院中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
注释:¹青霭:青色的烟气。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永怀白侍郎¹,愿言²脱尘鞅(yāng)³
译文:怀念曾在此地与释韬滑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喧嚣与束缚。
注释:¹白侍郎:指白居易。他于828年(唐太和二年)官刑部侍郎。²言:语助词。³脱尘鞅: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这里的意思是摆脱尘世束缚。

  作品的主旨是登临韬光寺的所见所感。开篇一路写来,以将登临峰顶的过程作为铺垫。

  诗的开头说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饱览了山水的奇姿逸态,登临骋目,真正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满足了自己寻幽探胜的愿望。这一天清晨,诗人再度出发去登山,晨霜覆盖着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晨光透过稀疏的竹叶射入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色吸引着诗人独自前往,去追寻幽深之境。四处一片岑寂,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的清泉琤琮作响,如一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那韬光寺的小阁就坐落在山顶上,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嘘吸与山光水色之中;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苍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于人寰之外。韬光寺是个登览远望好去处,观海亭上写着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在小阁中坐久了,似乎闻到了寺院里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对着如此清幽绝俗的景象,诗人便产生了与古人为友、超尘脱俗的念头,他想起了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长久地栖息于山巅水崖,放情于自然之中。

  《晓登韬光绝顶》所追求的是冷隽幽深的意境,如“霜磴”两句刻画了早行时的冷霜铺地、人迹罕至和空中晦明变幻的情景,“穿漏”、“冷翠”则通过光和色的描绘来形容山间的幽冷,而“孤往”二字更增添了独行无偶的凄清,与幽深的景色融合无间。“冥搜”两句更从声音上落墨,虽然一路上回响着淙淙的泉声,却更表现出万籁俱寂的感受。至于“蔽谷境尽幽”一句就直接地描述了山间的幽趣,而那一阵幽香、几缕青烟更渲染出宁静清莹的气氛。

  厉鹗的诗以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等人,但更注重追求清窅幽邃之趣。如这首《晓登韬光绝顶》中的“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等都有王维诗中的韵味,但比王诗更注重锻炼而较少自然浑成。这明显的表现在他对选自用词的刻意求新上,如诗中的“登顿”、“穿漏”、“灭众闻”、“同一响”、“跻颠”、“坐深”等词都是戛戛独造,生新而不艰涩;又如以“霜”字来描绘山间石磴,以“晃”字来表现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冷”字来形容山间翠色的幽冷,以“蔽”字来形同山谷的树木掩映,枝叶交加,以“落”字来写青烟笼罩池塘,都体现了诗人工于炼字,避熟避粗的折尚。全诗烹字炼句,可以表现一种山间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径,不作寻常铺叙,是作者厉鹗的典型风格。

参考资料:
1、 王小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2、 钱仲联等编著. .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 .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05. :180-181
3、 刘永生编. .清诗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xiǎodēngtāoguāngjuédǐng

è qīngdài 

shānsān dēngdùnsuìzhēnshǎng 
shuāngdènghuánánjiàn yángzhàhuǎng 
chuān穿lòushēnzhúguāng lěngcuìyǐnwǎng 
míngsōumièzhòngwén bǎiquántóngxiǎng 
jìngjìnyōu diānzhǔshǐshuǎng 
xiǎojiāng dànmǎngcāng 
zuòshēnxiāngchūyuàn qīngǎiluòchíshàng 
yǒnghuái怀báishìláng yuànyántuōchényāng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后生才锐¹者,最易²坏。若有之³,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¹⁰游处¹¹。自此¹²十许¹³年,志趣自成。不然¹⁴,其可虑¹⁵之事,盖¹⁶非一端¹⁷。吾此言,后生¹⁸之药石¹⁹也,各须谨之²⁰,毋(wú)²¹(yí)²²后悔²³
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注释:¹才锐:才思敏捷。²易:容易。³若有之:如果有这种情况。指才锐者。之:这样的情况。⁴忧:忧虑。⁵可:值得。⁶简束:约束。⁷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⁸训:训导。⁹恭谨:恭敬,谨慎。¹⁰浮薄者:游手好闲轻薄的人。¹¹游处:来往。¹²自此:从这以后。¹³许:大概。¹⁴不然:不这样。¹⁵虑:担忧。¹⁶盖:恐怕。¹⁷端:这里指一个方面。¹⁸后生:年轻人。¹⁹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²⁰谨之:慎重对待他。之:指代,这样的人。²¹毋:同“无”,不要。²²贻:留下。²³后悔:后,后悔。悔,遗憾。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