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¹(zēng)(chuán)²半欲沉。
译文:滩头的细草连接着稀疏的林木,渔船在恶浪里欲沉欲浮。
注释:¹浪恶:形容浪翻腾很猛。²罾舡:渔船。罾,鱼网。
宿鹭(lù)眠鸥¹²旧浦,去年沙觜(zuǐ)³是江心。
译文:沙鸥白鹭在江上飞来飞去,还在寻找宿眠的旧浦。岂知去年的江岸,今年已成沙洲江渚。
注释:¹宿鹭眠鸥:这里指欲睡的水鸟。鸥,一作“洲”。²飞:一作“非”。³沙觜:谓岸沙与水相接处。觜,嘴。

  《浪淘沙》是较早的词调之一,形式与七言绝句同,内容则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表现得相当蕴藉。

  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细草初生,可见是春天,也约略暗示那是一带新沙。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虽然没有一字点出时间,却能表达一种暮色苍茫之景。正因为如此,三句写到“宿鹭眠鸥”就显得非常自然。大江有小口别通为“浦”。浦口沙头,乃水鸟栖息之所。三句初似客观写景,而联系末句读来,“旧浦”二字则大有意味。今之“沙嘴”乃“去年”之“江心”,可见“旧浦”实为新沙。沙嘴虽新,转瞬已目之为泪,言外便有余意。按散文语法,末句应为“沙嘴去年是江心”。这里语序倒置,不仅音韵和婉协律,而“沙嘴是江心”的造语也更有奇警,言外之意更显。

  偌大感慨,词中并未直接道出,而是系之于咏风浪之恶,沙沉之快。而写沙沉之快也未直说,却通过飞鸟归宿,认新沙为旧浦来表现。手法纡曲,读来颇有情致。前三句均为形象画面,末句略就桑田沧海之意一点,但点而未破,读者却不难参悟其中遥深的感慨,也就觉得那人世沧桑的大道理被它“一语破尽”。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

làngtáoshā··tāntóucǎojiēshūlín--huángsōng

tāntóucǎojiēshūlínlàngèzēngchuánbànchén

宿miánōufēijiùniánshāshìjiāngx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滩头的细草连接着稀疏的林木,渔船在恶浪里欲沉欲浮。

沙鸥白鹭在江上飞来飞去,还在寻找宿眠的旧浦。岂知去年的江岸,今年已成沙洲江渚。

注释

浪恶:形容浪翻腾很猛。

罾舡:渔船。罾,鱼网。

宿鹭眠鸥:这里指欲睡的水鸟。鸥,一作“洲”。

飞:一作“非”。

沙觜:谓岸沙与水相接处。觜,嘴。

赏析

  《浪淘沙》是较早的词调之一,形式与七生绝句同,内容则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表现得相当蕴藉。

  首句写沙滩远景:滩沙细草茸茸,遥过岸上一派疏林。细草初生,可见是春天,也约略暗示那是一带新沙。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虽然没有一字点出时间,却能表达一种暮色苍茫之景。正因为如此,三句写到“宿鹭眠鸥”就显得非常自然。大江有小口别通为“浦”。浦口沙沙,乃水鸟栖息之所。三句初似客观写景,而联系末句读来,“旧浦”二字则大有意味。今之“沙嘴”乃“去年”之“江心”,可见“旧浦”实为新沙。沙嘴虽新,转瞬已目之为泪,生外便有余意。按散文语法,末句应为“沙嘴去年是江心”。这里语序倒置,不仅音韵和婉协律,而“沙嘴是江心”的造语也更有奇警,生外之意更显。

  偌大感慨,词中并未直过道出,而是系之于咏风浪之恶,沙沉之快。而写沙沉之快也未直说,却通过飞鸟归宿,认新沙为旧浦来表现。手法纡曲,读来颇有情致。前三句均为形象画面,末句略就桑田沧海之意一点,但点而未破,读者却不难参悟其中遥深的感慨,也就觉得那人世沧桑的大道理被它“一语破尽”。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
皇甫松

皇甫松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3卷。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历代诗馀》。 今有王国维辑《檀栾子词》一卷。 ▶ 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译文:天台山邻近四明山,华丽清秀的山顶是百越国的最高峰。
注释: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六十里,乃天台山第八重最高处,可观日月之出没,东望大海,弥漫无际。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译文:赤城山红霞般的崖石迎入朱门,沧岛的明月喜欢栖息的山上的高楼。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¹渤。
译文:登高望远,一直可以看到苍茫溟渤的大海。
注释:¹溟:渤海也,见 七卷注。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云垂大鹏¹翻,波动巨鳌没。
译文:天空中云彩如同大鹏的翅膀一样翻腾,苍海里巨大的鲸鱼随波逐浪。
注释:¹大鹏、巨鳌:俱见一卷注。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译文:巨浪追逐着旋风,汹涌澎湃,神仙和妖怪如电闪一样快速往来。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译文:看到这奇异的景色,却找不到神仙的踪迹,学道的心思难以平静。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译文:攀缘着树枝,采摘下通红的果实,烧起火热的丹炉炼出丹药,以脱胎换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译文:如何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在蓬莱仙岛逍遥自在呢?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后,与杜甫高适分手以后,来四明山镜湖看望老朋友贺知章,但此时贺老已经去世.

  此时李白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炼金丹了.当然,李白到天台山的次数很多,在26岁的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是从用词与修仙的愿望看,比较符合40多岁以后的事.

  从诗的情绪看是很高涨的,李白一上来就是四句对仗: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接下来对证也不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等。可见天台山给李白的感觉是相当的好(如此看来,也有可能是初次到天台山的时候写的,次数去去多了,感觉应该会迟钝一些的).

tiāntáixiǎowàng--bái

tiāntáilínmínghuádǐnggāobǎiyuè

ménbiāochìchéngxiálóucāngdǎoyuè

pínggāodēngyuǎnlǎnzhíxiàjiànmíng

yúnchuípéngfāndòngáoméi

fēngcháozhēngxiōngyǒngshénguài

guānhǎodàoxīnxiē

pāntiáozhāizhūshíyàoliànjīn

ānshēngmáoqiānchūnpéngquē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三山¹怀谢脁(tiǎo)²,水澹(dàn)³望长安
译文:登上三山远怀谢眺,波水澹静眺望金陵。
注释:¹三山:在南京附近的长江边上。金陵:今南京。殷淑,道士李含光门人,道号中林子。²谢脁:南朝齐诗人。³澹:水势平静。⁴长安:代指金陵。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芜没河阳¹县,秋江正北看。
译文:我如同在荒芜的河阳的潘岳远望京城,秋日站在江边向北看去。
注释:¹河阳:今河南孟县。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卢龙¹霜气河,鳷(zhī)²月光寒。
译文:卢龙关塞霜气河寂,鹩鹊观上月光寒河。
注释:¹卢龙:在金陵西。²鳷鹊:汉代长安观名。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gěng)耿忆琼树¹,天涯寄一欢。
译文:诚心诚意怀念友人,相隔天涯同期一欢。
注释:¹琼树:指友人。

  首联所写登三山、望金陵与谢脁所作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相同,借用谢脁诗句,以长安代指金陵,即地即景即事自然而生的缅怀古人之情十分熨贴而浓郁。“水澹”是描绘江水恬静的样子,变绘形态为绘色彩。

  颔联“芜”是繁草丛生之貌,“河阳县”位今河南省孟县西,谓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次句“河阳望京县”,以河阳代指三山,李白循此。此联承首联“望长安(金陵)”,意为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三山,面对大江秋色而北望金陵。这一联中,不仅有“芜没”的“河阳”,秋日的大江,更有在这寥廓江山中引领北望的诗人形象。无论是葱茏的三山、旷远的秋江还是凝望的诗人,都隐含着深深的情意。此句联系诗题“寄殷淑“可以体味出诗人寄托的是思友之情。在这一联,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由首联的缅怀古人而暗暗地向思念友人过渡。

  颈联“卢龙”即卢龙山,与三山同在当时的昇州,临大江,远接金陵,此处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鳷鹊”本鸟名,南朝时金陵建有鳷鹊楼,此处亦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霜气冷”,“月光寒”均借助于人的感受来写景,它与上联的“秋”字相呼应,透出遥望金陵所见的一片寒凉冷寂之气。以凄凉索寞的哀景引出孤独凄凉的思友意境。这一联表面并未明言思念友人,而思念之情浸溶于景中,显得更为深沉而浓挚。

  尾联,思友之情由暗转明。“琼树”本是树的美称,此处用以比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联意为自己真诚地忆念着友人,将寄诗天涯,使远离的友人得到一点友情的欢慰。在这一联中,诗人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琼树”之美,相隔“天涯”之远,寄上“一欢”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浓至切的境地。

  这首诗化用了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题,也借鉴了谢脁诗首二句的句意,且同为抒写愁怀。谢脁诗写思故乡之恋,李白诗写故友之思;二者所寄情不同。李白这首诗写秋夜哀景,景中有哀情,景又正衬其衰情;又以“琼树”、“一欢”作结,留给人的是飘逸之态。四联中起承转合关系中包蕴感情变化。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395-396页

sānshānwàngjīnlíngyīnshū--bái

sānshān怀huáixiètiǎoshuǐdànwàngzhǎngān

méiyángxiànqiūjiāngzhèngběikàn

lóngshuānglěngzhīquèyuèguānghán

gěnggěngqióngshùtiānhuān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
梦中邯(hán)(dān)¹,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²索价高。时自嘲(cháo),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³侵鬓(bìn)毛。
译文:如今我又一次来到梦中享尽繁华富贵的邯郸道上,这绝不是因为山中人要价太高才能实现自己归隐的愿望,而是自己多年来无法逃脱功名这个虚名罢了。我也经常自己嘲讽自己。在“功名”这个问题上,又有谁能一下子惊悟觉醒,即就是到了两鬓斑白的老年,还是这样。
注释:金字经:曲牌名。邯郸:在今河北省南部。驿:驿站。元代京官外调,往往在这里暂住,换车马。¹梦中邯郸道:即“黄粱美梦”,喻指人世间的富贵终是如梦一场。²山人:隐居山中的人。³晓霜:白头发。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一个“又”字点出卢挚故地重游,再次走上邯郸官道的事实。此处引用唐代传奇沈既济《枕中记》中的典故,卢生在邯郸道遇吕翁,枕着吕翁赠送的磁枕人梦,在梦中历经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却发现主人灶上的黄粱尚未蒸熟,由此领悟得失富贵不过是一场梦的道理。

  对这一典故的引用,同作者自身经历密不可分。卢挚在燕南任官之前,他曾任皇帝的侍从之臣、按察使、廉访使、翰林学士等要职,可以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此次赴任恰好经由“黄粱一梦”故事的地点,故事主人公的姓氏又与他相同,这些巧合促使他产生了过尽铅华、豁然梦醒的感觉。

  接下来“须不是”三句,承接上文,表达自己并非无归隐之心,而是无法抗拒名利的诱惑。其中“山人索价高”意为,山中人索要高价才允许作者入山归隐,联系前面“须不是”三个字来看,直白地道出他的自嘲之意:他深知并不是归隐的代价太高,而是因为“虚名无处逃”,这五个字用风趣的笔法交代了他无法归隐的原因,即功名的引诱让人无处可逃。

  “谁惊觉,晓霜侵鬓毛”两句作为结尾,将卢挚已经这把年纪还不能看开名利的自我感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谁惊觉”三个字写出了光阴流逝之快,也写出了他蓦然回首有所感悟却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

  全曲有很明确的主题性,语句上下承接,脉络清晰,但所表达的情绪却是矛盾的。卢挚用自我嘲讽的笔法写出他在归隐和继续为官两种选择之间摇摆的心情,这在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6页

jīnjīng ·mèngzhōnghándāndào

zhì yuándài 

mèngzhōnghándāndào yòuláizǒuzhèzāo shìshānrénsuǒjiàgāo shícháo míngchùtáo shuíjīngjué xiǎoshuāngqīnbìnmáo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译文: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译文: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译文: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少君¹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注释:¹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译文: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译文: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东风¹知我欲山行,吹断檐(yán)间积雨声²
译文: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注释:¹东风:春风。²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岭上晴云披絮(xù)¹,树头初日挂铜钲(zhēng)²
译文: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注释:¹絮帽:棉帽。²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译文: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西崦(yān)¹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²春耕。
译文: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注释:¹西崦:这里泛指山。²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¹(pèi)²听溪声。
译文: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注释:¹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²辔:缰绳。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散材¹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pèi)²
译文: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注释:¹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²卷旆钲:收兵的号令。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译文: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ǒu)¹
译文: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注释:¹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7-34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