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筠无尺长,气与西山爽。聊持内方丈,便作淇渭想。
丛筠无尺长,气与西山爽。聊持内方丈,便作淇渭想。
会当冰雪馀,杰立千林上。自非岁寒人,谁与共幽赏。
会当冰雪馀,杰立千林上。自非岁寒人,谁与共幽赏。

shūwènzòngjiāozhúzāièrxiǎocóngxiéjiànfēn--chéng

cóngyúnchǐzhǎng西shānshuǎngliáochínèifāngzhàng便biànzuòwèixiǎng

huìdāngbīngxuějiéqiānlínshàngfēisuìhánrénshuígòngyōushǎng

程俱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 ▶ 5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登临纵目,对川原绣错,如襟接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阜。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消沈久。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
登临纵目,对川原绣错,如襟(jīn)接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阜(fù)¹。一霎(shà)沧桑,四山风雨,王气消沈久²。涛生金粟(sù)³,老松疑作龙吼。
译文:登山临水,放眼远眺,对面锦绣错落的山川,便如同衣襟与衣袖般紧密相连,遥指远处的树影,辨认着十三陵的方位,天寿山低迷得犹如土丘一般。转瞬间,时代已发生沧桑巨变,在那能令鬼泣神惊的四山风雨中,明王朝的气运消散已久了。风动帝陵激起了阵阵松涛声,让人怀疑是否是龙变化成的老松所发出的吼声。
注释:旸台山:在北京西北郊,山麓有大觉寺,为游览胜地。明陵,明十三陵,在北京西北约九十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有十三处明代皇帝的陵墓,统称明十三陵。这首词是光绪十九年癸巳(1892)所作,即甲午战争的前一年。¹天寿句:天寿,山名,在昌平县北。十三陵所在地。阜,土山,丘陵。²王气句:王气,天子之气,王气消沉,指王朝的气运已尽。这里谓明王朝于崇祯十七甲申(1644)亡于农民军李自成之手,至光绪十九年(1893),历时已二百五十年,故曰“久”。³金粟:唐玄宗泰陵,在陕西省蒲城县东北的金粟山。山因有碎石如金粟得名,玄宗见金粟山冈有龙盘虎踞之势,遂选定为陵暮之地。
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终古,滚滚边墙走。野老也知人世换,尚说山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出山回望,夕阳犹恋高岫。
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终古,滚滚边墙走。野老也知人世换,尚说山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¹。出山回望,夕阳犹恋高岫。
译文:只有白狼河始终在长城微茫的沙草外滚滚奔流,乡野老人也知道人事已变迁,朝代已更迭,却仍诉说着明陵有山神守护的传说。遥远的林海苍凉,繁乱的烟云重叠,想要洒酒祭灵,却没有多少酒。从山中出来后,再次回顾那夕阳,依然恋恋不舍地徘徊在高高的顶峰之上。
注释:¹平楚句:楚,丛木,登高远望,见树梢齐平,故云平楚。

  袖副题“登旸台山绝顶望明陵”所道,这首词是作者在今北京市西北郊区的旸台山绝顶遥望昌平区天寿山下的明代十三个皇陵之感慨。首句“登临纵目”,实暗含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开篇“登临目送,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那种藉古慨今抒怀感事之意。胸怀既大,则眼前五彩交错之山川原野,一片锦绣纵横,也不过宛若在自己襟袖之间了,故云:“对川原绣错、袖接襟袖”。而“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袖阜”二句则应题,说明代诸陵掩映在“树影”之中,野云低垂,云笼雾罩下的天寿山就像一个土堆。“阜”者,低矮丘陵也。天寿山位于昌平区正北方四十余公里处,山下有方圆四十平方公里之盆地,明十三陵便在其中。是以接着的“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消沉久”三句,虽将袖画景色大笔濡染,雄浑浩茫,气势非凡,却终究是写明朝已亡。而沧海桑田,风雨相侵,不觉又已经过去二百余年,袖今清朝之“王气”,所剩又有几何?

  思忖至此,词人心中也暗暗惊疑,以至上阕终以纵目所见收束。“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是说金栗山上松涛起伏,犹似龙吼。“金栗”,山名,在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以山有碎石袖金栗得名,乃唐玄宗泰陵之所在。

  下阕仍以写景带起。“唯有沙草微茫”写实,因距离遥远,所以景象模糊。“白狼终古”是虚,“白狼”即“白狼河”,又名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主脉横贯辽西,东南汇入渤海,却与十三陵相去甚远,非于“旸台山绝顶”纵目所可见。因在长城之外,故云“滚滚边墙走”,是作者想象之辞。台幕布好,接着抒写苍凉之思。“野老也知人世换,尚说山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五句,说即是是不问世事的“田野老人”,也感觉到朝代即将更迭了,却还不愿相信,安慰自己说“山灵”保佑。然而大地苍穹一片苍凉悲戚,欲以酒来冲淡这愁绪,酒却已经所剩无多,而似乎只有呜咽悲声了。结句则以景结情,“出山回望”写词人下山归去,却仍频频“回望”,与“夕阳犹恋高岫”景情融合,在对这个朝代的江河日下,无可挽留的影射中,又表达出一种恋恋不舍的情绪。

  词人因吊前朝皇陵而心情郁结,万感交集,故这首词也格调沉郁悲凉,词境苍凉旷远。而此时早已“万方多难”的清王朝,正是内忧外患,层出迭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而“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高台不可望,望远¹使人愁²
译文:不要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眺望远方会因为看不见心上人而发愁。
注释:临高台:汉乐府古题属铙歌十八曲之一。¹望远:眺望远方。²使人愁:因不见情人而发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译文:绵延伸展的山重重叠叠没有中断之处,蜿蜓的河流悠长遥远。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所思¹竟何在²?洛阳南陌头³
译文:所思念的人儿究山在何方?就在洛阳城南的道路尽头。
注释:¹所思:所思念的人。²竟何在:究竟在何方。³南陌头:南边道路的尽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可望不可见,何用¹解人忧²
译文:只能远远眺望而不能相见,用什么才能排解我心中忧伤?
注释:¹何用:用什么。²解人忧:排解忧愁。

  这首诗首联写登高望远之意;颔联写登高远望所看到的山峦、河水;颈联写看到景象所感;尾联写忧愁无从排遣。全诗意境含蓄素朴,情感朴质真挚,情味隽永。

  首二句“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起笔点题,从反面着笔,概括登台远望而愁思袭来的总感受,与谢诗“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起笔道破主旨,正面点题相比,各有所致,一个“愁”字领起全篇。三、四句承接这“愁”字写景,申发“望”中所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山势连绵,流水悠长,看不到尽头,无有终极,见登临之高,所望遥远,令人忽生彷徨怅惘之感,思绪茫然,一个“复”字,深化了诗人的“愁”思。

  五、六两句从以上思绪茫然中引出,“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自成问答,点明“所思”。“竟何在”三字提,“洛阳南陌头”得以突出。萧衍《临高台》亦云:“仿佛洛阳道,道这难别识。”又有诗云:“十四采桑南陌头。”可见都是沿用乐府民歌,一种泛指。含蓄地意味着诗人思念与眺望之中,不惟有故乡、亲人,还有美丽善良的女子,道破主题,含蕴颇为丰富。这缠绵的乡思、绸缪的爱情、美好的追求,与“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的景观联系起来,有一种深厚感人的力量。令人感到:美好事物十分遥远。境界苍茫,美感凄迷。最后二句“可望不可见”这五个字,正是此诗艺术境界之最大的美学特点。一种失落感,多么沉重。“何用解人忧”收住全篇。

  全诗语言浅近,承转开合自如。全诗由一个“愁”字出发领起,最后一个“忧”字结束。抒情意味浓重,情景相融。音韵和谐,沉着婉转。首尾扣合,有回环之美,读来余意不尽,饶有民歌风味。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853-854页
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
(qiè)¹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
译文:那些外出豪游的人啊,追求势利开启祸患之门。
注释:¹朅:离去,去。
如何兰膏叹,感激自生冤。
如何兰膏¹叹,感激自生冤。
译文:何必叹息兰膏因材而尽,感动激发自己造成怨愤。
注释:¹兰膏: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可以点灯,一种润发香油。
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
众趋明所避,时弃道犹存。
译文:众人所趋指明躲避所在,被时世抛弃而道义尚存。
云渊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云渊¹既已失,罗网与谁论。
译文:既然失去了白云和深渊,投入罗网跟谁说理评论?
注释:¹云渊:指鸟可高飞入云,鱼可潜藏入渊。
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
(jī)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
译文:箕山之下有许由的高节,湘水之中有屈原的清贞。
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
唯应白鸥鸟,可为¹洗心²言。
译文:只应当交游海上的白鸥鸟,可对它们倾吐,荡涤心中杂念。
注释:¹为:一作“与”。²洗心:指荡涤心中杂念。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pán)¹在涧²,硕(shuò)人之宽³。独寐(mèi)(wù),永(shì)弗谖(xuān)
译文:筑成木屋山涧间,贤人居住天地宽。永眠永醒永自言,永记快乐不言传。
注释:¹考槃: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一说指扣盘而歌。考,筑成,建成。槃,架木为屋。一说“考”是“扣”的假借字;“槃”通“盘”,指盛水的木制器皿。²涧:山间流水的沟。³硕人之宽:隐士宽阔的居处。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宽,心宽。一说貌美。⁴独寐寤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⁵永:永久。⁶矢:同“誓”。⁷弗谖:不忘却。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阿(ē)¹,硕人之薖(kē)²。独寐寤歌³,永矢(shì)弗过
译文:筑成木屋山之坡,贤人居如安乐窝。永眠永醒永自歌,绝不走出这山阿。
注释:¹阿:山阿,大陵,山的曲隅。一说山坡。²薖:“窠”的假借字,貌美,引申为心胸宽大。一说同“窝”。³歌:此处作动词,歌唱。⁴永矢弗过:永远不复入君之朝。一说永不过问世事。过,过从,过往。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考槃在陆¹,硕人之轴²。独寐寤宿,永矢(shì)弗告³
译文:筑成木屋在高原,贤人在此永盘桓。永眠永醒永自宿,此中乐趣不能言。
注释:¹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²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中心。一说明智,或说进展,或说美好的样子,或说盘桓不行貌。³弗告:不以此乐告人。一说不哀告、不诉苦。

  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就包涵着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槃,乐。”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盘,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熏《诗解》说:“考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总之,题目定下一个愉悦赞美的感情调子。

  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畅快自由的样子。诗反复吟咏这些言行形象,用复沓的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集中描写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隐士形象。“硕人”一词,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双重含义。全诗反复强调“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突出“宽”“薖”“轴”,实际上表示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景仰。因此,这个隐士虽然隐居山间水际,但仍然是受人们敬重仰羡的社会人。隐士是贤者,处身于穷乡僻壤。硕人是隐士,是贤者,是有高尚思想宽广胸襟的伟人,对此诗歌反复吟咏,诗内诗外,都得到表现。诗中描写的另一个内容,是隐居的环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无论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人群生活较少的地方。隐士之所以叫做隐,当然并不仅仅在于远离社会生活。虽说前人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的说法,在朝廷、市井之中做隐士不是不可以;不过,一般说来,隐士大多数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山林、水际、海岛等较荒僻地方去生活的一批人。隐士也可以说是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者。诗歌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把隐居的环境写得幽静雅致。山涧、山丘、黄土高坡,都不涉一笔荒芜、凄凉、冷落,反而成为一个符合隐士所居的幽雅环境。那么,贤良的隐士在幽雅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散步、歌唱、游赏,自得其乐,舒畅自由。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赞美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全诗以山涧小屋与独居的人心境对照,木屋虽小,只感觉天地之宽。环境之美,留恋不出,尤其是一“独寐寤言”的勾勒,境界全出,在自我的天地之中,独自一人睡,独自一人醒,独一个人说话,早已是恍然忘世,凸现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隐者形象。作笔的简练,选项取的镜头之典型,人物是呼之欲出,境之耐人寻,确有妙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10-112

kǎopán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kǎopánzàijiàn shuòrénzhīkuān mèiyán yǒngshìxuān 
kǎopánzàiē shuòrénzhī mèi yǒngshìguò 
kǎopánzài shuòrénzhīzhóu mèi宿 yǒngshìgào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余尝¹寓居²惠州³嘉祐(yòu),纵(zòng)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¹⁰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¹¹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¹²兵阵¹³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¹⁴,退则死法¹⁵,当恁(nèn)么时¹⁶也不妨熟歇¹⁷
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释: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¹尝:曾经。²寓居:暂居。³惠州:今广东惠阳县。⁴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⁵纵步:放开脚步走。⁶就:靠近。⁷止息:停下来休息。⁸宇:屋檐。⁹木末:树梢。¹⁰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¹¹由是:因此。¹²虽:即使。¹³兵阵:两军对阵交锋。¹⁴死敌:死于敌手。¹⁵死法:死于军法。¹⁶恁么时:这时候。¹⁷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编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08 第2版:第541页
2、 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页
3、 蒋松源主编.历代小品山水:崇文书局,2010.01:第228页
4、 陈霞村,阎凤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选 下:三晋出版社,2008.08:第407页

yóusōngfēngtíng

shì sòngdài 

    chánghuìzhōujiāyòu zòngsōngfēngtíngxià  jiùtíngzhǐ wàngtíngshàngzài wèishìdào liángjiǔ yuē  jiānyǒushènxiēchù  yóushìguàgōuzhī jiětuō ruòrén suībīngzhènxiāngjiē shēngléitíng jìn tuì退 dāngnènshífángshúx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