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工苦思可心降,底事文禽不解双。欲采芳华波浪阔,芙蓉朵朵隔秋江。
良工苦思可心降,底事文禽不解双。欲采芳华波浪阔,芙蓉朵朵隔秋江。

zhàoziángchénzhòngměizuòshuǐxiǎojǐng--chóuyuǎn

liánggōngxīnjiàngshìwénqínjiěshuāngcǎifānghuálàngkuòróngduǒduǒqiūjiāng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新月上,远烟开。惯¹随潮水采珠来。棹(zhào)穿花过归溪口。沽(gū)²春酒³。小艇缆牵垂岸柳。
译文:新月上来了,弥漫的烟雾散开了,习惯了追赶潮汐去采珠。艇儿穿花过溪而回,买一壶春酒,将小艇系好在垂岸的柳树下。月夜赶潮水,勇斗风浪;穿花而归,沽酒小饮,构成了采珠人的独特生活。
注释: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¹惯:习惯。²沽:买。³春酒:冬季酿制,及春而成,故称。也叫泺醪。
这首词写采珠人傍晚归途中泊舟沽酒的情景,景色清幽淡雅。弯弯的月儿爬上夜空,在月光照耀之下,弥漫的雾气渐渐散开,采珠人在夜色下从容划船,穿花过溪,泊船买酒,一“划”一“穿”“泊”,这一切在作者笔下如一幅优美清新的水墨画,徐徐向读者展开。该词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把寻常景色和采珠人的寻常生活写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动人,淡而有味,如清茶宜人,如清香醉人。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写出了作者对异域风情的深刻体验,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379页

nánxiāngzi··xīnyuèshàng--xún

xīnyuèshàngyuǎnyānkāiguànsuícháoshuǐcǎizhūláizhào穿chuānhuāguòguīkǒuchūnjiǔxiǎotǐnglǎnqiānchuíànliǔ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佳辰(chén)¹强饮²食犹寒,隐几³萧条戴鹖(hé)冠。
译文:小寒食节,勉强喝了点酒,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注释:¹佳辰:指小寒食节。²强饮:勉强喝了点酒。³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隐:倚、靠。⁴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戴花似雾中看¹
译文: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注释:¹“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juān)¹戏蝶过闲幔(màn)²,片片³轻鸥下急湍(tuān)
译文: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注释:¹娟娟,状蝶之戏。²闲幔:一作开幔。³片片:状鸥之轻。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¹是长安。
译文: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¹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戴多,即公元770戴(大历五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xiǎohánshízhōuzhōngzuò--

jiāchénqiángyǐnshíyóuhányǐnxiāotiáodàiguān

chūnshuǐchuántiānshàngzuòlǎoniánhuāshìzhōngkàn

juānjuāndiéguòxiánmànpiànpiànqīngōuxiàtuān

yúnbáishānqīngwànchóukànzhíběishìzhǎngān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作 一作:为)
翻手作云覆¹手雨,纷纷轻薄²何须数(shù)³。(作 一作:为)
译文:富贵之交总是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反复无常,轻薄之辈却纷纷追随,无法计数。
注释: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贫交,古歌所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¹覆:颠倒。²轻薄:轻佻浮薄,不敦厚。³何须数:意谓数不胜数。数,计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君不见管鲍(bào)¹贫时交,此道今人²³如土。
译文:君不见现在世人中像管仲、鲍叔牙那种贫富不移的深厚交情,已被视如粪土,抛弃净尽了。
注释:¹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骗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²今人:指轻薄辈。³弃:抛弃。

  此诗感伤交道浅薄,世态炎凉,人情反复,所谓“人心不古”。全诗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之情。

  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40-442

pínjiāoxíng

 tángdài 

fānshǒuzuòyúnshǒu fēnfēnqīngshǔ  (zuòzuò wéi )
jūnjiànguǎnbàopínshíjiāo dàojīnrén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病起恹(yān)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qì)²。滴尽胭脂泪。
译文: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注释:¹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²砌:台阶。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¹回睇(dì)²。人远波空翠。
译文: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注释:¹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²回睇:转眼而望。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乱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乱春人去,无人在花乱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乱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99-501 .

diǎnjiàngchún··bìngyānyān--hán

bìngyānyānhuàtánghuāxiètiānqiáocuìluànhóngpiāojǐnyānzhīlèi

chóuchàngqiánchūnshuíxiànghuāqiánzuìchóulínghuírényuǎnkōngcu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水陆草木之¹花,可爱²³。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¹⁰(yū)¹¹而不染¹²,濯(zhuó)¹³清涟(lián)¹⁴而不妖¹⁵,中通外直¹⁶,不蔓(màn)不枝¹⁷,香远益清¹⁸,亭亭净植¹⁹,可²⁰远观而不可亵(xiè)²¹²²。(甚爱 一作:盛爱)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注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¹之:的。²可爱:值得怜爱。³者:花。⁴甚:很,非常。⁵蕃:多。⁶自:自从。⁷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⁸独:只,仅仅。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¹⁰出:长出。¹¹淤泥:污泥。¹²染:沾染(污秽)。¹³濯:洗涤。¹⁴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¹⁵妖:美丽而不端庄。¹⁶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贯通;通透。直:挺立的样子。¹⁷不蔓不枝:不生蔓,不长枝。¹⁸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¹⁹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挺直的样子。植:竖立。²⁰可:只能。²¹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²²焉:句末语气词,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予谓¹菊,花之隐逸者²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³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¹⁰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¹谓:认为。²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³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⁴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⁵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⁶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⁷鲜:少。⁸闻:听说。⁹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¹⁰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涟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参考资料:
1、 周敦颐与《爱莲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编辑部邮箱, 1983年Z1期
2、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1253-1255 .
3、 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24-927 .

àiliánshuō

zhōudūn sòngdài 

    shuǐcǎozhīhuā àizhěshènfán jìntáoyuānmíngài tánglái shìrénshènàidān àiliánzhīchūérrǎn zhuóqīngliánéryāo zhōngtōngwàizhí mànzhī xiāngyuǎnqīng tíngtíngjìngzhí yuǎnguānérxièwányān  (shènàizuò shèngài )

    wèi huāzhīyǐnzhě dān huāzhīguìzhě lián huāzhījūnzhě  zhīài táohòuxiǎnyǒuwén liánzhīài tóngzhěrén dānzhīài zh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