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声欲断雉声起,柳眼已青桑眼黄。
故乡春事正如许,春事只缘思故乡。
鸦声欲断雉声起,柳眼已青桑眼黄。
故乡春事正如许,春事只缘思故乡。
汪莘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 3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译文:我虽然不擅长书法 但是通晓书法的又没有人比的过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译文:我经常说:假如通晓书法的本意在于追求寄意,即使不经常学习书法也是可以的。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貌妍(yán)容有颦(pín)¹,璧(bì)美何妨橢(tuǒ)²
译文:佳人只要容貌靓丽应该容许有皱着眉头忧愁的时候;璧玉只要色质美貌,即使椭圆又有什么妨碍呢?
注释:¹貌妍容有颦:苏轼书法不计工拙,遭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讽刺,黄庭坚辩道:“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子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²璧美何妨橢:璧玉只要色质美好,即使形状上不是很圆又有什么妨碍呢?璧是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椭圆便是有些不圆满,有缺憾。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ē)(nuó)
译文:端正庄重之中混合着流畅华美,坚强有力之中包含着轻盈柔美。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译文:我很喜欢这种风格,却每每自我调侃,想不到你也是这样看待我的。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书成辄(zhé)弃去,谬(miù)被旁人裹(guǒ)
译文:我平常书法创作完成以后就随手丢弃,却被他人包裹而去。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体势¹本阔略,结束²入细麽³
译文:形体结构﹑气势风格本来就疏放不拘束,笔势收束却能进入细微之处。
注释:¹体势: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²结束:指字的笔势收束。³细麽:细微。麽,细小。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译文:你的诗也对我的书法大加推举,话语虽然诚恳,我却不敢承当。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笥(gǎn)
译文:近来,我又学习射箭,总是忧愁自己臂力不足。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译文:爱貌很多终究没有成就,如果技艺不精湛,即使多几种技艺又有什么用呢!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译文: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都抛开,对万事都懒惰些啊。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¹
译文:我听说古代的书法原则是:一味骏快不如带点跛偃。
注释:¹守骏莫如跛:一味骏快不如带点跛偃,也就是藏巧于拙的意思。骏:迅速。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wéi)(é)¹
译文:世俗书法的毛病在于过于骄矜,总想在众人之中强行出头。
注释:¹嵬騀:高大。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钟张¹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译文:三国的锺繇、东汉的张芝早已被人们忘记了,我得这些说法,恐怕已不合时宜了。
注释:¹钟张:三国的钟繇、东汉的张芝,皆为古代书法家。

  这首诗意在说明书法重在“寓意”,不必死学古人,斤斤计较于“法度”。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把书法艺术作为写意、乐心、游息的一种手段,不计工拙,唯在自由挥洒耳。

  苏轼曾自我剖示道:“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这种追求自我精神的遨游,信手遣兴,不计工拙,也遭到当时一些士大夫的讽刺,有人说苏轼的书法多病笔,“作‘戈’多成病,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等等。黄庭坚辩曰:“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子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苏轼提倡“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论书》)。胸中有浩然之气,便能发之于胸,应之以手,便能听笔之所至。苏轼的书艺神而化之,法意互得,无意于佳而自佳,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yóulùnshū

shì sòngdài 

suīshànshū xiǎoshū 
gǒunéngtōng chángwèixué 
màoyánróngyǒupín měifángtuǒ 
duānzhuāngliú gāngjiànhánēnuó 
hàozhīměi wèi 
shūchéngzhé miùbèipángrénguǒ 
shìběnkuòlüè jiéshù 
shījiàntuī zhòngwèigǎn 
ěrláiyòuxuéshè chóuguān 
duōhàojìngchéng jīngānyònghuǒ 
dāngjìnpíng wànshìlǎnduò 
wénshū shǒujùn 
shìjiāo zhòngzhōngqiángwéiě 
zhōngzhāngyuǎn shízuǒ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吟蛩(qióng)¹鸣蜩(tiáo)²引兴长,玉簪(zān)³花落野塘香。
注释:¹蛩:蟋蟀。²蜩:蝉。³玉簪:花名。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抒情小诗。肃杀悲凉的秋色,凄清哀怨的蟋蟀和鸣蝉声,不知引发了多少诗人心中的惆怅。岳飞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使多少人闻之而潸然泪下。但是,周密却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却没有“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喟叹,而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因而,诗人笔锋陡转,画出了一幅《荷塘夕照图》的写意画: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所以诗人忍不住要发出“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的赞叹,并劝一劝园主,千万不要把秋荷的枯叶折掉,从而破坏了这一和谐宁静的幽境。虽然以“伞”喻荷并非周密首创,《楚辞》中早有“荷盖”遮雨之喻,但“遮阳伞”之喻,“算是小小翻新”,钱钟书先生言之有理。

西chéngfèi

zhōu sòngdài 

yínqióngmíngtiáoyǐnxìngcháng zānhuāluòtángxiāng 
yuánwēngqiūzhé liúyóugàiyáng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采菽(shū)¹采菽,筐之莒(jǔ)²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³乘马。又何予之?玄衮(ɡǔn)及黼(fǔ)
译文:采大豆呀采大豆,用筐用筥里面盛。诸侯君子来朝见,王用什么将他赠?纵没什么将他赠,路车驷马给他乘。还用什么将他赠?龙袍绣衣已制成。
注释:¹菽:大豆。²筥:亦筐也,方者为筐,圆者为筥。³路车:即辂车,古时天子或诸侯所乘。⁴玄衮:古代上公礼服,毛传:“玄衮,卷龙也。”⁵黼:黑白相间的花纹。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bì)¹(jiàn)²,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qí)。其旂淠(pèi)³,鸾声嘒(huì)。载骖(cān)载驷(sì),君子所届
译文:翻腾喷涌泉水边,我去采下水中芹。诸侯君子来朝见,看那旗帜渐渐近。他们旗帜猎猎扬,鸾铃传来真动听。三马四马驾大车,远方诸侯已来临。
注释:¹觱沸:泉水涌出的样子。²槛泉:正向上涌出之泉。³淠淠:旗帜飘动。⁴鸾:一种铃。⁵嚖嚖:铃声有节奏。⁶届:到。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赤芾(fú)¹在股,邪幅²在下。彼交³匪纾(shū)⁴,天子所予。乐只⁵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⁶之。
译文:红色护膝大腿上,裹腿在下斜着绑。不致怠慢不骄狂,天子因此有赐赏。诸侯君子真快乐,天子策命颁给他。诸侯君子真快乐,又有福禄赐予他。
注释:¹芾:蔽膝。²邪幅:裹腿。³彼交:不急不躁。彼,通“匪”。交,通“绞”,急。⁴纾:怠慢。⁵只:语助词。⁶申:重复。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¹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²左右,亦是率从。
译文:柞树枝条一丛丛,它的叶子密密浓。诸侯君子真快乐,镇邦定国天子重。诸侯君子真快乐,万种福分来聚拢。左右属国善治理,于是他们都顺从。
注释:¹殿:镇抚。²平平:治理。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fàn)汎杨舟,绋(fú)¹(lí)²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³之。乐只君子,福禄膍(pí)之。优哉游哉,亦是戾(lì)矣。
译文:杨木船儿水中漂,索缆系住不会跑。诸侯君子真快乐,天子量才用以道。诸侯君子真快乐,福禄厚赐好关照。从容不迫很自在,生活安定多逍遥。
注释:¹绋:粗大的绳索。²纚:系。³葵:借为“揆”,度量。⁴膍:厚赐。优哉游哉:悠闲自得的样子。⁵戾:安定。

  全诗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诸侯上朝之前,身为大夫的作者对周天子可能准备的礼物的猜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诗人以采菽者连连采菽,用筐用筥盛取不停起兴,整首诗欢快、热烈、隆重的气氛从此定下了基调,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进入这一特定场景。“君子来朝,何锡予之?”意思是:诸侯来朝,天子会以什么样的礼物赐予他?诗人是见过大场面的公卿大夫,按照常规,“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四句无疑而问,复沓申述,两次自问自答,进一步渲染气氛,让人感到即将来朝的诸侯声势之隆。

  如果说第一章是诗人虚拟的盛况,那么从第二章开始便进入实景的描绘了。

  第二章是诗人见到的诸侯来朝之时极为壮观的场面。开始两句“觱沸槛泉,言采其芹”,用自下而出的槛泉旁必有芹菜可采兴君子来朝之时也有仪从可观,是起兴,也是设喻,黄焯说“槛泉采芹,既为即事之兴,亦即譬喻之兴”(《诗疏平议》),是也。“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威仪之现,首先在于队列之前的旗帜,“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远远见到风中旗帜猎猎,更有响声中节的鸾铃之声由远及近,“载骖载驷,君子所届”,或驷马或骖乘都井然前行,来朝的诸侯已到眼前。

  第三章全用赋法,铺排诗人近观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赤色的护膝,裹腿的斜布是合乎礼仪的装饰,“彼交匪纾”完全是一付雍容典雅的仪态。既有如此声威,进退又合礼仪,天子当然是赏赐有加。“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四句是诗人所见,也是诗人切合时地的恭维话,并以此引发以下两章。

  第四章是诗作者对来朝诸侯卓著功勋的颂扬。“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是起兴,用柞枝蓬蓬兴天子拥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诸侯的非凡功绩。“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平平左右,亦是率从”,从天子邦国的镇抚到邻邦属国的治理,竭尽铺排之能事,以此表达对来朝诸侯的无限赞美之情。

  最后一章是大夫美诸侯之辞。前两句“泛泛柏舟,绋纚维之”,以大缆绳系住杨木船起兴,并让人联想到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相互间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诸侯为天子殿国安邦,天子则给诸侯以丰厚的奖赏。“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是其所创功勋的自然结果。“优哉游哉,亦是戾矣”,两句对诸侯安居优游之态充满艳羡。

  全诗虽时有比兴,但总体上还是用的赋法。从未见君子之思,到远见君子之至,近见君子之仪和最后对君子功绩和福禄的颂扬,可概见赋体端倪。整首诗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春秋时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历史画卷,“诗,可以观”,信矣。

cǎishū

míng xiānqín 

cǎishūcǎishū kuāngzhīzhī jūnláicháo zhī suīzhī chēshèng yòuzhī xuángǔn 

fèiliànquán yáncǎiqín jūnláicháo yánguān pèipèi luánshēnghuìhuì zàicānzài jūnsuǒjiè 

chìzài xiézàixià jiāofěishū tiānsuǒ zhǐjūn tiānmìngzhī zhǐjūn shēnzhī 

wéizuòzhīzhī péngpéng zhǐjūn diàn殿tiānzhībāng zhǐjūn wànyōutóng píngpíngzuǒyòu shìshuàicóng 

fànfànyángzhōu wéizhī zhǐjūn tiānkuízhī zhǐjūn zhī yōuzāiyóuzāi shì 

青翼传情,香径偷期,自觉当初草草。未省同衾枕,便轻许相将,平生欢笑。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漫悔懊。
青翼¹传情,香径²偷期,自觉当初草草。未省³同衾(qīn),便轻许相将,平生欢笑。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漫悔懊
译文:靠书信传递情意,在花间小路上偷偷相会,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来只觉一切都太仓促草率。那时还不懂得同衾共枕是什么意思,就相互轻易许诺了终身与他欢笑。可惜,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往往短暂。最终,只留下了无尽的后悔和懊恼。
注释:¹青翼:青鸟。后指书信。²香径:花间小路。³未省:不懂得,不明白。⁴衾枕:被子和枕头。⁵怎生:怎么。⁶悔懊:懊悔。
细追思,恨从前容易,致得恩爱成烦恼。心下事千种,尽凭音耗。以此萦牵,等伊来、自家向道。洎相见,喜欢存问,又还忘了。
细追思,恨从前容易,致得恩爱成烦恼。心下事、千种尽凭音耗。以此萦(yíng)牵,等伊来、自家向道。洎(jì)¹相见、喜欢存问²,又还忘了。
译文:细细回想,我对之前轻易得到的感情心怀懊悔,导致曾经的甜蜜变成了如今的困扰。内心中有着无数的牵挂,只能依靠书信传递情感。这种挂念让我心神不宁,而当你终于来到我面前时,我将向你倾诉一切。然而,当真正与你相见时,我只顾着喜悦地问候,将怨恨和埋怨抛之脑后。
注释:¹洎:等到。²存问:问候,慰问。

èrxiǎoshídiào--liǔyǒng

qīngchuánqíngxiāngjìngtōujuédāngchūcǎocǎowèishěngtóngqīnzhěn便biànqīngxiāngjiāngpíngshēnghuānxiàozěnshēngxiàngrénjiānhǎoshìdàotóushǎomànhuǐàozhuīhèncóngqiánróngzhìēnàichéngfánnǎoxīnxiàshìqiānzhǒngjǐnpíngyīnhàoyíngqiānděngláijiāxiàngdàoxiāngjiànhuāncúnwènyòuháiwàngle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日出入安穷¹?时世²不与人同。
译文:日出日落,何时才穷尽?时光岁月不与人的寿命齐同。
注释:¹安穷:何有穷尽。安,何。穷,尽。²时世:犹时代。《荀子·尧问》:“时世不同。”一说指自然界之时序变化,与社会人事变化相对。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译文:所以春天并非我想要的春,夏天并非我想象中的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译文:秋天并非我期盼的秋,冬天也并非我中意的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bó)¹四海之池²,遍观是³谓何
译文:时间像辽阔的四海,人的寿命好比一个小池,遍观物象后才知道生命的无奈。
注释:¹泊如:犹“泊然”,飘泊而无所附着的样子。²四海之池:即谓四海。《史记·日者列传》:“地不足东南,以四海为池。”³是:此。⁴邪:语助词。⁵谓何:还说什么呢。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
吾知¹所乐,独乐六龙²
译文:我了解怎样才能快乐,只有独自驾驭六龙上天。
注释:¹知:一说疑作“私”。²六龙:古代传说日车以六龙(龙马)为驾,巡行天下。日出日入,即为日神驾六龙巡天,以成昼夜。
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六龙之调¹,使我心若²
译文:六龙的协调步伐,使我的心胸顿时爽畅。
注释:¹调:发。一说协调之意,指龙马步伐配合协调。²若:顺,此有愉悦之意。一说疑为“苦”字之讹,“以‘苦’与末句‘下’(古音虎)相叶,‘若’字则不叶”(郑文《汉诗选笺》)。
訾黄其何不徕下。
(zī)¹²其何不徕(lái)³下。
译文:唉,乘黄,怎么还不下降把我带上仙界。
注释:¹訾:嗟叹之词。²黄:指乘黄,传说中龙翼马身之神马名。《汉书》应劭注:“乘黄,龙翼马身,黄帝乘之而上仙者。”按:此即前所谓“六龙”。³徕:同‘来’。一说“訾黄”当连读,同紫黄,即乘黄。

  《日出入》是祭祀日神的诗。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文辞,表现人们的悠邈之思;而且思致奇崛,异想天开,诗中由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山,感到时间的迅速流失和人生的飞速流逝。由此汉武帝就产生了要求成仙,乘龙上天的思想。

  先秦时代,屈原在《九歌·东君》中所歌咏的,正是这位驭龙乘雷、衣袂飘飘,勇射“天狼”而斗酌桂浆的豪侠日神。其辞采之缤纷、想象之神奇,足以令后世文豪搁笔兴叹。司马相如等辈虽学富五车、赋称“凌云”,大约也自知对日神的描摹,再不能与屈原媲美。故此歌入笔即别开蹊径,对日神不作丝毫描绘,径述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悠邈情思:“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前句从日之运行,凭虚而起,突然发问,问得空阔而邈远;后句则又一折,于日运无穷而人世有尽的慨叹中,抒写人们的惆怅之情,意蕴极为深长。接着“故春非我春”四句,思致奇崛,极富哲理意味。春夏秋冬的更替,从来与人间的作息稼穑密切相关,它们似乎都是为人间的生存需求而存在的。现在,人们突然发觉:人之一生,不过是电光石火般的一瞬而已;天地四时,则横绝万古而长存。这种“非我”境界的发现,固然令人难堪,却是人的破天荒觉醒。这堪称奇崛之语,蕴含着参透宇宙消息的旷达之思。

  “泊如四海之池”二句,则承上而下,进一步抒写人寿短促之感。前句将慨叹之情寓于形象的比喻,便使年寿短促之形,愈加逼真地显现于眼前;后句故作两可之问,又使潜台的答词,愈加确信无疑。如此说来,人们注定要在戚戚悲愁中了结一生了。而接着一反此意:“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那驾驭六龙的日神,正是与天地同生而年寿无穷的。当人们虔诚祭祀日神之际,谁都怀着美好的希冀:倘若有幸得到日神的福佑,能够像他一样调御六龙以巡天,该有何等欢乐!这想法很离奇,可当年汉武帝就有过这种狂想。汉人应劭说:“武帝愿乘六龙,仙而升天,曰:‘吾所乐,独乘六龙。然御六龙得其调,使我心若。”闻一多以为,细审应劭之意,诗中之“若”当作“苦”(《乐府诗笺》)。那么,这四句表现的,就是一种乐中带苦、去留难舍的情思了。但总的来看,自以快乐为主。这四句一变前两句的长句句式,以轻快的四言句式,辅以回环相联的“辘轳格”(“独乐六龙。六龙之调”),抒写对“仙”去为神的向往之情,顿使诗中蓄积的烦愁之结为之一扫。然而,当人们翘首云天,盼望那曾带着黄帝仙去的“乘黄”降临的时候,“龙翼马身”的乘黄,却总是渺无踪影、不见下来。此歌结句“訾,黄(乘黄)其何不徕下”,正绝妙地抒写了人们盼而不遇的一片失望之情。还不止是失望,那“訾”的一声嗟叹,形象地显示出人们怨其“不徕下”的懊恼詈责之音。

  前人评价《汉郊祀歌》“锻字刻酷,炼字神奇”(陈绎曾《诗谱》),似乎是赞语。拆穿来说,不过是“古奥艰深”的换一种说法而已。《郊祀歌》出自炫艰耀奇的司马相如等辈之手,文字极为艰奥。当年司马迁就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之叹(《史记·乐书》)。相比而言,《日出入》一首,却能脱尽诘屈之习,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文辞,表现人们的悠邈之思;而且思致奇崛(如“春非我春”数句),异想天开(如“独乐六龙”数句),诗情往复盘旋。将人寿有尽之慨,寓于宇宙无穷的深沉思考之中,使这首抒情诗,带有了耐人咀嚼的哲理意味。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7-6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