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溪渔隐者,郊岛是前身。乍见犹疑傲,相逢不说贫。
雪溪渔隐者,郊岛是前身。乍见犹疑傲,相逢不说贫。
鹤招穷处士,梅伴老诗人。时共论文酒,衰颜少借春。
鹤招穷处士,梅伴老诗人。时共论文酒,衰颜少借春。

zàidié--chóuyuǎn

xuěyǐnzhějiāodǎoshìqiánshēnzhàjiànyóuàoxiāngféngshuōpín

zhāoqióngchùshìméibànlǎoshīrénshígònglùnwénjiǔshuāiyánshǎojièchūn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云鬓(bìn)¹²新绿³,霞衣(yè)晓红。待歌凝立翠筵(yán)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译文:她乌黑如云的鬓发梳理整齐,及地的霞披颜色鲜艳得好像太阳初升时的彩霞。她准备要表演了,欲唱未唱,静静地站立在翠绿色的竹席上,宛如不知何故下凡的巫山神女。
注释:¹云鬓:形容女子像乌云一般浓黑、柔美的鬓发。²裁:修剪,安排,这里指插戴。³绿:乌黑发亮的颜色,多用于形容鬓发。⁴霞衣:轻柔艳丽的衣服,这里指舞蹈时穿的霞披。⁵曳:拖,拉。⁶晓红:指早晨太阳初升时的红色霞光。⁷凝立:一动不动地站立。⁸翠筵:指青绿色的席子。翠,青绿色。筵,用蒲苇、竹篾和枝条等编织而成的席子。筳:竹席。翠筳即翠绿色的竹席。⁹彩云:指巫山神女,取楚王梦会巫山神女之典。巫山神女,朝为行云夕为暮雨。在这里以巫山神女比喻舞女的美丽。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趁拍¹(luán)飞镜²,回身燕飏(yáng)³空。莫翻红袖过帘(lóng),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译文:她美妙的歌声合着节拍婉转二出,她的舞姿轻盈曼丽,如同燕子突然飞空时的轻快干脆。霞衣随着舞姿而飞扬。令观看者不禁担心:别让红袖翻过窗户。外面春光正好,柳絮轻柔,不要让她被扬花吸引,离开这里随春风而去!
注释:¹趁拍:合拍。²鸾飞镜:史记有鸾鸟献王,三年不鸣。后悬镜于鸟前。鸾鸟见影悲鸣而绝。这里形容歌女美妙的嗓音。³飏:飘扬,飞扬。⁴红袖:女子红色的衣袖。这里用来代指美丽的歌女。⁵帘:用布、竹子、苇子等做的有遮蔽作用的器物。⁶栊:窗户。⁷杨花:也可指柳絮。⁸勾引:调弄,吸引。⁹东风:指春风。

  这是描写筵席间歌女表演的词

  上片写歌女的静态。她乌黑如云的鬓发梳理整齐,衣服的颜色鲜艳得好像太阳初升时的彩霞。她准备要表演了,欲唱未唱,静静地站立在翠绿色的主席上宛如不知何故下凡的巫山神女。

  下片写歌女的动态。表演开始。她的歌声衬着节拍破喉而出,如同对镜高歌的鸾鸟。她的舞姿轻盈曼丽,如同燕子突然飞空时的轻快干脆。霞衣随着舞姿而飞扬。令观看者不禁担心:别让红袖翻过窗户。外面春光正好,柳絮轻柔,不要让她被扬花吸引,离开这里随春风而去!

  本词对歌女的描写,动静结合,动静有致。静时待歌凝立。蓄势待发,静中亦含动。动态描写就更加鲜活,极具动感而又传神。对歌女的描写不仅是形容歌女的美丽和歌喉舞姿的美妙,观者的感受也融入其中。她静止时是美的。欲唱未唱令人期待。她动起来更美。歌舞水平的高超令观者惊喜并融入其中。”莫翻”二句极妙。莫是规劝的,希望阻止的,与下文的”怕”相呼应。通过观者紧张而又陶醉的心情,侧面说明了歌女美妙的舞姿。反语赞人,手法绝佳。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暂凭尊酒送¹无憀(liáo)²,莫损愁眉与细腰³
译文: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柳叶眉与杨柳腰。
注释:¹送:遣散。²无憀: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³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nǐ)¹惜长条。
译文: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
注释:¹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含烟惹雾¹每依依²,万绪千条拂落晖(huī)
译文: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
注释:¹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²依依:状恋恋不舍。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译文: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86-1187 .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

tíngzhéyángliǔèrshǒu

shāngyǐn tángdài 

zànpíngzūnjiǔsòngliáo sǔnchóuméiyāo 
rénshìqiánwéiyǒubié chūnfēngzhēngchángtiáo 

hányānměi wànqiāntiáoluòhuī 
wèibàoxíngrénxiūzhéjìn bànliúxiāngsòngbànyíngguī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
万顷湖天碧,一星¹飞鹭白。
译文:拂晓时分,霞光微露、天澄水清。湖天相映,就像一块晶莹的碧玉。一只展翅高飞的白鹭点缀其中。
注释:¹一星:这里指一只。
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译文:此情此景更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要是在这样的秋江上荡舟,绝不会厌倦。

qiūjiāngxiǎowàng

xiū tángdài 

wànqǐngtiān xīngfēibái 
shífànghuái怀wàng yànwéi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并刀¹昨夜匣(xiá)中鸣²,燕赵³悲歌最不平;
译文:昨夜宝刀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
注释:¹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²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出叫声。³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易水¹(chán)(yuán)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³
译文:易水缓缓流淌,天青草绿,山河依旧,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注释:¹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²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³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全诗悲壮慷慨,苍凉沉痛,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将怀古咏史紧密结合时事与胸中报国热忱,是此诗最大的特色。诗人由易水想到古代的英雄荆轲,想到他慷慨赴死的壮举,油然激起自己奋发向上的豪情斗志。

  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胸中浓郁的懊丧与失望,从而产生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全诗悲壮慷慨,苍凉沉痛,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这首诗怀古感今,明朗显豁,语言流畅,把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抒情融于深沉的咏史之中,洋溢着磊落不平之气。这种忧国忧民、悲壮忧郁的诗格,正是晚明爱国诗作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注译.,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158页
2、 李寅生著.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03:第509页

shuǐ

chénlóng míngdài 

bīngdāozuóxiázhōngmíng yānzhàobēizuìpíng 
shuìchányuányúncǎo liánchùsòngjīngqīng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长江千里。限¹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yú)²,人谋³克壮,索虏(lǔ)岂能吞噬(shì)。阿坚百万南牧,倏(shū)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yí)¹⁰
注释:淝:淝水,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¹限:界。²逾:越。³人谋:指大臣的谋略。⁴索虏:南北朝时,南朝骂北朝人为索虏。⁵吞噬:吞食。⁶阿坚:即秦王苻坚。⁷南牧:侵占南方的土地。⁸倏忽:极快的意思。⁹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采取了积极抗敌的战略措施。¹⁰颐指:形容指挥进退皆如人意。颐:面颊。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奇伟。淝(féi)水上,八千戈甲¹,结阵当蛇豕(shǐ)²。鞭弭(mǐ)³周旋,旌(jīng)旗麾(huī),坐却北军风靡(mí)。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zuò),庇烝(zhēng)¹⁰,周雅¹¹何曾专美。
注释:¹八千戈甲:指晋军前锋都督谢玄等将领带精兵八千,争渡淝水,击杀秦兵。²蛇豕:大猪和长蛇,比喻贪暴残害者。³弭:弓末梢,用骨头做的,用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鞭弭:指驾车前进。⁴周旋:辗转相从,这里是交战的意思。⁵麾动:这里指战旗招展。⁶北军:秦兵。⁷鸣鹤:即风声鹤唳。⁸王师:东晋的军队。⁹晋祚:东晋的皇位。¹⁰烝民:众多的百姓。¹¹周雅:指周宣王命大臣征西戎、伐猃狁(音险允,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使周室中兴。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气焰嚣张,妄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不到苻坚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战,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上片首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长江形势图,眼前只看到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据传三国时魏国的曹丕在观望长江时,曾感叹地说:“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他两次伐吴,都未成功,长江阻隔,是其重要原因。如此天险,北方的金兵是难以逾越的。高宗如果稍有恢复中原之志,就应利用天险,加强设防,固守长江,以遏强虏。当然,天险难逾,并不等于绝对不可逾。三国时东吴孙皓,仅凭天险御敌,终于招致“一片降幡出石头”。所以李纲强调天险难逾,还必须加上“人谋克壮”,天险可凭,而又不可仅凭天险,重在人谋。有天险可凭,又加上人的深谋远略,北方索虏,岂敢吞噬我们的土地?索虏是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敌人的蔑称。这里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这段描写兼论述为下文写晋师以少胜多提供了依据。下文很自然地转入到对淝水之战的记述。

  苻坚率百万之众“倏忽长驱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长驱,言其势猛。这句极言秦兵强大,乃为后面秦兵失败作反衬。欲抑先扬,以突出晋军胜利其意义重大。

  当苻坚南侵,大敌当前之时,谢安作为东晋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定大政方针:坚决抵抗,决不妥协;二是运筹帷幄,用人得当。他以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统率全军。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等,协同作战。谢安深信他们的谋略将才,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静自如。《通鉴》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军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可见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词中称赞:“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即指挥如意。

  晋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确为历史奇迹,故换头以“奇伟”领起,对这次战争的胜利作了生动的铺叙。谢玄等以“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戈甲,代指军队;蛇豕,封豕长蛇之简称。《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大)豕长蛇,以荐食上国。”封豕长蛇,比喻强大的贪暴残害者。此借指苻坚。“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弭,弓之末梢,用骨质制成,用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苻坚等登上寿阳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在败逃路上,夜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杀过来。弃甲曳兵,亡魂丧胆,惊慌失措,狼狈北逃。词以十分快意的笔调赞扬晋军出奇制胜、力挫强敌,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诗·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诗记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军北伐 狁,南惩荆蛮,使西周得以中兴。淝水之捷,其功不亚于此。

  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202-20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