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楼上寝¹,残月²下帘旌³。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译文:寝卧高高的楼上,残月西沉下帘旌。睡梦中来到金陵,重温惆怅的旧情。桃花柳絮满江城。姣美歌女坐吹笙。
注释:¹寝:睡或卧。²残月:此处指快要落下的月亮。³帘旌:帘额,即帘上所缀软帘。⁴秣陵:金陵,今江苏南京。⁵双髻:少女的发式。这里代指少女。

  皇甫松的《梦江南》写一位多情的男子借梦中所见,描绘江南金陵美好春色里一个少女的形象,美景和美人和谐地合成一个画面。全词虚实相生,情景相合,既明了而又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怅恨之情,堪称情味深长之作。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就寝楼上,将落下的月亮已移到帘额下面,这是从床上望窗外月亮的景象。残月落到帘额之下,这表明时间已是天快亮的时候,作者已经醒来。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梦见”二字领起后三句。梦见想要梦见的,本应是惬意的满足的,为何说成“惆怅事”?一解说旧日欢情只能见之于梦,醒后不能重温,故迷惘惆怅;另一解是作者在叙说:梦见当年发生在秣陵的那件令人惆怅的事,即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终身遗憾。“秣陵”、“江城”,即今南京;双髻,便是他当年热恋过的、别后又饮恨终身的女子。恋人之一颦一笑,经过时间的过滤,感受和记忆最深最牢最佳的审美焦点,皆定格在“双髻坐吹笙”处。梦中的环境和形象是那样的美好,但这已成为过去,即使梦见,醒来又不能再遇,更加深了作者对“双髻”的思念之情。

  《梦江南·楼上寝》沿袭了六朝以来的传统,用花柳情事抒发迷离惆怅之感,幻境优美,情味深长。全词借梦境勾勒往日情事,流露出旧情不再的无限惆怅,不着“相思”字面,却写出刻骨铭心的相思。梦境是虚幻的,而梦中的情景是实在的,昔日的情事是真实的,故乡难以归返,旧欢不可再遇,梦境越是美好,梦醒之后却是越加深重的凄清。通篇读来,可见写景鲜明、写情含蓄,虚中有实,以实衬虚,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梦者往事如烟的怅恨与迷惘。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17
2、 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33-34
3、 王锺陵.唐宋词鉴赏:四川出版集团,2007.1:14-15
4、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5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寝卧高高的楼上,残月西沉下帘旌。睡梦中来到金陵,重温惆怅的旧情。桃花柳絮满江城。姣美歌女坐吹笙。

注释

寝:睡或卧。

残月:此处指快要落下的月亮。

帘旌:帘额,即帘上所缀软帘。

秣陵:金陵,今江苏南京。

双髻:少女的发式。

这里代指少女。

赏析

  皇甫松的《梦江南》写一位多情的男子个梦中所见,描绘江南金陵美好春色里一个少女的形象,美景和美人和谐地合成一个画面。全词虚实相生,情景相合,既明了而又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吹恨吹情,堪称情味深长吹作。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就寝楼上,将落下的月亮已移到帘额下面,这是从床上望窗外月亮的景象。残月落到帘额吹下,这表明时间已是天快亮的时候,作者已经醒来。

  “梦见秣陵惆吹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梦见”二字领起后三句。梦见想要梦见的,本应是惬意的满足的,为何说成“惆吹事”?一解说旧日欢情只能见吹于梦,醒后不能重温,故迷惘惆吹;另一解是作者在叙说:梦见当年发生在秣陵的那件令人惆吹的事,即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终身遗憾。“秣陵”、“江城”,即今南京;双髻,便是他当年热恋过的、别后又饮恨终身的女子。恋人吹一颦一笑,经过时间的过滤,感受和记忆最深最牢最佳的审美焦点,皆定格在“双髻坐吹笙”处。梦中的环境和形象是那样的美好,但这已成为过去,即使梦见,醒来又不能再遇,更加深了作者对“双髻”的思念吹情。

  《梦江南·楼上寝》沿袭了六朝以来的传统,用花柳情事抒发迷离惆吹吹感,幻境优美,情味深长。全词个梦境勾勒往日情事,流露出旧情不再的无限惆吹,不着“相思”字面,却写出刻骨铭心的相思。梦境是虚幻的,而梦中的情景是实在的,昔日的情事是真实的,故乡难以归返,旧欢不可再遇,梦境越是美好,梦醒吹后却是越加深重的凄清。通篇读来,可见写景鲜明、写情含蓄,虚中有实,以实衬虚,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梦者往事如烟的吹恨与迷惘。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17
2、 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33-34
3、 王锺陵.唐宋词鉴赏:四川出版集团,2007.1:14-15
4、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51
皇甫松

皇甫松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3卷。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历代诗馀》。 今有王国维辑《檀栾子词》一卷。 ▶ 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采采流水¹,蓬蓬远春²
译文: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草木繁盛。
注释:¹采采流水:流水盛足的样子。采采,盛足的样子。²蓬蓬远春:草木繁盛之广阔春景。蓬蓬,繁盛貌。远,广远。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窈窕深谷¹,时见美人。
译文: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
注释:¹窈窕深谷:有神山谷。窈窕,深邃幽静。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译文: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译文: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¹
译文: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注释:¹识之愈真:谓纤妙境将会认识品味得更为真切。识,说秉笔事状,将更加形神逼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如将不尽¹,与古为新²
译文:大自然中蕴藏的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地体察,诗境就能不断创新。
注释:¹如将不尽:意谓领略不尽,境界深远,幽情无穷。将,古籍意义及其用法非常广泛灵活,且有抽象用法,有率领、指挥,暗含使用、熟悉认识这样的意思。²与古为新:古往今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创新,各见新意。

shīpǐnèrshí ·xiānnóng

kōng tángdài 

cǎicǎiliúshuǐ péngpéngyuǎnchūn 
yǎotiǎoshēn shíjiànměirén 
táomǎnshù fēngshuǐbīn 
liǔyīn liúyīnglín 
chéngzhīwǎng shízhīzhēn 
jiāngjìn wéixīn 
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
君家云母¹(zhàng)²,时³向野庭开。
译文:您家云母石做成的漂亮屏风,经常拿到外面的庭院里张开。
注释:¹云母:矿石名,俗称千层纸。古代诗词中性质、状态、光色等如云母的事物如美石、白花、冰雪、鳞片,也称云母。 这里指用来制作障子的美丽的石材。²障:一种家具,可看作是一面用来分割房间的简易墙体;也用来遮挡视线、屏蔽风,现在人们习惯称为“屏风”。³时:一作“持”。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自有山泉入,非因¹采画来。
译文:屏风上有淙淙的山泉流淌的纹路,并不是彩绘能画得出来。
注释:¹因:一作“关”。

yǒurényúnzhàng

wángwéi tángdài 

jūnjiāyúnzhàng shíxiàngtíngkāi 
yǒushānquán fēiyīncǎihuàlái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¹围绕水平铺。
译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注释:¹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乱,缤乱。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松排¹山面千重翠,月点²波心一颗珠。
译文: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注释:¹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²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碧毯线头¹²早稻,青罗裙带³展新蒲(pú)
译文: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
注释:¹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²抽:抽出、拔出。³裙带:裙子上的飘带。⁴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¹是此湖。
译文: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
注释:¹勾留:稽留,耽搁。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弄不好会雅俗相悖,很不协调,而白居易却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使读者由此可以联想到正是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从而铭戢其德惠。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绘西湖的另一名篇《钱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颖,语言益见精妙。

  这首诗的结构曲折委婉,别有情致,特别是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这得联系作者的有关行迹和创作来探寻。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做隐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闲忙得当,正合其意,即所谓“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这话是出自《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一诗,在其他篇目中 尚有不少类似的说法,这既是作者的心里话,也是此诗的“言外余情”。

  因为“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抱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西湖,这种情绪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驰名中外的湖山形胜之地,此诗亦不胫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从这首《春题湖上》中的相应诗句衍化而来的。

  从艺术上看,《春题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间四句。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樊维钢,陈铭,朱宏达 .《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 余冠英,陶文鹏,韦凤娟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chūnshàng

bái tángdài 

shàngchūnláihuà luànfēngwéiràoshuǐpíng 
sōngpáishānmiànqiānchóngcuì yuèdiǎnxīnzhū 
tǎnxiàn线tóuchōuzǎodào qīngluóqúndàizhǎnxīn 
wèinéngpāohángzhōu bàngōuliúshì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去越从吴¹过,吴疆(jiāng)与越连。
译文: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注释:¹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译文: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夜市桥边火¹,春风寺外船。
译文: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注释:¹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¹
译文: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注释:¹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55-1356页

sòngyǒuyóuyuè--xún

yuècóngguòjiāngyuèlián

yǒuyuánduōzhǒngshuǐshēnglián

shìqiáobiānhuǒchūnfēngwàichuán

zhōngpiānzhòngjūnjīngnián

彩胜飘春上鬓蓬,倚栏一笑问东风。
彩胜¹飘春上鬓(bìn)²,倚栏一笑问东风。
译文:鬓发上戴着彩色绸条,倚在栏杆上,吹着惬意的东风。
注释:¹彩胜:唐宋民间剪纸或绸,戴于头上装饰,祝庆春日来临。²鬓蓬:指鬓发。
青青柳眼梅花面,才染阳和便不同。
青青柳眼¹梅花面²,才染阳和³便不同。
译文:初春柳叶和梅花花蕾,都因沾染温暖的春气便与冬日大不相同。
注释:¹柳眼:春日柳叶初生似人展眼貌。²梅花面:拟人,即古人梅腮,梅花花朵意。³阳和:春天的暖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