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竿千百叶,凤尾翠交加。曾向仙坛种,和风扫落花。
一竿千百叶,凤尾翠交加。曾向仙坛种,和风扫落花。

zhàoxiánsuǒcángzhú--chóuyuǎn

竿gānqiānbǎifèngwěicuìjiāojiā

céngxiàngxiāntánzhǒngfēngsǎoluòhuā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满眼韶(sháo)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¹
译文: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
注释:¹“几番”句:指清兵入关后的一系列事变。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梦里相思,番国王孙¹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yān)(zhī)²
译文: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故国的道路。春天反复无常,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注释:¹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鲁王、唐王。²“春无”三句:叹复国不易。

  此词见于《陈忠裕全集》,借惜花怀人,寄托亡国哀痛与复国希望。正如题中所示,此词是写“春日风雨有感”。“春日风雨”,是当时所处的环境、节候和气氛,而“有感”则是寄离词人的感慨和情怀。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非常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然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词人若非怀有深仇惨痛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对雨》“林花着雨胭脂湿”;而用以兼喻泪水的有李煜的《乌夜啼》“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陈子龙则将这些故实融会贯通,自铸伟词,赋予新意,令人读来便觉有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强烈的美感。

  陈子龙比较重视诗词的寄托,他曾说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诗序》)。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阅读时须透过绮丽的表面,去体会深永的内涵。

diǎnjiàngchún ·chūnfēngyǒugǎn

chénlóng míngdài 

mǎnyǎnsháohuá dōngfēngguànshìchuīhóng fānyān zhǐyǒuhuānán 
mèngxiāng guówángsūn chūnzhǔ juānchù lèiyānzhī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天下之事以利¹而合²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³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shuì)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武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jù)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tì)(tuò),亦武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天下间的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事,也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联合出兵攻伐郑国,郑国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出城游说秦穆公,在站着说话的短暂功夫里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仅仅使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改变的多么快啊!烛之武的一席话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与晋的恩情、召来晋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危险。如果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引诱,便视晋国如眼泪鼻涕,把它丢弃掉了,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改变的很快而彻底,去谋取那种利益的!
注释:¹利:利益。²合:聚合,聚集。³连兵:联合兵力。⁴亡:灭。⁵说: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⁶立谈:站着谈话。⁷涕唾:鼻涕和唾液。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击石乃¹有火,不击元²无烟。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注释:¹乃:才。²元:原本、本来。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人学始¹知道²,不学非³自然
译文: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注释:¹始:方才。²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³非:不是。⁴自然:天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万事须己运¹,他得非我贤²
译文: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注释:¹运:运用。²贤:才能。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青春¹须早为,岂²能长³少年。
译文: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注释:¹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²岂:难道。³长:长期。

quànxué

mèngjiāo tángdài 

shínǎiyǒuhuǒ yuányān 
rénxuéshǐzhīdào xuéfēirán 
wànshìyùn fēixián 
qīngchūnzǎowéi néngchángshàonián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¹女骑牛唱竹枝²,藕(ǒu)³菱叶傍(bàng)江时。
译文: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注释:¹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带。²竹枝:竹枝词,指巴渝(今重庆)一带的民歌。³藕丝:这里指荷叶、荷花。⁴傍:靠近,邻近。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不愁日暮还家错¹,记得芭蕉出槿(jǐn)(lí)²
译文: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注释:¹还家错:回家认错路。²槿篱:用木槿做的篱笆。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

  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极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华,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的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就是如此。因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而且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讴歌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此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24-725 .

yáo

 tángdài 

niúchàngzhúzhī ǒulíngbàngjiāngshí 
chóuhuánjiācuò jiāochūjǐn槿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九罭(yù)¹之鱼,鳟(zūn)(fáng)²。我觏(gòu)³之子,衮(gǔn)绣裳。
译文: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注释:¹九罭: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²鳟鲂:鱼的两个种类。³觏:碰见。⁴衮衣: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渚¹,公归无所,於女(rǔ)²绣处³
译文: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注释:¹遵渚:沿着沙洲。²女:汝。你。³绣处:再住一夜称绣;处,住宿。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鸿飞遵陆¹,公归不复,於女绣宿²
译文: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注释:¹陆:水边的陆地。²绣宿:同“绣处”,住两夜。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是以¹²衮衣兮,无以³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译文: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注释:¹是以:因此。²有:持有、留下。³无以:不要让。

  全诗三章,运用象征指代的手法,以“九罭”指代周密的安排布置,以“鳟鲂”来指代客人的身份地位。相衬之下,主人地位卑微,客人身份尊贵。后面以“衮衣绣裳”指代客人,地位比“黻衣绣裳”更高。正因为其尊贵无比,所以仅用服饰指代,宛如用“三百赤芾”来比喻新提拔的大夫一般。正是采用了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这首诗才取得了较强的抒情效果。

  第一章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於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378-380
2、 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1-313

jiǔ

míng xiānqín 

jiǔzhī zūnfáng gòuzhī gǔnxiùcháng 
hóng鸿fēizūnzhǔ gōngguīsuǒ xìnchǔ 
hóng鸿fēizūn gōngguī xìn宿 
shìyǒugǔn gōngguī shǐ使xīnb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