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洞庭¹秋,潇(xiāo)²水北流。
译文:八月的洞庭湖一片清秋,辽阔的潇湘水滔滔北流。
注释:¹洞庭:湖名。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²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
还家¹万里梦,为客²五更³愁。
译文:关山万里做着回家之梦,他乡为客难奈五更离愁。
注释:¹还家:回家。²为客:作客他乡。³五更: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不用开书帙(zhì)¹,偏宜²上酒楼。
译文:无须打开书卷细细品味,只应开怀畅饮醉卧酒楼。
注释:¹书帙:书卷的外套。《说文》:帙,书衣也。一作“书箧”。²偏宜:只应当;最宜;特别合适。
故人¹京洛²满,何日复同游³
译文:长安洛阳亲朋故旧无数,什么时候再与他们同游?
注释:¹故人:旧交;老友。²京洛: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泛指国都。³同游:一同游览。

  张谓的诗,不事刻意经营,常常浅白得有如说话,然而感情真挚,自然蕴藉,如这首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

  开篇一联即扣紧题意,写洞庭秋色。“八月洞庭秋”,对景兴起,着重在点明时间。“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表面上没有惊人之语,却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内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但多感的诗人联想到自己还不如江水,久久地滞留南方。因此,这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宕开一笔,以正反夹写的句式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在乡愁的困扰下,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然无法自慰,登酒楼而醉饮或者可以忘忧。这些含意诗人并没有明白道出,但却使人于言外感知。同时,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这种具有否定与肯定意义的虚字斡旋其间,不仅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而且使篇章开合动宕,令句法灵妙流动。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尾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故人京洛满”的热闹与诗人独处异乡的冷清形成鲜明对照。在章法上,“京洛满”和“水北流”相照,“同游”与“为客”相应,首尾环合,结体绵密。从全诗来看,没有秾丽的词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皆成妙谛,流水行云,悠然隽永。

  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北宋诗人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张谓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9-400

tóngwángzhēngjūnxiāngzhōngyǒuhuái怀

zhāngwèi tángdài 

yuèdòngtíngqiū xiāoxiāngshuǐběiliú 
huánjiāwànmèng wéigēngchóu 
yòngkāishūzhì piànshàngjiǔlóu 
rénjīngluòmǎn tóngyó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一片清秋,辽阔的潇湘水滔滔北流。

关山万里做着回家之梦,他乡为客难奈五更离愁。

无须打开书卷细细品味,只应开怀畅饮醉卧酒楼。

长安洛阳亲朋故旧无数,什么时候再与他们同游?

注释

洞庭:湖名。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

还家:回家。

为客:作客他乡。

五更: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书帙:书卷的外套。《说文》:帙,书衣也。一作“书箧”。

偏宜:只应当;最宜;特别合适。

故人:旧交;老友。

京洛: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泛指国都。

同游:一同游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思乡,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作者任尚书郎时出使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与诸子泛舟洞庭湖时所作。当时同游的王徵君写了一首《湘中有怀》诗,张谓这首《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即为其唱和之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42-343
赏析

  张谓的诗,不事刻意经营,常常浅白得有如说话,然而感情真挚,自然蕴藉,如这首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

  开篇一联即扣紧题意,写洞庭秋色。“八月洞庭秋”,对景兴起,着重在点明时间。“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表面上没有惊人之语,却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内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但多感的诗人联想到自己还不如江水,久久地滞留南方。因此,这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宕开一笔,以正反夹写的句式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在乡愁的困扰下,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然无法自慰,登酒楼而醉饮或者可以忘忧。这些含意诗人并没有明白道出,但却使人于言外感知。同时,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这种具有否定与肯定意义的虚字斡旋其间,不仅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而且使篇章开合动宕,令句法灵妙流动。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尾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故人京洛满”的热闹与诗人独处异乡的冷清形成鲜明对照。在章法上,“京洛满”和“水北流”相照,“同游”与“为客”相应,首尾环合,结体绵密。从全诗来看,没有秾丽的词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皆成妙谛,流水行云,悠然隽永。

  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北宋诗人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张谓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9-400
张谓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¹,小儿儿节。铜铁炉中翻火焰²,为问何儿猜得?不过几千寒热³。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译文:类人猿进化到人,告别了类人猿的漫长时代。之后,就进步到最早的石器时代。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铁时代,这样的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注释:¹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石器儿代是人类的“小儿儿节”。²铜铁炉中翻火焰:指青铜器儿代和铁器儿代。青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翻铸。³不过几千寒热:这里作六字句,是此调的一体。赵朴初提出,照词律,这里一般是七字句,当作“不过是几千寒热”,可能写漏一个字。青铜器儿代和铁器儿代只经过几千年,和石器儿代经过几十万年不同,说明人类的进化越来越快。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¹,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zhí)庄蹻(qiāo)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yuè)²。歌未竟,东方白。
译文:通读完了二十四史,我已满头白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想起来不过是一些相同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歌声意犹未竟,东方已经曙色初露了。
注释:¹五帝三皇神圣事: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说法不一,总之都被认为是最高尚最有才能的神圣人物。²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盗跖,跖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春秋儿人。庄蹻,战国儿人。当儿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荀子·不苟》称盗跖“名声若日月”。同书《议兵》称楚国在垂沙一战(前301年)被齐、韩、魏三国打败,将领唐蔑被杀,“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流誉,流传名誉。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称王。挥黄钺,挥动饰以黄金的大斧。《史记·周本纪》曾说周武王用黄钺斩商纣。这两句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

  此词风格豪放、气象雄浑,更复庄而不板、谐而不谑,其历史跨度,纵贯古今,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予以概括描绘并深刻评弹,写得博大宏阔,却又似在诙谐谈笑间,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三句是写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最初出现的原始社会。世界上原没有什么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双手,从而也就创造了人类本身,由类人猿进化为类猿人、猿人、原始人。“人猿相揖别”,便是从猿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就是拜别,表示珍重。虽不必实有其事,但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能用其他什么“别”来替代。这首句五个字,飘然而来,用以写人类的从无到有,风调尤觉十分相称,应是诗人的得意之笔。“几个石头磨过”,喻指石器时代。“石器”原是考古学名词,毛主席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这就冲破了这一专门名词对创作所带来的局限,大大地开拓了词句的容量。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光石器,总而言之,都是“石头”。这样,就把长约二三百万年的整个石器时代纳入六字之中了。“小儿时节”,也是个比喻的说法,指人类的童年时期。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这是写人类历史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但残酷的阶级斗争也就从此开始。“铜铁”两个字,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铜指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铁指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冶炼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铜铁炉中翻火焰”正是写的这一壮丽场景,使我们不禁联想起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为问”犹请问,诗词中常用。“猜得”犹猜中,谓作出结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始于何时,史学界迄无定论。关于后者,尤诸说纷纭,竟有西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东汉和魏晋等六种之多,所以说“为问何时猜得”。这是朋友间相互讨论时的一种风趣说法。它表示的,不是轻易而是亲切。据写于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原是一个西周封建论者,如果有同志一定要问为什么说“猜”?他老人家满可以回答说,我自己不就是这“猜”的行列里的一员嘛!“不过几千寒热”,是说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一时作不出结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横竖不过几千年罢了。按《词律》,这里应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所以赵朴初同志说可能是在“不过”二字下脱落了一个“是”字,“是无心的笔误”(见1978年10月号《诗刊》)。我不以为然。首先,毛主席的真迹俱在,这句写得清清楚楚,无任何涂改迹象。下句的“开口笑”的“口”字脱漏了,但当即作了郑重的添补,未必上一句有脱文就不会觉察。这和毛主席一贯提倡鲁迅先生说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的精神也是不符合的。第二,《贺新郎》一调原有一百一十四字、一百一十五字和一百一十六字三体。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便是一百一十六字体。这一首虽少一个字,仍自成一体,在词谱上是允许的,不必添字。第三,从艺术角度看,“不过几千寒热”,语健而气足,作“不过是”便显得不那么紧凑。因此,我以为这不是“无心的笔误”,而是有意的精简。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阕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到底有几人风流人物?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参考资料:
1、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2、 吴正裕 等.《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6-98页
为有书来与我期,便从兰杜惹相思。昨夜蝶衣刚入梦,珍重,东风要到送春时。
为有书来与我期¹,便从兰杜²(rě)相思³。昨夜蝶(dié)衣刚入梦,珍重,东风要到送春时。
译文:期盼有书信来与我期约,所以见到香草和兰草还有杜若,就禁不住起相思之意。昨天夜里梦到了友人,道一声珍重。到了暮春时节,而且东风就要把美人吹送到自己身边来了,虽然相见遥遥无期,相思却绵绵不断。
注释:¹与我期:言对方有信来与我相约。²兰杜:兰草和杜若,均为香草。³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共春归。只有成阴并结子,都是,而今但愿著花迟。
三月正当三十日,占得,春光毕竟¹共春归。只有成阴并结子²,都是,而今³但愿(zhù)花迟。
译文:此时正当三月三十日,春景不常,很快春天就要离去了。虽然以后将是遍地的绿荫和累累的果实,可如今我却盼望春天再长一些,花期再长一些。
注释:¹毕竟:到底,终归。²成阴并结子:后人常以“成阴结子”喻比女子结婚生子。³而今:如今。⁴但愿:只愿,只希望。
此词着意抒情。写人物而以景物相衬,于情景交融中微露惜春怀人之意。含蓄委婉,轻柔细腻,往往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dìngfēng··wèiyǒushūlái--zhuāng

wèiyǒushūlái便biàncónglánxiāngzuódiégāngmèngzhēnzhòngdōngfēngyàodàosòngchūnshí

sānyuèzhèngdāngsānshízhànchūnguāngjìnggòngchūnguīzhǐyǒuchéngyīnbìngjiézidōushìérjīndànyuànzhehuāchí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常经绝脉塞(sài)¹,复见断肠流²
译文: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
注释:¹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²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译文: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lǒng)¹子半雨,边草夏先秋。
译文: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
注释:¹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万里长城¹寄,无贻(yí)²汉国³忧。
译文: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注释:¹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²无贻: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³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赏析一

  《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诗写送人之陇西临洮戍边,并寄以厚望。“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是知所送之人乃两度赴长城西段戍防也。颈联之写边塞景物节候,是昔日所经见,亦是今日将经见。言外无限辛苦凄恻,然结联犹致以勉励之辞,寄望于国之长城。“万里长城”,是景,亦典,妙在虚实之间。

  赏析二

  本诗名为“送人之军”,即送人去投军、当兵。从全诗的内容看,当为贺知章给投军之人写的赠别诗。

  诗的起首两句,诗人写自己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三、四句联系眼下送人到军中的事,写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五、六句则顺承写六盘山的环境,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最后两句,诗人思绪转展豪迈,说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语气满含寄语,希望从军者能够以国为重,安心从军,消弭国家的忧患。

  全诗语言清新,写景独到,寄情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是一首有特色的赠诗。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外湖莲子长参差¹,霁(jì)²青处鸥(ōu)飞。水天溶(róng)(yàng)³画桡(ráo),人影鉴中移。
译文: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注释:¹参差:高低不齐。²霁山:雨后山色。³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⁴画桡:船桨,这里指画船。⁵迟:缓缓。⁶鉴:镜子。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桃叶¹浅声²双唱³,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huī),分得翠归。
译文: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注释:¹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²浅声:轻婉歌声。³双唱:双双唱起。⁴深色:加深颜色。⁵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⁶障面:遮面。⁷斜晖:偏西的阳光。⁸翠:指绿荷。⁹阴:阴凉。

  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画桡,指画船。迟,谓缓行。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人影鉴中移。”人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桃叶浅声双唱”与“杏红深色轻衣”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传其辞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南朝陈时,江南盛歌之,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桃叶歌》题解。词上句以“桃叶浅声”写所唱,此“桃叶”即《桃叶歌》,非指人而言。歌声轻婉,故曰“浅声”,女伴同唱,故曰“双唱”。此句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深。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著,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这时正当暑天,故著轻衣。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小荷障面之姿态,很美;分得翠阴之感受,虽为错觉,但更美。

  此词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

huàtángchūn ·wàiliánchángcēn

zhāngxiān sòngdài 

wàiliánchángcēn shānqīngchùōufēi shuǐtiānróngyànghuàráochí rényǐngjiànzhōng 
táoqiǎnshēngshuāngchàng xìnghóngshēnqīng xiǎozhàngmiànxiéhuī fēncuìyīngu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夜闻觱(bì)(lì)¹沧江²上,衰年侧耳情所向³
译文:夜里在长江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引颈而望,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注释:¹觱篥:乐器名,是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的管乐器,其声悲切,类似茄管。²沧江:此指长江。³情所向:即寻所向。此句写诗人旅情顿起,引颈而望,侧耳倾听。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sài)¹三更欻(xū)²悲壮。
译文: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这边塞之去在三更半夜响起更显悲壮。
注释:¹塞曲:边塞之曲。指邻舟觱篥所吹之曲。²欻:忽然。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¹复风湍²
译文: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注释:¹急管:指觱篥急促的节奏。²风湍:风吹浪涛奔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¹知天地干戈(gē)²,不见江湖行路难³
译文: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漂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注释:¹君:指吹觱篥者。²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等。³行路难:括诗人飘泊江湖之苦。

  这首咏乐诗主要描写了夜晚听到觱篥之声所引起的诗人情感反应,表达了他晚年的孤寂凄凉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此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浓烈的抒情氛围。

  在江边夜泊之时,诗人突然听到邻舟传来悠扬的觱篥之音。他引颈而望,侧耳倾听,立刻被这美妙的声音所吸引和感动。诗的开头就明确表明了抒情是其核心所在。“情所向”四个字说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方向,即关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被觱篥所奏的边塞曲调所打动,因为这样的音乐悲壮而振奋人心,恰好与诗人内心的共鸣相合。此时,诗人正处于衰老之际,漂泊江湖,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心情自然孤寂凄凉。但听到这悲壮的瘠篥之声,诗人复杂的“感伤”情感就油然而生。

  为了加强这种感伤的情感表达,诗中还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渲染。在寒冷的冬夜里,积雪飞扬,诗人独自守着孤灯,难以入眠,外面的寒风呼啸着,掺杂着着急管乐的声音。在这种环境下,寒夜的景象、悲凉的音乐和诗人孤寂的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内心感受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塑造出了深远的意境,使得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得以成功创造。

  当然,诗人的感伤不仅仅是他个人遭遇的表现,更包含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战争频发,百姓苦不堪言,道路漫长艰险。诗人心头那压抑已久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压制,因此在末二句中直接表露出来,从而使整首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参考资料:
1、 徐昌洲 等.古典乐舞诗赏析.合肥:黄山书社,1988:23-2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